浅谈剧作中人物的局限性
论文摘要
在现实主义的题材下,我们创作一个人物,有善恶,有好坏,在大是大非面前坚定立场,在打牌聊天时候桌下勾搭。我们把笔下的人物画成一个圆,无论在多么陡峭的戏剧性山谷里都能滚来滚去。本文就剧作中人物的局限性,论述人物塑造的客观规律,探讨编剧在创作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地方。
关键词:人物塑造 局限性 编剧技巧
目录
一:人物局限性的重要性
二:人物局限性的普遍意义
三:创作者的局限性与剧中人物局限性的关系
四:结语
人物局限性的重要性
在现实主义题材、好莱坞主流商业片里,塑造人物是剧作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优秀的影视作品,往往给观众留下最深刻印象的便是人物。那么,什么样的人物是受观众喜爱的?
笔者将人物分为两大类:具体性人物与象征性人物。每一个人物都应该有他的具体性与象征性,两者谁占的比重大,人物便划分到哪一类。在塑造这两类人物的时候,剧作需要各有侧重,人物的局限性也有所不同。笔者先来谈一谈具体性人物的塑造方式,以1994年吕克·贝松导演的电影作品《LEON》为例。
这是一部具有极强商业性的主旋律电影,当时投资成本2300万美元,全球票房4500万美元。这样的成绩在好莱坞并不能证明太多,但历史是不会遗漏任何一颗闪烁的星辰。Leon与Mathilda的人物形象,深深影响了80、90后的两代人,烙印在他们心中。
作为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LEON》很好地做到了商业与艺术的融合。在电影学院的影片分析课上,总是会拿《LEON》作为范例进行教学。老师会问:Leon有没有可能不给Mathilda开门?
答案自然是不可能。剧作者将Leon放在那样极致的场面里,逼迫他只有一种选择:开门。这其中有两个原因:
一:情节上的链接
Leon与Mathilda相遇的第一场戏,可谓简洁有力。Mahtilda坐在楼梯口哭泣着抽烟,见到杀完人的Leon后问了一个不尴不尬的问题:“是不是人生总是如此艰难,还是只有童年如此?”Leon回答:“总是如此。”这段对话是非常突兀的,远离人物本身又拉近人物与人物之间的距离。一个12岁的小女孩,却拥有老成持重的口吻,Mathilda 的形象立刻变得高大起来,拥有与Leon对话的资本。否则,她只是楼道里的一个小姑娘,不会引起Leon注意。
二:局限性的体现
Leon是一个职业杀手,他的个人生活非常单调乏味。喝牛奶,养盆栽,锻炼身体,看老电影。剧作者在设置人物前史的时候,运用的技巧是“煮过的花种子”。影片在展现Leon的生活桥段时虽然使用了轻快的音乐,但依然流露出与死亡同行的绝望气息,让观众感受到。单凭Leon自身是无法产生改变的,必须要有新的人物出现,与之产生化学效应。这是Leon心底的期待,同样也是观众的期待。所以,当Leon为Mathilda开门时,没有人质疑职业杀手怎么会犯一个如此低级的错误。观众原谅了人物的软弱,肯定了剧作塑造的人物局限性。也从这一刻开始,两个对立交织的人物形象由此建立起来,进行戏剧冲突与互补。
这种局限性准确来讲,来源于“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的社会法则。属于先天的心理因素,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同时局限性还分为先天与后天,心理与生理。通常来说,先天所带来的痛苦与磨难更有说服力与冲击力,带有莫名性与不可抗拒性;而后天的局限性无法开门见山,需要到达影片的中段才能发挥用场,以及合理的解释。这无疑显得过分累赘,拖缓影片的节奏,分散观众的注意力。
剧作利用先天的局限性所塑造出来的人物,将会主导情节的走向。也就是说,人物在生活,他之所以发生变化,是因为他的局限性。他的局限性导致他不可能像电脑宕机一样平线生活,注定要有起有伏。即使Leon没有遇到Mathilda,也会有别的突发事件改变他的生活。此类的影视作品更是不胜枚举:《雨人》里面的智障哥哥,《楚门的世界》里真空生活的楚门。上述两部电影里的先天局限性所带来的冲击效果更为强烈,与之后人物所付出的努力形成鲜明对比。
具体性人物是不完美的,他们因为自身的局限性,无法立刻达到预期的目标。剧作便是展现他们奋斗的过程,观众也非常喜欢“奋斗着的人物”。
首先是出于代入感的原因,塑造的人物与自身很贴近,形成了心理的共鸣;其次是因为人物先天的局限性属于不可调和的矛盾,无论再怎么努力再怎么奋斗,都不会被解救。Leon与Mathilda的相遇注定就是一个悲剧,一段飞蛾扑火的回忆。他们遇见之后,彼此的生活轨迹发生了很大改变,但依旧逃脱不了复仇的母题。这是一种宿命的羁绊,是剧作法在人物头顶所悬挂的一根看不见的黑线。当人物走向巅峰时使其摔倒,当人物跌入谷底里使其振作。情节依托人物,人物又被宽宥在情节当中,做出观众希望看到,却又是当时处于无可奈何的选择。Leon不可能不给Mathila开门,Mathila也不可能停止复仇。前者的局限性在心理,后者的局限性在生理。所以说,当Leon为Mathila复仇成功而死去时,无数的观众留下了眼泪。悲剧的结局给人以崇高的力量,犹如阿克琉斯之踵,人物由于自身的局限性被记住,虽死犹生。
当然,观众喜爱Leon与Mathila这一对男女主人公还有其他原因。演员的出色表演,最萌身高差,萝莉与大叔等等一系列社会情感因素。但毫无疑问,局限性对于具体性人物的塑造尤为重要。下面,笔者要谈一谈象征性人物的塑造方式,以及局限性在其中起到的作用。
首先我们要解决这个问题:如何划分人物身上具体性与象征性的比重?笔者认为,这取决于主题与人物的关系。具体性人物制造主题,象征性人物服务主题。如果是主题先行的剧作,那么塑造出来的人物便是象征性大于具体性。我们以1999年斯坦利·库布里克的电影作品《大开眼戒》为例。
《大开眼戒》是斯坦利·库布里克的最后一部作品,也是他认为的最好的一部作品。库布里克为我们展现了世界的一角,这一角是关于美国在世纪末的一群富有、掌握权利、以及高等的人们如何利用他人如同丢弃商品,并以此来掩盖自己的罪行。库布里克擅长通过影像来检视人物的内在生活,而不是通过对话。他曾说过:“电影中人们谈论自己的场面是非常枯燥的。”库布里克不仅仅关心个人,他更为关注的是群体,社会,文明与历史。
所以,《大开眼戒》中的男女主人公Bill与Alice,在电影一开场就拥有了鲜明的定义。Bill的第一句台词翻译成中文是:“亲爱的,你看见我的钱包了吗?”Alice则是:“我看上去漂亮吗?”作为象征性人物,这样的含义再清楚不过。人物一下子达到了自己预期的目标,他的出现是一种六方体结构:完整却不稳定。Bill最大的梦想是富有,他做到了;Alice渴望的是美貌,无数男人为她倾倒。在电影的开头,剧作就已经将这两个人物塑造完成。那么剩下的时间,便是将这两个完整的人物破坏。
也就是说,象征性人物的局限性,绝大部分来自于外部:客观存在的社会困境。这种局限性有两种表现方式:社会困境给人物造成了局限性,社会困境让人物意识到局限性的存在。
Alice面临的社会困境是:男人与她接触只有一个目的,与她上床。这是男权社会破坏美丽的一种方式,也是最直接最深刻的方式。Alice根本不可能反抗成功,因为她只是一个经营着濒临破产的画廊经理,毫无话语权。Alice挑起了与Bill的矛盾,她尝试着向牢不可破的男权社会发起挑战,便抖出了外遇的事情。于是Alice开始做噩梦,开始让丈夫陷入自己的噩梦之中。最后噩梦走向现实,Alice彻底崩溃。这是Alice挑战男权社会所咽下的苦果,在电影语境下她应该是一个花瓶,而不是一个花木兰。
这是一种反向的塑造人物方式,剧作在为人物做减法。Alice的妥协是一步一步的,她起先打电话给Bill,询问他何时归来;接着在给女儿做算术的时候,Alice出的题目是“哪个男孩儿更为有钱?”直到最后,Alice发现自己的生活已经难以为继时,她对Bill说:“现在有件重要的事情我们需要尽快去做,那就是做爱。”Alice又回到了最初的自己,像一段纸飞机滑翔出的抛物线,充满了巨大的悲剧性与现实幻灭感。
Alice作为象征性人物,她经历的情节不是生活,而是结果。观众在跟随象征性人物时,品尝的是人物背后的无力感,茅台的后劲。后劲即是主题,主题往往与集体意识相关。
Alice的局限性来自于男权社会的压迫,Bill的塑造更为鲜明与刺激。在分析Bill之前,我们必须明确一个观点:Bill虽然跻身于上流社会,但在雇主西格勒眼里,仍然是卑微的,不值一提,可以随时抛弃、牺牲掉。
明确了这一观点,我们便能很好地理解Bill身上所带有的双重局限性。第一重与Alice相同,来自于社会困境给人物造成的局限性;第二重来自于人物对于社会关系的僭越,人物意识到了局限性的存在,电影语境下人物的错位。
在电影里,Bill一直在花钱,并且是不惜血本地在花钱。从租借服装、乘计程车这两件事便可以看出。那么,Bill就能成为像西格勒一样的人吗?答案是否定的。当Bill进入仪式场所时,西格勒先生就向他点头示意。西格勒一眼就看出了他是Bill,不管是面具还是戏服,都无法隐瞒他的身份与地位。
Bill在潜意识里把自己与西格勒划等号,于是才想去参加好友口中的“神秘派对”。第二重局限性是人物的觉醒,但Bill并没有意识到这种觉醒在电影语境里,在社会困境下是危险的,会给自己,给家庭带来巨大的灾难。“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撕碎给人看”。在《大开眼戒》里,Bill与Alice都丧失了人之为人的能力,沦为了商品。最后一场戏两人出现在商场里,为女儿购买圣诞礼物。这场戏的开端洋溢着温馨的气氛,让观众“侥幸”地以为Bill与Alice已经妥协,庆幸自己“平平安安地度过这段冒险”。但剧作想要表达的,是两人已不会再拥有安宁。即使通过性来逃避现实,获得短暂的高潮,也无法阻止女儿在这样的社会困境下,飞速变成她手中的洋娃娃,沦为商品化的过程。
综合来讲,象征性人物的塑造难度是非常高的。首先是考虑的内容变得非常宽泛,涉及到伦理、道德、制度等方方面面;其次是我们要把握住电影语境与现实语境的差别,通过差别来提取人物的内涵;最后,我们要明确这类象征性人物的局限性往往来自于外部,自身的错位是由于外部的影响而产生变化的。在创作过程中,人物的情感往往以抛物线的趋势进行发展。
人物局限性的普遍意义
我们在创作人物的时候,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步骤:写人物小传。人物小传包涵了四大类内容:家庭背景,他出生在哪里,家庭构成是怎样的;童年经历,什么事情让他记忆深刻;性格养成,从小喜欢看书还是踢球,中学时代交的朋友是怎样的;性的态度,通过哪种途径进行了解。
这四大类内容,基本可以囊括好莱坞主流、现实主义题材的商业片里面的人物。一个好故事是一团火焰,其中的主要人物必然是燃得最旺的柴火。我们不能忽视引燃物(情节)的作用,但更要区分哪些是干柴,哪些不是干柴。所以,我们需要就人物小传的写作延伸开来,探讨人物的局限性有哪些普遍意义。
一:家庭背景
在这里,人物背景更多表现的是阶级。你所塑造的这个人物,父母是否健全,富裕还是不富裕。这两点直接影响了你的人物在成长过程中,做出各式各样的选择。也许你轻描淡写地一句“男孩的父亲是一个出租车司机”,那么我们可以推断这个男孩在刚满18岁的时候就去考了驾照,到过城市很多地方却没有真正进去过。每个阶级都有每个阶级的特点,这些特点都是大众约定俗成所了解的。一个出租车司机阅人无数,从而阻止了乘客的殉情自杀,这是一个可以发展下去的题材;如果换成白领去做这件事,那就显得生硬别扭了。
在《LEON》里,Leon因为爱情的复仇,不得不逃到纽约,跟随父亲成长为一名杀手。在电影里这一段交待得很快,几句话就结束了。可能大部分观众都觉得没什么,但恰恰是Leon的家庭背景,造就了今天的他。首先他的家庭不富裕,可与之交往的女孩却来自豪门;同时Leon自小父亲不再身边,渴望父爱的同时也变得异常凶狠。不幸的爱情让Leon对女人产生了恐惧与怀念,于是他对待Mathilda是非常小心翼翼的,这或许是他来到纽约以后真正接触的第一个女人。他拥有自己的原则:不杀女人,不杀小孩。这是其他杀手所做不到的。
在人们的印象中,杀手是冷血而残忍的,是负面形象和引起观众厌恶的角色。所以剧作在塑造Leon的时候,首先需要给他一个悲惨的身世(家庭背景),劫富济贫的事例(收拾大毒枭)。于是这个人物变得和蔼可亲起来,他喜欢喝牛奶,杀的人都是坏蛋,把盆栽看得比命还要重要。这些塑造颠覆了传统的杀手形象,反倒是更接近普世价值。所以,当观众看此片的时候,不仅接受剧作塑造的这个人物,他的优点他的缺点,而且还接受了他的价值观。觉得那样很酷,还有点浪漫。
二:童年经历
童年经历对一个人的影响之巨大,这是心理学界的普遍共识。所以在人物小传里,我们会给人物设置一到两件令他记忆深刻的事情。可以是欢喜的,可以是悲伤的,可以是刺激的,可以是恐惧的。而且,童年烙印会深埋在人物的潜意识里,一旦时机成熟便会爆炸开来,成为情节的发轫。在《蝙蝠侠3》里面,我们很明显地看到,支撑蝙蝠侠拯救高登市的精神信仰,来自于幼年时警长(那时还是警员)为父母双亡的他披上一件外套,从那一刻起韦恩便决心与恶势力斗争到底。当然这不绝对,韦恩之所以成长为蝙蝠侠,还有各种各样的成长经历促使了他。但究其原由,或许童年经历更有说服力,也更有画面感。同时,《蝙蝠侠3》的母题是:利用恐惧。韦恩有一段被关在高塔里的戏,这座高塔建有百年,只有一个囚犯成功逃离出来,几乎完成了人类不可能到达的极限。这个囚犯如今站在韦恩的对立面(当时他误以为是贝恩),同时韦恩童年时掉落深井,对于所囚禁之处怀有深深的恐惧。双重阻力给人物动作的进行带来了极大的矛盾,也使得戏剧冲突格外强烈。观众心里清楚,韦恩终将会从高塔里走出来。但他们可能会忽略的是,人物的童年经历往往可以引申变成故事的主题。
童年经历在人物身上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它可以成为人物的弱点,也可以成为人物的优点。但普遍来讲,童年经历会成为人物悲剧的导火索。如《推销员之死》里面威利·洛曼的大儿子比夫,他因为在童年时无意间看到父亲与别的女人偷情,从而产生严重的心理阴影,“宁愿去当农业工人,也不愿留在充满竞争与欺诈的大城市里”。当然威利·洛曼和大儿子还有各种各样的矛盾,但没有一个矛盾比得上童年时带来的心理创伤。“那些矛盾不过是盐巴而已,撒在完好的皮肤上只是会觉得有些痒”。
糟糕的童年经历是人物的原罪,是化学反应的温床,是人物世界观局限性的根本所在。《Leon》里,Mathilda的任务就是复仇,所以她每走一步都是朝着那个目标进发。她亲眼目睹父母、姐姐、弟弟(尽管前面三人的生死与她无关)被缉毒警察枪杀,这悲惨的童年经历让Mathilda无法停止对于复仇的渴望。所以Leon改变不了她,两人之前的训练在剧作中被称为“游戏环节”,只是短暂的欢愉,只是“臭味相投”。一旦人物暴露局限性,那么之前的一切美好都会被打碎,情节急转直下,牵动着观众的心。
冤冤相报何时了,一句说起来多么简单的话。Mathilda经历了一场浩劫之后,才明白这个道理。而电影《英雄》里面的刺客残剑,可是花费了一生的时间。但两者有共同之处,他们在电影语境的最后,都克服了自身的局限性。但结局是他们想要的吗?明显不是。只能说,我们不会看到《英雄2》、《Mathilda上学之后》这样的姊妹篇。因为人物在电影的结尾已经塑造完满,曲终人散,理应消失(死去)。
三:性格养成
在人物小传里描述人物性格的时候,通常会用一到两个词语去形容,比方说:古怪,开朗,内向,冲动。当我们给人物贴上标签时,就需要情节去展现人物的性格。在《阳光小美女》这部喜剧电影里,剧作是如何展现色老头的性格呢?最集中的段落是车内的对话戏。色老头从谈论政治,突然牵扯到“年轻的男孩就要多干几个女孩”这方面。跨度之大令人瞠目,这恰恰说明一个问题:老头子好色得不行。观众看到这样的性格跃然荧幕,便不会奇怪人物接下来会有的动作:老头购买色情杂志,教孙女的舞蹈竟然是脱衣舞。甚至他的死亡也很诙谐,在汽车旅馆里吸食白粉过量。
总结起来,《阳光小美女》里面的老头性格是:好色,逃避。作为一名越战老兵,他的性格养成是生活背景与经历造成的。在美国编剧的剧作观念里,有两样法宝被他们来回运用:一是战争,二是美国梦。
所以观众并不讨厌色老头,相反觉得他是可爱的。他代表了经历过战争的创伤、美国梦破碎的普通美国人,有些小毛病、小嗜好也无可厚非。色老头的性格局限了人物的发展,但毫无疑问,他影响了他的家人,以及他最疼爱的孙女。
这说明人物的性格养成分为两大块:养成时与养成中。Leon与Mathilda有这样一段对话:我已经够老了,只是在慢慢变成熟;我已经够成熟了,只是在慢慢变老。我们分析这段话便不难发现,性格养成永远不会在同一起跑线上。总是一个领先,一个落后;一个前进,一个后退。当两个人物的性格对等时,便应该是剧作的结尾。
笔者认为,性格养成是需要情节来不断填充的。即使是“养成时”的人物性格,依然有妥协,依然有改变。剧作只会在人物出场时提供一个大致的人物性格,他的局限性注定了他会变成哪一类人,但他也会随着故事的发展进行“摇摆”。这在主流商业片里面屡见不鲜,正邪的对立变得模糊起来,不再有完全意义上正确的一方。电影《雷神》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正邪两方的性格养成是互补的。
四:性的态度
这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同时也是刺激观众的兴奋点。
由于审核原因,在国产影片里,涉及性的方面比较少也比较隐晦。笔者曾亲历审片流程,清晰记得审核的一部文艺片里展现了男主人公手淫的段落。随着修改意见的出炉,“删除手淫段落“出现在必改意见一栏里。
这不仅是制度的原因,也是东西方文化差异所造成的。在这里,笔者只讨论剧作层面的内容,单纯地谈一谈“性的态度“对于人物塑造的重要性。
随着欧美国家上世纪60年代的性解放运动,关于性的话题很快被搬上了银幕,甚至还有阐述这一现象的系列电影:《本能》。究其缘由,在西方文化的意识形态里,他们认为“性“是天性,是与生俱来赋予人的权利。一个男孩爱上一个女孩,不止是抱着她从小山坡顶滚到小山坡脚那么简单。观众的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随着年龄在增长,已然需要向剧作索求更多的知识。
Leon与Mathilda有一段关于性的讨论,这一段落在欧洲国家放映时是被删除的。欧洲的文化官员认为:一个12岁的小女孩,不应该去讨论性的话题。但如今欧洲青少年的性早熟现象不容忽视,德国青少年平均14岁就有过性经历。不管是12岁还是14岁,这一切看上去都太过于早熟。剧作之所以涉及这样一个敏感问题,更大程度上是为了折射整个社会的病态。
所以在人物小传里涉及人物“性的态度“,是展现人物世界观的一面,是人物在电影语境里的第二张名片。Mathilda为何会早熟?为何美国杂志上会大谈特谈“第一次”而不会被审核?这是电影反映出来的问题,也是人物产生困惑的地方。不仅是Mathilda会困惑,Leon作为一个成年人,对于性的态度也不明朗。当然,家庭背景、童年经历、性格养成是促使人物形成性意识的诱因。所以,我们在观看Leon与Mathilda讨论性的场面时并没有觉得不妥,也不会觉得《西西里的美丽传说》是一部淫秽的电影。人物在自身局限性之下,对于性的认知总会片面,不够准确。
另外,性的态度也会作为剧作的润滑剂,起到感官刺激的效果。这在情景剧里屡见不鲜,观众也希望看到,人物通过讨论“性”来活跃气氛。当然,更高级的“性的态度”是一种仪式。《大开眼戒》对此有很好的解读,当Bill看到一群裸女头戴面具,向祭司进行祭拜时,此时的心理高潮大于生理高潮。库布里克对于评论家有关这一段落的诟病也如是回击:“这是一种社会冲动,是将‘性”商品化的过程。“同类型的电影还有《羞耻》,剧作把人物”性的态度“作为发端,从而讨论人与社会、与群体之间产生的关系。
当今社会,“性“已经可以堂而皇之地放到台面上去讨论。所以在剧作中塑造人物的同时,需要考虑到这一方面。只有人物小传考虑周全,我们才能创造出令观众印象深刻的人物。这样的人物,通常带有自身的局限性,带有普遍存在的意义。观众更愿意为他们买单,为他们留下泪水。
创作者的局限性与剧中人物局限性的关系
曹禺的三女儿万方曾经说过一句话:“《北京人》里面所有的男人形象都是曹禺的影子。”万方作为女儿,她非常了解父亲;万方作为评论家,她提出了一个观点:剧作中人物是剧作者内心情感的投射。
这句话很好地说明了创作者与剧中人物的关系。创作本身是一种自我表达,它的发端也千奇百怪。詹姆斯·卡梅隆曾说,他在意大利拍片期间做了一个被未来杀手回来把自己杀死的梦,于是回去写下了剧本《终结者》;吕克·贝松从小跟随父母生活在大海旁边,对于蓝色的海洋有着无限的遐想,这才有后来的电影《碧海蓝天》。
此类的例子不胜枚举,足以说明一个现象:创作者的创作观念,直接取决于他的世界观。创作者身上带有的局限性,将会潜移默化地投射在剧中人物身上。笔者认为,讨论创作者的局限性与剧中人物的局限性的关系时,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创作者的文化差异,创作者的性格缺陷。
一:文化差异
文化差异由多种原因造成,综合起来有如下三个原因:政治,宗教,民俗。
体制的不同,造成了不同体制下人们生活方式的不同,坚持的理念与价值不同。好莱坞主流商业片里,宣扬的是个人英雄主义,才会产出一系列《钢铁侠》、《蝙蝠侠》一系列带“侠”字结尾的电影。国产影片里强调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于是《中国合伙人》倍受观众好评。
由于好莱坞电影市场重心的转移,以及国内增加进口片引进的额度,“美国梦”逐渐被本国观众所认可,并一度挑战“中国梦”的地位。这需要本国的影视从业者进行反思,当好莱坞把眼光投放在中国市场时,他们的创作者是怎样对待意识形态里的局限性(不再让坏蛋由中国人饰演从而讨好中国人)?这值得本国的影视从业者学习,方能让“中国梦”在海外市场更受亲睐。
宗教问题相对比较复杂也比较敏感,各国都有专门的影视作品去探讨宗教。“存在即合理“,每一种宗教都有它自身的魅力,也有其局限性。笔者认为,宗教对于创作者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它不仅仅作为一种文化图腾在剧作中出现,更是支撑全剧的精神内核。但宗教没有优劣,没有高低之分。只是某些教义从客观规律的角度来讲,过于陈腐,存在争议。于是才会在近代出现《反基督》一书,以及探讨”人类与上帝关系“的电影作品。
所以,当剧作中人物拥有宗教信仰的时候,我们要注意这是创作者对于宗教的态度,不是人物本身的局限性。宗教在人类历史上的作用,利大于弊。创作者不能够忽视这个问题,需要认真考量。
民俗是与历史息息相关的。中华有五千年灿烂文明,所以我们的影视作品里永远弥漫着挥之不去的“武侠情结”。美国建国仅有两百年历史,所以创作者的目光会放眼未来,创作科幻片类型。同时,民俗还体现在翻拍片上的区别。我们看待美韩两版的《老男孩》,便很容易得出结论。韩版:隐忍,克制,冷暴力;美版:血腥,色情,重口味。“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翻拍是很难超越前作、推陈出新的(更何况韩版《老男孩》是一部经典作品),美版《老男孩》并不尽如人意。所以创作者在选择剧本的时候就应该考虑清楚:这个故事适合本国的民俗吗?剧作中人物的局限性,放到本国的文化语境里还成立吗?
二:性格缺陷
人无完人,创作者的优点会影响剧作中的人物,缺点也会很明显地安在人物身上。库布里克在晚年创作的三部作品:《闪灵》、《全金属外壳》与《大开眼戒》,组成了“憎恶女性”的三部曲。对于库布里克其人,也是毁誉参半:他是运用视听语言的天才,也是剧组里的“暴君、独裁者”。也许是生活里的种种问题,导致了库布里克对于女性的憎恶,从而在剧作中丑化女性形象。这一切我们无从考证,只能通过分析库布里克的生平进行猜测。
在吕克·贝松电影中,他的人物归纳起来分为两类:持枪的女孩或女孩型女人,她们纤弱的外表与枪支暴力构成的强烈对比,是贝氏电影美学的重要成份;另一类人物就是与现实对抗的孤胆英雄,这又是一个人格分裂的人物。如果进行一些浅显的心理分析的话,这其实是贝松人格中的阴阳两面:外表坚强而内心脆弱的男人和外表脆弱而内心坚强的女人。凡由他编剧、执导的电影,故事都是围绕着这样的心理定式组成的。
这都是创作者本身的局限性,是创作者无法抗拒的客观事实。不过换句话说,正是创作者本身的局限性,形成了创作者的风格,让观众与影评人更容易去理解和解读,剧作里人物的行为。在《罪与罚》里,陀思妥耶夫斯基就提出过一个哲学问题:伟大的、意志坚定的人,能否逾越道德和法律,无所欲为呢?笔者看来,陀氏默认了这样一个人物终会出现。那么,创作者本身有一些道德上并不值得称赞的局限性,不会影响剧作的质量。反倒在某些时候,会打上“个性”的烙印。
“伟大的作品,往往是创作者的自传或是半自传。”这句话很好地总结了创作者的局限性与剧中人物局限性的关系。也让笔者坚信:困扰我们本身的还是本身。
结语
在创作的这条道路上,笔者仍是一个需要不断前行的孩童。创作是费尽心机、绞尽脑汁的过程,不会一帆风顺,没有康庄大道可言。笔者写就这篇论文,是对自身创作人物的实践总结,系统归纳,也是对经典影视作品的借鉴与回顾。尽管剧作中人物的局限性这个方向很少有论文涉及,但笔者相信这是今后人物创作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希望本篇论文能够带给创作者一些新的思路与启发,同时疏漏之处,还望各位不吝指点,敬请斧正。
在现实主义的题材下,我们创作一个人物,有善恶,有好坏,在大是大非面前坚定立场,在打牌聊天时候桌下勾搭。我们把笔下的人物画成一个圆,无论在多么陡峭的戏剧性山谷里都能滚来滚去。本文就剧作中人物的局限性,论述人物塑造的客观规律,探讨编剧在创作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地方。
关键词:人物塑造 局限性 编剧技巧
目录
一:人物局限性的重要性
二:人物局限性的普遍意义
三:创作者的局限性与剧中人物局限性的关系
四:结语
人物局限性的重要性
在现实主义题材、好莱坞主流商业片里,塑造人物是剧作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优秀的影视作品,往往给观众留下最深刻印象的便是人物。那么,什么样的人物是受观众喜爱的?
笔者将人物分为两大类:具体性人物与象征性人物。每一个人物都应该有他的具体性与象征性,两者谁占的比重大,人物便划分到哪一类。在塑造这两类人物的时候,剧作需要各有侧重,人物的局限性也有所不同。笔者先来谈一谈具体性人物的塑造方式,以1994年吕克·贝松导演的电影作品《LEON》为例。
这是一部具有极强商业性的主旋律电影,当时投资成本2300万美元,全球票房4500万美元。这样的成绩在好莱坞并不能证明太多,但历史是不会遗漏任何一颗闪烁的星辰。Leon与Mathilda的人物形象,深深影响了80、90后的两代人,烙印在他们心中。
作为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LEON》很好地做到了商业与艺术的融合。在电影学院的影片分析课上,总是会拿《LEON》作为范例进行教学。老师会问:Leon有没有可能不给Mathilda开门?
答案自然是不可能。剧作者将Leon放在那样极致的场面里,逼迫他只有一种选择:开门。这其中有两个原因:
一:情节上的链接
Leon与Mathilda相遇的第一场戏,可谓简洁有力。Mahtilda坐在楼梯口哭泣着抽烟,见到杀完人的Leon后问了一个不尴不尬的问题:“是不是人生总是如此艰难,还是只有童年如此?”Leon回答:“总是如此。”这段对话是非常突兀的,远离人物本身又拉近人物与人物之间的距离。一个12岁的小女孩,却拥有老成持重的口吻,Mathilda 的形象立刻变得高大起来,拥有与Leon对话的资本。否则,她只是楼道里的一个小姑娘,不会引起Leon注意。
二:局限性的体现
Leon是一个职业杀手,他的个人生活非常单调乏味。喝牛奶,养盆栽,锻炼身体,看老电影。剧作者在设置人物前史的时候,运用的技巧是“煮过的花种子”。影片在展现Leon的生活桥段时虽然使用了轻快的音乐,但依然流露出与死亡同行的绝望气息,让观众感受到。单凭Leon自身是无法产生改变的,必须要有新的人物出现,与之产生化学效应。这是Leon心底的期待,同样也是观众的期待。所以,当Leon为Mathilda开门时,没有人质疑职业杀手怎么会犯一个如此低级的错误。观众原谅了人物的软弱,肯定了剧作塑造的人物局限性。也从这一刻开始,两个对立交织的人物形象由此建立起来,进行戏剧冲突与互补。
这种局限性准确来讲,来源于“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的社会法则。属于先天的心理因素,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同时局限性还分为先天与后天,心理与生理。通常来说,先天所带来的痛苦与磨难更有说服力与冲击力,带有莫名性与不可抗拒性;而后天的局限性无法开门见山,需要到达影片的中段才能发挥用场,以及合理的解释。这无疑显得过分累赘,拖缓影片的节奏,分散观众的注意力。
剧作利用先天的局限性所塑造出来的人物,将会主导情节的走向。也就是说,人物在生活,他之所以发生变化,是因为他的局限性。他的局限性导致他不可能像电脑宕机一样平线生活,注定要有起有伏。即使Leon没有遇到Mathilda,也会有别的突发事件改变他的生活。此类的影视作品更是不胜枚举:《雨人》里面的智障哥哥,《楚门的世界》里真空生活的楚门。上述两部电影里的先天局限性所带来的冲击效果更为强烈,与之后人物所付出的努力形成鲜明对比。
具体性人物是不完美的,他们因为自身的局限性,无法立刻达到预期的目标。剧作便是展现他们奋斗的过程,观众也非常喜欢“奋斗着的人物”。
首先是出于代入感的原因,塑造的人物与自身很贴近,形成了心理的共鸣;其次是因为人物先天的局限性属于不可调和的矛盾,无论再怎么努力再怎么奋斗,都不会被解救。Leon与Mathilda的相遇注定就是一个悲剧,一段飞蛾扑火的回忆。他们遇见之后,彼此的生活轨迹发生了很大改变,但依旧逃脱不了复仇的母题。这是一种宿命的羁绊,是剧作法在人物头顶所悬挂的一根看不见的黑线。当人物走向巅峰时使其摔倒,当人物跌入谷底里使其振作。情节依托人物,人物又被宽宥在情节当中,做出观众希望看到,却又是当时处于无可奈何的选择。Leon不可能不给Mathila开门,Mathila也不可能停止复仇。前者的局限性在心理,后者的局限性在生理。所以说,当Leon为Mathila复仇成功而死去时,无数的观众留下了眼泪。悲剧的结局给人以崇高的力量,犹如阿克琉斯之踵,人物由于自身的局限性被记住,虽死犹生。
当然,观众喜爱Leon与Mathila这一对男女主人公还有其他原因。演员的出色表演,最萌身高差,萝莉与大叔等等一系列社会情感因素。但毫无疑问,局限性对于具体性人物的塑造尤为重要。下面,笔者要谈一谈象征性人物的塑造方式,以及局限性在其中起到的作用。
首先我们要解决这个问题:如何划分人物身上具体性与象征性的比重?笔者认为,这取决于主题与人物的关系。具体性人物制造主题,象征性人物服务主题。如果是主题先行的剧作,那么塑造出来的人物便是象征性大于具体性。我们以1999年斯坦利·库布里克的电影作品《大开眼戒》为例。
《大开眼戒》是斯坦利·库布里克的最后一部作品,也是他认为的最好的一部作品。库布里克为我们展现了世界的一角,这一角是关于美国在世纪末的一群富有、掌握权利、以及高等的人们如何利用他人如同丢弃商品,并以此来掩盖自己的罪行。库布里克擅长通过影像来检视人物的内在生活,而不是通过对话。他曾说过:“电影中人们谈论自己的场面是非常枯燥的。”库布里克不仅仅关心个人,他更为关注的是群体,社会,文明与历史。
所以,《大开眼戒》中的男女主人公Bill与Alice,在电影一开场就拥有了鲜明的定义。Bill的第一句台词翻译成中文是:“亲爱的,你看见我的钱包了吗?”Alice则是:“我看上去漂亮吗?”作为象征性人物,这样的含义再清楚不过。人物一下子达到了自己预期的目标,他的出现是一种六方体结构:完整却不稳定。Bill最大的梦想是富有,他做到了;Alice渴望的是美貌,无数男人为她倾倒。在电影的开头,剧作就已经将这两个人物塑造完成。那么剩下的时间,便是将这两个完整的人物破坏。
也就是说,象征性人物的局限性,绝大部分来自于外部:客观存在的社会困境。这种局限性有两种表现方式:社会困境给人物造成了局限性,社会困境让人物意识到局限性的存在。
Alice面临的社会困境是:男人与她接触只有一个目的,与她上床。这是男权社会破坏美丽的一种方式,也是最直接最深刻的方式。Alice根本不可能反抗成功,因为她只是一个经营着濒临破产的画廊经理,毫无话语权。Alice挑起了与Bill的矛盾,她尝试着向牢不可破的男权社会发起挑战,便抖出了外遇的事情。于是Alice开始做噩梦,开始让丈夫陷入自己的噩梦之中。最后噩梦走向现实,Alice彻底崩溃。这是Alice挑战男权社会所咽下的苦果,在电影语境下她应该是一个花瓶,而不是一个花木兰。
这是一种反向的塑造人物方式,剧作在为人物做减法。Alice的妥协是一步一步的,她起先打电话给Bill,询问他何时归来;接着在给女儿做算术的时候,Alice出的题目是“哪个男孩儿更为有钱?”直到最后,Alice发现自己的生活已经难以为继时,她对Bill说:“现在有件重要的事情我们需要尽快去做,那就是做爱。”Alice又回到了最初的自己,像一段纸飞机滑翔出的抛物线,充满了巨大的悲剧性与现实幻灭感。
Alice作为象征性人物,她经历的情节不是生活,而是结果。观众在跟随象征性人物时,品尝的是人物背后的无力感,茅台的后劲。后劲即是主题,主题往往与集体意识相关。
Alice的局限性来自于男权社会的压迫,Bill的塑造更为鲜明与刺激。在分析Bill之前,我们必须明确一个观点:Bill虽然跻身于上流社会,但在雇主西格勒眼里,仍然是卑微的,不值一提,可以随时抛弃、牺牲掉。
明确了这一观点,我们便能很好地理解Bill身上所带有的双重局限性。第一重与Alice相同,来自于社会困境给人物造成的局限性;第二重来自于人物对于社会关系的僭越,人物意识到了局限性的存在,电影语境下人物的错位。
在电影里,Bill一直在花钱,并且是不惜血本地在花钱。从租借服装、乘计程车这两件事便可以看出。那么,Bill就能成为像西格勒一样的人吗?答案是否定的。当Bill进入仪式场所时,西格勒先生就向他点头示意。西格勒一眼就看出了他是Bill,不管是面具还是戏服,都无法隐瞒他的身份与地位。
Bill在潜意识里把自己与西格勒划等号,于是才想去参加好友口中的“神秘派对”。第二重局限性是人物的觉醒,但Bill并没有意识到这种觉醒在电影语境里,在社会困境下是危险的,会给自己,给家庭带来巨大的灾难。“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撕碎给人看”。在《大开眼戒》里,Bill与Alice都丧失了人之为人的能力,沦为了商品。最后一场戏两人出现在商场里,为女儿购买圣诞礼物。这场戏的开端洋溢着温馨的气氛,让观众“侥幸”地以为Bill与Alice已经妥协,庆幸自己“平平安安地度过这段冒险”。但剧作想要表达的,是两人已不会再拥有安宁。即使通过性来逃避现实,获得短暂的高潮,也无法阻止女儿在这样的社会困境下,飞速变成她手中的洋娃娃,沦为商品化的过程。
综合来讲,象征性人物的塑造难度是非常高的。首先是考虑的内容变得非常宽泛,涉及到伦理、道德、制度等方方面面;其次是我们要把握住电影语境与现实语境的差别,通过差别来提取人物的内涵;最后,我们要明确这类象征性人物的局限性往往来自于外部,自身的错位是由于外部的影响而产生变化的。在创作过程中,人物的情感往往以抛物线的趋势进行发展。
人物局限性的普遍意义
我们在创作人物的时候,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步骤:写人物小传。人物小传包涵了四大类内容:家庭背景,他出生在哪里,家庭构成是怎样的;童年经历,什么事情让他记忆深刻;性格养成,从小喜欢看书还是踢球,中学时代交的朋友是怎样的;性的态度,通过哪种途径进行了解。
这四大类内容,基本可以囊括好莱坞主流、现实主义题材的商业片里面的人物。一个好故事是一团火焰,其中的主要人物必然是燃得最旺的柴火。我们不能忽视引燃物(情节)的作用,但更要区分哪些是干柴,哪些不是干柴。所以,我们需要就人物小传的写作延伸开来,探讨人物的局限性有哪些普遍意义。
一:家庭背景
在这里,人物背景更多表现的是阶级。你所塑造的这个人物,父母是否健全,富裕还是不富裕。这两点直接影响了你的人物在成长过程中,做出各式各样的选择。也许你轻描淡写地一句“男孩的父亲是一个出租车司机”,那么我们可以推断这个男孩在刚满18岁的时候就去考了驾照,到过城市很多地方却没有真正进去过。每个阶级都有每个阶级的特点,这些特点都是大众约定俗成所了解的。一个出租车司机阅人无数,从而阻止了乘客的殉情自杀,这是一个可以发展下去的题材;如果换成白领去做这件事,那就显得生硬别扭了。
在《LEON》里,Leon因为爱情的复仇,不得不逃到纽约,跟随父亲成长为一名杀手。在电影里这一段交待得很快,几句话就结束了。可能大部分观众都觉得没什么,但恰恰是Leon的家庭背景,造就了今天的他。首先他的家庭不富裕,可与之交往的女孩却来自豪门;同时Leon自小父亲不再身边,渴望父爱的同时也变得异常凶狠。不幸的爱情让Leon对女人产生了恐惧与怀念,于是他对待Mathilda是非常小心翼翼的,这或许是他来到纽约以后真正接触的第一个女人。他拥有自己的原则:不杀女人,不杀小孩。这是其他杀手所做不到的。
在人们的印象中,杀手是冷血而残忍的,是负面形象和引起观众厌恶的角色。所以剧作在塑造Leon的时候,首先需要给他一个悲惨的身世(家庭背景),劫富济贫的事例(收拾大毒枭)。于是这个人物变得和蔼可亲起来,他喜欢喝牛奶,杀的人都是坏蛋,把盆栽看得比命还要重要。这些塑造颠覆了传统的杀手形象,反倒是更接近普世价值。所以,当观众看此片的时候,不仅接受剧作塑造的这个人物,他的优点他的缺点,而且还接受了他的价值观。觉得那样很酷,还有点浪漫。
二:童年经历
童年经历对一个人的影响之巨大,这是心理学界的普遍共识。所以在人物小传里,我们会给人物设置一到两件令他记忆深刻的事情。可以是欢喜的,可以是悲伤的,可以是刺激的,可以是恐惧的。而且,童年烙印会深埋在人物的潜意识里,一旦时机成熟便会爆炸开来,成为情节的发轫。在《蝙蝠侠3》里面,我们很明显地看到,支撑蝙蝠侠拯救高登市的精神信仰,来自于幼年时警长(那时还是警员)为父母双亡的他披上一件外套,从那一刻起韦恩便决心与恶势力斗争到底。当然这不绝对,韦恩之所以成长为蝙蝠侠,还有各种各样的成长经历促使了他。但究其原由,或许童年经历更有说服力,也更有画面感。同时,《蝙蝠侠3》的母题是:利用恐惧。韦恩有一段被关在高塔里的戏,这座高塔建有百年,只有一个囚犯成功逃离出来,几乎完成了人类不可能到达的极限。这个囚犯如今站在韦恩的对立面(当时他误以为是贝恩),同时韦恩童年时掉落深井,对于所囚禁之处怀有深深的恐惧。双重阻力给人物动作的进行带来了极大的矛盾,也使得戏剧冲突格外强烈。观众心里清楚,韦恩终将会从高塔里走出来。但他们可能会忽略的是,人物的童年经历往往可以引申变成故事的主题。
童年经历在人物身上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它可以成为人物的弱点,也可以成为人物的优点。但普遍来讲,童年经历会成为人物悲剧的导火索。如《推销员之死》里面威利·洛曼的大儿子比夫,他因为在童年时无意间看到父亲与别的女人偷情,从而产生严重的心理阴影,“宁愿去当农业工人,也不愿留在充满竞争与欺诈的大城市里”。当然威利·洛曼和大儿子还有各种各样的矛盾,但没有一个矛盾比得上童年时带来的心理创伤。“那些矛盾不过是盐巴而已,撒在完好的皮肤上只是会觉得有些痒”。
糟糕的童年经历是人物的原罪,是化学反应的温床,是人物世界观局限性的根本所在。《Leon》里,Mathilda的任务就是复仇,所以她每走一步都是朝着那个目标进发。她亲眼目睹父母、姐姐、弟弟(尽管前面三人的生死与她无关)被缉毒警察枪杀,这悲惨的童年经历让Mathilda无法停止对于复仇的渴望。所以Leon改变不了她,两人之前的训练在剧作中被称为“游戏环节”,只是短暂的欢愉,只是“臭味相投”。一旦人物暴露局限性,那么之前的一切美好都会被打碎,情节急转直下,牵动着观众的心。
冤冤相报何时了,一句说起来多么简单的话。Mathilda经历了一场浩劫之后,才明白这个道理。而电影《英雄》里面的刺客残剑,可是花费了一生的时间。但两者有共同之处,他们在电影语境的最后,都克服了自身的局限性。但结局是他们想要的吗?明显不是。只能说,我们不会看到《英雄2》、《Mathilda上学之后》这样的姊妹篇。因为人物在电影的结尾已经塑造完满,曲终人散,理应消失(死去)。
三:性格养成
在人物小传里描述人物性格的时候,通常会用一到两个词语去形容,比方说:古怪,开朗,内向,冲动。当我们给人物贴上标签时,就需要情节去展现人物的性格。在《阳光小美女》这部喜剧电影里,剧作是如何展现色老头的性格呢?最集中的段落是车内的对话戏。色老头从谈论政治,突然牵扯到“年轻的男孩就要多干几个女孩”这方面。跨度之大令人瞠目,这恰恰说明一个问题:老头子好色得不行。观众看到这样的性格跃然荧幕,便不会奇怪人物接下来会有的动作:老头购买色情杂志,教孙女的舞蹈竟然是脱衣舞。甚至他的死亡也很诙谐,在汽车旅馆里吸食白粉过量。
总结起来,《阳光小美女》里面的老头性格是:好色,逃避。作为一名越战老兵,他的性格养成是生活背景与经历造成的。在美国编剧的剧作观念里,有两样法宝被他们来回运用:一是战争,二是美国梦。
所以观众并不讨厌色老头,相反觉得他是可爱的。他代表了经历过战争的创伤、美国梦破碎的普通美国人,有些小毛病、小嗜好也无可厚非。色老头的性格局限了人物的发展,但毫无疑问,他影响了他的家人,以及他最疼爱的孙女。
这说明人物的性格养成分为两大块:养成时与养成中。Leon与Mathilda有这样一段对话:我已经够老了,只是在慢慢变成熟;我已经够成熟了,只是在慢慢变老。我们分析这段话便不难发现,性格养成永远不会在同一起跑线上。总是一个领先,一个落后;一个前进,一个后退。当两个人物的性格对等时,便应该是剧作的结尾。
笔者认为,性格养成是需要情节来不断填充的。即使是“养成时”的人物性格,依然有妥协,依然有改变。剧作只会在人物出场时提供一个大致的人物性格,他的局限性注定了他会变成哪一类人,但他也会随着故事的发展进行“摇摆”。这在主流商业片里面屡见不鲜,正邪的对立变得模糊起来,不再有完全意义上正确的一方。电影《雷神》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正邪两方的性格养成是互补的。
四:性的态度
这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同时也是刺激观众的兴奋点。
由于审核原因,在国产影片里,涉及性的方面比较少也比较隐晦。笔者曾亲历审片流程,清晰记得审核的一部文艺片里展现了男主人公手淫的段落。随着修改意见的出炉,“删除手淫段落“出现在必改意见一栏里。
这不仅是制度的原因,也是东西方文化差异所造成的。在这里,笔者只讨论剧作层面的内容,单纯地谈一谈“性的态度“对于人物塑造的重要性。
随着欧美国家上世纪60年代的性解放运动,关于性的话题很快被搬上了银幕,甚至还有阐述这一现象的系列电影:《本能》。究其缘由,在西方文化的意识形态里,他们认为“性“是天性,是与生俱来赋予人的权利。一个男孩爱上一个女孩,不止是抱着她从小山坡顶滚到小山坡脚那么简单。观众的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随着年龄在增长,已然需要向剧作索求更多的知识。
Leon与Mathilda有一段关于性的讨论,这一段落在欧洲国家放映时是被删除的。欧洲的文化官员认为:一个12岁的小女孩,不应该去讨论性的话题。但如今欧洲青少年的性早熟现象不容忽视,德国青少年平均14岁就有过性经历。不管是12岁还是14岁,这一切看上去都太过于早熟。剧作之所以涉及这样一个敏感问题,更大程度上是为了折射整个社会的病态。
所以在人物小传里涉及人物“性的态度“,是展现人物世界观的一面,是人物在电影语境里的第二张名片。Mathilda为何会早熟?为何美国杂志上会大谈特谈“第一次”而不会被审核?这是电影反映出来的问题,也是人物产生困惑的地方。不仅是Mathilda会困惑,Leon作为一个成年人,对于性的态度也不明朗。当然,家庭背景、童年经历、性格养成是促使人物形成性意识的诱因。所以,我们在观看Leon与Mathilda讨论性的场面时并没有觉得不妥,也不会觉得《西西里的美丽传说》是一部淫秽的电影。人物在自身局限性之下,对于性的认知总会片面,不够准确。
另外,性的态度也会作为剧作的润滑剂,起到感官刺激的效果。这在情景剧里屡见不鲜,观众也希望看到,人物通过讨论“性”来活跃气氛。当然,更高级的“性的态度”是一种仪式。《大开眼戒》对此有很好的解读,当Bill看到一群裸女头戴面具,向祭司进行祭拜时,此时的心理高潮大于生理高潮。库布里克对于评论家有关这一段落的诟病也如是回击:“这是一种社会冲动,是将‘性”商品化的过程。“同类型的电影还有《羞耻》,剧作把人物”性的态度“作为发端,从而讨论人与社会、与群体之间产生的关系。
当今社会,“性“已经可以堂而皇之地放到台面上去讨论。所以在剧作中塑造人物的同时,需要考虑到这一方面。只有人物小传考虑周全,我们才能创造出令观众印象深刻的人物。这样的人物,通常带有自身的局限性,带有普遍存在的意义。观众更愿意为他们买单,为他们留下泪水。
创作者的局限性与剧中人物局限性的关系
曹禺的三女儿万方曾经说过一句话:“《北京人》里面所有的男人形象都是曹禺的影子。”万方作为女儿,她非常了解父亲;万方作为评论家,她提出了一个观点:剧作中人物是剧作者内心情感的投射。
这句话很好地说明了创作者与剧中人物的关系。创作本身是一种自我表达,它的发端也千奇百怪。詹姆斯·卡梅隆曾说,他在意大利拍片期间做了一个被未来杀手回来把自己杀死的梦,于是回去写下了剧本《终结者》;吕克·贝松从小跟随父母生活在大海旁边,对于蓝色的海洋有着无限的遐想,这才有后来的电影《碧海蓝天》。
此类的例子不胜枚举,足以说明一个现象:创作者的创作观念,直接取决于他的世界观。创作者身上带有的局限性,将会潜移默化地投射在剧中人物身上。笔者认为,讨论创作者的局限性与剧中人物的局限性的关系时,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创作者的文化差异,创作者的性格缺陷。
一:文化差异
文化差异由多种原因造成,综合起来有如下三个原因:政治,宗教,民俗。
体制的不同,造成了不同体制下人们生活方式的不同,坚持的理念与价值不同。好莱坞主流商业片里,宣扬的是个人英雄主义,才会产出一系列《钢铁侠》、《蝙蝠侠》一系列带“侠”字结尾的电影。国产影片里强调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于是《中国合伙人》倍受观众好评。
由于好莱坞电影市场重心的转移,以及国内增加进口片引进的额度,“美国梦”逐渐被本国观众所认可,并一度挑战“中国梦”的地位。这需要本国的影视从业者进行反思,当好莱坞把眼光投放在中国市场时,他们的创作者是怎样对待意识形态里的局限性(不再让坏蛋由中国人饰演从而讨好中国人)?这值得本国的影视从业者学习,方能让“中国梦”在海外市场更受亲睐。
宗教问题相对比较复杂也比较敏感,各国都有专门的影视作品去探讨宗教。“存在即合理“,每一种宗教都有它自身的魅力,也有其局限性。笔者认为,宗教对于创作者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它不仅仅作为一种文化图腾在剧作中出现,更是支撑全剧的精神内核。但宗教没有优劣,没有高低之分。只是某些教义从客观规律的角度来讲,过于陈腐,存在争议。于是才会在近代出现《反基督》一书,以及探讨”人类与上帝关系“的电影作品。
所以,当剧作中人物拥有宗教信仰的时候,我们要注意这是创作者对于宗教的态度,不是人物本身的局限性。宗教在人类历史上的作用,利大于弊。创作者不能够忽视这个问题,需要认真考量。
民俗是与历史息息相关的。中华有五千年灿烂文明,所以我们的影视作品里永远弥漫着挥之不去的“武侠情结”。美国建国仅有两百年历史,所以创作者的目光会放眼未来,创作科幻片类型。同时,民俗还体现在翻拍片上的区别。我们看待美韩两版的《老男孩》,便很容易得出结论。韩版:隐忍,克制,冷暴力;美版:血腥,色情,重口味。“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翻拍是很难超越前作、推陈出新的(更何况韩版《老男孩》是一部经典作品),美版《老男孩》并不尽如人意。所以创作者在选择剧本的时候就应该考虑清楚:这个故事适合本国的民俗吗?剧作中人物的局限性,放到本国的文化语境里还成立吗?
二:性格缺陷
人无完人,创作者的优点会影响剧作中的人物,缺点也会很明显地安在人物身上。库布里克在晚年创作的三部作品:《闪灵》、《全金属外壳》与《大开眼戒》,组成了“憎恶女性”的三部曲。对于库布里克其人,也是毁誉参半:他是运用视听语言的天才,也是剧组里的“暴君、独裁者”。也许是生活里的种种问题,导致了库布里克对于女性的憎恶,从而在剧作中丑化女性形象。这一切我们无从考证,只能通过分析库布里克的生平进行猜测。
在吕克·贝松电影中,他的人物归纳起来分为两类:持枪的女孩或女孩型女人,她们纤弱的外表与枪支暴力构成的强烈对比,是贝氏电影美学的重要成份;另一类人物就是与现实对抗的孤胆英雄,这又是一个人格分裂的人物。如果进行一些浅显的心理分析的话,这其实是贝松人格中的阴阳两面:外表坚强而内心脆弱的男人和外表脆弱而内心坚强的女人。凡由他编剧、执导的电影,故事都是围绕着这样的心理定式组成的。
这都是创作者本身的局限性,是创作者无法抗拒的客观事实。不过换句话说,正是创作者本身的局限性,形成了创作者的风格,让观众与影评人更容易去理解和解读,剧作里人物的行为。在《罪与罚》里,陀思妥耶夫斯基就提出过一个哲学问题:伟大的、意志坚定的人,能否逾越道德和法律,无所欲为呢?笔者看来,陀氏默认了这样一个人物终会出现。那么,创作者本身有一些道德上并不值得称赞的局限性,不会影响剧作的质量。反倒在某些时候,会打上“个性”的烙印。
“伟大的作品,往往是创作者的自传或是半自传。”这句话很好地总结了创作者的局限性与剧中人物局限性的关系。也让笔者坚信:困扰我们本身的还是本身。
结语
在创作的这条道路上,笔者仍是一个需要不断前行的孩童。创作是费尽心机、绞尽脑汁的过程,不会一帆风顺,没有康庄大道可言。笔者写就这篇论文,是对自身创作人物的实践总结,系统归纳,也是对经典影视作品的借鉴与回顾。尽管剧作中人物的局限性这个方向很少有论文涉及,但笔者相信这是今后人物创作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希望本篇论文能够带给创作者一些新的思路与启发,同时疏漏之处,还望各位不吝指点,敬请斧正。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