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教育与现代大学:大学人文图书出版的意义以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为例
价值教育与现代大学:大学人文图书出版的意义以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为例
汤文辉
摘 要: 随着现代性的“除魅”进程,现代大学一反传统高等教育对价值教育的重视,转而以技术教育为中心内容。在现代大学价值教育结构性缺失的状况下,面向大学生的人文图书的出版是学生获得价值教育资源的有效途径。广西师大出版社出版的以《十九札》《大学人文读本》等书为代表的人文图书,在这方面作出了可贵的探索。
关键词: 现代性 价值教育 现代大学 人文图书出版
[中图分类号] G2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2008)03-0053-04
[Abstract] Modernity is a course of disenchanted, with which the modern higher education take place of the traditional higher education,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take place of value education. Under these circumstances, Humanistic publication is an excellent way that can help university men get value education. Some books like Nineteen Letter and A Reader:University Humanism which published by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 made a valuable research in this realm.
[Key words] Modernity Value education Modern higher education Humanistic publication
近几年,不少出版社在出版面向大学生的人文图书方面用力甚勤,在大学生中引起很大反响,取得了较好成绩,其中有代表性的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该社自2001年以来,陆续推出了《十九札》《大学学术讲演录》《大学人文读本》《大学人文丛刊》《如是我闻:北京大学元培导师讲演录》《大学名师讲课实录》等图书,体现了一家大学出版社可贵的自觉和持久努力。
面向大学生的人文图书出版具有重要意义,在现代大学价值教育结构性缺失的状况下,它是学生获得价值教育资源的有效途径。要充分评估这种意义,我们必须在“现代性”的大背景中,首先了解现代大学与价值教育之间的关系。
对于传统教育而言,价值教育是中心任务。西方的高等教育实体诞生于古希腊。最早也是最著名的就是哲学家柏拉图于公元前387年在雅典创办的学园。学园集教学和研究于一体,是古希腊第一所高等学府和研究中心,也是欧洲最早的高等教育机构,是中世纪西方发展起来的大学的前身。学园里研究和教授的学科很广泛,课程设置类似于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传统课题,包括哲学、自然科学、人文科学、数学、天文学、音乐理论等,但以哲学为最高课程。学园的目标不是传授实用的技艺,而是注重思辨的理论智慧,学员不仅要学习科学知识,还要进行体育和军事训练。学园追求抽象的知识而非实用的技艺,探讨哲学理念和崇高价值,注重学员全面发展和品格修养,具有浓厚的人文色彩。
中国高等教育对价值教育的重视,很早就体现在《大学》一书中。朱熹在《〈大学〉章句序》中说:“《大学》之书,古之大学所以教人之法也。”作为儒家最重要的经典“四书”之一的《大学》,开宗明义便道出了大学的理念:“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明明德”一句,朱熹是这样解释的:“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但为气禀所拘,人欲所蔽,则有时而昏;然其本体之明,则有未尝息者。故学者当因其所发而遂明之,以复其初也。”指通过学习发扬人性中本来的善,使“复其初”,培养健全的人格。朱熹对“新民”二字的解释是:“新者,革其旧之谓也,言既自明其明德,又当推以及人,使之亦有以去其旧染之污也。”指通过教与学的统一,达到修己立人,推己及人,化民成俗,更新民众,改良社会风气的目的。朱熹对“止于至善”的解释是:“止者,必至于是而不迁之意。至善,则事理当然之极也。言明明德、新民,皆当至于至善之地而不迁。盖必其有以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也。”则是指教育的终极目标,即通过教育,达到“至善”的理想境界。朱熹认为,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是大学的三个纲领。并且,《大学》篇还提出了从“格物致知”开始,达到“明明德”这一目的的具体环节和路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在这一环环相扣的步骤过程中,“修身”成为中心环节和根本,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目的是修身,而修身又成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必要准备。修身环节的重要性,体现出《大学》篇中浓厚的人文主义精神。
但是伴随着现代性的进程,现代大学则一反传统高等教育对价值教育的重视,转而以技术教育为中心内容。在韦伯看来,现代性的进程是世界摆脱意义和价值的“解咒”过程,韦伯称之为“除魅”:“我们这个时代,因为它所独有的理性化和理智化,最主要的是因为世界已被除魅,它的命运便是,那些终极的、最高贵的价值,已从公共生活中销声匿迹,它们或者遁入神秘生活的超验领域,或者走进了个人之间直接的私人交往的友爱之中。”[1]传统的目的论宇宙观被机械论宇宙观所代替。在目的论宇宙观中,事实与价值是紧密相联的,每一项物体的存在都有其存在的目的;而机械论宇宙观虽然也认为世界有秩序,但与目的、意义等毫无关系,世界只存在事实,价值是人主观赋予的。休谟提出的实然与应然、事实与价值之间有道逻辑上不可逾越的鸿沟的说法,正是这种价值主观主义的哲学基础。价值的主观化的后果是价值体系及观念被排除在客观性的知识之外。哈贝马斯在《知识与人类的旨趣》一书中,将知识分为三类,并分别同人类的一种旨趣相联系:一类是经验—分析的科学,与技术性的认知旨趣关联;另一类是历史—解释的科学,与实践旨趣关联,主要目的在于掌握人类各种活动的意义,以达成沟通;最后一类是批判的科学,与解放的旨趣关联,即追求自由。在这三类知识中,第一种为技术教育的内容,后两种为价值教育的内容。自笛卡尔以来,人们认为只有能提供确定性、客观性的东西才构成知识,技术性知识因为可公式化,可以在试验中进行控制并被证明,并且具有能在其他场合获得验证的普遍性,因此被认为是客观性知识。而历史—实践的知识和批判的知识均无法公式化,亦无法通过可控制的实验证明其确定性,因此被排除在知识之外。这就是现代大学价值教育结构性缺失的根本原因。
现代大学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因世界统一图景的“解咒”而带来的善与真理分离,价值教育开始缺失的时期;第二个阶段是希望以对科学的信仰来代替价值教育的时期;第三个阶段是重新重视人文学科在价值教育方面独特功能的时期。以中国为例,19世纪末废除科举制度,借鉴西方大学模式兴办大学是价值教育在高等教育中迅速退场的阶段;而20世纪50年代我国所进行的大规模的院校调整,可以看作是科学信仰占据绝对主导的体现,无疑,人文社会科学在这一时期受到忽视。1947年,我国大学文科学生在全校学生中所占比例为47.6%,之后逐年下降,到1979年已经下降到8.5%,而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7年统计年鉴的资料,全世界有一千万以上人口的50个国家中,中国文科学生的比例是最低的。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大学教育逐渐进入第三个阶段,价值教育的缺失以及随之而来的弊端、工具理性的膨胀,促使人们发掘人文学科在承载和传递传统价值观念方面的地位和优势。他们指出:“人文学科和艺术而不是科学能够提供已在19世纪晚期的大学改革中失去的统一性和道德指导。”于是,“就像宗教被从‘认知’真理中分离出来一样,道德被从‘事实’知识中分离出来,转而与‘想象的’和‘审美的’真理结合在一起,于是,善与美而不是与真联系在了一起。”[2]大学开始加强人文学科。自20世纪80年代加强文科起到现在,人文学科虽然取得了一定发展,但是仍然没有改变中国大学教育中价值教育结构性缺失这个基本判断,技术教育仍然在大学中占据统治地位,并且还有加重的趋势。人文学科的发展,从教师、学术所占比例、学科设置等方面来看,成绩显著,但在承担价值教育等方面,仍然力有未逮。而科学主义仍势力强大,在塑造着人文科学的学科规范和学科方法。如为使该学科取得“科学”的性质,研究者们在人文社科领域广泛运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如“方法论”热)。而人文、社会学科中其他难以“科学”化的东西,则处于大学教育的边缘。虽然不少学校在开展通识教育,但并没有改变现代大学技术教育的性质,因为这种通识教育不过是不同系科交换课程,仍是以经验—分析的知识为主,于历史—解释的知识及批判的知识少有涉猎。无疑,技术至上主义的现代大学教育有着极其严重的缺陷,它使得大学生只在实用知识的掌握上优于没有受到高等教育的人,在意义的追寻、价值的探求等方面,现代大学的教育体系并不能给正处于成长期的大学生提供足够多的东西。
那么,现代大学体系中的大学生不需要价值教育吗?恰恰相反,正处于人格培育和精神养成关键期的大学生最为需要价值教育。这是因为,第一,在现代社会,价值固然是主观的价值,但其中必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世价值;第二,更重要的是,价值教育将帮助大学生养成追寻意义和价值的习惯和思维方法,它将起着授人以渔的关键作用。面向大学生的人文图书出版正是在这种价值教育上发挥作用,它是在现代大学价值教育结构性缺失的情况下,大学生价值教育不可或失的一环。只有从这个角度,我们才能充分理解面向大学生的人文图书出版的重要意义。
通过对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面向大学生的人文图书的进一步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该社出版的直接面向大学生的人文图书,大致有两种取向,第一种是《十九札》《如是我闻:北京大学元培导师讲演录》《大学学术讲演录》《大学名师讲课实录》等图书,而又以《十九札》最为典型。这一取向主要诉诸大学教师的“言传身教”。言传身教一直是中国古代价值教育的主要方式。自孔子兴私学以来,师长的作用就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以精神导师的形象引导弟子进行品格的修养,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师长是弟子“精神成人”的引导者。自然,教育体系的现代转型使教师的作用主要表现为知识的传授者,但教师作为精神导师的作用并未完全泯没,品德高尚的教师仍在这一方面自觉或不自觉地有所担当。如我们经常谈到北大精神、西南联大精神,细心体会,这些抽象的精神最终都具体为师长的高风亮节、音容笑貌。《十九札》是北京大学朱青生教授与弟子论学的书信结集,其中既谈做卡片、建索引等学习方法,亦谈大学的意义、生命的意义;既反思人类知识的异化,指出科学的局限,又探讨专家与学者的差异,引导学生全面发展本性。学生掌握了书中的学习方法,便可借以窥学术之门径。但《十九札》的价值并不止于传授学习方法,更在于它字里行间充溢着一位师长对弟子深厚的人文关怀,从而是践履师道的结晶。也正是有了这样足为楷模的教师担当精神引路人,学生在“精神成人”过程中方不至彷徨无归。《如是我闻:北京大学元培导师讲演录》(第一辑)荟萃了北京大学的教授为新生所做的部分精彩讲演,其中有陈平原的《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读书”》、林毅夫的《学问之道》《为人处世也是很重要的“功课”》等,单看讲演的题目,我们似乎已能感受到这些师长的循循善诱,该书的价值取向已不言而谕。
第二种取向则以《大学人文读本》为代表,它意图在专注于技术教育的中国大学中,通过广泛、独到的选文,为当代大学生提供丰富而优秀的思想资源,引导学生追问“人之何以为人”的终极问题,达到自我了解和现实超越,这正是哈贝马斯所说的历史—解释的科学及批判的科学的旨趣所在。应该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对于当今中国大学教育中的价值教育结构性缺失的问题有着清醒的认识,它所推出的应对策略也有极强的针对性。从《大学人文读本》的基本编撰思想可以看出这一点。主编夏中义教授在《总序》中指出,《大学人文读本》的三卷分别对应于三个维度或三种理念:“第一, 人与自我——你将如何为自身的日常生存注入意义,从而使生物学层面的个体生命真正转化为文化学层面的‘主体角色’;第二,人与国家——你将如何面对故土的百年沧桑及其社会——文化转型,以期将自己塑造成迥异于卑微子民的‘现代国民’;第三,人与世界——你将如何置身于新世纪的‘全球化’格局,尝试用全人类而非狭隘的眼光,来关注我们这颗星球所发生的宏大事件与国际难题,诸如生态、种族、战争、宗教、人权……而无愧为‘世界公民’。上述三个维度或三大理念,实已暗示整套《读本》的构成框架或编纂规则:以理念分卷,按主词立章。所谓‘以理念分卷’,是指每一分卷重在阐释一个理念,依次为:‘主体角色’(第一卷);‘现代国民’(第二卷);‘世界公民’(第三卷)。所谓‘按主词立章’,是指围绕给定分卷之理念,设置一串富有逻辑关联的主(题)词(如第一卷为‘主体角色’理念设置的‘人与自我’主词系列是:‘大学’‘人生’‘日常’‘良心’‘青春’‘婚恋’‘女性’‘角色’‘勇气’‘遗嘱’),再依据每一主词内涵的深广延绵,来精心选文,有机组合,独立成章。简言之,若曰‘理念’是贯穿‘主词’系列的灵魂,则刻意编排的‘主词’当是逻辑地支撑‘理念’的骨架。”[3]再看《读本》的选文,以第一卷《人与自我》为例,“人生”一章的选文有冯友兰的《人生的意义及人生中的境界》、罗杰斯的《成为一个人意味着什么?》、马斯洛的《自我实现者的创造力》、爱因斯坦的《我的世界观》等。这些选文围绕“人生须活出意义”这一主题,从人的意义到如何成其为人到具体的世界观,均有所涉及,而且毫无疑问是人类最优秀的思想资源。
从市场反应来看,这两条路径均得到了大学生的正面肯定,如《十九札》已出第三版,而《大学人文读本》(三卷)则已销售7万余套,并荣获全国优秀畅销书奖。这也说明面向大学生的人文图书出版是一个大有可为的市场,社会也需要更多的富有远见的出版社投入进来,为现代大学的价值教育工作贡献自己的力量。
注 释
[1][德]马克思?韦伯著;冯克利译.学术与政治:韦伯的两篇演说[M].北京:三联书店,1998:48
[2] [美]茱丽?A.罗宾著;尚九玉译.现代大学的形成[M].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2004:6-7
[3]夏中义.大学人文读本?总序[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
(收稿日期:2008-03-20)
http://www.cbkx.com/2008-3/1167.shtml
汤文辉
摘 要: 随着现代性的“除魅”进程,现代大学一反传统高等教育对价值教育的重视,转而以技术教育为中心内容。在现代大学价值教育结构性缺失的状况下,面向大学生的人文图书的出版是学生获得价值教育资源的有效途径。广西师大出版社出版的以《十九札》《大学人文读本》等书为代表的人文图书,在这方面作出了可贵的探索。
关键词: 现代性 价值教育 现代大学 人文图书出版
[中图分类号] G2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2008)03-0053-04
[Abstract] Modernity is a course of disenchanted, with which the modern higher education take place of the traditional higher education,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take place of value education. Under these circumstances, Humanistic publication is an excellent way that can help university men get value education. Some books like Nineteen Letter and A Reader:University Humanism which published by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 made a valuable research in this realm.
[Key words] Modernity Value education Modern higher education Humanistic publication
近几年,不少出版社在出版面向大学生的人文图书方面用力甚勤,在大学生中引起很大反响,取得了较好成绩,其中有代表性的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该社自2001年以来,陆续推出了《十九札》《大学学术讲演录》《大学人文读本》《大学人文丛刊》《如是我闻:北京大学元培导师讲演录》《大学名师讲课实录》等图书,体现了一家大学出版社可贵的自觉和持久努力。
面向大学生的人文图书出版具有重要意义,在现代大学价值教育结构性缺失的状况下,它是学生获得价值教育资源的有效途径。要充分评估这种意义,我们必须在“现代性”的大背景中,首先了解现代大学与价值教育之间的关系。
对于传统教育而言,价值教育是中心任务。西方的高等教育实体诞生于古希腊。最早也是最著名的就是哲学家柏拉图于公元前387年在雅典创办的学园。学园集教学和研究于一体,是古希腊第一所高等学府和研究中心,也是欧洲最早的高等教育机构,是中世纪西方发展起来的大学的前身。学园里研究和教授的学科很广泛,课程设置类似于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传统课题,包括哲学、自然科学、人文科学、数学、天文学、音乐理论等,但以哲学为最高课程。学园的目标不是传授实用的技艺,而是注重思辨的理论智慧,学员不仅要学习科学知识,还要进行体育和军事训练。学园追求抽象的知识而非实用的技艺,探讨哲学理念和崇高价值,注重学员全面发展和品格修养,具有浓厚的人文色彩。
中国高等教育对价值教育的重视,很早就体现在《大学》一书中。朱熹在《〈大学〉章句序》中说:“《大学》之书,古之大学所以教人之法也。”作为儒家最重要的经典“四书”之一的《大学》,开宗明义便道出了大学的理念:“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明明德”一句,朱熹是这样解释的:“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但为气禀所拘,人欲所蔽,则有时而昏;然其本体之明,则有未尝息者。故学者当因其所发而遂明之,以复其初也。”指通过学习发扬人性中本来的善,使“复其初”,培养健全的人格。朱熹对“新民”二字的解释是:“新者,革其旧之谓也,言既自明其明德,又当推以及人,使之亦有以去其旧染之污也。”指通过教与学的统一,达到修己立人,推己及人,化民成俗,更新民众,改良社会风气的目的。朱熹对“止于至善”的解释是:“止者,必至于是而不迁之意。至善,则事理当然之极也。言明明德、新民,皆当至于至善之地而不迁。盖必其有以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也。”则是指教育的终极目标,即通过教育,达到“至善”的理想境界。朱熹认为,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是大学的三个纲领。并且,《大学》篇还提出了从“格物致知”开始,达到“明明德”这一目的的具体环节和路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在这一环环相扣的步骤过程中,“修身”成为中心环节和根本,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目的是修身,而修身又成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必要准备。修身环节的重要性,体现出《大学》篇中浓厚的人文主义精神。
但是伴随着现代性的进程,现代大学则一反传统高等教育对价值教育的重视,转而以技术教育为中心内容。在韦伯看来,现代性的进程是世界摆脱意义和价值的“解咒”过程,韦伯称之为“除魅”:“我们这个时代,因为它所独有的理性化和理智化,最主要的是因为世界已被除魅,它的命运便是,那些终极的、最高贵的价值,已从公共生活中销声匿迹,它们或者遁入神秘生活的超验领域,或者走进了个人之间直接的私人交往的友爱之中。”[1]传统的目的论宇宙观被机械论宇宙观所代替。在目的论宇宙观中,事实与价值是紧密相联的,每一项物体的存在都有其存在的目的;而机械论宇宙观虽然也认为世界有秩序,但与目的、意义等毫无关系,世界只存在事实,价值是人主观赋予的。休谟提出的实然与应然、事实与价值之间有道逻辑上不可逾越的鸿沟的说法,正是这种价值主观主义的哲学基础。价值的主观化的后果是价值体系及观念被排除在客观性的知识之外。哈贝马斯在《知识与人类的旨趣》一书中,将知识分为三类,并分别同人类的一种旨趣相联系:一类是经验—分析的科学,与技术性的认知旨趣关联;另一类是历史—解释的科学,与实践旨趣关联,主要目的在于掌握人类各种活动的意义,以达成沟通;最后一类是批判的科学,与解放的旨趣关联,即追求自由。在这三类知识中,第一种为技术教育的内容,后两种为价值教育的内容。自笛卡尔以来,人们认为只有能提供确定性、客观性的东西才构成知识,技术性知识因为可公式化,可以在试验中进行控制并被证明,并且具有能在其他场合获得验证的普遍性,因此被认为是客观性知识。而历史—实践的知识和批判的知识均无法公式化,亦无法通过可控制的实验证明其确定性,因此被排除在知识之外。这就是现代大学价值教育结构性缺失的根本原因。
现代大学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因世界统一图景的“解咒”而带来的善与真理分离,价值教育开始缺失的时期;第二个阶段是希望以对科学的信仰来代替价值教育的时期;第三个阶段是重新重视人文学科在价值教育方面独特功能的时期。以中国为例,19世纪末废除科举制度,借鉴西方大学模式兴办大学是价值教育在高等教育中迅速退场的阶段;而20世纪50年代我国所进行的大规模的院校调整,可以看作是科学信仰占据绝对主导的体现,无疑,人文社会科学在这一时期受到忽视。1947年,我国大学文科学生在全校学生中所占比例为47.6%,之后逐年下降,到1979年已经下降到8.5%,而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7年统计年鉴的资料,全世界有一千万以上人口的50个国家中,中国文科学生的比例是最低的。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大学教育逐渐进入第三个阶段,价值教育的缺失以及随之而来的弊端、工具理性的膨胀,促使人们发掘人文学科在承载和传递传统价值观念方面的地位和优势。他们指出:“人文学科和艺术而不是科学能够提供已在19世纪晚期的大学改革中失去的统一性和道德指导。”于是,“就像宗教被从‘认知’真理中分离出来一样,道德被从‘事实’知识中分离出来,转而与‘想象的’和‘审美的’真理结合在一起,于是,善与美而不是与真联系在了一起。”[2]大学开始加强人文学科。自20世纪80年代加强文科起到现在,人文学科虽然取得了一定发展,但是仍然没有改变中国大学教育中价值教育结构性缺失这个基本判断,技术教育仍然在大学中占据统治地位,并且还有加重的趋势。人文学科的发展,从教师、学术所占比例、学科设置等方面来看,成绩显著,但在承担价值教育等方面,仍然力有未逮。而科学主义仍势力强大,在塑造着人文科学的学科规范和学科方法。如为使该学科取得“科学”的性质,研究者们在人文社科领域广泛运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如“方法论”热)。而人文、社会学科中其他难以“科学”化的东西,则处于大学教育的边缘。虽然不少学校在开展通识教育,但并没有改变现代大学技术教育的性质,因为这种通识教育不过是不同系科交换课程,仍是以经验—分析的知识为主,于历史—解释的知识及批判的知识少有涉猎。无疑,技术至上主义的现代大学教育有着极其严重的缺陷,它使得大学生只在实用知识的掌握上优于没有受到高等教育的人,在意义的追寻、价值的探求等方面,现代大学的教育体系并不能给正处于成长期的大学生提供足够多的东西。
那么,现代大学体系中的大学生不需要价值教育吗?恰恰相反,正处于人格培育和精神养成关键期的大学生最为需要价值教育。这是因为,第一,在现代社会,价值固然是主观的价值,但其中必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世价值;第二,更重要的是,价值教育将帮助大学生养成追寻意义和价值的习惯和思维方法,它将起着授人以渔的关键作用。面向大学生的人文图书出版正是在这种价值教育上发挥作用,它是在现代大学价值教育结构性缺失的情况下,大学生价值教育不可或失的一环。只有从这个角度,我们才能充分理解面向大学生的人文图书出版的重要意义。
通过对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面向大学生的人文图书的进一步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该社出版的直接面向大学生的人文图书,大致有两种取向,第一种是《十九札》《如是我闻:北京大学元培导师讲演录》《大学学术讲演录》《大学名师讲课实录》等图书,而又以《十九札》最为典型。这一取向主要诉诸大学教师的“言传身教”。言传身教一直是中国古代价值教育的主要方式。自孔子兴私学以来,师长的作用就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以精神导师的形象引导弟子进行品格的修养,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师长是弟子“精神成人”的引导者。自然,教育体系的现代转型使教师的作用主要表现为知识的传授者,但教师作为精神导师的作用并未完全泯没,品德高尚的教师仍在这一方面自觉或不自觉地有所担当。如我们经常谈到北大精神、西南联大精神,细心体会,这些抽象的精神最终都具体为师长的高风亮节、音容笑貌。《十九札》是北京大学朱青生教授与弟子论学的书信结集,其中既谈做卡片、建索引等学习方法,亦谈大学的意义、生命的意义;既反思人类知识的异化,指出科学的局限,又探讨专家与学者的差异,引导学生全面发展本性。学生掌握了书中的学习方法,便可借以窥学术之门径。但《十九札》的价值并不止于传授学习方法,更在于它字里行间充溢着一位师长对弟子深厚的人文关怀,从而是践履师道的结晶。也正是有了这样足为楷模的教师担当精神引路人,学生在“精神成人”过程中方不至彷徨无归。《如是我闻:北京大学元培导师讲演录》(第一辑)荟萃了北京大学的教授为新生所做的部分精彩讲演,其中有陈平原的《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读书”》、林毅夫的《学问之道》《为人处世也是很重要的“功课”》等,单看讲演的题目,我们似乎已能感受到这些师长的循循善诱,该书的价值取向已不言而谕。
第二种取向则以《大学人文读本》为代表,它意图在专注于技术教育的中国大学中,通过广泛、独到的选文,为当代大学生提供丰富而优秀的思想资源,引导学生追问“人之何以为人”的终极问题,达到自我了解和现实超越,这正是哈贝马斯所说的历史—解释的科学及批判的科学的旨趣所在。应该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对于当今中国大学教育中的价值教育结构性缺失的问题有着清醒的认识,它所推出的应对策略也有极强的针对性。从《大学人文读本》的基本编撰思想可以看出这一点。主编夏中义教授在《总序》中指出,《大学人文读本》的三卷分别对应于三个维度或三种理念:“第一, 人与自我——你将如何为自身的日常生存注入意义,从而使生物学层面的个体生命真正转化为文化学层面的‘主体角色’;第二,人与国家——你将如何面对故土的百年沧桑及其社会——文化转型,以期将自己塑造成迥异于卑微子民的‘现代国民’;第三,人与世界——你将如何置身于新世纪的‘全球化’格局,尝试用全人类而非狭隘的眼光,来关注我们这颗星球所发生的宏大事件与国际难题,诸如生态、种族、战争、宗教、人权……而无愧为‘世界公民’。上述三个维度或三大理念,实已暗示整套《读本》的构成框架或编纂规则:以理念分卷,按主词立章。所谓‘以理念分卷’,是指每一分卷重在阐释一个理念,依次为:‘主体角色’(第一卷);‘现代国民’(第二卷);‘世界公民’(第三卷)。所谓‘按主词立章’,是指围绕给定分卷之理念,设置一串富有逻辑关联的主(题)词(如第一卷为‘主体角色’理念设置的‘人与自我’主词系列是:‘大学’‘人生’‘日常’‘良心’‘青春’‘婚恋’‘女性’‘角色’‘勇气’‘遗嘱’),再依据每一主词内涵的深广延绵,来精心选文,有机组合,独立成章。简言之,若曰‘理念’是贯穿‘主词’系列的灵魂,则刻意编排的‘主词’当是逻辑地支撑‘理念’的骨架。”[3]再看《读本》的选文,以第一卷《人与自我》为例,“人生”一章的选文有冯友兰的《人生的意义及人生中的境界》、罗杰斯的《成为一个人意味着什么?》、马斯洛的《自我实现者的创造力》、爱因斯坦的《我的世界观》等。这些选文围绕“人生须活出意义”这一主题,从人的意义到如何成其为人到具体的世界观,均有所涉及,而且毫无疑问是人类最优秀的思想资源。
从市场反应来看,这两条路径均得到了大学生的正面肯定,如《十九札》已出第三版,而《大学人文读本》(三卷)则已销售7万余套,并荣获全国优秀畅销书奖。这也说明面向大学生的人文图书出版是一个大有可为的市场,社会也需要更多的富有远见的出版社投入进来,为现代大学的价值教育工作贡献自己的力量。
注 释
[1][德]马克思?韦伯著;冯克利译.学术与政治:韦伯的两篇演说[M].北京:三联书店,1998:48
[2] [美]茱丽?A.罗宾著;尚九玉译.现代大学的形成[M].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2004:6-7
[3]夏中义.大学人文读本?总序[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
(收稿日期:2008-03-20)
http://www.cbkx.com/2008-3/116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