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二时的一篇论文
走着,在路上
在我大一时没事儿。在同学的一次偶然提及中决定看本书-----《在路上》,觉得萨尔们挺有意思。想向他们一样生活。可萨尔们的故事不能躺在床上读。要在摇晃的火车上;要在车轮飞转的汽车上。阅读,进入一场预谋的狂欢里。有姑娘、有大麻、还有爵士乐……萨尔说自己还年轻,渴望着上路。我也年轻,可是不知道路会通往哪儿,很迷惘,困惑。这不是我能决定的,尽管我希望可以。看着这伙“年轻人”看着他们燃烧燃烧燃烧,像传说中闪着蓝色幽光的罗马蜡烛一样……最后他们消失,忧伤喜悦所有的一切的一切和泥土一块深埋。
1957年9月4日午夜,杰克•凯鲁亚克与朋友在路灯下共同摊开了第一时间送到的次日的《纽约时报》,上面有一篇关于凯鲁亚克第二部长篇小说《在路上》的评论,他看后并不以为意。但是当白天来临时,凯鲁亚克却已不再是一名默默无闻之人。吉尔伯特•米尔坦斯在那篇书评里这样写道,“《在路上》是数年前被命名为‘垮掉的一代’作家的凯鲁亚克本人最不拘一格、语言最质朴无华,却最为重要的一部作品,他无疑是这一代的代表和化身,《在路上》也将成为‘垮掉的一代’的《圣经》”。从那以后,杰克•凯鲁亚克这一名字也与“垮掉的一代”划上了等号。
这部小说后来被视作所谓“垮掉的一代”的精神宣言书。一群美国青年,漫无目的地漂泊在美国大地上。他们过着一种脱离了惯常轨道的生活,酗酒、吸毒、四处流浪。他们介乎流氓与圣徒、浪荡子与朝圣者之间。没有信念的信念,就是他们的宗教。在西方古典文化走向黄昏的背景下,这些文化游离分子在路上投下的长长的身影,则是对古代东方哲人和游方僧的片面模仿。主人公迪安•莫里亚蒂半夜三更喝得烂醉,在街头喊出了他们的困惑和质问:“人类啊,你的道路是什么样的呢?”
他们从城市出发,要穿越美国大陆,去往另一些不同的地方,沿途中他们不停地喝酒、吸毒、做爱、听各种各样的音乐,习惯于搭车上路,留宿在陌生的村落,与同伴及陌生人讨论一切能够想到的话题。《在路上》映照出的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美国年轻人最真实的精神状态,没有信仰、只爱用极端的方式摧残自己的身体。在今天看来,尽管这一切的发生与美国彼时的历史社会背景息息相关,却也并非无可借鉴。在物质富饶信仰却迷失的年代,《在路上》至少提供了一种寻求精神寄托的途径,漫长的旅途中,人与人的关系变得更加密切与微妙,思想亦同样捉摸不定。要么在纵欲中麻痹自我,要么在狂欢之后变得更清醒,在美国中西部那美得令人咂舌的风光景致中,自我的放逐与寻找,终于得到了最好的诠释。
后来萨尔们成了经典。可是灵魂有没有温暖谁也不知道。现实总存在于推委躲闪中。无聊、绝望、屈服、痛苦、死亡——只不过是求证的过程;姑娘、吸毒、酗酒、性交和男伴们——只不过是道德暂时的寄托。就像时速100公里的车轮。
信佛,习禅,这有没有用处?“当一个人回望他一生的时候……”让保尔们见鬼去吧。除了在孤独中无助地衰老下去的时候,上帝才会被记起。他存在着,心安理得。我们就像屠宰场的猪羊,随着流水线前进前进。间隙抽空祈祷上帝让利刃更加锋利。
萨尔们向道德和本分发动了无望的战争,用神经质和身体的摧残作武器。谁也不能指望他们的颠覆,尽管他们面对的是荒诞的工业世界和汽车尾气。就算胜利,也避免不了新的荒诞的不适。战争总会带来伤害,谁也没有勇气去面对残肢断体,你和我。颠覆是无望无用的。不可替代的形式本身是现实,它才是胜利者。旧的不必破除,至少它可以赋予我们惯性,让我们这些孱弱者存在下去。对平凡的厌倦就留着,至少可以作为愤愤不平的借口吧。
“这一切的一切发生在美国。以后,每当太阳西沉,我总喜欢坐在年久失修的破败河堤上,眺望新泽西上辽阔无垠的天空……道路向那儿延伸,人们无不憧憬着它的富饶和神秘。”
当这一切在中国上演时,任何的守望者都被摒弃;任何的形式和主义都让我们手足无措无可适从。我开始后悔这场阅读。我还没有准备好。我们永远到达不了理想彼岸。感情让我妒忌萨尔们的放浪形骸;当萨尔们面无惧色地开车迎向死亡直至要超越死亡本身时,我坐在这里观望着。这么多热情是怎么拥有的?正是这个追问使我的脉搏加跳到每分120下,还有腥红的灿烂和骨肉神经紧张地痉挛和刺痛。这或许是我现在的状态,也是我对这茫然大学生活的反思与思忖。或许我们正经历着别样的萨尔似的生活。可我无力去争去改变。萨尔们在泥土里;我在人间——歇斯底里;而上帝在云端,他很安详,甚至冲我笑了笑。
或者这是被阅读异化的情绪。凯鲁亚克自发性,大麻里成就的天才原稿译本,但已经足以让我精疲力尽了。这是内心渴欲和现实的争斗。萨尔总在问身边的女人:“在人的一生中你想得到什么呢?”这或许永远没有答案,这是萨尔们灵魂深处的虚无感在肉体疯狂后的虚弱下迫不得已停歇后的思考和追问。而我,没有哪一天是不要独自面对这些生命和生活中严肃的命题的。
难道是在渴望吗?向垮掉主义的靠拢?可能这时候,在心里是一种怀旧的企图和对那场已经逝去的梦想的追念,对失落的信念、价值观和曾经美好希望的一次沉重哀悼。那些积压在心里无比的焦虑和岌岌可危的信仰的冲突迫使理想成了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奢侈品。尽管梦想和理想永不结束永不衰老。在我们贫瘠的内心里,这时,阅读终于暴露出其功利性和危害性,这正是我所不愿意承认和不敢肯定的。
《在路上》在当时的美国乃至西方世界,都是一个重大的精神事件。当时的中国人并没有机会了解这一事件。中国人有更多的事情要做。况且,“在路上”有什么值得可说的呢?《我们走在大路上》,就是那个时代的中国人的“精神”宣言。尽管都在道路上行走,但后者是阳关道,前者是独木桥,彼此泾渭分明。
“在路上”,显然并不是当时主流观念中的那种被组织起来的集体行走,是一种对惯常道路的偏离和叛逃,是行走在漫无目的的迷途中的怅惘和游移,还混杂着一丝朦胧的希望、一种漂渺的诱惑和冲动。他们从革命家庭、“知青点”、生产建设兵团逃离,将自己抛掷在路上,但并未能赢得更多的希望。诗人北岛在一首名叫《路》的诗中写道:“路啊路/飘满红罂粟”,此间隐约散发出一种凯鲁亚克式的精神气息。但他们还称不上是“垮掉的一代”,而更像是“迷惘的一代”。
与此同时,“在路上”的经验本身,也发生了裂变,开始向校园文化渗透。由歌手齐豫演唱的作家三毛的诗歌《橄榄树》。这首流浪主题的歌谣,赋予“在路上”以另一种含义,它将流浪的冲动和意义,归结为来自“远方”的某种召唤,而神秘的异域情调的橄榄树,抹去了“在路上”的黯淡色调,给这一主题染上了一层温情、感伤和罗曼蒂克的油彩。于是,它变得很容易被更多的年轻人所接受,并从“垮掉的一代”中分化出来“小资一族”,成为日后“小资文化”重要的精神源头。
萨尔和他的朋友们是“叛逆的一伙”,他们“试图用能给世界一些新意的眼光来看世界。试图寻找令人信服的……价值。”他们认为这一切都能通过文学可以实现,产生了要创造一种批判现有社会习俗的“新幻象”的念头。
在路上的人们实际上是在“寻求,他们寻求特定目标的精神领域,虽然他们一有借口就横穿全国来回奔波,沿途寻求刺激,他们真正的旅途却是在精神层面;如果说他们逾越了大部分法律和道德的界限,他们的出发点也仅仅是希望在另一侧找到信仰。”
我之所以会选这个来写,是因为对那帮神经质,在道德深渊保持着超人意识的萨尔们的很向往和尊重。当站在攘来熙往的人群中时,我并不指望谁会成为我思想上的同谋。尊重和鄙视萨尔们的人到处都是。情趣和气质都大相径庭——谁能要求什么会指望什么呢? 无外乎是圣童的道路,疯子的道路,虚无漂渺的道路,闲扯淡的道路,随你怎么样的道路。这或许可以理解为一种现代主义风格的哈姆雷特式的质问。“垮掉的一代”游走在路上,只有行走,没有目标,混合着颓废与反叛的双重精神,实际上我们或许也有这同样的感受,只是东方人的含蓄不允许我们用实际的行为表达出来罢了。
我们还年轻,我们有着希望与梦想,我们渴望上路。让我们带着希望与梦想上路吧!如果允许的话我也希望像他们一样燃烧燃烧燃烧,像传说中闪着蓝色幽光的罗马蜡烛一样……最后像他们一样消失,忧伤喜悦所有的一切的一切和泥土一块深埋。
在我大一时没事儿。在同学的一次偶然提及中决定看本书-----《在路上》,觉得萨尔们挺有意思。想向他们一样生活。可萨尔们的故事不能躺在床上读。要在摇晃的火车上;要在车轮飞转的汽车上。阅读,进入一场预谋的狂欢里。有姑娘、有大麻、还有爵士乐……萨尔说自己还年轻,渴望着上路。我也年轻,可是不知道路会通往哪儿,很迷惘,困惑。这不是我能决定的,尽管我希望可以。看着这伙“年轻人”看着他们燃烧燃烧燃烧,像传说中闪着蓝色幽光的罗马蜡烛一样……最后他们消失,忧伤喜悦所有的一切的一切和泥土一块深埋。
1957年9月4日午夜,杰克•凯鲁亚克与朋友在路灯下共同摊开了第一时间送到的次日的《纽约时报》,上面有一篇关于凯鲁亚克第二部长篇小说《在路上》的评论,他看后并不以为意。但是当白天来临时,凯鲁亚克却已不再是一名默默无闻之人。吉尔伯特•米尔坦斯在那篇书评里这样写道,“《在路上》是数年前被命名为‘垮掉的一代’作家的凯鲁亚克本人最不拘一格、语言最质朴无华,却最为重要的一部作品,他无疑是这一代的代表和化身,《在路上》也将成为‘垮掉的一代’的《圣经》”。从那以后,杰克•凯鲁亚克这一名字也与“垮掉的一代”划上了等号。
这部小说后来被视作所谓“垮掉的一代”的精神宣言书。一群美国青年,漫无目的地漂泊在美国大地上。他们过着一种脱离了惯常轨道的生活,酗酒、吸毒、四处流浪。他们介乎流氓与圣徒、浪荡子与朝圣者之间。没有信念的信念,就是他们的宗教。在西方古典文化走向黄昏的背景下,这些文化游离分子在路上投下的长长的身影,则是对古代东方哲人和游方僧的片面模仿。主人公迪安•莫里亚蒂半夜三更喝得烂醉,在街头喊出了他们的困惑和质问:“人类啊,你的道路是什么样的呢?”
他们从城市出发,要穿越美国大陆,去往另一些不同的地方,沿途中他们不停地喝酒、吸毒、做爱、听各种各样的音乐,习惯于搭车上路,留宿在陌生的村落,与同伴及陌生人讨论一切能够想到的话题。《在路上》映照出的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美国年轻人最真实的精神状态,没有信仰、只爱用极端的方式摧残自己的身体。在今天看来,尽管这一切的发生与美国彼时的历史社会背景息息相关,却也并非无可借鉴。在物质富饶信仰却迷失的年代,《在路上》至少提供了一种寻求精神寄托的途径,漫长的旅途中,人与人的关系变得更加密切与微妙,思想亦同样捉摸不定。要么在纵欲中麻痹自我,要么在狂欢之后变得更清醒,在美国中西部那美得令人咂舌的风光景致中,自我的放逐与寻找,终于得到了最好的诠释。
后来萨尔们成了经典。可是灵魂有没有温暖谁也不知道。现实总存在于推委躲闪中。无聊、绝望、屈服、痛苦、死亡——只不过是求证的过程;姑娘、吸毒、酗酒、性交和男伴们——只不过是道德暂时的寄托。就像时速100公里的车轮。
信佛,习禅,这有没有用处?“当一个人回望他一生的时候……”让保尔们见鬼去吧。除了在孤独中无助地衰老下去的时候,上帝才会被记起。他存在着,心安理得。我们就像屠宰场的猪羊,随着流水线前进前进。间隙抽空祈祷上帝让利刃更加锋利。
萨尔们向道德和本分发动了无望的战争,用神经质和身体的摧残作武器。谁也不能指望他们的颠覆,尽管他们面对的是荒诞的工业世界和汽车尾气。就算胜利,也避免不了新的荒诞的不适。战争总会带来伤害,谁也没有勇气去面对残肢断体,你和我。颠覆是无望无用的。不可替代的形式本身是现实,它才是胜利者。旧的不必破除,至少它可以赋予我们惯性,让我们这些孱弱者存在下去。对平凡的厌倦就留着,至少可以作为愤愤不平的借口吧。
“这一切的一切发生在美国。以后,每当太阳西沉,我总喜欢坐在年久失修的破败河堤上,眺望新泽西上辽阔无垠的天空……道路向那儿延伸,人们无不憧憬着它的富饶和神秘。”
当这一切在中国上演时,任何的守望者都被摒弃;任何的形式和主义都让我们手足无措无可适从。我开始后悔这场阅读。我还没有准备好。我们永远到达不了理想彼岸。感情让我妒忌萨尔们的放浪形骸;当萨尔们面无惧色地开车迎向死亡直至要超越死亡本身时,我坐在这里观望着。这么多热情是怎么拥有的?正是这个追问使我的脉搏加跳到每分120下,还有腥红的灿烂和骨肉神经紧张地痉挛和刺痛。这或许是我现在的状态,也是我对这茫然大学生活的反思与思忖。或许我们正经历着别样的萨尔似的生活。可我无力去争去改变。萨尔们在泥土里;我在人间——歇斯底里;而上帝在云端,他很安详,甚至冲我笑了笑。
或者这是被阅读异化的情绪。凯鲁亚克自发性,大麻里成就的天才原稿译本,但已经足以让我精疲力尽了。这是内心渴欲和现实的争斗。萨尔总在问身边的女人:“在人的一生中你想得到什么呢?”这或许永远没有答案,这是萨尔们灵魂深处的虚无感在肉体疯狂后的虚弱下迫不得已停歇后的思考和追问。而我,没有哪一天是不要独自面对这些生命和生活中严肃的命题的。
难道是在渴望吗?向垮掉主义的靠拢?可能这时候,在心里是一种怀旧的企图和对那场已经逝去的梦想的追念,对失落的信念、价值观和曾经美好希望的一次沉重哀悼。那些积压在心里无比的焦虑和岌岌可危的信仰的冲突迫使理想成了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奢侈品。尽管梦想和理想永不结束永不衰老。在我们贫瘠的内心里,这时,阅读终于暴露出其功利性和危害性,这正是我所不愿意承认和不敢肯定的。
《在路上》在当时的美国乃至西方世界,都是一个重大的精神事件。当时的中国人并没有机会了解这一事件。中国人有更多的事情要做。况且,“在路上”有什么值得可说的呢?《我们走在大路上》,就是那个时代的中国人的“精神”宣言。尽管都在道路上行走,但后者是阳关道,前者是独木桥,彼此泾渭分明。
“在路上”,显然并不是当时主流观念中的那种被组织起来的集体行走,是一种对惯常道路的偏离和叛逃,是行走在漫无目的的迷途中的怅惘和游移,还混杂着一丝朦胧的希望、一种漂渺的诱惑和冲动。他们从革命家庭、“知青点”、生产建设兵团逃离,将自己抛掷在路上,但并未能赢得更多的希望。诗人北岛在一首名叫《路》的诗中写道:“路啊路/飘满红罂粟”,此间隐约散发出一种凯鲁亚克式的精神气息。但他们还称不上是“垮掉的一代”,而更像是“迷惘的一代”。
与此同时,“在路上”的经验本身,也发生了裂变,开始向校园文化渗透。由歌手齐豫演唱的作家三毛的诗歌《橄榄树》。这首流浪主题的歌谣,赋予“在路上”以另一种含义,它将流浪的冲动和意义,归结为来自“远方”的某种召唤,而神秘的异域情调的橄榄树,抹去了“在路上”的黯淡色调,给这一主题染上了一层温情、感伤和罗曼蒂克的油彩。于是,它变得很容易被更多的年轻人所接受,并从“垮掉的一代”中分化出来“小资一族”,成为日后“小资文化”重要的精神源头。
萨尔和他的朋友们是“叛逆的一伙”,他们“试图用能给世界一些新意的眼光来看世界。试图寻找令人信服的……价值。”他们认为这一切都能通过文学可以实现,产生了要创造一种批判现有社会习俗的“新幻象”的念头。
在路上的人们实际上是在“寻求,他们寻求特定目标的精神领域,虽然他们一有借口就横穿全国来回奔波,沿途寻求刺激,他们真正的旅途却是在精神层面;如果说他们逾越了大部分法律和道德的界限,他们的出发点也仅仅是希望在另一侧找到信仰。”
我之所以会选这个来写,是因为对那帮神经质,在道德深渊保持着超人意识的萨尔们的很向往和尊重。当站在攘来熙往的人群中时,我并不指望谁会成为我思想上的同谋。尊重和鄙视萨尔们的人到处都是。情趣和气质都大相径庭——谁能要求什么会指望什么呢? 无外乎是圣童的道路,疯子的道路,虚无漂渺的道路,闲扯淡的道路,随你怎么样的道路。这或许可以理解为一种现代主义风格的哈姆雷特式的质问。“垮掉的一代”游走在路上,只有行走,没有目标,混合着颓废与反叛的双重精神,实际上我们或许也有这同样的感受,只是东方人的含蓄不允许我们用实际的行为表达出来罢了。
我们还年轻,我们有着希望与梦想,我们渴望上路。让我们带着希望与梦想上路吧!如果允许的话我也希望像他们一样燃烧燃烧燃烧,像传说中闪着蓝色幽光的罗马蜡烛一样……最后像他们一样消失,忧伤喜悦所有的一切的一切和泥土一块深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