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日志——我的父亲和母亲
我的父亲和母亲
今天是母亲75岁生日。母亲生于1938年,整整比父亲小10岁。父亲生于1928年农历的8月初6,1993年12月27日去世,虚岁66岁。他老人家没有享到我们什么福。那时,我们的工资很少,勉强够养家,他过世时我的女儿才2岁,还没有上幼儿园,我们两口子还在区乡中小学当穷教师,一个月的总工资就200多元,两口子加起来不足500元。他过世前到我当时的新房子只来过两次,最后一次他赶集顺便到我这里来,说心口不舒服,想吃点软的什么,我下了一碗面条给他吃。后来他胃出血送医院检查,胃溃疡且大部分坏死,切除手术后发现是胃癌,医院无回天之功,没有能够挽救他的生命。每每想到父亲操劳一辈子,没有享到我们什么福,就令我感到非常遗憾。
父亲是个老实人,一辈子没有穿过什么像样的衣服。我记得他最新的一件衣服是蓝色咔叽布做的中山装。每逢节日、年关,父亲总是在破夹袄外套上这唯一的一件衣服,带着我们六姊妹“走人户”。常走的人户是大娘家和外公家。
大娘家较近,与我们家只隔着一道梁,父亲总是忙活大半天后临近晌午才带我们过去。或者,有时候他叫我们先过去,在快吃饭的时候,每每是我们已经坐上桌子伸长脖子看半天才发现父亲在来大娘家的田埂上蹒跚地走着。
外公家较远,离我家大概三十多里路,一年之中我们也很难去一次、两次。每每都是母亲念叨什么日子是外公外婆或者几个舅舅的满十生日的时候才去一次。小时候,特别是那个年代,家里穷,别人家也不宽裕,外公家也如此。因此我们比较自觉,每到外公家,我都要为外公或者舅舅担水、捞柴。如果要在外公家过夜,也往往是睡在外公家隔壁的另一亲戚家。那一家也算是亲戚,房间略有宽裕。作为交换,往往是那一家的几口人两三顿都在外公家白吃。这增加了本也不宽裕的外公家的负担。因此,我们几个也比较自觉,一般都是吃了午饭后就往自己家里赶,如果一定要在外公家里住,第二天一大早吃了早饭就识趣地回家。当然,热心的外公挽留时几个舅舅也不怎么热心留,我们自己也不会再留下。小时候外公家留给我的印象并不深刻,到是热心的外公给了我很深刻的印象。
每每这时,父亲往往是不去外公家的,只有母亲和我们一起回她的娘家。他说人去多了,舅舅们会不高兴,还反复叮嘱我们吃了饭就回家。这时候的父亲只在家里煮红苕吃,或者在一锅红苕中加一点糠拌小米。那时候在生产队挣工分,父亲为了养家主动要求干为生产队喂猪这个重活、脏活,一方面可以多挣工分,另一方面便于偶尔偷偷带点儿本用来喂猪的小糠米回家,用石磨子磨成粉,煮成红苕粳粳吃!一家八口就靠着这额外的“恩赐”度过了饥荒的几年!那种滋味,我至今记忆犹新。我不但不记恨父母的“无能”,因为那时的人们多半是这样熬过来的,相反,我还非常感谢父母,因为即使在那样艰难的环境中仍然让我念完了小学念初中,念完了初中念高中,后来又让我考上了师范学校,脱下了“农袍”,端上了“铁饭碗”,吃上了“皇粮”,尽管这份“皇粮”现在不受待见,但在当时人们的眼中,那是夹皮沟里飞出了一条龙,甭提有多风光了。父母在我考上师范时着实高兴了好一阵子,也风光了好一阵子。本想仗着我教书以后安度晚年,好享享清福,没想到教师的社会地位高而经济地位不是一般的低,除了勉强养家糊口之外亦无余粮,日子仍然过得紧巴巴的。因此,父亲至死都没有享过我什么福,唯一的享福就是赶场天能够从乡下走到街上,享受我招待他的一碗面条或者是一份伙食团的肉,他对这份“待遇”已经非常知足了,回去后还没有忘记在我其他兄弟姐妹面前夸耀一句呢。
后来,教师实行了工资改革,工资稍微高一点了,而我的父亲却在工资改革前去世了,这让我一直耿耿于怀:我没有能够让我的父亲过上好日子。我只有将这份歉疚埋藏于心底,愿父亲大人安息!我只有通过善待母亲的孝行来弥补对父亲的这种歉疚,所以,即使再忙,每年的农历九月十九,我都会想法抽出时间回老家为母亲过生日。
而我的母亲今年已经75岁了,属于她的好日子不是很多了,尽管她身体还硬朗,精神还矍铄,但岁月的痕迹早已爬满了她的白发,她的皱纹,特别是改变了她的性子。近年来,她的性子不是很好了,老是与在她身边生活的人特别是媳妇处不好关系,还经常破口大骂,甚至做出一些暗地里诅咒人的怪动作。但作为儿女的我们,尤其是我,从内心深处是原谅她的。父亲过世前,由于有父亲的呵护,她的劳务轻许多,还有个伴。现在她要独自一人承担家务还要享受孤独,性子怪些也就不足为怪了。我知道,每年的五个日子她是最盼望的:春节、清明、端午、中秋和她的生日。因为这五个日子一般地说我都会回到她的身边,尽管现在的我自己也有个家,回到她身边和她相处的日子注定不会太长,但我深信,这短暂的相处让母亲感到幸福的同时,也会让她有个盼头:盼望下一次的短暂相见。偶尔,我们几个儿女也会把母亲接到自己的家里小住几日,但母亲总是不习惯城里的生活,甚至下了楼连家门都找不到了,即使回到楼内,家里也是空荡荡的,因为她的儿女们也在为工作、为生活奔忙,早出晚归的,这与她在老家没有什么区别,还不如在老家熟悉,所以几日后她总是不停地嘟囔着要回去,回到属于她自己的天地里去。我们没有办法,只好由着她,送她回去。常回家看看,这是我们唯一能表达对母亲的情感的方式。我们也为未能常回家看看而歉疚,既有对母亲的,也有对父亲的,因为每次回家经过父亲的坟头,我们都得驻足观望一番:石碑旧了,野草清了或黄了,祭奠的痕迹多了或少了……
今年,我也回了一趟老家,既安慰母亲,也看望父亲!愿父亲安息!愿母亲长寿康泰!希望与传说中的观音菩萨同一天过生日的母亲真的能够得到观音的保佑!
很早就想写一点文字,来纪念我的父亲,借今年为母亲祝寿之际,写就以上文字,聊表此意。
(孝和不孝之子写于公元2013年10月23日夜晚自习课时)
今天是母亲75岁生日。母亲生于1938年,整整比父亲小10岁。父亲生于1928年农历的8月初6,1993年12月27日去世,虚岁66岁。他老人家没有享到我们什么福。那时,我们的工资很少,勉强够养家,他过世时我的女儿才2岁,还没有上幼儿园,我们两口子还在区乡中小学当穷教师,一个月的总工资就200多元,两口子加起来不足500元。他过世前到我当时的新房子只来过两次,最后一次他赶集顺便到我这里来,说心口不舒服,想吃点软的什么,我下了一碗面条给他吃。后来他胃出血送医院检查,胃溃疡且大部分坏死,切除手术后发现是胃癌,医院无回天之功,没有能够挽救他的生命。每每想到父亲操劳一辈子,没有享到我们什么福,就令我感到非常遗憾。
父亲是个老实人,一辈子没有穿过什么像样的衣服。我记得他最新的一件衣服是蓝色咔叽布做的中山装。每逢节日、年关,父亲总是在破夹袄外套上这唯一的一件衣服,带着我们六姊妹“走人户”。常走的人户是大娘家和外公家。
大娘家较近,与我们家只隔着一道梁,父亲总是忙活大半天后临近晌午才带我们过去。或者,有时候他叫我们先过去,在快吃饭的时候,每每是我们已经坐上桌子伸长脖子看半天才发现父亲在来大娘家的田埂上蹒跚地走着。
外公家较远,离我家大概三十多里路,一年之中我们也很难去一次、两次。每每都是母亲念叨什么日子是外公外婆或者几个舅舅的满十生日的时候才去一次。小时候,特别是那个年代,家里穷,别人家也不宽裕,外公家也如此。因此我们比较自觉,每到外公家,我都要为外公或者舅舅担水、捞柴。如果要在外公家过夜,也往往是睡在外公家隔壁的另一亲戚家。那一家也算是亲戚,房间略有宽裕。作为交换,往往是那一家的几口人两三顿都在外公家白吃。这增加了本也不宽裕的外公家的负担。因此,我们几个也比较自觉,一般都是吃了午饭后就往自己家里赶,如果一定要在外公家里住,第二天一大早吃了早饭就识趣地回家。当然,热心的外公挽留时几个舅舅也不怎么热心留,我们自己也不会再留下。小时候外公家留给我的印象并不深刻,到是热心的外公给了我很深刻的印象。
每每这时,父亲往往是不去外公家的,只有母亲和我们一起回她的娘家。他说人去多了,舅舅们会不高兴,还反复叮嘱我们吃了饭就回家。这时候的父亲只在家里煮红苕吃,或者在一锅红苕中加一点糠拌小米。那时候在生产队挣工分,父亲为了养家主动要求干为生产队喂猪这个重活、脏活,一方面可以多挣工分,另一方面便于偶尔偷偷带点儿本用来喂猪的小糠米回家,用石磨子磨成粉,煮成红苕粳粳吃!一家八口就靠着这额外的“恩赐”度过了饥荒的几年!那种滋味,我至今记忆犹新。我不但不记恨父母的“无能”,因为那时的人们多半是这样熬过来的,相反,我还非常感谢父母,因为即使在那样艰难的环境中仍然让我念完了小学念初中,念完了初中念高中,后来又让我考上了师范学校,脱下了“农袍”,端上了“铁饭碗”,吃上了“皇粮”,尽管这份“皇粮”现在不受待见,但在当时人们的眼中,那是夹皮沟里飞出了一条龙,甭提有多风光了。父母在我考上师范时着实高兴了好一阵子,也风光了好一阵子。本想仗着我教书以后安度晚年,好享享清福,没想到教师的社会地位高而经济地位不是一般的低,除了勉强养家糊口之外亦无余粮,日子仍然过得紧巴巴的。因此,父亲至死都没有享过我什么福,唯一的享福就是赶场天能够从乡下走到街上,享受我招待他的一碗面条或者是一份伙食团的肉,他对这份“待遇”已经非常知足了,回去后还没有忘记在我其他兄弟姐妹面前夸耀一句呢。
后来,教师实行了工资改革,工资稍微高一点了,而我的父亲却在工资改革前去世了,这让我一直耿耿于怀:我没有能够让我的父亲过上好日子。我只有将这份歉疚埋藏于心底,愿父亲大人安息!我只有通过善待母亲的孝行来弥补对父亲的这种歉疚,所以,即使再忙,每年的农历九月十九,我都会想法抽出时间回老家为母亲过生日。
而我的母亲今年已经75岁了,属于她的好日子不是很多了,尽管她身体还硬朗,精神还矍铄,但岁月的痕迹早已爬满了她的白发,她的皱纹,特别是改变了她的性子。近年来,她的性子不是很好了,老是与在她身边生活的人特别是媳妇处不好关系,还经常破口大骂,甚至做出一些暗地里诅咒人的怪动作。但作为儿女的我们,尤其是我,从内心深处是原谅她的。父亲过世前,由于有父亲的呵护,她的劳务轻许多,还有个伴。现在她要独自一人承担家务还要享受孤独,性子怪些也就不足为怪了。我知道,每年的五个日子她是最盼望的:春节、清明、端午、中秋和她的生日。因为这五个日子一般地说我都会回到她的身边,尽管现在的我自己也有个家,回到她身边和她相处的日子注定不会太长,但我深信,这短暂的相处让母亲感到幸福的同时,也会让她有个盼头:盼望下一次的短暂相见。偶尔,我们几个儿女也会把母亲接到自己的家里小住几日,但母亲总是不习惯城里的生活,甚至下了楼连家门都找不到了,即使回到楼内,家里也是空荡荡的,因为她的儿女们也在为工作、为生活奔忙,早出晚归的,这与她在老家没有什么区别,还不如在老家熟悉,所以几日后她总是不停地嘟囔着要回去,回到属于她自己的天地里去。我们没有办法,只好由着她,送她回去。常回家看看,这是我们唯一能表达对母亲的情感的方式。我们也为未能常回家看看而歉疚,既有对母亲的,也有对父亲的,因为每次回家经过父亲的坟头,我们都得驻足观望一番:石碑旧了,野草清了或黄了,祭奠的痕迹多了或少了……
今年,我也回了一趟老家,既安慰母亲,也看望父亲!愿父亲安息!愿母亲长寿康泰!希望与传说中的观音菩萨同一天过生日的母亲真的能够得到观音的保佑!
很早就想写一点文字,来纪念我的父亲,借今年为母亲祝寿之际,写就以上文字,聊表此意。
(孝和不孝之子写于公元2013年10月23日夜晚自习课时)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