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翻译产品的发展
一,前言
相比社交,互联网金融,即时通讯等热门领域,翻译只是小众需求。用户群基本局限于学生,白领等生活,学习,工作领域经常和外语打交道的人群;使用场景有限,只在有翻译需求的时候才有使用机会,其余时间便会被束之高阁;而翻译本身对语义解析的要求非常高,从早期的东方快车,南极星开始,翻译产品一直在不断的优化翻译准确率,但直到现在也没有高质量的翻译问世,足见技术难度之大。
就是这样一个用户规模小,使用场景有限,技术难度大的产品,到底有什么意义呢?
二,翻译产品的意义
1,搜索技术的迁移
翻译的关键是对语义的理解,这和当下被看好的语义搜索,有着非常相近的技术共同点。
翻译目前最需要解决的,就是对一段以上长度的文字进行翻译。而语义搜索同样也是通过理解搜索的语义,“翻译”出用户的真实需求并给出满意的搜索结果。
因此,翻译可以作为搜索的技术迁移产物,这也是为什么网易有道,百度都有自己的翻译产品,而喜欢卡位的腾讯,缺没有一个单独的翻译产品。
2,需求的引导者
翻译产品的产品逻辑很简单,只需要输入和显示就能完成翻译的完整过程,虽然翻译本身的使用场景有限,并且用完即关,但是使用翻译产品的用户群,却可以被引导出更丰富的需求场景,让翻译不再只是一个工具,而成为一个产品。
1)学习需求:
翻译产品的用户中,往往也存在着学习外语的需求。因此通过翻译产品,扩展能够满足学习需求的其他功能,比如双语资讯,每日一句,外文书籍阅读,甚至在线测试,语音公开课等。不仅可以提高用户粘性和使用时限,同时给翻译产品提供了具有想象空间的盈利模式。
2)资讯需求
与学习需求相辅相成,可以单独独立成为一个功能模块,给出考试信息,教育资讯,外文或者双语资讯的推送,形成一个垂直媒体。
3)网购需求
同样依托于学习需求出现,可以推送外文书籍,参考书以及真题。是一个比较成熟的盈利模式,同时也和学习需求相辅相成。
4)其他需求
还可以联想到的需求包括外语社交需求,出国游时基于LBS的即时翻译、记录点评等需求。
不过根据现有的翻译产品来看,由于使用翻译产品的用户基数和主流的社交,网购,媒体平台相比微乎其微,因此单纯增加功能来满足需求似乎并不能够让翻译产品做大,反而有可能让翻译需求变成其他需求的附属,那么翻译产品还有什么破而后立的出路么?
三,翻译:娱乐生活的接口
在需求上找不到突破口,那么我们回头看看用户群有什么可以挖掘的呢?
想想我们的日常娱乐生活,游戏,电视剧,电影,书籍,不可否认,这些娱乐生活中,高质量的外国产品,始终占据着庞大的用户群。
那么,如果有这么一个翻译工具,能够在游戏运行时,播放器播放外文剧和电影时,又或者在使用阅读器阅读外文书籍时,可以随时随地的将它们翻译成中文,那么翻译产品所涵盖的人群就非常巨大了,而如果把它们集合到一个翻译产品中,形成一个翻译的平台,会是怎样的美好场景呢?
听起来似乎不错,但是先不说翻译质量的问题,怎么翻译游戏,和游戏公司谈判预留翻译接口?怎么翻译视频,语音翻译加同步显示?看上去好像只有书籍是最简单的了,可是版权怎么谈?
这个时候又回到了现实,现在这些问题是怎么解决的呢?依靠民间汉化组无偿的破解,翻译。好了,用户产生内容,那么当下的翻译产品,可以做的方向也有了:提供给民间汉化组一个好的发布平台让他们发布汉化内容,同时提供普通用户一个使用汉化内容的使用环境。
那么具体怎么做呢?这似乎是另一个庞大的问题了.......
四,小结
讨论到这里也许你会产生一个疑问,随着思路的展开,我们所讨论的重点不再是翻译本身,而是通过翻译这个渠道所展现出的新需求,新功能,乃至新平台。而之所以会有这个问题的原因就在于,工具和产品的区别。
一个好的翻译工具,只需要输入,显示两步,翻译流程就完整的结束了。但是在这样一个争夺流量,争夺用户时间,同时又是免费大行其道的互联网时代,工具是缺少生存空间的,因此必须用具备交互内容和盈利空间乃至于平台优势的“产品”,来盘活翻译这个“工具”。
因此,翻译产品要么质变,要么就始终不愠不火的躺在角落里,等用户需要翻译的时候才被拿出来,使用完后,继续被遗忘在角落。
相比社交,互联网金融,即时通讯等热门领域,翻译只是小众需求。用户群基本局限于学生,白领等生活,学习,工作领域经常和外语打交道的人群;使用场景有限,只在有翻译需求的时候才有使用机会,其余时间便会被束之高阁;而翻译本身对语义解析的要求非常高,从早期的东方快车,南极星开始,翻译产品一直在不断的优化翻译准确率,但直到现在也没有高质量的翻译问世,足见技术难度之大。
就是这样一个用户规模小,使用场景有限,技术难度大的产品,到底有什么意义呢?
二,翻译产品的意义
1,搜索技术的迁移
翻译的关键是对语义的理解,这和当下被看好的语义搜索,有着非常相近的技术共同点。
翻译目前最需要解决的,就是对一段以上长度的文字进行翻译。而语义搜索同样也是通过理解搜索的语义,“翻译”出用户的真实需求并给出满意的搜索结果。
因此,翻译可以作为搜索的技术迁移产物,这也是为什么网易有道,百度都有自己的翻译产品,而喜欢卡位的腾讯,缺没有一个单独的翻译产品。
2,需求的引导者
翻译产品的产品逻辑很简单,只需要输入和显示就能完成翻译的完整过程,虽然翻译本身的使用场景有限,并且用完即关,但是使用翻译产品的用户群,却可以被引导出更丰富的需求场景,让翻译不再只是一个工具,而成为一个产品。
1)学习需求:
翻译产品的用户中,往往也存在着学习外语的需求。因此通过翻译产品,扩展能够满足学习需求的其他功能,比如双语资讯,每日一句,外文书籍阅读,甚至在线测试,语音公开课等。不仅可以提高用户粘性和使用时限,同时给翻译产品提供了具有想象空间的盈利模式。
2)资讯需求
与学习需求相辅相成,可以单独独立成为一个功能模块,给出考试信息,教育资讯,外文或者双语资讯的推送,形成一个垂直媒体。
3)网购需求
同样依托于学习需求出现,可以推送外文书籍,参考书以及真题。是一个比较成熟的盈利模式,同时也和学习需求相辅相成。
4)其他需求
还可以联想到的需求包括外语社交需求,出国游时基于LBS的即时翻译、记录点评等需求。
不过根据现有的翻译产品来看,由于使用翻译产品的用户基数和主流的社交,网购,媒体平台相比微乎其微,因此单纯增加功能来满足需求似乎并不能够让翻译产品做大,反而有可能让翻译需求变成其他需求的附属,那么翻译产品还有什么破而后立的出路么?
三,翻译:娱乐生活的接口
在需求上找不到突破口,那么我们回头看看用户群有什么可以挖掘的呢?
想想我们的日常娱乐生活,游戏,电视剧,电影,书籍,不可否认,这些娱乐生活中,高质量的外国产品,始终占据着庞大的用户群。
那么,如果有这么一个翻译工具,能够在游戏运行时,播放器播放外文剧和电影时,又或者在使用阅读器阅读外文书籍时,可以随时随地的将它们翻译成中文,那么翻译产品所涵盖的人群就非常巨大了,而如果把它们集合到一个翻译产品中,形成一个翻译的平台,会是怎样的美好场景呢?
听起来似乎不错,但是先不说翻译质量的问题,怎么翻译游戏,和游戏公司谈判预留翻译接口?怎么翻译视频,语音翻译加同步显示?看上去好像只有书籍是最简单的了,可是版权怎么谈?
这个时候又回到了现实,现在这些问题是怎么解决的呢?依靠民间汉化组无偿的破解,翻译。好了,用户产生内容,那么当下的翻译产品,可以做的方向也有了:提供给民间汉化组一个好的发布平台让他们发布汉化内容,同时提供普通用户一个使用汉化内容的使用环境。
那么具体怎么做呢?这似乎是另一个庞大的问题了.......
四,小结
讨论到这里也许你会产生一个疑问,随着思路的展开,我们所讨论的重点不再是翻译本身,而是通过翻译这个渠道所展现出的新需求,新功能,乃至新平台。而之所以会有这个问题的原因就在于,工具和产品的区别。
一个好的翻译工具,只需要输入,显示两步,翻译流程就完整的结束了。但是在这样一个争夺流量,争夺用户时间,同时又是免费大行其道的互联网时代,工具是缺少生存空间的,因此必须用具备交互内容和盈利空间乃至于平台优势的“产品”,来盘活翻译这个“工具”。
因此,翻译产品要么质变,要么就始终不愠不火的躺在角落里,等用户需要翻译的时候才被拿出来,使用完后,继续被遗忘在角落。
-
.Serena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7-08 09:4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