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海筑地
![]() |
1617年,江户发生了“振袖大火”,城区三分之二化为灰烬,死亡人数高达10万人以上。为了安置原本在浅草附近的本愿寺僧侣和居民,幕府选择在东京湾进行填海,制造新的居住区。这片区域得名筑地。最初风大浪急的东京湾使得填海计划难以实现。于是修建了波除神社,祈求风平浪静。
![]() |
幕府末年,欧美在通过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大门后,又把目标指向日本。幕府因此决定加紧建设海洋防务、发展近代化海军,在筑地附近开设海军学校,所以也有了日本近代海军诞生地的称号,现在还留有旗山碑。
明治年间,关东遭遇特大地震,筑地本原寺被摧毁。日本西本愿寺的第22代法主大谷光瑞,曾经作为探险家和掘宝者游历中亚印度,认为日本传统寺庙木制结构应该革新,更加青睐印度建筑风格。实际上大谷光瑞不仅在日本,而且在中国也新建了以印度佛教遗址为蓝本的“阿旃陀式”建筑--位于上海乍浦路455号的西本愿寺上海别院。
![]() |
于是67岁的伊东忠太成为了新的筑地本愿寺的设计者。伊东忠太是日本著名的建筑史学家、建筑教育家与建筑思想家。他作为日本建筑史乃至亚洲建筑史学界的开拓者,对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促成了中国学者对本国古建筑文化的探索。
东京历史上有三次祝融灭顶之灾:明历大火/关东大地震/东京大空袭。筑地本愿寺没有躲过前两次大火,但是在东京大空袭时却因为旁边有家知名大医院而没有被列入空袭区域而幸免。而今筑地本愿寺已经成为筑地的地标建筑。
关东地震的另一个后果,就是筑地鱼市场的诞生。原本属于海军省属地改成临时的东京市设鱼市场的地点,也就在此开始建设新的鲜鱼市场,即筑地市场。
![]() |
![]() |
因为食材新鲜,所以筑地市场外地寿司老店总是顾客盈门。粤语沪音,不绝于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