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味觉
味觉总是能带来安慰。
我是个爱吃的人,虽然没有美食家精确到细微的辨识力,也没有旅行家尝遍天下美食的资历,但对于食物的偏执还是让我动笔写下这一篇有关味觉的文字。
也不是太久前,电视上热播《舌尖上的中国》,一时间将中国广袤大地的美食粗略的过了一遍。传统的食材和烹饪方法,沁透着浓浓的人文色彩,不禁勾起了老饕的食虫,还让有着人文情怀的食客过了一把瘾。然而我要讲的却不是这部绝佳的纪录片。而是关乎我的味觉。
虽然很喜欢吃西式的事物,对浓厚的芝士有着非常的热爱,红酒小牛排这种相对高级的食物更是能让我垂涎三尺。但最能抚慰我味觉的还是家的味道,尽管可能有时候咸有时候淡,甚至有时候并不那么好吃,但唇齿传来的的触感加上味蕾熟悉的滋味总能让我忘记现实的苦涩。
杭州是生我养我的水土,给了我江南水乡般性格中温柔的部分,也给了我细腻的舌尖味觉。不晓得有多少人知道就在西湖不远处有一个无闻又闻名的地儿叫“梅家坞”。十大名茶之一“龙井”便是产于此。杭州人爱在这里消暑,每到西湖六月暑气拂人的时候,便喜欢一家子躲进梅家坞消暑,正好躲开如织的游人。之所以提起这儿,是因为龙井与杭州人的味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也因为梅家坞的特色之一就是杭帮农家菜。
茶能入菜,或许很多地方都有这样的菜色,但是与我记忆紧密相连的只有那么一道“龙井虾仁”。通常家里不太做这种菜,毕竟要做的好吃着实有些麻烦,但杭州的饭点通常少不了这道菜,尤其是楼外楼的龙井虾仁总能让人念念不忘。虾要取用肥嫩的鲜河虾,仔细的剥了壳去了线,还要用蛋清和盐腌制片刻。讲究的要用清明前后的茶煮了茶汤和新叶一起烹制。猪油热锅,油温要是那种挡上去有种六月骄阳的感觉便差不多了,快速滑一下腌制好的虾仁,在犹带着河水的清淡味道时就捞出,再煸香了葱,倒入虾仁和茶汤快速翻炒,勾上一层薄薄的芡,出锅。最后撒上还带着嫩绿的茶叶,怎能不勾魂?但说到虾,我更念念不能忘的反倒是家里做的醉虾。跟着妈妈去菜场的时候若是看到个头不大但是鲜活异常的河虾必定勾起想吃醉虾的念头。做法简单到不能再简单,在清水里养一阵等虾吐尽了沙泥便盛在碗里,倒上充满粮食香气的高粱酒,再加适量的酱油和糖,加个盖儿就这么放着,不用等待多久虾便统统醉死过去,剥了壳放进嘴里,混合着微微辣口的酒味,仿佛在跳动的味道立刻侵占了所有感觉,一股子夏天的清爽会把暑气统统扫去。
传统的杭州菜其实不太喜欢油盐,对于食材本身的味道情有独钟。仅用简单的配料来衬托,让人享受天然而非其他。但是这配料虽然简单却是大有讲究,八角,桂皮,茴香,那些看起来黑漆漆脏兮兮的大料经过一双巧手的处理,就会变成某道菜里割舍不掉的味道。例如,可能是最有名的杭州菜“东坡肉”便需要这些配料来调出猪肉最诱人的滋味。似乎这种传统名菜家里都不太会做,所以偶尔吃到总是充满幸福感。在早些年的时候,赶早起才能买到最新鲜的五花肉,细细嫩嫩的五花肉层次分明,按上去会有种柔和的弹性,肌理虽如不云腿那么惊人眼目,却能把食肉的欲望都挑起来。家里总是在过水之后切成差不多一寸见方的小块而非饭店里那么大块,当然也不会矫情的准备稻草一起煮。当一块块已经退了红色的猪肉块码在锅子里的时候,幸福感已经快要冒泡泡,但是最少也要一个半小时以后才能送入嘴里。其实幸福感或许就是那段攥着筷子,巴巴望着锅子的等待吧。倒入味道厚重的老抽,保准能烧出诱人的红亮来,还有料酒,盐和白糖。妈妈以前做菜我喜欢缠着看,她便总爱考我为什么红烧的菜要加糖,所以我现在总能立刻反应到是为了吊鲜,以及着色。之后别忘记丢一些黑漆漆脏兮兮的茴香,八角,桂皮还有葱结,没错,打成结而不是切成段。大概是留一些淳朴的味道。武火烧开之后用文火炖着,直到那股子肉香钻进鼻子最深处,汤汁翻滚到粘稠,差不多都渗进肉块里;或者拿筷子戳一戳,感觉柔软却不失弹性,还有点黏筷子的时候最棒了。无论什么时候,东坡肉都不会让我的味觉失望。
想起以前高中的时候,平时基本就没有机会在家吃饭,并不是说外面的东西有多难吃,但是怎么感觉都带有一种将就的意味。舌头常常就带着一种渴望,毋宁说是一种饥渴,甚至只是渴求能在晚饭时喝一碗鱼羹。
虽然杭州并没有对鱼类的强烈热爱,但是毕竟在江南鱼米之乡,寻常家里隔三差五就会做鱼吃。我对鱼的喜爱堪比对肉的喜爱,尤其是黑鱼,鲈鱼和鳜鱼。而名菜西湖醋鱼倒是老是被我嫌弃有股泥土的腥味儿。妈妈最擅长烧酸菜鱼,虽然切不来蝴蝶片,但是码料手法很棒,而且做法不停在改进,惹得我出去都不愿意点酸菜鱼,吃起来总有种落差感。而鲈鱼和鳜鱼不消说,清蒸最好,但最好是抹了盐再蒸,厚厚的鱼肉需要一些盐来醒出那食肉性鱼类的猛劲儿。可我当时最怀念的是鲈鱼羮。不需要做的如宋嫂鱼羹一般复杂,不需要火腿丝、香菇竹笋末还有什老子鸡汤那么讲究麻烦。只要简简单单一碗鱼羹,特意散碎的鱼肉,打个鸡蛋,勾上恰好的芡,素素净净的撒上些葱花儿,偶尔妈妈会放些醋,加点儿开胃效果,但我还是最爱原味的鱼羹,鲜味混合在温暖里直达人心。
不知为何,明明冬天还离开的不甚明了就不停想起夏天的味道。我怀念撒上白糖的西红柿,从冰箱里拿出来似乎夹带冷气;我怀念白玉豆腐加皮蛋的分明色彩;我怀念马兰头拌豆腐干丁,满嘴春天迎接夏日的活力。还有大姨父的麻辣豆腐,最最下饭;小阿姨的宫保鸡丁,也一样让我挂心。总觉得生活要是少了味觉,失去的就不仅仅是美食,而是对生活温暖的心了。无论在哪里,想起家里的饭菜,家乡的食物,总有种隐秘的羁绊,或许这就是乡情。
就如,秋风起时,莼鲈之思。
我也就用粗浅的文字简单的说说味觉,说说我原来有多眷恋一些事物。夜里有些凉,如果有一碗热乎乎的汤多好。
我是个爱吃的人,虽然没有美食家精确到细微的辨识力,也没有旅行家尝遍天下美食的资历,但对于食物的偏执还是让我动笔写下这一篇有关味觉的文字。
也不是太久前,电视上热播《舌尖上的中国》,一时间将中国广袤大地的美食粗略的过了一遍。传统的食材和烹饪方法,沁透着浓浓的人文色彩,不禁勾起了老饕的食虫,还让有着人文情怀的食客过了一把瘾。然而我要讲的却不是这部绝佳的纪录片。而是关乎我的味觉。
虽然很喜欢吃西式的事物,对浓厚的芝士有着非常的热爱,红酒小牛排这种相对高级的食物更是能让我垂涎三尺。但最能抚慰我味觉的还是家的味道,尽管可能有时候咸有时候淡,甚至有时候并不那么好吃,但唇齿传来的的触感加上味蕾熟悉的滋味总能让我忘记现实的苦涩。
杭州是生我养我的水土,给了我江南水乡般性格中温柔的部分,也给了我细腻的舌尖味觉。不晓得有多少人知道就在西湖不远处有一个无闻又闻名的地儿叫“梅家坞”。十大名茶之一“龙井”便是产于此。杭州人爱在这里消暑,每到西湖六月暑气拂人的时候,便喜欢一家子躲进梅家坞消暑,正好躲开如织的游人。之所以提起这儿,是因为龙井与杭州人的味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也因为梅家坞的特色之一就是杭帮农家菜。
茶能入菜,或许很多地方都有这样的菜色,但是与我记忆紧密相连的只有那么一道“龙井虾仁”。通常家里不太做这种菜,毕竟要做的好吃着实有些麻烦,但杭州的饭点通常少不了这道菜,尤其是楼外楼的龙井虾仁总能让人念念不忘。虾要取用肥嫩的鲜河虾,仔细的剥了壳去了线,还要用蛋清和盐腌制片刻。讲究的要用清明前后的茶煮了茶汤和新叶一起烹制。猪油热锅,油温要是那种挡上去有种六月骄阳的感觉便差不多了,快速滑一下腌制好的虾仁,在犹带着河水的清淡味道时就捞出,再煸香了葱,倒入虾仁和茶汤快速翻炒,勾上一层薄薄的芡,出锅。最后撒上还带着嫩绿的茶叶,怎能不勾魂?但说到虾,我更念念不能忘的反倒是家里做的醉虾。跟着妈妈去菜场的时候若是看到个头不大但是鲜活异常的河虾必定勾起想吃醉虾的念头。做法简单到不能再简单,在清水里养一阵等虾吐尽了沙泥便盛在碗里,倒上充满粮食香气的高粱酒,再加适量的酱油和糖,加个盖儿就这么放着,不用等待多久虾便统统醉死过去,剥了壳放进嘴里,混合着微微辣口的酒味,仿佛在跳动的味道立刻侵占了所有感觉,一股子夏天的清爽会把暑气统统扫去。
传统的杭州菜其实不太喜欢油盐,对于食材本身的味道情有独钟。仅用简单的配料来衬托,让人享受天然而非其他。但是这配料虽然简单却是大有讲究,八角,桂皮,茴香,那些看起来黑漆漆脏兮兮的大料经过一双巧手的处理,就会变成某道菜里割舍不掉的味道。例如,可能是最有名的杭州菜“东坡肉”便需要这些配料来调出猪肉最诱人的滋味。似乎这种传统名菜家里都不太会做,所以偶尔吃到总是充满幸福感。在早些年的时候,赶早起才能买到最新鲜的五花肉,细细嫩嫩的五花肉层次分明,按上去会有种柔和的弹性,肌理虽如不云腿那么惊人眼目,却能把食肉的欲望都挑起来。家里总是在过水之后切成差不多一寸见方的小块而非饭店里那么大块,当然也不会矫情的准备稻草一起煮。当一块块已经退了红色的猪肉块码在锅子里的时候,幸福感已经快要冒泡泡,但是最少也要一个半小时以后才能送入嘴里。其实幸福感或许就是那段攥着筷子,巴巴望着锅子的等待吧。倒入味道厚重的老抽,保准能烧出诱人的红亮来,还有料酒,盐和白糖。妈妈以前做菜我喜欢缠着看,她便总爱考我为什么红烧的菜要加糖,所以我现在总能立刻反应到是为了吊鲜,以及着色。之后别忘记丢一些黑漆漆脏兮兮的茴香,八角,桂皮还有葱结,没错,打成结而不是切成段。大概是留一些淳朴的味道。武火烧开之后用文火炖着,直到那股子肉香钻进鼻子最深处,汤汁翻滚到粘稠,差不多都渗进肉块里;或者拿筷子戳一戳,感觉柔软却不失弹性,还有点黏筷子的时候最棒了。无论什么时候,东坡肉都不会让我的味觉失望。
想起以前高中的时候,平时基本就没有机会在家吃饭,并不是说外面的东西有多难吃,但是怎么感觉都带有一种将就的意味。舌头常常就带着一种渴望,毋宁说是一种饥渴,甚至只是渴求能在晚饭时喝一碗鱼羹。
虽然杭州并没有对鱼类的强烈热爱,但是毕竟在江南鱼米之乡,寻常家里隔三差五就会做鱼吃。我对鱼的喜爱堪比对肉的喜爱,尤其是黑鱼,鲈鱼和鳜鱼。而名菜西湖醋鱼倒是老是被我嫌弃有股泥土的腥味儿。妈妈最擅长烧酸菜鱼,虽然切不来蝴蝶片,但是码料手法很棒,而且做法不停在改进,惹得我出去都不愿意点酸菜鱼,吃起来总有种落差感。而鲈鱼和鳜鱼不消说,清蒸最好,但最好是抹了盐再蒸,厚厚的鱼肉需要一些盐来醒出那食肉性鱼类的猛劲儿。可我当时最怀念的是鲈鱼羮。不需要做的如宋嫂鱼羹一般复杂,不需要火腿丝、香菇竹笋末还有什老子鸡汤那么讲究麻烦。只要简简单单一碗鱼羹,特意散碎的鱼肉,打个鸡蛋,勾上恰好的芡,素素净净的撒上些葱花儿,偶尔妈妈会放些醋,加点儿开胃效果,但我还是最爱原味的鱼羹,鲜味混合在温暖里直达人心。
不知为何,明明冬天还离开的不甚明了就不停想起夏天的味道。我怀念撒上白糖的西红柿,从冰箱里拿出来似乎夹带冷气;我怀念白玉豆腐加皮蛋的分明色彩;我怀念马兰头拌豆腐干丁,满嘴春天迎接夏日的活力。还有大姨父的麻辣豆腐,最最下饭;小阿姨的宫保鸡丁,也一样让我挂心。总觉得生活要是少了味觉,失去的就不仅仅是美食,而是对生活温暖的心了。无论在哪里,想起家里的饭菜,家乡的食物,总有种隐秘的羁绊,或许这就是乡情。
就如,秋风起时,莼鲈之思。
我也就用粗浅的文字简单的说说味觉,说说我原来有多眷恋一些事物。夜里有些凉,如果有一碗热乎乎的汤多好。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