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只想说莫奈的画,不小心说飞走了
看画如看美人,单是看,久了就看不出长短好坏,还容易看顺了眼;比如家有美妻或美夫,平时不觉得;出门一看街上人群,“呀,我太太眼睛挺大”,“呀,我男朋友腿挺长”。一有对比,立刻分高下,就懂了。
欣赏美,概莫如是。
许多人有个错觉,认为西方画比中国画写实,其实两相比较,早期大家都差不多。
比如下面这幅埃及画,惯例是下半身侧对观众、上半身正对观众、脑袋侧对观众——这是拧麻花啊。但他们习以为常,因为那时候,文盲太多啦,画重在表意思,法老看着高兴就好,不跟你较真。
到公元前后,庞贝城的画,就逼真多了。有肌肉,有线条,有色彩,有透视,肌肉块垒之间还隐约有明暗,所以显得有体积感——所以了,透视明暗短缩法之类,才是写实的真秘诀。
但到中世纪,欧洲画有些又回去了。看这幅中世纪壁画,怎么看怎么不像活人。但他们其实也不在乎:你们大概看明白这是什么,就行;颜色嘛,看着华丽就好——实际上,中世纪教会一度很奢靡,跟拜占庭和波斯那边学了,爱怎么构图怎么构图,颜色怎么贵怎么往上抹;像不像,才不管呢!
相比而言,唐宋之间的中国画,其实不比欧洲画得假。比如你看《历代帝王图》,人物也可以画得很逼真嘛!
同理,花鸟也可以画得很逼真——宋朝院画,就是以逼真为要务的。道君皇帝是个抠细节的人。
甚至中国古人,画亭台楼阁也很逼真。虽然缺少光影特效,但构图比例之类也很精致。《清明上河图》就不提了,看看宋朝郭忠恕这幅好了:
但之后,时代变了。
教科书都会说,佛罗伦萨的乔托大爷,是文艺复兴时的画圣。你光看这幅,不一定觉得他多圣;但对比一下他前面的:乔大爷最了得的是,他至少画的是群人——你会觉得,这场景乃是现实生活里可以发生的呀。这不,明暗阴影、人物造型,都出来了。
15世纪初,乔大爷的继承人,两个同时代大宗师:一个是不到三十就死了的马萨乔,一个是教会的好朋友安杰利柯。这二位已经使透视了,看着活像立体的。
看官们切记:这是文艺复兴时、14世纪末15世纪初的意大利,确切说是佛罗伦萨。意大利人搞地中海商业,有钱,也舍得花钱,雇得起名画家,画各类宗教系列人体画。那时节,意大利画家都得通人体、懂素描,了解希腊雕塑呢。
同时间,北方在做什么呢?德国、荷兰、比利时那片儿,出了这位:杨-凡艾克。这位先生发明了油画,而且创了这么个画风,影响深远。看下面这幅,其实就是当时的结婚照。
如果说,那时意大利画家主要受雇于教会和贵族,擅长画人体、构图和些世上没有的美丽事物,那北方画家主要就靠富豪市民阶层供着,画些穿衣服的、金属、皮毛、小饰品。
再说直白点:
意大利人,负责给你画些美美的东西;北方人,负责给你拍照。
后来到15世纪末,意大利出了波提切利,这维纳斯画得多美——虽然那脖子歪得没边了,但人说了,这叫做理想美啊。为了理想美,是可以不写实的。
而德国出了丢勒,虽然也有改革,但还是写实为主,看这小兔子画得:纤毫毕现。丢勒老爹除了版画油画好,水彩画也是大师。
意大利那边,技法其实也在一直修正。比如之前佛罗伦萨大师保罗-乌切洛,画这幅战役图里,就是靠短缩法。看场面,人挺多,但很立体吧?
罗马也没闲着,曼泰尼亚先生就是罗马学的艺,画的肌肉线条、构图、透视、阴影,很逼真啊。
要画理想的人体美,好啊,15世纪末就出了佩鲁济诺先生,看下面这画:圆润完美,无可挑剔。你当然觉得不太真实,但画这么美,要啥自行车呢?
而佩鲁济诺先生的徒弟,就是不朽的拉斐尔。他这辈子37岁,已经创出了人间没有的美。拉斐尔自己都说了,他没有模特,他的美存在于心中。
而构图和素描的天神,就是米开朗琪罗了——人家其实最初不是画家,但那时的意大利大师,雕塑和绘画是通的——都是画人体。但米开朗琪罗那时的罗马和佛罗伦萨人,都鄙视画风景的:人体最高,画不好就去画背景吧。
达芬奇名气太大,众所周知;其实论作品宏大度,米开朗琪罗的西斯廷可以压他;论纯粹美丽和构图线条,拉斐尔也不输他。但达芬奇有个极了不起的手段:《蒙娜丽莎》虽然被说烂了,但仔细看:这阿姨既有理想圆润之美,光影又靠渐隐法做到真实。对比之前的画:美和真实结合得如此自然的,他真也是第一个。但也请注意:《蒙娜丽莎》的背景,相比起来,就不像凡艾克画婚纱照那样曲尽细节、连镜子里的倒影都细细勾了。
所以意大利的巅峰,就是16世纪初:米开朗琪罗最好的雕塑和壁画、达芬奇和拉斐尔的最好作品,云集在16世纪前二十年里。
意大利人当然也会重视风景,重视风景和人的融汇,那会儿威尼斯还有一派。刚才说的罗马肌肉专家曼泰尼亚先生,跟威尼斯的大师贝里尼沾亲;贝里尼收了俩徒弟名震天下,一个是乔尔乔内,一个是提香。
乔尔乔内这幅画过于有名不提,妙在哪里呢?这幅画之前,人体和风景基本是隔离开来的,经常是背景归背景,人归人;但乔尔乔内把风景、空气、氛围和人体结合了。
提香则更进一步:他老人家用色彩用到登峰造极了。室内陈设和人物浑融一体。
当时,北方人民在干嘛呢?
如前所述,北方画家主要负责拍照,画得要多逼真有多逼真。他们画花儿,画静物,卖给老百姓和富豪回家挂着。他们还画风俗画。老勃鲁盖尔就画了个《农民的婚礼》。
当然也有人想耍点妖,比如博斯先生。你们画美,画纯善是吧,我来画个地狱。老子没去过,但也能画得逼真!
基本上,这就是趋势:
到17世纪,大家画美丽的东西都腻了,也确实该画点不美的、真实的东西了。
这时卡拉瓦乔就来了。这位脾气暴躁,喜欢少男,捅过人,最后被人追杀了,天下皆知;他主要赫赫有名的是两点。其一:打光,明暗对比(eclair-obscure)到他这里达到里程碑;其二,这人不爱天真无邪的美,觉得真实比美重要。
这种思想,被北方来罗马和威尼斯学艺的鲁本斯汲取了。鲁本斯富贵一世,主要负责画各类大画:里面布满了肉欲、华丽、戏剧性场面,看着跟歌剧一样热闹。宏伟繁复、激情洋溢,这玩意就是巴洛克了。他对色彩的重视到这地步:打草稿时,也经常不素描而直接使颜料上去,这样能直接见到效果。
比鲁本斯略晚,另一位法国人来罗马学艺,学了全然不同的玩意。这位叫尼古拉-普桑的先生,也觉得画画该像舞台似的,但要端正,要严谨,色彩对比不能太夸张,线条要明晰。他一直呆在罗马,中间回了段法国,当时担当宫廷画师,有资格用真人模特摆舞台看造型。他是那会儿极罕见的:画里加大尺幅风景,而且考虑构图时连人带风景一起折磨的。
虽然鲁本斯和普桑彼此不一定叫板,但他俩后来被引申出了风格对比:
鲁本斯=色彩+狂野+感性美。普桑=线条+端正+理性美。
这是后话。
同时间,北方在干嘛呢?荷兰独立了,画家靠卖画给市民阶层为生了。那是荷兰的黄金时期,但画家都很穷。因为尼德兰是世俗社会,所以画家面向新贵阶级、地主大众,问题也就来了:订金约等于没有,哪怕丰厚一些,通常只够买材料;酬金须得提交完作品之后才拿得到,而且容易被挑三拣四。面向市民阶层的荷兰三大宗匠:
哈尔斯因为一句“你画得不像”就得全额退押金,一度十年没有订单,被面包商逼到破产。
伦勃朗36岁之前殷富,36岁画了《夜巡》丢了名声,到49岁因为复杂的诉讼问题被破产,晚年为了钻法律空子,还得给情人和儿子打工。
维美尔到死时还欠着债没还。
但这个年代,荷兰大师们还是把他们的东西发挥到了极致。哈尔斯成为史上最好的肖像画家之一(当然,同一世纪凡代克和委拉斯凯兹也堪称杰出,这里不提了)。
维美尔把光影细节画到了通神的地步。
伦勃朗则干脆就是神。这人话题太大了。只略说:他对光影、物体体积感、构图乃至人物神韵的把握,都是历史最顶级。
18世纪啦。因为路易十四和他的孙子们肯砸钱,法国巴黎代替罗马,成了欧洲艺术中心。路易十四阳刚雄壮之后,就是他孙子们的婉约细腻。于是出了华托和布歇这些洛可可风。
米开朗琪罗那时代,意大利人都不爱画风景。米圣人说过,人体才是艺术之精华,风景画是留给没天分的人画的。但18世纪,贵族们需要点装饰消遣,好,画风景,画人体,画美丽的一切吧。
18世纪的洛可可细腻到了极致后,就有了新古典主义。那就是大家都认识的大卫了。所谓新古典,就是跟普桑似的:向罗马肌肉英雄致敬,画得质朴有力,史诗一样。
然后是19世纪初,大卫的徒弟安格尔把新古典主义提到了至高无上的地步,成为法国官方主流。
当然有人出来叫板啦,那就是浪漫主义。这里可以这么归纳:
你看见一幅画,是古代或帝国(特指拿破仑时期)题材,有裸女或英雄姿态,有道德教化意图,有政治内涵,素描精确,构图匀整、色彩不刺眼?好,新古典主义。
你看见一幅画,色彩华丽、性情张扬、场面激情、历史题材、有异域风情、表达了人性的脆弱或主观感受、雄浑挥洒、更重视色彩?好,浪漫主义。
空口白话没意思,大家操练一下:
第一幅:
这幅画,有裸女吗?有;素描精确吗?是;构图匀整色彩祥和吧?对。克制端庄吧?对。
好的,这就是新古典主义的招牌作品,安格尔的《大宫女》。
第二幅。
这幅画,色彩华丽奔放吧?对。血腥残忍吧?对。情感激烈吧?对。异域风情吧?对。
好的,这是浪漫主义的名作,德拉克洛瓦的《La Mort de Sardanapale》
19世纪中,有一波画家爱好玩风景画。在英国,那是透纳和康斯特布尔。
康斯特布尔是简朴派,喜欢画眼前所见的东西,拒绝墨守陈规。
而透纳则对光影风涛这些飘忽的东西,大有兴趣。
同时,法国这边,有所谓巴比松画派,一窝非王室画家,喜欢聚集在巴比松村画野景儿。米勒画农田,特罗容画牛,诸如此类。最有名的是柯罗:
这位先生五十岁之后才成熟,但画风极妙,尤其擅长画风,画风里摆荡的毛茸茸植物。
于是这么着,到了1860年代了。
重新小结一下1860年代之前:
文艺复兴时,意大利主要给教会和老爷们画美丽人体;北方画家主要负责逼真的肖像画、风景画——就是拍照——卖给各阶层。
意大利派里,罗马和佛罗伦萨重人体,威尼斯重色彩;北方画家重材质和细部。
卡拉瓦乔进化了光影,鲁本斯开了巴洛克=重色彩重感情,普桑开了古典主义=重线条重端正。
到19世纪初,新古典主义承普桑一派,是为主流:重线条重构图;浪漫主义一派承巴洛克,重感受重色彩,狂野恣肆。
新古典主义发展为学院派,是官方主流。
巴比松画派和现实主义画派则追求质朴的描绘风景,属于在野党。
好,进入印象派。
克劳德-莫奈1840年生在巴黎,五岁时搬到勒阿弗尔,那地方在诺曼底,法国北边靠海。顺便:莫泊桑的名小说《我的叔叔于勒》,故事背景也就在那里。
他家家境平常:爸爸开杂货铺,很市侩;姑姑倒是个艺术爱好者。十一岁上他进艺术学校,但不算个循规蹈矩的学生;那时他已经善于观察描绘,完成些漫画来逗趣;老爹贪财,把漫画放杂货铺里卖,价售十至二十法郎不等。如是1857年,十七岁的莫奈还算是个当地小漫画家呢。当然,那年也是他人生转折点:他认识了在诺曼底画海景和天空的欧仁-布丹。很多年后,莫奈如是说:
“我会变成一个画家,是因为欧仁-布丹让我这么做。”
而布丹是个不规矩的:笔触略粗疏,很快,抓住瞬间印象的那种套路。
因为布丹,莫奈学会了许多许多野外写生、观察光线、描绘动态事物的技法,还被布丹灌输了一招“在现场根据所见完成画作”的习惯,这对此后的印象派影响深远。二十岁那年被布丹介绍去巴黎求学时,莫奈已画过些诺曼底海景画,成了个离经叛道的艺术青年。
他不满足于19世纪60年代学院派的线条至上原则,不满足于在画室里循规蹈矩按格式完成作品。他伙同着同学雷诺阿、西斯莱和巴齐耶自立小组,野外写生,“当场描绘自己的所见”。
莫奈二十啷当岁时,过的是这种日子:那时节的年轻学生,穿衣打扮大多是波希米亚风——换句话说,吉普赛人似的,以不羁为美。但雷诺阿后来描述说,莫奈的打扮却很布尔乔亚情调;虽然穷困,却打扮得像花花公子。“他兜里一毛钱都没有,却要穿花边袖子,装金纽扣!”在他们穷困期,这衣裳帮了大忙。那时学生吃得差。雷诺阿和莫奈每日吃两样东西度日:一四季豆,二扁豆。幸而莫奈穿得阔气,能够跟朋友们骗些饭局。每次有饭局,莫奈和雷诺阿俩人就窜上门去,疯狂的吃火鸡,往肚子里浇香贝坦红葡萄酒,把别人家存粮吃罢,才兴高采烈离去——雷诺阿后来对他的女儿说:
“那是我人生里最快乐的时光!”
1863年,比莫奈大八岁的富家子马奈,学威尼斯画派,又解构之,根据拉斐尔和提香的作品,分别搞出了《草地上的午餐》和《奥林匹亚》,被舆论大肆抨击。
莫奈名正言顺站到马奈那一方。两年之后,他以海景画成名,又一年后,他描绘模特卡米耶——后来成为他的妻子——的肖像画获得作家左拉赞誉,被评论家卡斯塔亚里认定是“自然主义画家”,莫奈时年二十六岁。他对光影的把握,笔有点粗,但非常快。他希望描绘一个当场所见的印象,而不是涂涂抹抹的玩意。
那会儿,浮世绘开始传入法国了。莫奈和马奈对浮世绘的技法心向往之。莫奈按着葛饰北斋的《五百罗汉寺》画了《圣安德雷斯的花园》,此后又画海景、花园和浴场。他受荷兰画家容坎德提议,去了荷兰,画赞丹镇的风貌;用他自己的话说,“容坎德给我的眼睛上了课”。可以说,1870年之前的莫奈,主要想描绘的就是强光下的事物,他想抓住真实的场景,为此不惜牺牲画的细腻度。
时光跨入19世纪70年代后,他结婚了,也成熟了。他经历了普法战争,去伦敦躲了段;继承了老爹的一笔遗产后,他在阿让特伊安了家。当他在1872年画出《印象-日出》后,就成了那一代人的代表——顺便,《印象-日出》是在他故乡勒阿弗尔画的。他最熟悉的风景,包括了风涛水雾。
这是他前期作品的总结:
莫奈不喜欢学院派新古典主义的线条至上,而喜欢色彩。
他喜欢康斯特布尔那样忠诚于自己眼睛的风景画,也喜欢透纳的光影。
他喜欢柯罗那样捕捉风的能力,“抓住瞬间的细节”。风涛、水光,摇动的这一切,他都想画。
他不喜欢既定的“理想的美”,而喜欢急速画下自己眼睛看到的一切。
就好比,大家都不爱画张佳玮,但莫奈觉得,张佳玮也可以画,但不能今天画完明天画,画个一年半载。张佳玮站阳光下,好,就趁那时的阳光,把模样、光影都画下来。萝卜快了不洗泥,说不定把张佳玮画得面目模糊?没关系,当时阳光照你嘴上,你就这模样!
这种画法,张佳玮自己肯定不乐意:你是画我呢还是画阳光呢?但张佳玮忽略了:当时他跟阳光是一起扎在莫奈眼睛里的。
1874年,他与他好友们联合展画——史称印象派第一次联展——他们的创新理所当然被嘲笑了,莫奈被作为靶子中心,那一派人被嘲笑为“印象派”。就像“歌特”、“野兽派”一样,“印象派”最初是句骂人话。而那年,莫奈正欢欣于自己的发明:买条船,自己坐在船尾,顺河漂流作画。偶尔画他的老婆。这就是他的旅行。
除了细碎的笔触,他越来越爱用分色法了。比如,以上图为例,莫奈画绿色,不是纯绿色,而是许多不同颜色的杂合——这就是印象派的色彩理论。你要用眼睛看整体,而不是局部。
之后的五年,他和他的朋友们继续竭力对抗舆论,但不成功。大众要花很长时间,才能从“盯着画不放”的老习惯,进化到“退后几步,看画的色彩和整体气氛”。
而他还是在画烟雾,画气体,画蒸汽,比如,画圣拉扎尔火车站:
刚才提到莫奈的花花公子打扮。他去画圣拉扎尔火车站,就这么身打扮,去跟站长吹:”我是名画家莫奈!我要画你们车站!“站长看他派头太大,不好意思说没听说过他,于是言听计从,任莫奈指挥全车站,画了一痛快。
1879年,莫奈一度用大量冷色调描绘雪景,粗疏的史学家会认为那是他描绘新风格,但细心些的人会注意到:那年他妻子卡米耶病重逝世,他已经穷到连暖色调颜料(当时更昂贵)都买不起了。
如果莫奈也在1879年死去,那他就是个商业上不太成功的、善于勾勒动态的、对色彩极其敏感的印象派画家。但这,还不是全部。
19世纪80年代,莫奈喜欢在诺曼底旅行。伟大短篇小说家莫泊桑说他看见过莫奈出外狩猎,带着自己的儿子们,背着画板跑,偶尔看见中意的云,就立刻停下,当场描绘着色。1886年,他四十六岁,一个重大转折:他的画商丢朗-吕厄,在美国找到了销路,莫奈开始有钱了。他终于能够在吉维尼村买地居住了。1888年,他开始创造著名的麦垛联画:他指望在不同季节、天气、光照之下,塑造一个麦垛的无数形象,然后是杨树,以及著名的鲁昂大教堂。
在19世纪90年代,莫奈旅行少了。他在吉维尼建起了那传奇的日式花园,设置了日式拱桥和睡莲池,然后不断描绘这一切。当然,他偶尔还去伦敦和威尼斯作画,但他多少有些老了。1914年他七十四岁,他的眼睛开始背叛他。
所以,这一年他开始准备的”大型装饰画“让世界震惊。他准备了一年多,在1915年秋天开始,画到1922年4月,完成了最后的传奇巨作,他的大睡莲壁画,他希望“让人们产生在睡眠无边无际的幻觉,像个开满鲜花的水族馆”。他做到了。虽然那时,他绘画几乎已分不清色彩,只能靠颜料管上标的字母来辨别颜色。
如果需要有个结论的话,那就是:
莫奈和他那些同袍,即印象派那一代,并非许多人想象的,依靠才华和灵感来乱涂抹。莫奈、马奈、雷诺阿、毕沙罗们,都学过正经画画,知道如何画正经的古典的东西,只是,他们都太有创新思想,无法郁郁墨守陈规。
他们不喜欢新古典派的即定的构图、格式的美丽。
他们也不喜欢学院派那种高雅的、史诗的主题。
莫奈欣赏柯罗,欣赏康斯特布尔,欣赏特纳。他对这些并非经典主流但真诚的画家,一向有好感。
当然,印象派也在慢慢改变。所以到了1882年之后,雷诺阿开始用线描了,毕沙罗和修拉、西涅克越走越近了,塞尚不跟他们扎堆了。但大体上,这个”放弃已有传统套路,描绘眼睛看到的东西“概念,一直传了下去,终于影响到了梵高和高更,终于令20世纪到来时,艺术山崩地裂。
当然,他也赶上了好时代。王朝的倒台,巴黎的大改建,颜料的新发明,火车的推广……他赶上了这个变革时代,算是他的幸运吧。
而莫奈,其实一直是自己。他不喜欢修拉,是因为他不喜欢科学限定的眼睛。他还是想用色彩的间杂、快而密的笔触,描绘光线的变化、水流、雾气、池塘这些流动的东西,截取那一瞬间的东西。
莫奈晚年,越来越倾向于描绘他的感受;他所看到的东西给予他的感官感受,他要用色彩表达出来。
所以,看他的画,别鼻子贴着画死看;退后一点,看全体,感受他试图给你的那种整体感,那种质感和印象。
他试图让草地、山峦、谷堆、教堂、池子、阳光、空气都成为一个整体。他试图用色彩、光线和质感,给予你一整个完整的、呼之欲出的浓烈体验。所以1895年,批评家布劳内尔写到:
“莫奈的艺术,已经成为了自然本身。”
莫奈最大的胜利在于:他活得非常长。
为什么?因为梵高死得早,没法亲眼看到自己的胜利;莫奈则活到了八十六岁,亲眼看着这个曾经谩骂他的世界,把他尊为大师。他和雷诺阿,都来得及在活着时就享受胜利。他们亲眼看到自己成为经典画家,他们的作品被政府买下,或被收藏家追逐。这未必能弥补他们早年所受的贫穷冷遇,但当初以“高贵的画风”、“平衡的构图”、“正确的素描”攻击过他们的人们,到此终于服了。
从此以后,所有艺术革命家都有了一个现成例子:他们可以自傲的坚持下去,而且相信,时间会将应得的冠冕还给他们。
就像,在莫奈活着的时候,亲眼看见时间把应得的冠冕,还给了他。
利益相关:
许多东西,出自于莫奈和他的眼睛
欣赏美,概莫如是。
许多人有个错觉,认为西方画比中国画写实,其实两相比较,早期大家都差不多。
比如下面这幅埃及画,惯例是下半身侧对观众、上半身正对观众、脑袋侧对观众——这是拧麻花啊。但他们习以为常,因为那时候,文盲太多啦,画重在表意思,法老看着高兴就好,不跟你较真。
![]() |
埃及壁画 |
到公元前后,庞贝城的画,就逼真多了。有肌肉,有线条,有色彩,有透视,肌肉块垒之间还隐约有明暗,所以显得有体积感——所以了,透视明暗短缩法之类,才是写实的真秘诀。
![]() |
庞贝城壁画 |
但到中世纪,欧洲画有些又回去了。看这幅中世纪壁画,怎么看怎么不像活人。但他们其实也不在乎:你们大概看明白这是什么,就行;颜色嘛,看着华丽就好——实际上,中世纪教会一度很奢靡,跟拜占庭和波斯那边学了,爱怎么构图怎么构图,颜色怎么贵怎么往上抹;像不像,才不管呢!
![]() |
中世纪壁画 |
相比而言,唐宋之间的中国画,其实不比欧洲画得假。比如你看《历代帝王图》,人物也可以画得很逼真嘛!
![]() |
唐,《历代帝王图》 |
同理,花鸟也可以画得很逼真——宋朝院画,就是以逼真为要务的。道君皇帝是个抠细节的人。
![]() |
宋徽宗著名的芙蓉锦鸡 |
甚至中国古人,画亭台楼阁也很逼真。虽然缺少光影特效,但构图比例之类也很精致。《清明上河图》就不提了,看看宋朝郭忠恕这幅好了:
![]() |
郭忠恕的界画 |
但之后,时代变了。
教科书都会说,佛罗伦萨的乔托大爷,是文艺复兴时的画圣。你光看这幅,不一定觉得他多圣;但对比一下他前面的:乔大爷最了得的是,他至少画的是群人——你会觉得,这场景乃是现实生活里可以发生的呀。这不,明暗阴影、人物造型,都出来了。
![]() |
乔托《哀悼基督》 |
15世纪初,乔大爷的继承人,两个同时代大宗师:一个是不到三十就死了的马萨乔,一个是教会的好朋友安杰利柯。这二位已经使透视了,看着活像立体的。
![]() |
马萨乔的画儿——这壁龛是画出来的 |
![]() |
安杰利柯的天使和圣母 |
看官们切记:这是文艺复兴时、14世纪末15世纪初的意大利,确切说是佛罗伦萨。意大利人搞地中海商业,有钱,也舍得花钱,雇得起名画家,画各类宗教系列人体画。那时节,意大利画家都得通人体、懂素描,了解希腊雕塑呢。
同时间,北方在做什么呢?德国、荷兰、比利时那片儿,出了这位:杨-凡艾克。这位先生发明了油画,而且创了这么个画风,影响深远。看下面这幅,其实就是当时的结婚照。
![]() |
凡艾克有名的《阿尔诺菲尼夫妇》 |
如果说,那时意大利画家主要受雇于教会和贵族,擅长画人体、构图和些世上没有的美丽事物,那北方画家主要就靠富豪市民阶层供着,画些穿衣服的、金属、皮毛、小饰品。
再说直白点:
意大利人,负责给你画些美美的东西;北方人,负责给你拍照。
后来到15世纪末,意大利出了波提切利,这维纳斯画得多美——虽然那脖子歪得没边了,但人说了,这叫做理想美啊。为了理想美,是可以不写实的。
![]() |
波提切利著名的维纳斯 |
而德国出了丢勒,虽然也有改革,但还是写实为主,看这小兔子画得:纤毫毕现。丢勒老爹除了版画油画好,水彩画也是大师。
![]() |
丢勒爷爷画小兔 |
意大利那边,技法其实也在一直修正。比如之前佛罗伦萨大师保罗-乌切洛,画这幅战役图里,就是靠短缩法。看场面,人挺多,但很立体吧?
![]() |
保罗-乌切洛很喜欢长矛林立…… |
罗马也没闲着,曼泰尼亚先生就是罗马学的艺,画的肌肉线条、构图、透视、阴影,很逼真啊。
![]() |
曼泰尼亚的圣塞巴斯蒂安 |
要画理想的人体美,好啊,15世纪末就出了佩鲁济诺先生,看下面这画:圆润完美,无可挑剔。你当然觉得不太真实,但画这么美,要啥自行车呢?
![]() |
拉斐尔就跟这位爷学的 |
而佩鲁济诺先生的徒弟,就是不朽的拉斐尔。他这辈子37岁,已经创出了人间没有的美。拉斐尔自己都说了,他没有模特,他的美存在于心中。
![]() |
拉斐尔自己 |
而构图和素描的天神,就是米开朗琪罗了——人家其实最初不是画家,但那时的意大利大师,雕塑和绘画是通的——都是画人体。但米开朗琪罗那时的罗马和佛罗伦萨人,都鄙视画风景的:人体最高,画不好就去画背景吧。
![]() |
西斯廷天顶画里最有名的一小部分 |
达芬奇名气太大,众所周知;其实论作品宏大度,米开朗琪罗的西斯廷可以压他;论纯粹美丽和构图线条,拉斐尔也不输他。但达芬奇有个极了不起的手段:《蒙娜丽莎》虽然被说烂了,但仔细看:这阿姨既有理想圆润之美,光影又靠渐隐法做到真实。对比之前的画:美和真实结合得如此自然的,他真也是第一个。但也请注意:《蒙娜丽莎》的背景,相比起来,就不像凡艾克画婚纱照那样曲尽细节、连镜子里的倒影都细细勾了。
![]() |
不介绍了 |
所以意大利的巅峰,就是16世纪初:米开朗琪罗最好的雕塑和壁画、达芬奇和拉斐尔的最好作品,云集在16世纪前二十年里。
意大利人当然也会重视风景,重视风景和人的融汇,那会儿威尼斯还有一派。刚才说的罗马肌肉专家曼泰尼亚先生,跟威尼斯的大师贝里尼沾亲;贝里尼收了俩徒弟名震天下,一个是乔尔乔内,一个是提香。
乔尔乔内这幅画过于有名不提,妙在哪里呢?这幅画之前,人体和风景基本是隔离开来的,经常是背景归背景,人归人;但乔尔乔内把风景、空气、氛围和人体结合了。
![]() |
《暴风雨》 |
提香则更进一步:他老人家用色彩用到登峰造极了。室内陈设和人物浑融一体。
![]() |
《乌尔比诺的维纳斯》 |
当时,北方人民在干嘛呢?
如前所述,北方画家主要负责拍照,画得要多逼真有多逼真。他们画花儿,画静物,卖给老百姓和富豪回家挂着。他们还画风俗画。老勃鲁盖尔就画了个《农民的婚礼》。
![]() |
勃鲁盖尔老爹很爱画农民 |
当然也有人想耍点妖,比如博斯先生。你们画美,画纯善是吧,我来画个地狱。老子没去过,但也能画得逼真!
![]() |
博斯爱画地狱…… |
基本上,这就是趋势:
到17世纪,大家画美丽的东西都腻了,也确实该画点不美的、真实的东西了。
这时卡拉瓦乔就来了。这位脾气暴躁,喜欢少男,捅过人,最后被人追杀了,天下皆知;他主要赫赫有名的是两点。其一:打光,明暗对比(eclair-obscure)到他这里达到里程碑;其二,这人不爱天真无邪的美,觉得真实比美重要。
![]() |
卡拉瓦乔,耶稣被人认出来时特别打光 |
这种思想,被北方来罗马和威尼斯学艺的鲁本斯汲取了。鲁本斯富贵一世,主要负责画各类大画:里面布满了肉欲、华丽、戏剧性场面,看着跟歌剧一样热闹。宏伟繁复、激情洋溢,这玩意就是巴洛克了。他对色彩的重视到这地步:打草稿时,也经常不素描而直接使颜料上去,这样能直接见到效果。
![]() |
鲁本斯的凶猛 |
比鲁本斯略晚,另一位法国人来罗马学艺,学了全然不同的玩意。这位叫尼古拉-普桑的先生,也觉得画画该像舞台似的,但要端正,要严谨,色彩对比不能太夸张,线条要明晰。他一直呆在罗马,中间回了段法国,当时担当宫廷画师,有资格用真人模特摆舞台看造型。他是那会儿极罕见的:画里加大尺幅风景,而且考虑构图时连人带风景一起折磨的。
![]() |
普桑的端正 |
虽然鲁本斯和普桑彼此不一定叫板,但他俩后来被引申出了风格对比:
鲁本斯=色彩+狂野+感性美。普桑=线条+端正+理性美。
这是后话。
同时间,北方在干嘛呢?荷兰独立了,画家靠卖画给市民阶层为生了。那是荷兰的黄金时期,但画家都很穷。因为尼德兰是世俗社会,所以画家面向新贵阶级、地主大众,问题也就来了:订金约等于没有,哪怕丰厚一些,通常只够买材料;酬金须得提交完作品之后才拿得到,而且容易被挑三拣四。面向市民阶层的荷兰三大宗匠:
哈尔斯因为一句“你画得不像”就得全额退押金,一度十年没有订单,被面包商逼到破产。
伦勃朗36岁之前殷富,36岁画了《夜巡》丢了名声,到49岁因为复杂的诉讼问题被破产,晚年为了钻法律空子,还得给情人和儿子打工。
维美尔到死时还欠着债没还。
但这个年代,荷兰大师们还是把他们的东西发挥到了极致。哈尔斯成为史上最好的肖像画家之一(当然,同一世纪凡代克和委拉斯凯兹也堪称杰出,这里不提了)。
![]() |
群体照之王哈尔斯 |
维美尔把光影细节画到了通神的地步。
![]() |
维米尔喜欢从左边打光进来 |
伦勃朗则干脆就是神。这人话题太大了。只略说:他对光影、物体体积感、构图乃至人物神韵的把握,都是历史最顶级。
![]() |
伦勃朗破产之后 |
18世纪啦。因为路易十四和他的孙子们肯砸钱,法国巴黎代替罗马,成了欧洲艺术中心。路易十四阳刚雄壮之后,就是他孙子们的婉约细腻。于是出了华托和布歇这些洛可可风。
米开朗琪罗那时代,意大利人都不爱画风景。米圣人说过,人体才是艺术之精华,风景画是留给没天分的人画的。但18世纪,贵族们需要点装饰消遣,好,画风景,画人体,画美丽的一切吧。
![]() |
布歇的《蓬巴杜夫人》 |
![]() |
华托的《舟发西台岛》 |
18世纪的洛可可细腻到了极致后,就有了新古典主义。那就是大家都认识的大卫了。所谓新古典,就是跟普桑似的:向罗马肌肉英雄致敬,画得质朴有力,史诗一样。
![]() |
大卫《萨宾妇女》 |
然后是19世纪初,大卫的徒弟安格尔把新古典主义提到了至高无上的地步,成为法国官方主流。
当然有人出来叫板啦,那就是浪漫主义。这里可以这么归纳:
你看见一幅画,是古代或帝国(特指拿破仑时期)题材,有裸女或英雄姿态,有道德教化意图,有政治内涵,素描精确,构图匀整、色彩不刺眼?好,新古典主义。
你看见一幅画,色彩华丽、性情张扬、场面激情、历史题材、有异域风情、表达了人性的脆弱或主观感受、雄浑挥洒、更重视色彩?好,浪漫主义。
空口白话没意思,大家操练一下:
第一幅:
![]() |
我很爱用这画举例啊 |
这幅画,有裸女吗?有;素描精确吗?是;构图匀整色彩祥和吧?对。克制端庄吧?对。
好的,这就是新古典主义的招牌作品,安格尔的《大宫女》。
第二幅。
![]() |
德拉克洛瓦的暴虐爱好 |
这幅画,色彩华丽奔放吧?对。血腥残忍吧?对。情感激烈吧?对。异域风情吧?对。
好的,这是浪漫主义的名作,德拉克洛瓦的《La Mort de Sardanapale》
19世纪中,有一波画家爱好玩风景画。在英国,那是透纳和康斯特布尔。
康斯特布尔是简朴派,喜欢画眼前所见的东西,拒绝墨守陈规。
![]() |
康斯特布尔的英国乡村 |
而透纳则对光影风涛这些飘忽的东西,大有兴趣。
![]() |
透纳的海上云与日 |
同时,法国这边,有所谓巴比松画派,一窝非王室画家,喜欢聚集在巴比松村画野景儿。米勒画农田,特罗容画牛,诸如此类。最有名的是柯罗:
这位先生五十岁之后才成熟,但画风极妙,尤其擅长画风,画风里摆荡的毛茸茸植物。
![]() |
柯罗的毛茸茸 |
于是这么着,到了1860年代了。
重新小结一下1860年代之前:
文艺复兴时,意大利主要给教会和老爷们画美丽人体;北方画家主要负责逼真的肖像画、风景画——就是拍照——卖给各阶层。
意大利派里,罗马和佛罗伦萨重人体,威尼斯重色彩;北方画家重材质和细部。
卡拉瓦乔进化了光影,鲁本斯开了巴洛克=重色彩重感情,普桑开了古典主义=重线条重端正。
到19世纪初,新古典主义承普桑一派,是为主流:重线条重构图;浪漫主义一派承巴洛克,重感受重色彩,狂野恣肆。
新古典主义发展为学院派,是官方主流。
巴比松画派和现实主义画派则追求质朴的描绘风景,属于在野党。
好,进入印象派。
克劳德-莫奈1840年生在巴黎,五岁时搬到勒阿弗尔,那地方在诺曼底,法国北边靠海。顺便:莫泊桑的名小说《我的叔叔于勒》,故事背景也就在那里。
他家家境平常:爸爸开杂货铺,很市侩;姑姑倒是个艺术爱好者。十一岁上他进艺术学校,但不算个循规蹈矩的学生;那时他已经善于观察描绘,完成些漫画来逗趣;老爹贪财,把漫画放杂货铺里卖,价售十至二十法郎不等。如是1857年,十七岁的莫奈还算是个当地小漫画家呢。当然,那年也是他人生转折点:他认识了在诺曼底画海景和天空的欧仁-布丹。很多年后,莫奈如是说:
“我会变成一个画家,是因为欧仁-布丹让我这么做。”
而布丹是个不规矩的:笔触略粗疏,很快,抓住瞬间印象的那种套路。
![]() |
布丹的天空 |
因为布丹,莫奈学会了许多许多野外写生、观察光线、描绘动态事物的技法,还被布丹灌输了一招“在现场根据所见完成画作”的习惯,这对此后的印象派影响深远。二十岁那年被布丹介绍去巴黎求学时,莫奈已画过些诺曼底海景画,成了个离经叛道的艺术青年。
他不满足于19世纪60年代学院派的线条至上原则,不满足于在画室里循规蹈矩按格式完成作品。他伙同着同学雷诺阿、西斯莱和巴齐耶自立小组,野外写生,“当场描绘自己的所见”。
莫奈二十啷当岁时,过的是这种日子:那时节的年轻学生,穿衣打扮大多是波希米亚风——换句话说,吉普赛人似的,以不羁为美。但雷诺阿后来描述说,莫奈的打扮却很布尔乔亚情调;虽然穷困,却打扮得像花花公子。“他兜里一毛钱都没有,却要穿花边袖子,装金纽扣!”在他们穷困期,这衣裳帮了大忙。那时学生吃得差。雷诺阿和莫奈每日吃两样东西度日:一四季豆,二扁豆。幸而莫奈穿得阔气,能够跟朋友们骗些饭局。每次有饭局,莫奈和雷诺阿俩人就窜上门去,疯狂的吃火鸡,往肚子里浇香贝坦红葡萄酒,把别人家存粮吃罢,才兴高采烈离去——雷诺阿后来对他的女儿说:
“那是我人生里最快乐的时光!”
1863年,比莫奈大八岁的富家子马奈,学威尼斯画派,又解构之,根据拉斐尔和提香的作品,分别搞出了《草地上的午餐》和《奥林匹亚》,被舆论大肆抨击。
![]() |
马奈的成名作 |
莫奈名正言顺站到马奈那一方。两年之后,他以海景画成名,又一年后,他描绘模特卡米耶——后来成为他的妻子——的肖像画获得作家左拉赞誉,被评论家卡斯塔亚里认定是“自然主义画家”,莫奈时年二十六岁。他对光影的把握,笔有点粗,但非常快。他希望描绘一个当场所见的印象,而不是涂涂抹抹的玩意。
![]() |
莫奈和他妻子初遇时所画 |
那会儿,浮世绘开始传入法国了。莫奈和马奈对浮世绘的技法心向往之。莫奈按着葛饰北斋的《五百罗汉寺》画了《圣安德雷斯的花园》,此后又画海景、花园和浴场。他受荷兰画家容坎德提议,去了荷兰,画赞丹镇的风貌;用他自己的话说,“容坎德给我的眼睛上了课”。可以说,1870年之前的莫奈,主要想描绘的就是强光下的事物,他想抓住真实的场景,为此不惜牺牲画的细腻度。
![]() |
葛饰北斋浮世绘 |
![]() |
莫奈仿葛饰北斋所作 |
![]() |
莫里索说看莫奈的画,得用阳伞,太亮了 |
![]() |
莫奈画浴场,注意水 |
时光跨入19世纪70年代后,他结婚了,也成熟了。他经历了普法战争,去伦敦躲了段;继承了老爹的一笔遗产后,他在阿让特伊安了家。当他在1872年画出《印象-日出》后,就成了那一代人的代表——顺便,《印象-日出》是在他故乡勒阿弗尔画的。他最熟悉的风景,包括了风涛水雾。
![]() |
《印象日出》 |
这是他前期作品的总结:
莫奈不喜欢学院派新古典主义的线条至上,而喜欢色彩。
他喜欢康斯特布尔那样忠诚于自己眼睛的风景画,也喜欢透纳的光影。
他喜欢柯罗那样捕捉风的能力,“抓住瞬间的细节”。风涛、水光,摇动的这一切,他都想画。
他不喜欢既定的“理想的美”,而喜欢急速画下自己眼睛看到的一切。
就好比,大家都不爱画张佳玮,但莫奈觉得,张佳玮也可以画,但不能今天画完明天画,画个一年半载。张佳玮站阳光下,好,就趁那时的阳光,把模样、光影都画下来。萝卜快了不洗泥,说不定把张佳玮画得面目模糊?没关系,当时阳光照你嘴上,你就这模样!
这种画法,张佳玮自己肯定不乐意:你是画我呢还是画阳光呢?但张佳玮忽略了:当时他跟阳光是一起扎在莫奈眼睛里的。
1874年,他与他好友们联合展画——史称印象派第一次联展——他们的创新理所当然被嘲笑了,莫奈被作为靶子中心,那一派人被嘲笑为“印象派”。就像“歌特”、“野兽派”一样,“印象派”最初是句骂人话。而那年,莫奈正欢欣于自己的发明:买条船,自己坐在船尾,顺河漂流作画。偶尔画他的老婆。这就是他的旅行。
![]() |
莫奈坐着画画的船 |
![]() |
莫奈的老婆孩子 |
![]() |
依然是莫奈的老婆孩子 |
除了细碎的笔触,他越来越爱用分色法了。比如,以上图为例,莫奈画绿色,不是纯绿色,而是许多不同颜色的杂合——这就是印象派的色彩理论。你要用眼睛看整体,而不是局部。
![]() |
莫奈很哈日,看和服和墙壁…… |
之后的五年,他和他的朋友们继续竭力对抗舆论,但不成功。大众要花很长时间,才能从“盯着画不放”的老习惯,进化到“退后几步,看画的色彩和整体气氛”。
而他还是在画烟雾,画气体,画蒸汽,比如,画圣拉扎尔火车站:
![]() |
圣拉扎尔火车站,现在还是这样 |
刚才提到莫奈的花花公子打扮。他去画圣拉扎尔火车站,就这么身打扮,去跟站长吹:”我是名画家莫奈!我要画你们车站!“站长看他派头太大,不好意思说没听说过他,于是言听计从,任莫奈指挥全车站,画了一痛快。
1879年,莫奈一度用大量冷色调描绘雪景,粗疏的史学家会认为那是他描绘新风格,但细心些的人会注意到:那年他妻子卡米耶病重逝世,他已经穷到连暖色调颜料(当时更昂贵)都买不起了。
![]() |
卡米耶过世后,莫奈所画 |
如果莫奈也在1879年死去,那他就是个商业上不太成功的、善于勾勒动态的、对色彩极其敏感的印象派画家。但这,还不是全部。
19世纪80年代,莫奈喜欢在诺曼底旅行。伟大短篇小说家莫泊桑说他看见过莫奈出外狩猎,带着自己的儿子们,背着画板跑,偶尔看见中意的云,就立刻停下,当场描绘着色。1886年,他四十六岁,一个重大转折:他的画商丢朗-吕厄,在美国找到了销路,莫奈开始有钱了。他终于能够在吉维尼村买地居住了。1888年,他开始创造著名的麦垛联画:他指望在不同季节、天气、光照之下,塑造一个麦垛的无数形象,然后是杨树,以及著名的鲁昂大教堂。
![]() |
麦垛 |
![]() |
还是麦垛 |
![]() |
杨树 |
![]() |
还是杨树 |
![]() |
威尼斯 |
![]() |
还是威尼斯 |
在19世纪90年代,莫奈旅行少了。他在吉维尼建起了那传奇的日式花园,设置了日式拱桥和睡莲池,然后不断描绘这一切。当然,他偶尔还去伦敦和威尼斯作画,但他多少有些老了。1914年他七十四岁,他的眼睛开始背叛他。
![]() |
日本式桥 |
![]() |
睡莲 |
所以,这一年他开始准备的”大型装饰画“让世界震惊。他准备了一年多,在1915年秋天开始,画到1922年4月,完成了最后的传奇巨作,他的大睡莲壁画,他希望“让人们产生在睡眠无边无际的幻觉,像个开满鲜花的水族馆”。他做到了。虽然那时,他绘画几乎已分不清色彩,只能靠颜料管上标的字母来辨别颜色。
![]() |
睡莲 |
如果需要有个结论的话,那就是:
莫奈和他那些同袍,即印象派那一代,并非许多人想象的,依靠才华和灵感来乱涂抹。莫奈、马奈、雷诺阿、毕沙罗们,都学过正经画画,知道如何画正经的古典的东西,只是,他们都太有创新思想,无法郁郁墨守陈规。
他们不喜欢新古典派的即定的构图、格式的美丽。
他们也不喜欢学院派那种高雅的、史诗的主题。
莫奈欣赏柯罗,欣赏康斯特布尔,欣赏特纳。他对这些并非经典主流但真诚的画家,一向有好感。
当然,印象派也在慢慢改变。所以到了1882年之后,雷诺阿开始用线描了,毕沙罗和修拉、西涅克越走越近了,塞尚不跟他们扎堆了。但大体上,这个”放弃已有传统套路,描绘眼睛看到的东西“概念,一直传了下去,终于影响到了梵高和高更,终于令20世纪到来时,艺术山崩地裂。
当然,他也赶上了好时代。王朝的倒台,巴黎的大改建,颜料的新发明,火车的推广……他赶上了这个变革时代,算是他的幸运吧。
而莫奈,其实一直是自己。他不喜欢修拉,是因为他不喜欢科学限定的眼睛。他还是想用色彩的间杂、快而密的笔触,描绘光线的变化、水流、雾气、池塘这些流动的东西,截取那一瞬间的东西。
莫奈晚年,越来越倾向于描绘他的感受;他所看到的东西给予他的感官感受,他要用色彩表达出来。
所以,看他的画,别鼻子贴着画死看;退后一点,看全体,感受他试图给你的那种整体感,那种质感和印象。
他试图让草地、山峦、谷堆、教堂、池子、阳光、空气都成为一个整体。他试图用色彩、光线和质感,给予你一整个完整的、呼之欲出的浓烈体验。所以1895年,批评家布劳内尔写到:
“莫奈的艺术,已经成为了自然本身。”
莫奈最大的胜利在于:他活得非常长。
为什么?因为梵高死得早,没法亲眼看到自己的胜利;莫奈则活到了八十六岁,亲眼看着这个曾经谩骂他的世界,把他尊为大师。他和雷诺阿,都来得及在活着时就享受胜利。他们亲眼看到自己成为经典画家,他们的作品被政府买下,或被收藏家追逐。这未必能弥补他们早年所受的贫穷冷遇,但当初以“高贵的画风”、“平衡的构图”、“正确的素描”攻击过他们的人们,到此终于服了。
从此以后,所有艺术革命家都有了一个现成例子:他们可以自傲的坚持下去,而且相信,时间会将应得的冠冕还给他们。
就像,在莫奈活着的时候,亲眼看见时间把应得的冠冕,还给了他。
利益相关:
许多东西,出自于莫奈和他的眼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