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格森的存在、未来与爱
各种宗教的创立者和改革者,神秘主义者,圣徒,道德生活的无名英雄等在我们的道路上,我们能够遇见他们...在他们的榜样的号召下,我们加入他们中去,就像加入一支征服者之军。——柏格森
“为何在者在,不在者不在?”这是西方存在论问题的经典表达。用宗教语言来说,就是上帝如何从虚无中创造了万物。
而柏格森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是对上帝开创说的一个简单颠倒,简单的说,虚无或者说不存在并不是在存在之前,虚无处在存在之后。存在与虚无的关系在柏格森那里,转化成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关系。存在在根本上属于过去,现在则是我们的身体与物象接触,并将其转化为过去的中介,而未来则是有待展开的存在。未来具有各自的可能性,对于我们来说,既是希望亦是恐惧,未来也就构成我们必须直面的虚无。
柏格森的存在必须在非主体的时间性上进行理解,存在乃是我们的行动,这一行动并没有主体,同样也没有我们行动所依赖的客体或对象。存在是一种绵延,即无起源也无终点,存在是我们持续地行动,存在是为我们所直觉的,并不断转化为记忆的活的精神。
存在与虚无的对立,在这里也就转变为过去与未来的对立,尽管柏格森拒绝传统的主客二分哲学,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失去了对于未来的主体性选择。严格说来,任何一元论的哲学仍然不得不在其本体的内部区分出对立的两面,物质和意识、主体和客体、质料和形式,而在这里是绵延运动的上升与下降。柏格森将时间与空间对立起来,空间意味着外在性、同时性、秩序、数量差异等,而时间意味着连续、融合、有机、异质性等,而时间无疑构成了存在的本质。而绵延运动的下降或停滞,实质上正是我们错误地将时间予以空间化的理解,于是我们的行动便墨守成规、固化,表现出物质的惰性。
柏格森并不认为我们在这里存在选择,因为他认为选择意味着理性主体的先在,而作为行动的绵延,并没有这样的一个主体。自由存在于单一的行动中,自由也仅仅存在于行动本身的性质和差异中。当然,这并不排除我们日常的选择,只是这种选择在柏格森看来恰恰不能是基于外在环境理性选择,而是基于情感、本能和体制混合的直觉。
这种直觉如何能够推动我们正确的行动呢?直觉乃是对记忆的真正认识,是对直接材料的把握,直接赋予我们中那些杰出的人物能够从历史(也就是记忆,也就是存在)中获得前进的力量,从而克服这个懒惰、固化的世界束缚,向着未来的理想世界前进。无疑,在这里柏似乎存在着某种卢卡奇所指责的“认识论上的贵族主义”问题。这种对于直觉的把握往往是神秘的,在历史的关键时刻向某些优秀的人物展露无遗,进而推动整个人类社会发生巨变。
然而历史并非是一帆风顺地,某些杰出人物同样可能带领我们走向保守或固化,绵延的两种内在趋向导致了两种领袖人格:被自然倾向造就的领袖往往带领我们走向屠杀与征服;而被爱所造就的领袖则带领我们走向民主和自由。
是的,爱在柏格森的政治哲学中构成核心地位。法兰西共和国箴言:自由、平等和博爱的秩序被柏格森部分的改变,博爱才是自由和平等的领导者。柏格森的爱,不是保守的夫妻、家庭私爱,而是创造性的爱,这种爱来自于尼采所说的主人人格,它指向未来,指向人类社会的拓展,指向将尚未被我们记忆所容纳的物象。换句话说,柏格森的爱正是存在之消灭虚无的动力。
如果将柏格森的哲学概念置换成宗教语言,我们很容易看到,柏格森的存在正是那个上帝,而未来或者说虚无乃是上帝所要面对的魔鬼,而爱正是上帝战胜魔鬼的武器。而不同于传统基督教义的是,柏格森的上帝并不在魔鬼之前,而只是在不断地与魔鬼的斗争中扩大着天堂。
无论如何,未来仍取决于我们。
“为何在者在,不在者不在?”这是西方存在论问题的经典表达。用宗教语言来说,就是上帝如何从虚无中创造了万物。
而柏格森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是对上帝开创说的一个简单颠倒,简单的说,虚无或者说不存在并不是在存在之前,虚无处在存在之后。存在与虚无的关系在柏格森那里,转化成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关系。存在在根本上属于过去,现在则是我们的身体与物象接触,并将其转化为过去的中介,而未来则是有待展开的存在。未来具有各自的可能性,对于我们来说,既是希望亦是恐惧,未来也就构成我们必须直面的虚无。
柏格森的存在必须在非主体的时间性上进行理解,存在乃是我们的行动,这一行动并没有主体,同样也没有我们行动所依赖的客体或对象。存在是一种绵延,即无起源也无终点,存在是我们持续地行动,存在是为我们所直觉的,并不断转化为记忆的活的精神。
存在与虚无的对立,在这里也就转变为过去与未来的对立,尽管柏格森拒绝传统的主客二分哲学,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失去了对于未来的主体性选择。严格说来,任何一元论的哲学仍然不得不在其本体的内部区分出对立的两面,物质和意识、主体和客体、质料和形式,而在这里是绵延运动的上升与下降。柏格森将时间与空间对立起来,空间意味着外在性、同时性、秩序、数量差异等,而时间意味着连续、融合、有机、异质性等,而时间无疑构成了存在的本质。而绵延运动的下降或停滞,实质上正是我们错误地将时间予以空间化的理解,于是我们的行动便墨守成规、固化,表现出物质的惰性。
柏格森并不认为我们在这里存在选择,因为他认为选择意味着理性主体的先在,而作为行动的绵延,并没有这样的一个主体。自由存在于单一的行动中,自由也仅仅存在于行动本身的性质和差异中。当然,这并不排除我们日常的选择,只是这种选择在柏格森看来恰恰不能是基于外在环境理性选择,而是基于情感、本能和体制混合的直觉。
这种直觉如何能够推动我们正确的行动呢?直觉乃是对记忆的真正认识,是对直接材料的把握,直接赋予我们中那些杰出的人物能够从历史(也就是记忆,也就是存在)中获得前进的力量,从而克服这个懒惰、固化的世界束缚,向着未来的理想世界前进。无疑,在这里柏似乎存在着某种卢卡奇所指责的“认识论上的贵族主义”问题。这种对于直觉的把握往往是神秘的,在历史的关键时刻向某些优秀的人物展露无遗,进而推动整个人类社会发生巨变。
然而历史并非是一帆风顺地,某些杰出人物同样可能带领我们走向保守或固化,绵延的两种内在趋向导致了两种领袖人格:被自然倾向造就的领袖往往带领我们走向屠杀与征服;而被爱所造就的领袖则带领我们走向民主和自由。
是的,爱在柏格森的政治哲学中构成核心地位。法兰西共和国箴言:自由、平等和博爱的秩序被柏格森部分的改变,博爱才是自由和平等的领导者。柏格森的爱,不是保守的夫妻、家庭私爱,而是创造性的爱,这种爱来自于尼采所说的主人人格,它指向未来,指向人类社会的拓展,指向将尚未被我们记忆所容纳的物象。换句话说,柏格森的爱正是存在之消灭虚无的动力。
如果将柏格森的哲学概念置换成宗教语言,我们很容易看到,柏格森的存在正是那个上帝,而未来或者说虚无乃是上帝所要面对的魔鬼,而爱正是上帝战胜魔鬼的武器。而不同于传统基督教义的是,柏格森的上帝并不在魔鬼之前,而只是在不断地与魔鬼的斗争中扩大着天堂。
无论如何,未来仍取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