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香
药香
最是喜欢中药的名字,那么生动那么美,读起来滟生香,唇齿间都叠着一股缠绵悱恻的宁和。‘连翘’‘白芷’‘独活’,感受着这些字词在舌尖翻转时,心底就仿佛裹着一段段陈旧的故事,颤巍巍的,却还是牟足了劲的往外跳。连翘是个调皮的孩子,她的故事沾染着浓浓的喜气,你听了要合不拢嘴,白芷是个文静的姑娘,鬓边插着翠玉钗,瞅着你柔柔的笑,独活眼窝里深沉的落寞让人忍不住喟叹。
夏日的午后,她们端坐在紫砂壶里,讲述着各自的故事,糯软的语调伴着小火花发出的劈啪声,脆生生的,余音淡远飘渺。每当这个时候,我都会搬把凳子,坐在炉子一侧,看文火细细煎药,有青烟缕缕散过天幕的一角。我侧着耳朵,试图聆听她们的语言。许多人都说中药极苦,然而我每每闻到那样清冽的气味,就觉得裹着暗香在里面。
幼时,因为胃不好,每个炎夏,肠胃总要闹一场,就要去邻村伯伯家的药房看病,穿过他家小小的庭院,在左转弯的角落向前迈几个台阶,就能看到座落在那里的药房,常年飘着驱不散的中药味,里间是红木漆成的柜子,一格一格的,码着整整齐齐的药包,柜子侧面的横木上贴着标签,用毛笔写着药的名字。我总是隔着柜台注视着那些用线绳包好的药,想要用手轻轻触碰,却又仿佛不能触及的神圣事物。这时,伯伯就会指着药包上的毛笔字问我,认得这药名吗?我就眨巴着眼睛,看着那些勾勾画画的字迹,努力的认,彼时还没临过贴,尚不懂得字的美,只觉连贯繁复,极难辨认,但凡能够读出一个,就欢喜得很,伯伯也会夸我聪明。我也就真的认为自己是聪明的,这对一个年幼的孩子尤为重要。待到午饭间,如果爸爸还没来接我回家,伯母亦会留我吃饭,大概是考虑到我的病,她特意熬了黄灿灿的小米粥,配着绿莹莹的青菜,极为爽口,即使身体恹恹的,倒也能吃的下。伯母性子贞静,话很少,只站在伯伯旁边时,脸上会挂着暖暖的笑。我那时也还不知道‘鸳鸯比翼’‘神仙眷侣’这样的词汇,但隐隐觉得他们在一起的画面无比和谐美丽,气韵都是宁静的。后来,我读了《浮生六记》,看到里面的芸,酌情寄趣,能同夫婿月光对酌,微醺而饭,就时常想起伯母来。素心如雪,通透灵韵,好像这世间美好的女子都有相通之处。
大抵是因了他们的悉心照顾,我并不觉得病痛有多骇人,反倒在那样的环境里闻得各种各样的香。药香温实而厚重,粥香朴素而妥帖。那感情也是带香的,绵绵密密的。
《红楼梦》里的宝钗,常年服用一种叫‘冷香丸’的中药,时日久了,身上便带了股奇异的香味。这种原本苦苦的香渗透到内里,就仿佛变了模样,出奇的好闻。为此我心生好奇,还特意查了医书,才得知药香原是中国传统中医药的一个组成部分,史称‘药’,香同源。
原来药真的是香的,再闻得中药香,更觉沁人心脾。想起前一阵,听得一个老中医说,中药内里平淡,药性温和,虽然不能对病症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调理身体,标本根治,是极其难得的。这也和人的心性是一样的呢。
我默默地应和,心下却黯然,我们追求的很多都是和心性悖逆的东西,沉得性子熬中药的情景也是少见的。而伯伯家的药房,也早已拆迁,起初因为在村里看病的人越来越少,再后来伯伯年纪大了,没多少心力把脉探病了。
上次回家时,爸爸告诉我,伯伯年前已经去世了,癌症晚期。他医了一辈子的病,最后没法医得了自己。我愣怔片刻,不晓得该说些什么。天空里有一闪一闪的星火,明明灭灭,倒像是小时候看到的药炉里迸出的小火花。
后来,在异乡,每遇疾病,在人声鼎沸的医院里煎熬的时候,都会想起那间药房,那药香好像一直都在。
已发《青春美文》杂志,勿转,谢谢
最是喜欢中药的名字,那么生动那么美,读起来滟生香,唇齿间都叠着一股缠绵悱恻的宁和。‘连翘’‘白芷’‘独活’,感受着这些字词在舌尖翻转时,心底就仿佛裹着一段段陈旧的故事,颤巍巍的,却还是牟足了劲的往外跳。连翘是个调皮的孩子,她的故事沾染着浓浓的喜气,你听了要合不拢嘴,白芷是个文静的姑娘,鬓边插着翠玉钗,瞅着你柔柔的笑,独活眼窝里深沉的落寞让人忍不住喟叹。
夏日的午后,她们端坐在紫砂壶里,讲述着各自的故事,糯软的语调伴着小火花发出的劈啪声,脆生生的,余音淡远飘渺。每当这个时候,我都会搬把凳子,坐在炉子一侧,看文火细细煎药,有青烟缕缕散过天幕的一角。我侧着耳朵,试图聆听她们的语言。许多人都说中药极苦,然而我每每闻到那样清冽的气味,就觉得裹着暗香在里面。
幼时,因为胃不好,每个炎夏,肠胃总要闹一场,就要去邻村伯伯家的药房看病,穿过他家小小的庭院,在左转弯的角落向前迈几个台阶,就能看到座落在那里的药房,常年飘着驱不散的中药味,里间是红木漆成的柜子,一格一格的,码着整整齐齐的药包,柜子侧面的横木上贴着标签,用毛笔写着药的名字。我总是隔着柜台注视着那些用线绳包好的药,想要用手轻轻触碰,却又仿佛不能触及的神圣事物。这时,伯伯就会指着药包上的毛笔字问我,认得这药名吗?我就眨巴着眼睛,看着那些勾勾画画的字迹,努力的认,彼时还没临过贴,尚不懂得字的美,只觉连贯繁复,极难辨认,但凡能够读出一个,就欢喜得很,伯伯也会夸我聪明。我也就真的认为自己是聪明的,这对一个年幼的孩子尤为重要。待到午饭间,如果爸爸还没来接我回家,伯母亦会留我吃饭,大概是考虑到我的病,她特意熬了黄灿灿的小米粥,配着绿莹莹的青菜,极为爽口,即使身体恹恹的,倒也能吃的下。伯母性子贞静,话很少,只站在伯伯旁边时,脸上会挂着暖暖的笑。我那时也还不知道‘鸳鸯比翼’‘神仙眷侣’这样的词汇,但隐隐觉得他们在一起的画面无比和谐美丽,气韵都是宁静的。后来,我读了《浮生六记》,看到里面的芸,酌情寄趣,能同夫婿月光对酌,微醺而饭,就时常想起伯母来。素心如雪,通透灵韵,好像这世间美好的女子都有相通之处。
大抵是因了他们的悉心照顾,我并不觉得病痛有多骇人,反倒在那样的环境里闻得各种各样的香。药香温实而厚重,粥香朴素而妥帖。那感情也是带香的,绵绵密密的。
《红楼梦》里的宝钗,常年服用一种叫‘冷香丸’的中药,时日久了,身上便带了股奇异的香味。这种原本苦苦的香渗透到内里,就仿佛变了模样,出奇的好闻。为此我心生好奇,还特意查了医书,才得知药香原是中国传统中医药的一个组成部分,史称‘药’,香同源。
原来药真的是香的,再闻得中药香,更觉沁人心脾。想起前一阵,听得一个老中医说,中药内里平淡,药性温和,虽然不能对病症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调理身体,标本根治,是极其难得的。这也和人的心性是一样的呢。
我默默地应和,心下却黯然,我们追求的很多都是和心性悖逆的东西,沉得性子熬中药的情景也是少见的。而伯伯家的药房,也早已拆迁,起初因为在村里看病的人越来越少,再后来伯伯年纪大了,没多少心力把脉探病了。
上次回家时,爸爸告诉我,伯伯年前已经去世了,癌症晚期。他医了一辈子的病,最后没法医得了自己。我愣怔片刻,不晓得该说些什么。天空里有一闪一闪的星火,明明灭灭,倒像是小时候看到的药炉里迸出的小火花。
后来,在异乡,每遇疾病,在人声鼎沸的医院里煎熬的时候,都会想起那间药房,那药香好像一直都在。
已发《青春美文》杂志,勿转,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