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涵:未经审视的性别,不值一过
【新媒体女性注】本文为专栏作者情感问题研究者宋涵在2014年三八节“范局——新闻报道中的两性视角”媒体沙龙(主办:腾讯大粤网、新媒体女性、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上的发言讲稿。转载请注明来源
各位老师、同学下午好,今天更多以普通女性的身份我对性别视角的看法。苏格拉底这句话这样说: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一过。我想说:未经审视的性别,不值得一过。为什么这么说?这是我自己的生活经验,我从普通的女人成为一个女性主义者,这句话在我脑海中越来越清晰,和毋庸置疑。
我认为性别视角不仅仅是新闻业当中的技巧,更是一种个人哲学,是一种认知论,和我们的幸福相关。当然只有认识到和我们个人幸福息息相关,我们才有可能更主动在生活和工作当中拥抱它,而是先入为主隔离与嫌弃它。
最近有一部迪斯尼很受欢迎,我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是《冰雪奇缘》。有一个无桥的网友写了一篇影评让我印象非常深刻也非常有共鸣。他把迪斯尼80年来12个公主放在一起作纵向的对比,发现一些很有趣的变化,我们大家一起看一下。
1937年的迪斯尼第一部动画电影长篇是《白雪公主》,白雪公主是典型的美丽善良,然后被皇后嫉妒与破坏,毫无反抗能力,最后等等王子来吻醒她。到1950年《灰姑娘》,这是大家所熟悉的经典童话形象,她也是美丽的受害者,最后是王子拿着水晶鞋在茫茫人海中救活了她。这是1959年的《睡美人》,这位公主长睡在古堡里,被魔法师施了咒语,最后被王子用真爱之吻把她救醒了。这三个童话故事都是我们从小到大的非常熟悉的经典形象,这三个公主的特点,他们都是深陷困境、柔弱、没有力量反抗,等待被救。她们都回避了一个最大的可能性,如果没有人拯救她们呢?
这是1989年的《小美人鱼》,这和《睡美人》事别30年,现在已经发生了比较明显的变化,这个小美人鱼不在被动与等待,而是主动追求她的男神,而且她实现了一次说走就走得旅行,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到了1991年的《美女与野兽》,这位公主也是让人耳目一新的人,她是整个村子里唯一爱读书的人,而且她还霸气外露的爱上一只怪兽。到了今年的《冰雪奇缘》,颠覆以前所有的童话,最大的创新是王子成了反派角色,淋漓尽致展现了女性力量,在电影当中姐姐是有冰雪能力的人,妹妹是非常主动、独立、不惧任何困难的勇敢者,她还传达一种不要盲目相信王子和婚姻的价值观,因为王子很有可能是坏人。这里面不在有真爱之吻,最后出现的高潮是女主角的勇敢主动行为,是姐妹之间的爱,根本没有男性在中间出现,男人只是一个局外者。
我们看到《冰雪奇缘》的主题曲是说“随他去”,歌词是:现在是时候看我自己的力量,我要自由,我不在恐惧,我要打破常规,那个小心翼翼的亡命女孩已经远去,我不在乎你们怎么看。在迪斯尼动画电影里面,公主的变化也是女性的变化,我不知道你们有什么样的感受,我的感受有三点:
一,我希望在小的时候看到《冰雪奇缘》这样的童话,因为它能为勾画和传统童话完全不一样的女性形象,不是受害者、不是柔弱无力的人,不是等待拯救的人,而是有行动力、有力量、不怀疑自己的人。
二,女性的行为标准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变化,我们可能无法想象高喊着随你们去,我就是要自由的公主,出现在上个世纪30年代。但是现在大家都喜欢这样的角色,也就是说,社会对于性别的设定是动态的过程,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哪怕现在我们的标准在若干年后也会我们无法想象的变化,而它变化的方向一定朝着两性更平等、更多元、更包容的方向。
三,大众传媒是我们认识这个世界、以及认识自己最重要载体的之一。张爱玲说过—句话:像我们这样生长在都市文化中人,总是先看见海的图象,后看见海,先读到爱情小说,后知道爱,我们对于生活的体会往往是第二轮的,我们每一个人认知,包括对性别的认知,都离不开大众传媒的影响,都逃不开它的包围。我们可以想象看着《白雪公主》长大的女孩,和一个看着《冰雪奇缘》长大的女孩,对性别的认识,对自己的认识肯定是不一样的,正是这种强大的影响力,作为普通的接收者,我们都要问自己一个问题,我们是否有大众传媒这种分辨、反思和批判的能力。如果是身为传媒工作者,我们要问自己的是,我是像一面镜子一样,完全机械反映出我们所存在的时代,还是能看到时代在未来的方向,了解到现在的盲区,发现更多的问题,而拒绝跳进一个陷阱里。
什么是陷阱?性别盲区就是陷阱,不是说你有意进行性别歧视,而是你在不知不觉当中被刻板印象所迷惑,被常见的思维定制所迷惑,看不到真正的问题。我们来做一个测试。请看这几个字,第一秒你联想的是什么性别?我想绝大多数的人第一反映,“总统”是男人,“小三”是女人,“婚外情”的主角是男人,“性工作者”是女人。这种思维定制并不是没有理由,因为在我们的生活当中80%的领导者都是男人,在我们生活中的所作所为也认为男人花心、女人更容易成为受害者,这都是我们所处这个世界的现象。
大家有没有审视过这种性别标签对自己个人生活的影响呢?还是无意识到也融入到这种思维定制的陷阱?作为一个女人是否想做最高领导者,因为从小数会让人恐惧,男人渴望成功,女人却害怕成功。又比如你是否经常听到婚后的妻子说,出轨是男人的天性,也全盘接受了这种说法,而不去问背后的性别在社会资源上的分配与强弱问题。在比如在幸福合法与否的讨论中,我们是否也忽略了这其中有大量的农村女孩是外出打工,为了供哥哥弟弟上学,这种非常明显的重男轻女的事实。
箫伯纳:“有的人看到已经发生的事情,问:为什么会这样?我却梦想一些从未发生的事情,然后追问为什么不能这样”。我想审视性别的人都有箫伯纳这样的毛病,有的人会说,存在合理,但是我们却想着另外的样子,当我们这样做的时候,我们不得不追问,为什么这样的人口,一半的性别只能占据公司高层、或者政治领导者不到10%比例,为什么女人到了25岁的时候,就不能向男人一样尽力发挥自己的才华,而是被所有的人逼婚。为什么女人没有好的婚姻,就是要乖乖认输的败犬,不管她有多努力。为什么大量技术含量低的职位天生就是留给女人的呢?
我是一个独生女,我是在一个公开号召男女平等的国家长大,我们国家的女性地位非常高。在我成长过程中,我曾经一度认为性别歧视与偏见都是不存在的。但是后来我发现性别也是照在我身上无形的枷锁,我在不知不觉当中也受到它的制约和控制,甚至也让我作出非常错误的判断与决定。在反思与摆脱偏见的过程中,我也写过一篇文章,我想挑出来一些跟大家分享,这些也是曾经困扰我的。这PPT会展示文章的段落,我会说一下促使我写作的原因和背景。
关于男人的花心,2012年9月韩寒曾经抛出“妻子、女友共处论”,当时网上有很多人骂韩寒,骂他对女性的不尊重,对感情的不专一。我当然不赞同他,但是我并不想骂他专一这一点,我想到是另外一回事,女人天生就专一吗?女人就不会同时喜欢两个人?其实男女都有花心的天性,只是这个社会对一个性别宽容,对另外一个性别苛刻而已。女人只有正视和表达自己的欲望,才能彻底摆脱受害者的定位。我在生活当中观察到男人对女性的看法,有一个非常有趣的转折点,男人有了女儿之后,所以我会说,一个男人可能会理直气壮的要求妻子牺牲自我,成为他背后的女人,却很难容忍心爱的女儿被人如此对待,假爱与真爱一目了然。这个变化大家可以在生活当中观察一下。
关于年龄的看法,看完赵薇的电影《致青春》,我有必要说一下我们的青春观与年龄观。在我们的文化里面,对女性的年龄非常敏感和不友善,我们过于的强调女人的年轻貌美,这相当于拒绝承认女人是一个在精神上可以成长、是一个丰富的生命个体。事实上,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青春更多的体现自我的不断更新上,体现在一种好奇与尝试的态度,而不仅仅是年龄,我们的年龄观太落实了,而且对于女性的年龄的压迫也是非常常见的。比如“女人30豆腐渣”这种说法。
关于婚姻,我写过“婚纱的诱惑”,这是对我自己的反思,在我面临生活和工作压力的时候,我也会幻想婚姻来拯救我,因为我不相信自己的能力。这也是跟我身边的社会相关,我身边的人也会强调,婚姻才是女人最安全的归属,但是事实上,我可能比我想象的更有力量,只是没有人告诉我而已。
我不知道大家知道“陆琪”这个人,他就是所谓的情感专家,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爱情导师,我们会在市面上看到很多这样的人和书,他是教女生怎样嫁给有钱人,这当然是改变某个女性的一种方法,但是从长远来说,这是饮鸩解渴,女人在婚姻当中要的太多,最大的原因是她们在教育和思想上没有得到足够公平的待遇,婚姻真的成为她们第二次投胎,这是多么可怕一场婚姻的开端。我是从婚姻的现象当中,看到职场上的不平等,以及让女人能够像男人一样找到工作、找到好的工作、找到有钱工作的重要性。
我所说的这一切都是为了说明“性别视角”并不是遥远的、高高在上的词汇,它是和我们自己、我们的母亲、我们的姐妹、我们的女儿紧紧相关,它就是和我们呼吸的空气或者水一样,普通实在而重要。我们审视性别是为了警惕自己成为某一个可笑的标签的奴隶,是拒绝将不合理的现实合理化,是在尝试一个人的力量去突破传统的规则。
我想任何一个对自己命运的负责的成年人,都不会有性别这个标签成为自己懒惰、拒绝思考的借口。每一个人必然在自己人生当中回答这样的问题,“我是谁”、“我想做什么”、“我有什么样的能力”、“我选择怎样的人生”。身为一个女人,如果面对更多性别偏见与自我束缚时,必然也要面临更多的选择与挣扎。比如我要不要尽全力争取自己的个人梦想,我要不要为了减轻社会的压力而凑合结婚,我要不要在没有准备好的时候生孩子,我要不要主动向老板提升值加薪,我要不要当全职家庭主妇,我要不要隐藏自己真实欲望,做大家都喜欢、什么都不争的女人。
我发现自己生活在性别多元、层次非常多时间点上,我认识的人当中,有主动不婚、主动丁克的女人,也有了为了给弟弟买房子,而将自己嫁出去,像老公要几十万财产的女人。有事业非常成功的女人,也有一毕业就结婚,生了孩子以后再也找不到工作的女人,有让老公辞职在家带孩子的女人,也有自己当家庭主妇的女人。
他们都是我身边的女人,虽然生活状态完全不一样,但是她们都活在同一个时空之下,这让意识到性别这个帽子不能成为个人选择的理由,每一次选择我们都在经历内心的考验,在性别与个体的交换当中,只有尊重个体的真实欲望,只有跳出性别这件又旧、又大、又笨重的衣服,才能活出我们值得活的一生。这是我讲的主题,谢谢大家!
~~性别平等倡导平台~~
@新媒体女性
各位老师、同学下午好,今天更多以普通女性的身份我对性别视角的看法。苏格拉底这句话这样说: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一过。我想说:未经审视的性别,不值得一过。为什么这么说?这是我自己的生活经验,我从普通的女人成为一个女性主义者,这句话在我脑海中越来越清晰,和毋庸置疑。
我认为性别视角不仅仅是新闻业当中的技巧,更是一种个人哲学,是一种认知论,和我们的幸福相关。当然只有认识到和我们个人幸福息息相关,我们才有可能更主动在生活和工作当中拥抱它,而是先入为主隔离与嫌弃它。
最近有一部迪斯尼很受欢迎,我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是《冰雪奇缘》。有一个无桥的网友写了一篇影评让我印象非常深刻也非常有共鸣。他把迪斯尼80年来12个公主放在一起作纵向的对比,发现一些很有趣的变化,我们大家一起看一下。
1937年的迪斯尼第一部动画电影长篇是《白雪公主》,白雪公主是典型的美丽善良,然后被皇后嫉妒与破坏,毫无反抗能力,最后等等王子来吻醒她。到1950年《灰姑娘》,这是大家所熟悉的经典童话形象,她也是美丽的受害者,最后是王子拿着水晶鞋在茫茫人海中救活了她。这是1959年的《睡美人》,这位公主长睡在古堡里,被魔法师施了咒语,最后被王子用真爱之吻把她救醒了。这三个童话故事都是我们从小到大的非常熟悉的经典形象,这三个公主的特点,他们都是深陷困境、柔弱、没有力量反抗,等待被救。她们都回避了一个最大的可能性,如果没有人拯救她们呢?
这是1989年的《小美人鱼》,这和《睡美人》事别30年,现在已经发生了比较明显的变化,这个小美人鱼不在被动与等待,而是主动追求她的男神,而且她实现了一次说走就走得旅行,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到了1991年的《美女与野兽》,这位公主也是让人耳目一新的人,她是整个村子里唯一爱读书的人,而且她还霸气外露的爱上一只怪兽。到了今年的《冰雪奇缘》,颠覆以前所有的童话,最大的创新是王子成了反派角色,淋漓尽致展现了女性力量,在电影当中姐姐是有冰雪能力的人,妹妹是非常主动、独立、不惧任何困难的勇敢者,她还传达一种不要盲目相信王子和婚姻的价值观,因为王子很有可能是坏人。这里面不在有真爱之吻,最后出现的高潮是女主角的勇敢主动行为,是姐妹之间的爱,根本没有男性在中间出现,男人只是一个局外者。
我们看到《冰雪奇缘》的主题曲是说“随他去”,歌词是:现在是时候看我自己的力量,我要自由,我不在恐惧,我要打破常规,那个小心翼翼的亡命女孩已经远去,我不在乎你们怎么看。在迪斯尼动画电影里面,公主的变化也是女性的变化,我不知道你们有什么样的感受,我的感受有三点:
一,我希望在小的时候看到《冰雪奇缘》这样的童话,因为它能为勾画和传统童话完全不一样的女性形象,不是受害者、不是柔弱无力的人,不是等待拯救的人,而是有行动力、有力量、不怀疑自己的人。
二,女性的行为标准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变化,我们可能无法想象高喊着随你们去,我就是要自由的公主,出现在上个世纪30年代。但是现在大家都喜欢这样的角色,也就是说,社会对于性别的设定是动态的过程,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哪怕现在我们的标准在若干年后也会我们无法想象的变化,而它变化的方向一定朝着两性更平等、更多元、更包容的方向。
三,大众传媒是我们认识这个世界、以及认识自己最重要载体的之一。张爱玲说过—句话:像我们这样生长在都市文化中人,总是先看见海的图象,后看见海,先读到爱情小说,后知道爱,我们对于生活的体会往往是第二轮的,我们每一个人认知,包括对性别的认知,都离不开大众传媒的影响,都逃不开它的包围。我们可以想象看着《白雪公主》长大的女孩,和一个看着《冰雪奇缘》长大的女孩,对性别的认识,对自己的认识肯定是不一样的,正是这种强大的影响力,作为普通的接收者,我们都要问自己一个问题,我们是否有大众传媒这种分辨、反思和批判的能力。如果是身为传媒工作者,我们要问自己的是,我是像一面镜子一样,完全机械反映出我们所存在的时代,还是能看到时代在未来的方向,了解到现在的盲区,发现更多的问题,而拒绝跳进一个陷阱里。
什么是陷阱?性别盲区就是陷阱,不是说你有意进行性别歧视,而是你在不知不觉当中被刻板印象所迷惑,被常见的思维定制所迷惑,看不到真正的问题。我们来做一个测试。请看这几个字,第一秒你联想的是什么性别?我想绝大多数的人第一反映,“总统”是男人,“小三”是女人,“婚外情”的主角是男人,“性工作者”是女人。这种思维定制并不是没有理由,因为在我们的生活当中80%的领导者都是男人,在我们生活中的所作所为也认为男人花心、女人更容易成为受害者,这都是我们所处这个世界的现象。
大家有没有审视过这种性别标签对自己个人生活的影响呢?还是无意识到也融入到这种思维定制的陷阱?作为一个女人是否想做最高领导者,因为从小数会让人恐惧,男人渴望成功,女人却害怕成功。又比如你是否经常听到婚后的妻子说,出轨是男人的天性,也全盘接受了这种说法,而不去问背后的性别在社会资源上的分配与强弱问题。在比如在幸福合法与否的讨论中,我们是否也忽略了这其中有大量的农村女孩是外出打工,为了供哥哥弟弟上学,这种非常明显的重男轻女的事实。
箫伯纳:“有的人看到已经发生的事情,问:为什么会这样?我却梦想一些从未发生的事情,然后追问为什么不能这样”。我想审视性别的人都有箫伯纳这样的毛病,有的人会说,存在合理,但是我们却想着另外的样子,当我们这样做的时候,我们不得不追问,为什么这样的人口,一半的性别只能占据公司高层、或者政治领导者不到10%比例,为什么女人到了25岁的时候,就不能向男人一样尽力发挥自己的才华,而是被所有的人逼婚。为什么女人没有好的婚姻,就是要乖乖认输的败犬,不管她有多努力。为什么大量技术含量低的职位天生就是留给女人的呢?
我是一个独生女,我是在一个公开号召男女平等的国家长大,我们国家的女性地位非常高。在我成长过程中,我曾经一度认为性别歧视与偏见都是不存在的。但是后来我发现性别也是照在我身上无形的枷锁,我在不知不觉当中也受到它的制约和控制,甚至也让我作出非常错误的判断与决定。在反思与摆脱偏见的过程中,我也写过一篇文章,我想挑出来一些跟大家分享,这些也是曾经困扰我的。这PPT会展示文章的段落,我会说一下促使我写作的原因和背景。
关于男人的花心,2012年9月韩寒曾经抛出“妻子、女友共处论”,当时网上有很多人骂韩寒,骂他对女性的不尊重,对感情的不专一。我当然不赞同他,但是我并不想骂他专一这一点,我想到是另外一回事,女人天生就专一吗?女人就不会同时喜欢两个人?其实男女都有花心的天性,只是这个社会对一个性别宽容,对另外一个性别苛刻而已。女人只有正视和表达自己的欲望,才能彻底摆脱受害者的定位。我在生活当中观察到男人对女性的看法,有一个非常有趣的转折点,男人有了女儿之后,所以我会说,一个男人可能会理直气壮的要求妻子牺牲自我,成为他背后的女人,却很难容忍心爱的女儿被人如此对待,假爱与真爱一目了然。这个变化大家可以在生活当中观察一下。
关于年龄的看法,看完赵薇的电影《致青春》,我有必要说一下我们的青春观与年龄观。在我们的文化里面,对女性的年龄非常敏感和不友善,我们过于的强调女人的年轻貌美,这相当于拒绝承认女人是一个在精神上可以成长、是一个丰富的生命个体。事实上,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青春更多的体现自我的不断更新上,体现在一种好奇与尝试的态度,而不仅仅是年龄,我们的年龄观太落实了,而且对于女性的年龄的压迫也是非常常见的。比如“女人30豆腐渣”这种说法。
关于婚姻,我写过“婚纱的诱惑”,这是对我自己的反思,在我面临生活和工作压力的时候,我也会幻想婚姻来拯救我,因为我不相信自己的能力。这也是跟我身边的社会相关,我身边的人也会强调,婚姻才是女人最安全的归属,但是事实上,我可能比我想象的更有力量,只是没有人告诉我而已。
我不知道大家知道“陆琪”这个人,他就是所谓的情感专家,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爱情导师,我们会在市面上看到很多这样的人和书,他是教女生怎样嫁给有钱人,这当然是改变某个女性的一种方法,但是从长远来说,这是饮鸩解渴,女人在婚姻当中要的太多,最大的原因是她们在教育和思想上没有得到足够公平的待遇,婚姻真的成为她们第二次投胎,这是多么可怕一场婚姻的开端。我是从婚姻的现象当中,看到职场上的不平等,以及让女人能够像男人一样找到工作、找到好的工作、找到有钱工作的重要性。
我所说的这一切都是为了说明“性别视角”并不是遥远的、高高在上的词汇,它是和我们自己、我们的母亲、我们的姐妹、我们的女儿紧紧相关,它就是和我们呼吸的空气或者水一样,普通实在而重要。我们审视性别是为了警惕自己成为某一个可笑的标签的奴隶,是拒绝将不合理的现实合理化,是在尝试一个人的力量去突破传统的规则。
我想任何一个对自己命运的负责的成年人,都不会有性别这个标签成为自己懒惰、拒绝思考的借口。每一个人必然在自己人生当中回答这样的问题,“我是谁”、“我想做什么”、“我有什么样的能力”、“我选择怎样的人生”。身为一个女人,如果面对更多性别偏见与自我束缚时,必然也要面临更多的选择与挣扎。比如我要不要尽全力争取自己的个人梦想,我要不要为了减轻社会的压力而凑合结婚,我要不要在没有准备好的时候生孩子,我要不要主动向老板提升值加薪,我要不要当全职家庭主妇,我要不要隐藏自己真实欲望,做大家都喜欢、什么都不争的女人。
我发现自己生活在性别多元、层次非常多时间点上,我认识的人当中,有主动不婚、主动丁克的女人,也有了为了给弟弟买房子,而将自己嫁出去,像老公要几十万财产的女人。有事业非常成功的女人,也有一毕业就结婚,生了孩子以后再也找不到工作的女人,有让老公辞职在家带孩子的女人,也有自己当家庭主妇的女人。
他们都是我身边的女人,虽然生活状态完全不一样,但是她们都活在同一个时空之下,这让意识到性别这个帽子不能成为个人选择的理由,每一次选择我们都在经历内心的考验,在性别与个体的交换当中,只有尊重个体的真实欲望,只有跳出性别这件又旧、又大、又笨重的衣服,才能活出我们值得活的一生。这是我讲的主题,谢谢大家!
~~性别平等倡导平台~~
@新媒体女性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