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山雾罩的符号价值
媒体知道如何吸引眼球,所以行文中总对艺术作品的“创造天价”格外动情。艺术业内的媒体以外,众多报道上价值几千万几亿的作品层出不穷,就好像这个行业真的已经如日中天一样。我们知道在市场经济中,对价格影响最大的因素是供需关系,然而细看有哪些因素对艺术作品的供需关系发生作用,则是有趣且值得深入的话题。我们在这里不侧重谈艺术家产能和市场需求之间的比例问题,而是回溯马克思认为的“价格围绕价值浮动”这一已经被主流所忽视的观点。
当绝大部分艺术品作为“艺术”的肉身,物化为具体形态后,不可避免的具备了市场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双重属性。价格是两种价值取向时而主观时而客观的反应,如果我们有机会直捣内幕,再加上种种数学的分析,总会对“客观价格”做出判断和预测。在价格认定过程中的两种价值取向无法割舍,艺术价值很大程度立足于创作者在艺术史中相对稳定的位置,但对于在世艺术家而言,有关“位置”的断定往往带有主观意识。正因为“主观价格”的云山雾罩,使得我们对那些拨点迷津型的指数必然要保持理性的距离。在观察这些艺术家的作品时,如果用符号价值指代艺术价值或许能斜目而视地更清晰认知这个过程。
艺术作品作为商品进入到市场后,其交换价值和使用价值可归纳为功能价值,而符号价值则作为一种典型性的无法得到普世认同的特殊属性存在。功能价值从原始社会随着生产行为已经诞生,符号价值则是生产过剩的工业时代后才有的非生存需要的因素。和所有的奢侈产品一样,消费者更多是在为产品的符号价值买单。符号价值会令作品笼罩上一层仿佛已经被写入艺术史的光晕,也和所有的奢侈产品一样,这些增值又与后经济时代茂盛的广告营销行为牢牢绑在一起。手工制作的稀缺属性、艺术家的签名、媒体曝光的力度和其他买家的追捧综合构成了艺术作品的符号价值。同时这些因素与艺术价值的关联,往往被有意无意的忽略掉了。
艺术工作者们也在针对符号价值对价格系统的过度影响进行着反思和实践。比如艺术家龚剑和李景湖前不久创作了一件精彩的作品,实施在云南名为束河的旅游小镇上。德国画家里希特是当今在世的艺术家中最受市场追捧的一位,其作品《抽象画( 809-4)》今年拍出3420万美元的高价,为世界纪录。两位中国艺术家根据介绍里希特创作抽象画创作方式的纪录片,用几乎雷同的手法,邀请了当地纳西族工人和游客,用3天的时间创作出长达四米的绘画作品,从图像效果和装饰层面的功能来看,与里氏作品没什么不同,但因为符号价值的缺失(并非里希特亲手绘制,也没有签名),致使作品的价格有着天壤之别。
当然,大多天价作品的符号价值也还是有规律可循。比如对没有受到过美术训练的观众或买家,一样可以带来审美意识的愉悦感,这种愉悦又会多少反过来催生类似感受的作品在市场中浮现。在许多漫长的历史时期,艺术作品作为审美意识物化后的形态,除去丰富受众的情感以外,也提升着公众领域的认知水平。但这些功能在当下的语境中,已非艺术创作最为主要解决的命题。专业艺术工作者正在尝试将作品的符号价值回归到艺术价值。上文并无意诋毁符号价值对于艺术作品综合价值的构建。如果将艺术作品比作人的话,某些人死了,即使无法盖棺定论,但这些人的符号价值会使得他依然活在我们心中。如拉康所说,人必然要经历两次死亡,早先一次是生理上的死亡,随后一次是符号上的死亡。艺术作为上层建筑,其符号价值大于功能价值也没有丝毫的不合理之处。我们需要搞清并加以辨别的是,当产生购买昂贵作品的动机时,收藏家寻求的是愉悦的消费感受还是对于收藏艺术史中某一刻度的热情。 艺术品的崇高总是笼罩在营销行为的魅力之中,一旦魅力烟消云散,经不得考验的作品,剩下的就会是残渣般的物料。
当绝大部分艺术品作为“艺术”的肉身,物化为具体形态后,不可避免的具备了市场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双重属性。价格是两种价值取向时而主观时而客观的反应,如果我们有机会直捣内幕,再加上种种数学的分析,总会对“客观价格”做出判断和预测。在价格认定过程中的两种价值取向无法割舍,艺术价值很大程度立足于创作者在艺术史中相对稳定的位置,但对于在世艺术家而言,有关“位置”的断定往往带有主观意识。正因为“主观价格”的云山雾罩,使得我们对那些拨点迷津型的指数必然要保持理性的距离。在观察这些艺术家的作品时,如果用符号价值指代艺术价值或许能斜目而视地更清晰认知这个过程。
艺术作品作为商品进入到市场后,其交换价值和使用价值可归纳为功能价值,而符号价值则作为一种典型性的无法得到普世认同的特殊属性存在。功能价值从原始社会随着生产行为已经诞生,符号价值则是生产过剩的工业时代后才有的非生存需要的因素。和所有的奢侈产品一样,消费者更多是在为产品的符号价值买单。符号价值会令作品笼罩上一层仿佛已经被写入艺术史的光晕,也和所有的奢侈产品一样,这些增值又与后经济时代茂盛的广告营销行为牢牢绑在一起。手工制作的稀缺属性、艺术家的签名、媒体曝光的力度和其他买家的追捧综合构成了艺术作品的符号价值。同时这些因素与艺术价值的关联,往往被有意无意的忽略掉了。
艺术工作者们也在针对符号价值对价格系统的过度影响进行着反思和实践。比如艺术家龚剑和李景湖前不久创作了一件精彩的作品,实施在云南名为束河的旅游小镇上。德国画家里希特是当今在世的艺术家中最受市场追捧的一位,其作品《抽象画( 809-4)》今年拍出3420万美元的高价,为世界纪录。两位中国艺术家根据介绍里希特创作抽象画创作方式的纪录片,用几乎雷同的手法,邀请了当地纳西族工人和游客,用3天的时间创作出长达四米的绘画作品,从图像效果和装饰层面的功能来看,与里氏作品没什么不同,但因为符号价值的缺失(并非里希特亲手绘制,也没有签名),致使作品的价格有着天壤之别。
当然,大多天价作品的符号价值也还是有规律可循。比如对没有受到过美术训练的观众或买家,一样可以带来审美意识的愉悦感,这种愉悦又会多少反过来催生类似感受的作品在市场中浮现。在许多漫长的历史时期,艺术作品作为审美意识物化后的形态,除去丰富受众的情感以外,也提升着公众领域的认知水平。但这些功能在当下的语境中,已非艺术创作最为主要解决的命题。专业艺术工作者正在尝试将作品的符号价值回归到艺术价值。上文并无意诋毁符号价值对于艺术作品综合价值的构建。如果将艺术作品比作人的话,某些人死了,即使无法盖棺定论,但这些人的符号价值会使得他依然活在我们心中。如拉康所说,人必然要经历两次死亡,早先一次是生理上的死亡,随后一次是符号上的死亡。艺术作为上层建筑,其符号价值大于功能价值也没有丝毫的不合理之处。我们需要搞清并加以辨别的是,当产生购买昂贵作品的动机时,收藏家寻求的是愉悦的消费感受还是对于收藏艺术史中某一刻度的热情。 艺术品的崇高总是笼罩在营销行为的魅力之中,一旦魅力烟消云散,经不得考验的作品,剩下的就会是残渣般的物料。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