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贝雷帽
她在圣母院附近的小摊贩那买了一顶红色贝雷帽。
她来巴黎两年一直都想有那么一顶。
最后一顶M号,戴了正正好好。
是那种法兰西的红色。
她是这么想的,事到如今,反正是要走了,不知道回来与否, 临行前应该戴着它在这座她挚爱的城市走一遭。
于是早晨,她穿上那件硬朗的藏青色呢大衣,蹬上鞋跟噌噌响的皮靴,顶着红色贝雷帽出门了。
这是她回国前一天,她住在朋友家。她的朋友住在十五区下面,是移民比较多的街区。这样一个地方其实并不适合她的装束,但很奇怪,地铁一坐到市中心,感觉立刻就来了。
她在卢浮那一站下了车,palais-royal musée du Louvre, 是她最熟悉的一个地铁站了。她觉得头上的那顶红色贝雷帽只有在Rivoli大街上才能显出它应有的魔力。她穿过carrousel, 走过卢浮的金字塔和后院,走到连接法兰西学院的艺术桥。
她想起曾经在桥上的一段对话,那天阳光明媚,她打扮得十分精神,正快步穿过艺术桥去左岸的laduree奔赴约会,桥上一个正在作画的艺术家老头问她:vous partez où,mademoiselle? (小姐您往哪去?)她回头笑了笑,心里说:去天堂。
哦,艺术家,最懂女人们,也是最会折磨人的群体了吧。
她想起曾经在桥上采访过她的一个黑人女孩。这女孩为完成学校作业,需要拍摄并采访过桥的行人,女孩问她对这铁链上挂满爱情之锁的看法。她不知该如何回答,其实她心底里觉得这是相当愚蠢的行为。于是她就提到了中国的黄山上也有很多这样的锁,说也许中西都用这种方式表达对永恒爱情的向往。她不知道黄山法语该怎么翻译,就说la montagne jaune。
她还想起一个男人,和她在桥上约过会,那天他揣了一瓶红酒前来,两个人都喝到微醉,于是和其他恋人一样,不顾来往的行人和游客,开始拥抱和亲吻。巴黎就是有这样的好处,随时随地可以自我陶醉而不用在意他人,是的,完全不必在意别人。他是一个正宗的巴黎人,毕业于著名的l'X, 而她还是决定离开他,因为一个早晨从他家出来时他没有送她去楼下的地铁站,于是她觉得他不够绅士。她觉得文化其实是个笼子,始终无法和外国佬分享持久的共鸣,也或许她只是尚未遇见,天知道。
卢浮门前的广场她再熟悉不过了,走过太多次,白天夜晚,合过无数次的影,给游人拍照,别人搭讪,吉普赛人讨钱,等等。她想起很多事情,忽然想到了要去drouot隔壁长廊里买一些画册带回去。
她又开始走。
长长的Avenue de l'Opéra 和Grand Boulevard 那是奥斯曼的巴黎。
她走过时装店 巧克力店 咖啡馆 饭店 书店 电影院 脚底下是那两年所有溜走的时间。
在那人潮涌动的大街上,她目不斜视地走,挺胸抬头,忘记了她是个异乡人。
她只是觉得,也许是最后一次能像这样play femme fatale look了。
她知道回去后,在那个肮脏混乱的地方,是不会找到安全感和自信再让她美丽下去了。
她只能趁现在让脚下感受着这个城市的血液,红色贝雷帽仿佛让她附上了这座城的灵魂。
这时,对面走过一群小孩,突然队伍里的一个小男孩把她的红色贝雷帽一把抢过拽在手心里。她回过头去,那小男孩随着队伍快步过马路,并没有还给她的意思。她看到这群小孩像是移民的孩子,衣衫并不整洁。一旁有个深色皮肤的男人,去追那个小孩,拽他手里的红色贝雷帽,小孩没抓牢,掉在了地上。于是他只好放弃,赶快跟着同伴穿过马路。男人捡起地上的帽子,还给了她。
整个过程大概也就十来秒钟,她并没有惊慌,只是接过帽子,谢了男人,理了理头发戴上,镇定自若继续向前走去。不远处的车站,她的朋友正等着她准备坐车一起回家。
第二天 她离开了巴黎。
那顶红色贝雷帽至今还躺在她的大旅行箱里,没有再戴过。
她来巴黎两年一直都想有那么一顶。
最后一顶M号,戴了正正好好。
是那种法兰西的红色。
她是这么想的,事到如今,反正是要走了,不知道回来与否, 临行前应该戴着它在这座她挚爱的城市走一遭。
于是早晨,她穿上那件硬朗的藏青色呢大衣,蹬上鞋跟噌噌响的皮靴,顶着红色贝雷帽出门了。
这是她回国前一天,她住在朋友家。她的朋友住在十五区下面,是移民比较多的街区。这样一个地方其实并不适合她的装束,但很奇怪,地铁一坐到市中心,感觉立刻就来了。
她在卢浮那一站下了车,palais-royal musée du Louvre, 是她最熟悉的一个地铁站了。她觉得头上的那顶红色贝雷帽只有在Rivoli大街上才能显出它应有的魔力。她穿过carrousel, 走过卢浮的金字塔和后院,走到连接法兰西学院的艺术桥。
她想起曾经在桥上的一段对话,那天阳光明媚,她打扮得十分精神,正快步穿过艺术桥去左岸的laduree奔赴约会,桥上一个正在作画的艺术家老头问她:vous partez où,mademoiselle? (小姐您往哪去?)她回头笑了笑,心里说:去天堂。
哦,艺术家,最懂女人们,也是最会折磨人的群体了吧。
她想起曾经在桥上采访过她的一个黑人女孩。这女孩为完成学校作业,需要拍摄并采访过桥的行人,女孩问她对这铁链上挂满爱情之锁的看法。她不知该如何回答,其实她心底里觉得这是相当愚蠢的行为。于是她就提到了中国的黄山上也有很多这样的锁,说也许中西都用这种方式表达对永恒爱情的向往。她不知道黄山法语该怎么翻译,就说la montagne jaune。
她还想起一个男人,和她在桥上约过会,那天他揣了一瓶红酒前来,两个人都喝到微醉,于是和其他恋人一样,不顾来往的行人和游客,开始拥抱和亲吻。巴黎就是有这样的好处,随时随地可以自我陶醉而不用在意他人,是的,完全不必在意别人。他是一个正宗的巴黎人,毕业于著名的l'X, 而她还是决定离开他,因为一个早晨从他家出来时他没有送她去楼下的地铁站,于是她觉得他不够绅士。她觉得文化其实是个笼子,始终无法和外国佬分享持久的共鸣,也或许她只是尚未遇见,天知道。
卢浮门前的广场她再熟悉不过了,走过太多次,白天夜晚,合过无数次的影,给游人拍照,别人搭讪,吉普赛人讨钱,等等。她想起很多事情,忽然想到了要去drouot隔壁长廊里买一些画册带回去。
她又开始走。
长长的Avenue de l'Opéra 和Grand Boulevard 那是奥斯曼的巴黎。
她走过时装店 巧克力店 咖啡馆 饭店 书店 电影院 脚底下是那两年所有溜走的时间。
在那人潮涌动的大街上,她目不斜视地走,挺胸抬头,忘记了她是个异乡人。
她只是觉得,也许是最后一次能像这样play femme fatale look了。
她知道回去后,在那个肮脏混乱的地方,是不会找到安全感和自信再让她美丽下去了。
她只能趁现在让脚下感受着这个城市的血液,红色贝雷帽仿佛让她附上了这座城的灵魂。
这时,对面走过一群小孩,突然队伍里的一个小男孩把她的红色贝雷帽一把抢过拽在手心里。她回过头去,那小男孩随着队伍快步过马路,并没有还给她的意思。她看到这群小孩像是移民的孩子,衣衫并不整洁。一旁有个深色皮肤的男人,去追那个小孩,拽他手里的红色贝雷帽,小孩没抓牢,掉在了地上。于是他只好放弃,赶快跟着同伴穿过马路。男人捡起地上的帽子,还给了她。
整个过程大概也就十来秒钟,她并没有惊慌,只是接过帽子,谢了男人,理了理头发戴上,镇定自若继续向前走去。不远处的车站,她的朋友正等着她准备坐车一起回家。
第二天 她离开了巴黎。
那顶红色贝雷帽至今还躺在她的大旅行箱里,没有再戴过。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