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一场永不休止的革命
今天,科技改变生活已经不再是个单纯的口号,互联网革命走到今天,仍然在不断走向深入,而身处新时代的我们会发现,由于科技的变革和创新的力量,每一个个体都变得大有可为.生活也开始变得日新月异,充满机遇与挑战.
还记得刚接触电脑是在小学四五年级的时候,学校开设了一个小机房,每周上一节电脑课.为了抵御病毒入侵,屋子里面搞得密不透风,豪华的百叶窗,地上铺着红地毯.门口摆一个拖鞋架子,所有同学进门都要换上拖鞋.这些在今天看来,都是那么可笑,可在当时,却真的是很当真,很严肃的事情.
小学毕业刚升初中的时候,网吧开始出现在我的视野,但那是坏孩子去的地方,和游戏厅的性质是一样的.一个小学的朋友常常出没网吧,吞云吐雾,打红警.当时觉得很时髦,但是我要做好孩子,要保证成绩名列前茅,不能去网吧.
也是在初中吧,舅舅家买了第一台电脑,这也是亲戚家第一台电脑.还记得当时,坐车到舅舅家,和表弟玩电脑上自带的游戏玩了好一阵.其实当时感觉很无聊,但从未想过电脑还能做其它的什么事情.舅舅家这台电脑的全部寿命基本上是在裸机的状态下被消耗殆尽的,最后的一段日子舅舅给表弟连了网,可那时候配置已经远远满足不了最基本的上网需求了,互联网发展实在太快.
初二的时候吧,润生退学,在家里守着台电脑,给人充话费.周末回家的时候我偶尔去找过他,见识了一些新的东西.当时我知道原来写信早就已经落伍,有一种东西叫做电子邮件很神奇,就让润生帮我注册了126邮箱.现在在用的QQ号也是那时在他家里,他帮我注册的.想来,也快用了10年了.
初二还有一个插曲.之前提到过对网吧的复杂心态,但是就是在初二,有一次中午和班里很多同学去网吧联机打红警,那次经历真是记忆犹新.事后的忐忑现在还很清晰.
高中接触网络会多一些,但仍不够全面.高一的时候袁丽丽老师负责我们的电脑课,但还是和小学一样,学一些扯淡的东西.小学是学画画,高中是打字,建文件夹之类的基本操作.从学校里永远只会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所学的东西没什么大不了,很平常,甚至有点无聊.总之,永远不会激起你什么兴趣.
高一的时候,攒钱买了一个音狐牌的MP3,256M的,却卖到200多,买了之后频繁地出问题,插口稍一用力就断了,我对国货的反感与痛恨是从那时就建立起来的.买了Mp3之后,得下歌呀,于是还专门请教当时宿舍的洪蛟,在一个周末的下午,学会了下载,还学会了上9酷网.当时觉得网络真好,好强大,可以用百度查到很多东西.再后来,我常常周末去网吧下歌.也会偷偷摸摸地浏览一些挑逗的图片和视频.这些东西现在看来都不算什么了,但当时看个人体艺术,范冰冰的苹果,真的会心跳加速,觉得好刺激.有一次福伟生日吧,吃过晚饭,集体去网吧刷夜.那一晚上我看了一部韩国电影<谁上了她的床>,当时里面的很多情节都是很紧张偷偷摸摸看的,因为内容和画面太挑逗。前不久周末闲来无事,特意花了大工夫,自己推测了一下时间,用百度搜06年的校园搞笑电影,搜出了这部8年前看过的电影,重温了一遍,同一部电影,自己的心态却天壤之别。很感慨。
高二以后,由于升学压力大,就很少去网吧了,实际上我高中也没去过很多次。高二以后偶尔去网吧也还是以下歌为主。可以想象,一个不玩游戏对互联网一无所知的孩子去网吧可以做的事情能有多匮乏。
高三结束的时候,发生了两件大事情,第一是,复读两年的哥哥为了查志愿,让爸爸买了电脑。爸爸一买就是两台,新登和登封各装了一台,那是在09年,那一年我们家有了电脑和网络。还记得当时的兴奋就好像突然变成了城里人。还记得爸爸和妈妈当时仍然视电脑为洪水猛兽的本能担忧。由于对网络的不了解,周末回到家,也只是上QQ,看电影而已。还记得第一次看阿甘正传就是在一个周末,和经博一起看的。毕业以后的暑假,在家查志愿,还看了《汉武大帝》。当时已经意识到网络的部分娱乐功能。这一年还有一件大事,要毕业的时候班主任给我买了部手机。为什么说是大事情呢,因为这也勉强算是低端的移动设备了吧。OppoA100.后来开了流量,才知道原来手机也能上百度。
复读的一年,用网络很少了,没什么可讲的,高考完以后发了好多邮件,用Word写了篇文章给刘老师,从妹妹那里学来了QQ空间和农场。高中以前我对电脑和网络的了解和利用就是这样的,虽然经历了一个过程,但是始终没能触及网络时代的核心。
大学,We Live Through The Internet!我不想像高中那样一件一件地回忆,因为大学之后,很多新的东西基本上就是一夜之间就接触并学会了,而且新的东西太多太多。大一的时候,当何盈斐说她拍的康辉的照片传人人的时候,我还不知道人人为何物。后来,自己又发掘了豆瓣。高考完小龙在我家上网,告诉了我一个色情网站叫做18和谐,大一在这上面不知道花费了多少时间,想来真是不应该。大一也换了部智能机,当时正是N8出来的时候,诺基亚已经日薄西山,安卓喷薄而出,自己太不了解趋势,买了个垃圾的索爱M1i,后来在倒腾这部半智能机的过程中,也是花费了我无数个宝贵的日日夜夜。
大学以后,对办公软件的了解和实践应用一点点增多和熟练,发邮件也多了起来。QQ空间一直没放弃,一直到用微信才很少用了。人人由于人气不高,一直玩不High,现在索性放弃了。大二和大三有段时间沉迷微博,现在用的也很少了。高中的时候是常常写日记反省自查的,大学里有了网络,很少自己写点什么,但是,是豆瓣和印象笔记的出现让我重新燃起了写文章的欲望。我会选择用印象笔记记下我所有的感触,长篇大论也好,片语只言也罢,都可以珍藏起来。而豆瓣上发表的,都是些可以见人的成品,也是我乐于和大家分享的东西。感觉现在自己虽然在这个信息时代越陷越深,却思考得比以前更多了。
另外,随着对网络越来越难舍难分,单纯地使用网络已经难以满足我的精神需求,我开始对网络为何会如此强大,以及未来将会怎样发展非常好奇。另一方面,互联网真的是日新月异,不断地有新的东西出来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网购,双十一,团购,余额宝等等。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在互联网的漩涡中不断更新不断成长,不断接受着新的事物。
大四上学期刚一开始,我换了手机。早就想要换手机了,因为感觉再不换,自己就要彻底落伍。事实证明我是对的,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将互联网的影响带到了我们生活的每一个可以想到的角落,无孔不入。没有做不到的,只有想不到,还未被发掘出来的商机。最近打车软件的风靡,微信的火爆,余额宝带来的互联网理财新丝路,都告诉我们,再像传统思维那样看待这个世界注定要落伍,互联网时代每天都是一场革命,求新和变革是制胜之本,求稳和落伍注定一无所有。写到这里其实我已经心潮澎湃,我从未像现在这样对技术如此崇拜。因为我能够切切实实地感觉到,技术是如何让一个现代人变得更Powerful,让生活变得有更多可能。春节哥哥给老爸买了个红米,现在他已经完全会基本的智能机操作,平时和我的联系都是用移动QQ,不会拼音又怎样,用手写和语音完全可以解决老爸所有的需求。再也不用担心长途,开视频再也不用约时约地,Anytime,Anywhere,都可以和家人团聚。还记得上次外婆在我家,当她看到爸爸手机屏幕上的我时,惊喜地说:“现在的人就这么能吗?”我当时感慨万千。也正是这件事情让我意识到,互联网是第一生产力,应该让更多人享受到科技发展带来的便利和实惠,尤其是老年人。
中国人有个不好的习惯,面对问题往往过于偏狭,人云亦云。互联网确实也带来了一些问题,比如,有些人在掌握了先进的通讯手段之后反而不再擅长与人交流;在有了多元的知识来源,海量的网络资源之后,反而不再阅读,心浮气躁;诚然,这些问题当然存在,但是这是人的问题,不是网络的责任。网络如果合理地利用,人会变得更强大,但是如果被不当利用,那么人就会成为机器的附庸,很多官能也会随之退化。很多人看到这个趋势就开始批判互联网,甚至限制青少年使用互联网,我认为这是极其愚蠢的。我们需要的是积极引导,要讲方法,不是愚蠢生硬地禁止。
就整个国家而言,我认为中国是没有互联网自由的,这本身就是与互联网的精神相违背。网络时代,基本的精神就是自由和开放。个人用户的信息安全是要维护,但是以国家安全为名义限制互联网自由,这是专制,也是对互联网的强奸。我不需要谁来告诉我怎么做人,我需要的是掌握所有的信息,然后独立做出判断。
这篇文章写到这里,其实已经变得很芜杂。原本想写篇文章来感慨一下互联网的沧海桑田,日新月异,没想到又写了那么多自己的网络经历与成长,和互联网带来的挑战。如前所说,此刻我心潮澎湃。我希望自己能够走在时代的前列,牢牢把握住时代赋予每个人的机遇,在网络的帮助下变得更强大,更富足。
2014/3/7 15:42
还记得刚接触电脑是在小学四五年级的时候,学校开设了一个小机房,每周上一节电脑课.为了抵御病毒入侵,屋子里面搞得密不透风,豪华的百叶窗,地上铺着红地毯.门口摆一个拖鞋架子,所有同学进门都要换上拖鞋.这些在今天看来,都是那么可笑,可在当时,却真的是很当真,很严肃的事情.
小学毕业刚升初中的时候,网吧开始出现在我的视野,但那是坏孩子去的地方,和游戏厅的性质是一样的.一个小学的朋友常常出没网吧,吞云吐雾,打红警.当时觉得很时髦,但是我要做好孩子,要保证成绩名列前茅,不能去网吧.
也是在初中吧,舅舅家买了第一台电脑,这也是亲戚家第一台电脑.还记得当时,坐车到舅舅家,和表弟玩电脑上自带的游戏玩了好一阵.其实当时感觉很无聊,但从未想过电脑还能做其它的什么事情.舅舅家这台电脑的全部寿命基本上是在裸机的状态下被消耗殆尽的,最后的一段日子舅舅给表弟连了网,可那时候配置已经远远满足不了最基本的上网需求了,互联网发展实在太快.
初二的时候吧,润生退学,在家里守着台电脑,给人充话费.周末回家的时候我偶尔去找过他,见识了一些新的东西.当时我知道原来写信早就已经落伍,有一种东西叫做电子邮件很神奇,就让润生帮我注册了126邮箱.现在在用的QQ号也是那时在他家里,他帮我注册的.想来,也快用了10年了.
初二还有一个插曲.之前提到过对网吧的复杂心态,但是就是在初二,有一次中午和班里很多同学去网吧联机打红警,那次经历真是记忆犹新.事后的忐忑现在还很清晰.
高中接触网络会多一些,但仍不够全面.高一的时候袁丽丽老师负责我们的电脑课,但还是和小学一样,学一些扯淡的东西.小学是学画画,高中是打字,建文件夹之类的基本操作.从学校里永远只会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所学的东西没什么大不了,很平常,甚至有点无聊.总之,永远不会激起你什么兴趣.
高一的时候,攒钱买了一个音狐牌的MP3,256M的,却卖到200多,买了之后频繁地出问题,插口稍一用力就断了,我对国货的反感与痛恨是从那时就建立起来的.买了Mp3之后,得下歌呀,于是还专门请教当时宿舍的洪蛟,在一个周末的下午,学会了下载,还学会了上9酷网.当时觉得网络真好,好强大,可以用百度查到很多东西.再后来,我常常周末去网吧下歌.也会偷偷摸摸地浏览一些挑逗的图片和视频.这些东西现在看来都不算什么了,但当时看个人体艺术,范冰冰的苹果,真的会心跳加速,觉得好刺激.有一次福伟生日吧,吃过晚饭,集体去网吧刷夜.那一晚上我看了一部韩国电影<谁上了她的床>,当时里面的很多情节都是很紧张偷偷摸摸看的,因为内容和画面太挑逗。前不久周末闲来无事,特意花了大工夫,自己推测了一下时间,用百度搜06年的校园搞笑电影,搜出了这部8年前看过的电影,重温了一遍,同一部电影,自己的心态却天壤之别。很感慨。
高二以后,由于升学压力大,就很少去网吧了,实际上我高中也没去过很多次。高二以后偶尔去网吧也还是以下歌为主。可以想象,一个不玩游戏对互联网一无所知的孩子去网吧可以做的事情能有多匮乏。
高三结束的时候,发生了两件大事情,第一是,复读两年的哥哥为了查志愿,让爸爸买了电脑。爸爸一买就是两台,新登和登封各装了一台,那是在09年,那一年我们家有了电脑和网络。还记得当时的兴奋就好像突然变成了城里人。还记得爸爸和妈妈当时仍然视电脑为洪水猛兽的本能担忧。由于对网络的不了解,周末回到家,也只是上QQ,看电影而已。还记得第一次看阿甘正传就是在一个周末,和经博一起看的。毕业以后的暑假,在家查志愿,还看了《汉武大帝》。当时已经意识到网络的部分娱乐功能。这一年还有一件大事,要毕业的时候班主任给我买了部手机。为什么说是大事情呢,因为这也勉强算是低端的移动设备了吧。OppoA100.后来开了流量,才知道原来手机也能上百度。
复读的一年,用网络很少了,没什么可讲的,高考完以后发了好多邮件,用Word写了篇文章给刘老师,从妹妹那里学来了QQ空间和农场。高中以前我对电脑和网络的了解和利用就是这样的,虽然经历了一个过程,但是始终没能触及网络时代的核心。
大学,We Live Through The Internet!我不想像高中那样一件一件地回忆,因为大学之后,很多新的东西基本上就是一夜之间就接触并学会了,而且新的东西太多太多。大一的时候,当何盈斐说她拍的康辉的照片传人人的时候,我还不知道人人为何物。后来,自己又发掘了豆瓣。高考完小龙在我家上网,告诉了我一个色情网站叫做18和谐,大一在这上面不知道花费了多少时间,想来真是不应该。大一也换了部智能机,当时正是N8出来的时候,诺基亚已经日薄西山,安卓喷薄而出,自己太不了解趋势,买了个垃圾的索爱M1i,后来在倒腾这部半智能机的过程中,也是花费了我无数个宝贵的日日夜夜。
大学以后,对办公软件的了解和实践应用一点点增多和熟练,发邮件也多了起来。QQ空间一直没放弃,一直到用微信才很少用了。人人由于人气不高,一直玩不High,现在索性放弃了。大二和大三有段时间沉迷微博,现在用的也很少了。高中的时候是常常写日记反省自查的,大学里有了网络,很少自己写点什么,但是,是豆瓣和印象笔记的出现让我重新燃起了写文章的欲望。我会选择用印象笔记记下我所有的感触,长篇大论也好,片语只言也罢,都可以珍藏起来。而豆瓣上发表的,都是些可以见人的成品,也是我乐于和大家分享的东西。感觉现在自己虽然在这个信息时代越陷越深,却思考得比以前更多了。
另外,随着对网络越来越难舍难分,单纯地使用网络已经难以满足我的精神需求,我开始对网络为何会如此强大,以及未来将会怎样发展非常好奇。另一方面,互联网真的是日新月异,不断地有新的东西出来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网购,双十一,团购,余额宝等等。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在互联网的漩涡中不断更新不断成长,不断接受着新的事物。
大四上学期刚一开始,我换了手机。早就想要换手机了,因为感觉再不换,自己就要彻底落伍。事实证明我是对的,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将互联网的影响带到了我们生活的每一个可以想到的角落,无孔不入。没有做不到的,只有想不到,还未被发掘出来的商机。最近打车软件的风靡,微信的火爆,余额宝带来的互联网理财新丝路,都告诉我们,再像传统思维那样看待这个世界注定要落伍,互联网时代每天都是一场革命,求新和变革是制胜之本,求稳和落伍注定一无所有。写到这里其实我已经心潮澎湃,我从未像现在这样对技术如此崇拜。因为我能够切切实实地感觉到,技术是如何让一个现代人变得更Powerful,让生活变得有更多可能。春节哥哥给老爸买了个红米,现在他已经完全会基本的智能机操作,平时和我的联系都是用移动QQ,不会拼音又怎样,用手写和语音完全可以解决老爸所有的需求。再也不用担心长途,开视频再也不用约时约地,Anytime,Anywhere,都可以和家人团聚。还记得上次外婆在我家,当她看到爸爸手机屏幕上的我时,惊喜地说:“现在的人就这么能吗?”我当时感慨万千。也正是这件事情让我意识到,互联网是第一生产力,应该让更多人享受到科技发展带来的便利和实惠,尤其是老年人。
中国人有个不好的习惯,面对问题往往过于偏狭,人云亦云。互联网确实也带来了一些问题,比如,有些人在掌握了先进的通讯手段之后反而不再擅长与人交流;在有了多元的知识来源,海量的网络资源之后,反而不再阅读,心浮气躁;诚然,这些问题当然存在,但是这是人的问题,不是网络的责任。网络如果合理地利用,人会变得更强大,但是如果被不当利用,那么人就会成为机器的附庸,很多官能也会随之退化。很多人看到这个趋势就开始批判互联网,甚至限制青少年使用互联网,我认为这是极其愚蠢的。我们需要的是积极引导,要讲方法,不是愚蠢生硬地禁止。
就整个国家而言,我认为中国是没有互联网自由的,这本身就是与互联网的精神相违背。网络时代,基本的精神就是自由和开放。个人用户的信息安全是要维护,但是以国家安全为名义限制互联网自由,这是专制,也是对互联网的强奸。我不需要谁来告诉我怎么做人,我需要的是掌握所有的信息,然后独立做出判断。
这篇文章写到这里,其实已经变得很芜杂。原本想写篇文章来感慨一下互联网的沧海桑田,日新月异,没想到又写了那么多自己的网络经历与成长,和互联网带来的挑战。如前所说,此刻我心潮澎湃。我希望自己能够走在时代的前列,牢牢把握住时代赋予每个人的机遇,在网络的帮助下变得更强大,更富足。
2014/3/7 15:42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