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说十大名茶之黄山毛峰
十大名茶中,安徽独占其三:黄山毛峰、六安瓜片、祁门红茶。说 道黄山毛峰就说到了谢裕大的老本行了, 有太多的历史、太多曲折的故事可以说 了,说个几天几夜都没有问题。篇幅有 限,今天就只说说一些有关于黄山毛峰的 传说,关于黄山毛峰产地,制作工艺、各 等级特征、冲泡方法等等瀚客会在以后的 文章中,不时的向大家介绍! ·关于黄山毛峰有趣的传说· 明朝天启年间,江南黟县新任县官熊开 元带书童来黄山春游,迷了路,遇到一位 腰挎竹篓的老和尚,便借宿于寺院中。长 老泡茶敬客时,知县细看这茶叶色微黄, 形似雀舌,身披白毫,开水冲泡下去,只 见热气绕碗边转了一圈,转到碗中心就直 线升腾,约有一尺高,然后在空中转一圆 圈,化成一朵白莲花。那白莲花又慢慢上 升化成一团云雾,最后散成一缕缕热气飘 荡开来,清香满室。知县问后方知此茶名 叫黄山毛峰,临别时长老赠送此茶一包和 黄山泉水一葫芦,并嘱一定要用此泉水冲 泡才能出现白莲奇景。 熊知县回县衙后正遇同窗旧友太平知县 来访,便将冲泡黄山毛峰表演了一番。太 平知县甚是惊喜,后来到京城禀奏皇上, 想献仙茶邀功请赏。皇帝传令进宫表演, 然而不见白莲奇景出现,皇上大怒,太平 知县只得据实说道乃黟县知县熊开元所 献。皇帝立即传令熊开元进宫受审,熊开 元进宫后方知未用黄山泉水冲泡之故,讲 明缘由后请求回黄山取水。 熊知县来到黄山拜见长老,长老将山泉 交付予他。在皇帝面前再次冲泡玉杯中的 黄山毛峰,果然出现了白莲奇观,皇帝看 得眉开眼笑,便对熊知县说道:“朕念你 献茶有功,升你为江南巡抚,三日后就上 任去吧。”熊知县心中感概万千,暗忖 道“黄山名茶尚且品质清高,何况为人 呢?”于是脱下官服玉带,来到黄山云谷 寺出家做了和尚。 瀚客说:故事情节曲折,只是时间不对, 那个时候应该还叫黄山云雾茶而非黄山毛 峰。 ·关于黄山毛峰爱情的传说· 以前,黄山脚下有个采茶女,名叫茶 香。一日,茶香家中来了位不速之客,来 客是位书生,自称从京城而来,一月前曾 在茶香家中住过,且救过茶香之命。说罢 从怀中掏出用红绸裹着的茶叶,说是可凭 这黄山茶作证。 茶香好生纳闷,红绸所裹之茶倒真是自 己亲手所制,但眼前的书生自己倒从未见 过,可他却说救过自己的性命,此话从何 说起? 原来早在一个月前,茶香上黄山采茶, 因天阴下雨,不慎从山上摔下,倒在路 旁。恰此时来了位书生,他将茶香扶起, 抱在自己所乘的马上,将茶香送回家中。 因为黑不便上路,便依就茶香父母之意留 宿一夜。翌日醒来,正欲赶路,只见茶香 匆匆跑来,红着脸递给书生一包茶叶,说 是一种奇特的雨雾茶,泡开就能看见茶香 的人影。书生喜出望外,当下便说:“我 去进京赶考,不日回程,定要来托媒人娶 你。”茶香心中暗喜。 这一月前之事,茶香记忆犹新,而眼前 的书生却完全陌生,茶香百思不得其解。 正当茶香困惑之时,那自称来自京城的书 生,突然一把抱住了茶香,语无伦次地 说:“我好想你,好想你。”一下子把茶香 吓蒙了。 原来那先前的书生到京城后,在客栈遇 上了这后来的书生,两人同为赶考,自然 无话不说。无意中,先前的书生说出了路 遇的事,同时取出了茶香所赠的茶叶,当 场验泡。随着茶烟的袅袅升起,奇迹真的 出现了:只见一位貌若天仙的女子从茶气 中飘然而出,那女子不是别人,正是茶 香。两位书生顿时看得呆了,尤其是那后 来的书生更是彻夜难眠,心想这等好事为 什么偏偏自己碰不上呢?想着想着,眉头 一皱,计上心来,趁着同伴熟睡之机,他 翻身下床,偷来云雾茶,连夜直奔黄山而 来。 眼前的书生绝非自己日思夜想的意中 人,茶香当务之急是要赶快脱身。然而, 茶香万万没有想到,眼前的书生竟是无耻 之徒,他抱住茶香后,立刻便去扯茶香的 衣裳。茶香拼死挣扎,且战且退,一直退 到窗前。那书生仍不死心,直逼过来。茶 香万般无奈,猛地跃上窗台,纵身一跳, 须臾便淹没在白云翻滚的云雾中...... 瀚客说:故事诉说着爱情的忠贞,折射 着云雾茶矢志不移的恋土情结。 ·真实的故事是这样的· 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腊月十八日, 古老的徽州府黄山南麓漕溪村,在一个茶 业世家的大院里,随着哇哇的娃娃叫声, 一个老妇满脸笑容,手里拎着一盏茶 壶:“茶壶啊!男孩啊!”(徽州习俗,生 男孩,奶奶手提茶壶报喜;生女孩,奶奶 手提酒壶报喜)。而这个男孩就是后来成 为著名历史徽商、黄山毛峰创始人、中华 老子号-谢裕大茶行的缔造者:谢正安。 谢正安所在的是个茶叶世家:他的祖父 高望、父亲光云均从事茶务活动。受家世 熏陶的谢正安,自幼对茶叶的种、栽、 管、采、制、评诸方面兴趣强烈,常常动 手伺弄,废寝忘食。徽俗十三在邑,十七 在天下,正所谓“前世不修,生在徽州; 十三四岁,往外一丢。”十八岁时,谢正 安即出门赴江北做生意,从此开始了艰难 而光辉的茶业生涯。然“自咸丰中叶,粤 匪(指太平天国)窜徽,家业为之荡尽”。谢 正安毅然挑起了家庭重担。到了19世纪 60年代末期,清朝开始“商务奋进”,上海 也逐步取代广州成为我国茶叶外销的第一 大口岸。这此时,种粮兴茶的谢正安敏锐 地意识到,这种变化中蕴藏的玄机,开始 着手创制新茶。 谢正安创制黄山毛峰时,除了向僧人们 虚心学习制茶工艺,还发现云谷寺、慈光 阁这一带生态环境极佳,不仅山高林密, 空气洁净,而且常年云雾缥缈,“晴时早 晚遍地雾,阴雨成天满山云”,非常适合 茶树喜温、爱湿、耐阴的特性,因而叶肥 汁多,经久耐泡。他在对黄山茶叶的主产 区进行了充分的考察后,发现充头源、新 田、田里这几个地方的生态环境和云谷 寺、慈光阁最吻和,于是他从云谷寺、慈 光阁取来茶树种子,亲率家人在这几个地 方开山种茶。 经过多次、反复的试制,在传统制作 工艺的基础上,增加一道“篰篮一罩”工序 制出来的新茶最受茶友的喜爱,就是这一 道工序,大大的提升了茶叶的口味品质。 这样经过“下锅炒、轻滚转、焙生胚、盖 上圆簸复老烘”等工序精心制作,再加上 他的制茶工具,尽可能地都用竹料制作, 便形成了别具风格的新茶。这在当时很神 奇,好似“秘方”一般,再加上传男不传 女,因此就有了:“篰篮一罩,独有门 道;篰篮一闭,气死女婿”的笑谈。这种 茶由于该茶白毫披身,芽尖似峰,漕溪既 属黄山源又邻近黄山,于是就结合产地和 外形取名为黄山毛峰。 《中国茶经》、《安徽茶经》、《徽 州茶经》、《歙县志》《徽州商会》均有 记载:“黄山毛峰肇始于歙县漕溪谢裕大 茶行。” 有了“黄山毛峰”这个杀手锏,光绪元年 (1875)开春,谢正安择吉日正式挂牌 成立“谢裕大茶行”并同时宣布试制精茶成 功,取名为“黄山毛峰”,迅即以“谢裕大 茶行”名义,将“黄山毛峰”推向市场,首 批黄山毛峰运往上海即一炮打响,黄山毛 峰成为沪上达官贵人饮用和馈赠的珍品, 英俄等国茶商也纷纷争先订货,博得 了“名震欧洲四五载”的美誉。上海徐汇区 的漕溪路,正因为谢裕大名扬大上海,而 以黄山毛峰原产地漕溪而命名。 瀚客说:成功的花/人们只惊慕她现时的 明艳/然而当初它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 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前面2则实际上都 是黄山云雾茶的故事,而最后一篇才是真 正意义上黄山毛峰的故事。每一种名茶的 创制都是不易的,真实的黄山毛峰的故事 也是一样,谢正安在创始黄山毛峰的过程 中,实际上还发生了很多事情!这些事情 通常是渗透着汗水与艰辛的,有曲折但不 一定有乐子,但一定是很励志的,以后会 和大家继续分享!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