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书,相声
http://www.douban.com/people/SalomeNeptune/status/1348144329/
一、
关于评书,我把自己的看法摘总一下。
1. 对几位著名演员的评价
我也只有自己的朴素感觉——我和囧叔的看法也不尽相同比如我不认为曹云金有什么水平。但是大伙儿好像也有一个趋同的公认,比如单田芳说得不好,袁阔成好(当然代表作),基本是公认。有口齿方面的技术因素,但好像也不是很关键(比如王玥波基本功其实有点儿问题)。有口风方面的门槛儿因素(口风不对不算说评书,这个意义上鼓书门儿的单田芳田连元刘兰芳等等,不论说得好坏,都差意思;郭德纲口风也不对)。过去电台录的书都极少有评(可能受时代和媒介的双方面限制),所以也少能比较谁评得好(袁三国每说死一个人会专门25分钟评价他一生)。还有眼光,看怎么处理故事和细节。
比如单田芳,他的张作霖(乱世枭雄)确实很独特,听不到别人说,内容很有料(当然也有侵权官司)。大明英烈和百年风云(辛亥)也不错。其他各种短打书,三侠剑三侠五义童林传金钱镖,袍带书隋唐征东水浒杨幺……他说得也真多啊基本有名字的都说过但听完就跟听了一部书一样。龙套名儿都一样的。各个桥段也是雷同(本来短打书彼此就很雷同了他就雷同加雷同,七巧板来回拼)。而且他用词也很贫乏,不雅,声音还不好听。
田连元的隋唐当初大热,但现在听起来,温吞得要死。但是他表演能力很强,说现场有很棒的刀枪架和做工,杨家将、小八义、乃至书剑恩仇录,故事处理得都不错,很讲究。学人物学得也有区分度。虽然不是评书门,口风不对,但是也是好听的东西。
刘兰芳早年的书我都没印象了。她说了一系列新书,大禹治水啊,泰山传说啊。眼界极为成问题,把上古传说都按东北农村说,说得跟五千年前的乡村爱情似的,怎么听怎么倒胃口。这就是吃的没文化的亏——亏着还是别人写的书改变的(可见那书写得也不咋样)。
王玥波的话,占几个优势。首先,生书熟戏,现下活跃着的大量说书说得不像军队文工团的,基本就他一个(孙一王传林那些就是军队文工团了,特别是孙一,学单田芳,完全是中才涉末流)。其次,年轻,有很时代性的元素,街霸的游戏啊,黑猫警长的动画片啊,很亲切。然后,他是评书相声两门抱,对于两门都听的听众(一般是都听的)而言有更多语境可以利用。而且,他多录制现场,得施展得评讲,评三国、红楼以及三国红楼的各版电视剧,都很能发现问题点,很有趣。也能很自信地说不少北京、回民的文化掌故(且不管对错吧)。
同样是说跳宝,单田芳的张作霖里面也有,王玥波的宋金刚里也有,王玥波那前前后后的气氛渲染、细节的呈现,相关知识的介绍,单田芳那里全都没有,就是给你个小人儿书故事梗概似的就完了。那人看小人儿书好不好何必忍你那破锣嗓子。
王玥波和郭德纲合说过一个“波斯寻宝”,王玥波说的上,郭德纲说的下。两小时。就可以发现他们的差别。
2. 书目
说起波斯寻宝,其实我想起了王文玉,也是评书相声两门——说相声长期给刘文亨捧哏,刘文亨下世以后和田立禾搭档。评书至少录过封神榜和三言二拍,说得很棒。
早年间电台电视播过不少今天再不翻头的东西,田占义的林祥谦,刘立福的聊斋,石连君的一些书(有的还记得情节但是不记得名字了),都有听头——特别刘立福是业界前辈,不过那会儿我太小没有品评力也没什么印象
特别有趣的是,华北的电台居然播过四川话的曲艺。连说带唱的“华子良传”。好不好听完全不记得了,当初只有“听不懂”仨字。现在想听听都不知道人家叫什么。
单田芳。田连元。均如上述。
袁阔成。比起三国,我更欣赏西汉(西楚霸王)。烈火金刚有各种意义上的独到处(第一批新书,也诙谐紧张)。
王玥波。宋金刚押宝是完成度最高的。不过他的书我部部跟。还在进行的长书有隋唐(二百多小时了),雍正剑侠图(一百七十小时)。
连丽如的东汉也是独一份。初听的时候我才五六岁,正爬在桌子上啃排骨,收音机在排骨盆后面。听着蓝脸儿马武大战白脸儿岑鹏,啃排骨蘸香油,别提多享受了。
张少佐。他的一些东西很奇怪,比如老道的颂号,各种拟声词也各路,评书技巧也可挑剔。但是雍正剑侠图说得最全。大明剑侠系列也有听头。
二、相声
西北相声,比如最近比较火的苗阜、王声,还有兰州的王海。感觉自成一路。而且都多少有种曲校学员班范儿——就好像王泉、单连丽那个劲儿。或者姜昆在李文华时代的劲儿。不是说不好——其实挺好的,虎口遐想,诗歌与爱情,挺好的——但是。
和经典时代相声的感觉不一样。
我自己听北京和天津多。
最开始喜欢口齿清楚嗓音好听的侯宝林,马季,刘文亨,常宝霆,刘宝瑞等等。
后来喜欢天津范儿,热闹、真,比如阎笑儒卖布头,马三立练气功,郭荣启打牌论,佟有为马树春买挂票(闹大利亚!。。。)。郭德纲的“传统”段子里的资源基本从天津来。何云伟的卖布头也学的是阎,不是王世臣更不是侯宝林。
但是现在回味起来,觉得还是高德明、罗荣寿那种耐听。并不一定多好笑,也少有柳活(罗荣寿倒说点儿估衣),但技术感极为强烈。口齿非常清晰,台词极为瓷实,捧逗接话严丝合缝没有半秒空当,可是又不着痕迹——真觉得李桂山作为捧哏技术毫不逊色于赵佩茹。哪怕有时候觉得没有多好笑或者一点儿不火爆,笑料节制,贯口平滑,不是马家那种抑扬顿挫张弛着炫,更不是郭德纲那种傻快,就是平滑,技术高超而无炫感。也是难得的老北京话的相声,不是南城的混合型北京话(今天都觉得这是正宗了),不是三河话或者保底人学北京话。
不过,虽然高凤山是三河人,但“押宝”和“卖马”都实在太牛逼了。
一、
关于评书,我把自己的看法摘总一下。
1. 对几位著名演员的评价
我也只有自己的朴素感觉——我和囧叔的看法也不尽相同比如我不认为曹云金有什么水平。但是大伙儿好像也有一个趋同的公认,比如单田芳说得不好,袁阔成好(当然代表作),基本是公认。有口齿方面的技术因素,但好像也不是很关键(比如王玥波基本功其实有点儿问题)。有口风方面的门槛儿因素(口风不对不算说评书,这个意义上鼓书门儿的单田芳田连元刘兰芳等等,不论说得好坏,都差意思;郭德纲口风也不对)。过去电台录的书都极少有评(可能受时代和媒介的双方面限制),所以也少能比较谁评得好(袁三国每说死一个人会专门25分钟评价他一生)。还有眼光,看怎么处理故事和细节。
比如单田芳,他的张作霖(乱世枭雄)确实很独特,听不到别人说,内容很有料(当然也有侵权官司)。大明英烈和百年风云(辛亥)也不错。其他各种短打书,三侠剑三侠五义童林传金钱镖,袍带书隋唐征东水浒杨幺……他说得也真多啊基本有名字的都说过但听完就跟听了一部书一样。龙套名儿都一样的。各个桥段也是雷同(本来短打书彼此就很雷同了他就雷同加雷同,七巧板来回拼)。而且他用词也很贫乏,不雅,声音还不好听。
田连元的隋唐当初大热,但现在听起来,温吞得要死。但是他表演能力很强,说现场有很棒的刀枪架和做工,杨家将、小八义、乃至书剑恩仇录,故事处理得都不错,很讲究。学人物学得也有区分度。虽然不是评书门,口风不对,但是也是好听的东西。
刘兰芳早年的书我都没印象了。她说了一系列新书,大禹治水啊,泰山传说啊。眼界极为成问题,把上古传说都按东北农村说,说得跟五千年前的乡村爱情似的,怎么听怎么倒胃口。这就是吃的没文化的亏——亏着还是别人写的书改变的(可见那书写得也不咋样)。
王玥波的话,占几个优势。首先,生书熟戏,现下活跃着的大量说书说得不像军队文工团的,基本就他一个(孙一王传林那些就是军队文工团了,特别是孙一,学单田芳,完全是中才涉末流)。其次,年轻,有很时代性的元素,街霸的游戏啊,黑猫警长的动画片啊,很亲切。然后,他是评书相声两门抱,对于两门都听的听众(一般是都听的)而言有更多语境可以利用。而且,他多录制现场,得施展得评讲,评三国、红楼以及三国红楼的各版电视剧,都很能发现问题点,很有趣。也能很自信地说不少北京、回民的文化掌故(且不管对错吧)。
同样是说跳宝,单田芳的张作霖里面也有,王玥波的宋金刚里也有,王玥波那前前后后的气氛渲染、细节的呈现,相关知识的介绍,单田芳那里全都没有,就是给你个小人儿书故事梗概似的就完了。那人看小人儿书好不好何必忍你那破锣嗓子。
王玥波和郭德纲合说过一个“波斯寻宝”,王玥波说的上,郭德纲说的下。两小时。就可以发现他们的差别。
2. 书目
说起波斯寻宝,其实我想起了王文玉,也是评书相声两门——说相声长期给刘文亨捧哏,刘文亨下世以后和田立禾搭档。评书至少录过封神榜和三言二拍,说得很棒。
早年间电台电视播过不少今天再不翻头的东西,田占义的林祥谦,刘立福的聊斋,石连君的一些书(有的还记得情节但是不记得名字了),都有听头——特别刘立福是业界前辈,不过那会儿我太小没有品评力也没什么印象
特别有趣的是,华北的电台居然播过四川话的曲艺。连说带唱的“华子良传”。好不好听完全不记得了,当初只有“听不懂”仨字。现在想听听都不知道人家叫什么。
单田芳。田连元。均如上述。
袁阔成。比起三国,我更欣赏西汉(西楚霸王)。烈火金刚有各种意义上的独到处(第一批新书,也诙谐紧张)。
王玥波。宋金刚押宝是完成度最高的。不过他的书我部部跟。还在进行的长书有隋唐(二百多小时了),雍正剑侠图(一百七十小时)。
连丽如的东汉也是独一份。初听的时候我才五六岁,正爬在桌子上啃排骨,收音机在排骨盆后面。听着蓝脸儿马武大战白脸儿岑鹏,啃排骨蘸香油,别提多享受了。
张少佐。他的一些东西很奇怪,比如老道的颂号,各种拟声词也各路,评书技巧也可挑剔。但是雍正剑侠图说得最全。大明剑侠系列也有听头。
二、相声
西北相声,比如最近比较火的苗阜、王声,还有兰州的王海。感觉自成一路。而且都多少有种曲校学员班范儿——就好像王泉、单连丽那个劲儿。或者姜昆在李文华时代的劲儿。不是说不好——其实挺好的,虎口遐想,诗歌与爱情,挺好的——但是。
和经典时代相声的感觉不一样。
我自己听北京和天津多。
最开始喜欢口齿清楚嗓音好听的侯宝林,马季,刘文亨,常宝霆,刘宝瑞等等。
后来喜欢天津范儿,热闹、真,比如阎笑儒卖布头,马三立练气功,郭荣启打牌论,佟有为马树春买挂票(闹大利亚!。。。)。郭德纲的“传统”段子里的资源基本从天津来。何云伟的卖布头也学的是阎,不是王世臣更不是侯宝林。
但是现在回味起来,觉得还是高德明、罗荣寿那种耐听。并不一定多好笑,也少有柳活(罗荣寿倒说点儿估衣),但技术感极为强烈。口齿非常清晰,台词极为瓷实,捧逗接话严丝合缝没有半秒空当,可是又不着痕迹——真觉得李桂山作为捧哏技术毫不逊色于赵佩茹。哪怕有时候觉得没有多好笑或者一点儿不火爆,笑料节制,贯口平滑,不是马家那种抑扬顿挫张弛着炫,更不是郭德纲那种傻快,就是平滑,技术高超而无炫感。也是难得的老北京话的相声,不是南城的混合型北京话(今天都觉得这是正宗了),不是三河话或者保底人学北京话。
不过,虽然高凤山是三河人,但“押宝”和“卖马”都实在太牛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