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放映室:超能英雄成名之谜 蜘蛛侠
神秘的蜘蛛让他的生活顿时改变。戴上张牙舞爪的面具,他变身为惩罚罪犯的正义使者。黑暗的都市角落,一位超能英雄正在诞生。第10放映室为您解开蜘蛛侠的成名之谜。
当今影坛的一大趋势就是让所谓的超能英雄带有两面性、三面性甚至多面性。像超人那样内衣外穿、基本上永远打不死的完美先生正在销声匿迹。蝙蝠侠以善恶难辨的商人形象出现在观众面前,X战警们成了那些无法无天的基因变异人。而蜘蛛侠更胜一筹。因为这个后现代超能英雄的终极进化版有着别人都不具备的优势。
蜘蛛侠以及真实生活中的他——彼得·帕克 是惊奇漫画属下的一个超级英雄,诞生在1962年8月的《惊奇幻想》第15期上。到了现在,他已经成为世界上最畅销、最成功的超级英雄之一。最原始版的《神奇蜘蛛侠》一共发行了441期,直到1998年11月才停刊,然后又于1999年1月复刊。到2008年为止,蜘蛛侠这个漫画形象拍了许多动画和电视剧集,包括最近几年取得票房成功的三部电影。如果流传下来的历史没有什么疏漏的话,《蜘蛛侠》就是美国电影史上策划期最长的一部影片。早在70年代,好莱坞就已经开始进行漫画到银幕的改编。据说《泰坦尼克号》的导演詹姆斯·卡梅隆也曾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甚至为惊奇漫画撰写了一个剧本大纲。然而好事多磨,像这样一部充满特效镜头的科幻漫画电影在70年代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拍摄困难与障碍,因此,直到2000年,众所期待的超级英雄蜘蛛侠才正式由索尼控股的哥伦比亚电影公司着手拍摄。1亿3900万美金的大投资,配合经验丰富的导演萨姆·雷米,现代电脑科技的帮助,30年等待的结果,就在2002年5月上映的《蜘蛛侠》系列电影第一集。
电影《蜘蛛侠》系列在美国本土乃至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都掀起了一阵久违的漫画英雄热。这个后现代超能英雄的终极进化版到底有着什么别人不具备的优势?有了超人、蝙蝠侠等等漫画英雄在前,蜘蛛侠有借何而成名?这些谜底的答案其实就在电影中。
意外Ⅰ超能英雄的诞生之谜
中学生彼得帕克的生活是平淡的。他自幼父母双亡,和伯父、伯母一起生活在纽约皇后区,是个默默无闻的普通学生。就像美国许多来自破碎家庭的孩子一样,尽管彼得人很聪明,却很害羞,也常遭受一些同学的嘲弄。虽然在校报担任摄影师,但彼得的照片并不受赏识,从来没有女孩子注意过他。彼得也并不在乎。因为他对青梅竹马的邻家女孩玛丽珍心仪已久,只不过从未表白罢了。
在一次学校组织的活动中,彼得和同学们去看有关蜘蛛的科学展览。一只基因变异的蜘蛛从大棚的吊灯上顺着蛛丝猛然掉落,慌不择路间,蜘蛛在正拍照的彼得手上咬了一口。
回家之后,彼得发了一夜的高烧,醒来之后却突然发现自己被神奇地赋予了蜘蛛的那种能够感知危险来临的第六感。他变得迅捷、敏锐,身体里透出无穷的力量。他的视力奇迹般地恢复到了最佳状态,再也不需要戴眼镜了。
或许我们每个人在小时候都曾经梦想过有一天自己醒来之后,突然就拥有了神奇的力量。但甚少有人会去思考得到力量之后应该怎么做。在被蜘蛛咬到之前的彼得帕克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高中生,性格内向,在理科方面颇有才华,但总体上唯唯诺诺。他和伯父伯母的生活温馨而贫困,属于地道的底层市民家庭。彼得帕克也绝对是一个地道的普通人,从来就没有想过自己的理想或者责任。正是因此,《蜘蛛侠》的故事就伴随着这个略带自卑的男孩的成长而具有了与众不同的意味。
当彼得帕克刚刚获得超能力的时候,他并未意识到这能力对自己意味着什么。像所有传说中的英雄人物一样,彼得为自己设计了一套快客装:红色的蜘蛛紧身服和面具。他甚至想用这样的能力发一笔横财。不久,彼得出现在赏金摔跤比赛的现场,希望用自己新生的力量打败对手,赢取奖金,买一辆车讨好心爱的姑娘。
可惜,摔跤比赛的主办人拒绝发给彼得3000美元的奖金,理由是他赢得太快了。彼得因此怀恨在心。没想到天赐良机,彼得正好撞上从那个主办人办公室里逃出来的窃贼。为报复主办人,他放过了窃贼。然而谁也没有料到,这个劫匪在逃跑的路上做了一件事,正是这个事件成为了蜘蛛侠诞生的转折点。
对彼得而言,伯父的存在就像是自己的父亲,他不顾一切地开始追逐那个杀死了自己伯父的劫匪。然而等他追到了才发现,这个人正是自己在摔跤比赛的大楼中曾经放过的那个歹徒。作为蜘蛛侠,彼得给了这个窃贼应有的惩罚。
因为自己一时的私心而导致伯父意外身亡,这件事令彼得悔恨不已。然而就在悔恨中,他想起了伯父跟他说过的一句话:力量越大,你的责任也就越大。彼得将这句话铭记在心,决定投身于打击犯罪的斗争之中。从此,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里,只要有犯罪行为,蜘蛛侠就会从天而降,协助警方把罪犯绳之以法。
或许很多人在小的时候都曾有过这样一个幻想,那就是,有一天醒来之后,突然发现自己有了异乎常人的超能力。或许是刀枪不入的身体,或许是异常的智商,或许是千里眼、顺风耳,总之,我们和以前不一样了。在系列电影《蜘蛛侠》中,内向沉默的高中生彼得帕克因为这些突如其来的超能力而变成了对抗犯罪的蜘蛛侠。然而英雄的生活真的有如我们幻想中的那样光辉吗?
渐渐地,蜘蛛侠出名了,但讽刺的是,彼得的生活却因此愈发艰难。伯父去世之后,家里没有了经济来源,生活越来越辛苦,连房租都负担不起。蜘蛛侠每天为了维护正义而精疲力尽,但他却并没有因为这些义行而受到应有的尊敬。人们把他看做怪物,对他的超能力一方面好奇和羡慕,另一方面却又怀疑和担心。彼得有时候也会想即使自己拯救了地球又怎么样?他还是找不到固定工作、交不到女朋友,媒体对他虎视眈眈,广大群众也不知道该爱他、恨他还是怕他?。
为了减轻家里的经济负担,彼得在披萨店找到了一份送外卖的工作。这个薄利多销的小店有着严格的送餐规定,如果不能在半小时之内把披萨送到指定的地点,那么损失必须由送餐人员全面承担。彼得对此自信满满,毕竟自己是神秘的蜘蛛侠,能够飞檐走壁,又怎么会在意这小小的时间限制呢!可惜现实却给了他残酷的一课。
给报社拍照片赚外快也是彼得的另一份兼职。但是由于蜘蛛侠最近的活动减少,彼得拍摄的蜘蛛侠照片也没有以前那么好的销路了。虽然报社里的人都很同情他,但世界是现实的。除了同情之外,他们并不能提供实质性的帮助。
雪上加霜的是,彼得和青梅竹马的玛丽珍之间的关系也陷入了僵局。在超能英雄纷纷打破类型化模式的今天,蜘蛛侠的独特之处在于为我们展示了一个人人都面临的问题:坚持自我很可能会伤害我们所爱的人。而那些我们坚持的事物也并非完全符合我们的期望。彼得发现自己信誓旦旦想要拯救的世界并不需要自己,或者只是把自己当作一个喜欢炒作的变异人,那么蜘蛛侠的存在还有意义吗?
坚持还是放弃?
超能英雄的成长艰辛
彼得帕克迷失在自我和蜘蛛侠这双重身份之间,就在这个时候,他的超能力莫名其妙的没有了。于是彼得去咨询了一位心理专家。有趣的是,通过这一举动,电影的编导巧妙地把观众和医生的身份重叠,不仅为彼得也是为银幕前的我们进行了一次形而上的心理分析。一边是超能英雄的使命召唤,一边是对宁静生活和爱情的渴望,对还没有长大成人的彼得而言,抉择又会是什么呢?
彼得帕克在无奈之中求助于心理专家的这个场景出现在系列电影《蜘蛛侠》的第二集,对于我们理解剧情有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因为自我和本我的挣扎这样的心理问题在当今社会具有相当的普适性。
彼得决定听医生的话放弃蜘蛛侠的秘密身份,放弃拯救世界的伟大理想,继续做一个普通人,在普通人的世界里生活。他在大学里努力念书,和可爱的玛丽珍的关系也渐渐浪漫起来。在普通人的世界里,彼得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快乐和轻松。然而超能英雄的使命却一直在呼唤自己,那么,彼得会怎么做呢?他是否真的快乐?!
《蜘蛛侠》系列漫画初次和读者见面的时候正是上世纪六十年代。神秘生物、基因改造、超能力、超现实的话题很容易就引起
年轻读者的共鸣。三十多年后,《蜘蛛侠》系列电影进一步扩展了这些长盛不衰的噱头。在影片第二集中,出现身份认知危机的蜘蛛侠的面前出现了一位强敌——章鱼博士。章鱼博士是一个性格非常复杂的科学家,他致力于研究新的可动机械爪。这项发明具有极高的军事和民用价值。他的研究已经进入收尾阶段,发明的章鱼披甲初具规模,只是没有估计到装甲的副作用和破坏性,实验失败了。博士付出了惨痛的代价,章鱼爪与他融合成了一体控制着博士开始作恶。
在电影的第二集中,为了获取稀有金属将自己的试验进行下去章鱼博士挟持了玛丽珍。看见心爱的人濒临险境,彼得的超能力竟然奇迹般的恢复了。他和章鱼博士在纽约的城铁车顶展开了一场惊险刺激的大战。
能力越大,责任越大。伯父的这句话从此成了蜘蛛侠的座右铭。选择成为超级英雄之后,彼得面临的新挑战就是如何运用自己的力量去平衡他的双重身份。在原始的蜘蛛侠漫画里,彼得帕克是一个成天忧虑于自身基因的男孩。他担心自己身上发生的变化会进一步加剧,直到全变成一只昆虫。在萨姆·雷米所导演的《蜘蛛侠》系列影片中,这种担忧被置换成了青春期的迷茫:报社的老板压榨他,银行的职员欺辱他,就连他所深爱的玛丽珍也几乎离他而去。所有的一切,都是每一个初涉社会的年轻人免不了要遭遇的,只不过他是蜘蛛侠。于是他的少年维特之烦恼也就因此成为了银幕传奇。
【蜘蛛侠 2】
他既是平凡的学生,又是神秘的侠客,双重身份带来怎样的困难与挑战?蜘蛛侠最大的敌人究竟是谁?
《蜘蛛侠》的漫画和电影成功的为广大观众塑造了一个极其白痴的英雄形象:彼得·帕克。生活中的彼得是个书呆子式的人物,不善言辞、不受欢迎,似乎永远都在大众的视野之外。然而就是这些特点从另外一个角度放大了他作为超能英雄的戏剧表现力。这位超能英雄的诞生是个意外,他的成长更是充满了困难与挑战,更麻烦的是,他还要在拯救世界的同时兼顾学业、事业和恋爱。身为超能英雄,他的成名之路会在怎样的磕磕绊绊中继续呢?
前两集电影中,对蜘蛛侠彼得帕克而言,挑战都是外在的,到了电影的第三集里,随着这个平凡而又超凡的青年人的成长,我们进一步看到了他的缺点和不成熟以及需要继续学习的东西。前两集中,蜘蛛侠虽然惩恶扬善,可是公众舆论对他存在着争议,因此蜘蛛侠也一直保持低调。但从第三集一开始,就已经让蜘蛛侠成为了万人景仰的英雄。他越来越享受作为一个超级英雄在城市里四处飞来荡去、被万人敬仰崇拜的感觉。事业爱情双得意的情况下本着救世的善心才披上蜘蛛衣的彼得开始变得骄傲自大起来。
就在这个时候,彼得被一种像黑色小蚯蚓似的外星物质附身,这种物质完全改变了旧蜘蛛衣的性能。它不仅让衣服有了自我修复的能力,还让彼得的体力、跳跃、织网的能力更强。得心应手的彼得对自己的战绩愈发骄傲起来。可是黑蜘蛛衣之所以能够赋予彼得更快的速度、更强的力量,是因为它是有着自我意识的狡猾生物,它借此控制了彼得的意识,让他几乎彻底堕落。
在彼得的心里,其实一直有一个无法解开的结,那就是伯父的死。在电影的第一集里,蜘蛛侠曾找到了那个强盗,并且逼得他最后跳楼。然而在第三集里,由于反派人物沙人的登场,让彼得发现其实伯父的死真凶另有其人。在黑色蜘蛛衣的控制下,他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复仇上,没有想过自己已经在不知不觉间几乎变成了一个杀人犯。
在许多精神分析的案例中,我们都能发现典型的化身博士现象。化身博士是文学领域中众人皆知的艺术形象,这个称呼最初源自《杰克博士与海德先生的奇怪病例》这本小说。故事的作者是与狄更斯同时代的英国著名作家史蒂文生。小说的主角受人尊敬的科学家杰克对自己用了一种试验中的药剂,在晚上化身成邪恶的海德四处作恶。他终日徘徊在善恶之间,内心的愧疚和犯罪的快感不断冲突,令他饱受折磨。这种貌似荒诞的故事其实蕴含了最深刻的人性命题:人,到底是黑白分明还是善恶并存?
发觉自己的灵魂与身体逐渐被黑色蜘蛛衣占据之后,彼得一度在犯罪的快感和良心的正义之间挣扎。这正是新瓶装旧酒的化身博士现象。虽然化身博士是西方文学中长盛不衰的主题,但是出现在《蜘蛛侠3》中的类似设定却没有博得观众和评论家的好感。拿外星生物来解释蜘蛛侠变坏的原因实在不能满足观众日益刁钻的胃口。除此之外,电影前两集中那些真实世界的苦涩和复杂在第三集里被最大限度的淡化了。现在的《蜘蛛侠》又犯了和晚期《超人》系列电影同样的毛病:过度追求场面的刺激却没有整体的、令人信服的故事。彼得与外星寄生生物抢夺自身的支配权虽然构成了影片的最大噱头之一,但是假如蜘蛛侠真的变坏了,那观众还看电影干嘛呢?!虽然一开始我们就知道彼得最后还是会走回拯救世界的老路上来,但这个过程却慢慢的失去了原有的刺激。接下来的蜘蛛侠又会用什么吸引大众的眼球呢?由于电影前三集在票房上的成功,第四集也被提上了议事日程。哥伦比亚电影公司的目标是要把《蜘蛛侠》系列影片炒作成为21世纪的《超人》系列。在蜘蛛侠的原始漫画里,从第一战开始,彼得就发现他夹在私人生活和行侠仗义之间,倍感痛苦,甚至一度放弃,最后甚至向全世界公开了自己的真实身份。有了这些剧情作为铺垫,电影可以展开的空间是很大的,尤其是一直围绕在蜘蛛侠身上最为惹人注意的两个话题,那就是他的罗曼史和千奇百怪、层出不穷的敌人们。
【蜘蛛侠 3】
进入21世纪,尤其是911事件之后,好莱坞出现了一大批杂糅科学、幻想和神话的电影。这些影片为经历灾难和伤痛的人们提供了暂时的逃避和慰藉。
《蜘蛛侠》系列电影就是其中比较成功,也比较特殊的一部。由于同名漫画很早就在美国本土声名远播,好莱坞在上世纪70年代就已经开始有动议制作这部影片。但由于种种技术限制,直到2002年,电影版的《蜘蛛侠》才和广大影迷见面。影片一上映就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蜘蛛侠彼得*帕克也顺理成章地成为了新世纪超能英雄的代表人物。最原始版的《神奇蜘蛛侠》一共发行了441期,直到1998年11月才停刊,然后又于1999年1月复刊。有了那么多的漫画做铺垫,电影可以阐述的空间也相应的大了起来。哥伦比亚电影公司希望把这部影片炒作成为21世纪的《超人》系列。就在《蜘蛛侠》开拍的同时,《蜘蛛侠2》与《蜘蛛侠3》就已经列入发行公司的日程表之中了。也正是因为如此,确定演员人选的过程变得漫长而扑朔迷离,主角必须要能够连续出演《蜘蛛侠》系列的每一集,这对于已经成名的一线明星来说显然是一个苛刻的要求,因此反其道而行,选择更容易管理的二线演员,对于制作公司来说则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果然,最终哥伦比亚以不到400万美金的价格就签下了男主角托比*马奎尔。虽然他没有高大健壮的身材,还时不时流露出木讷的样子,与电影中光鲜亮丽的配角对比之下,既给故事增加了喜剧元素,也使这个形象更贴近人心。关于《蜘蛛侠》的其他配角人选,一直就传闻不断。不过传闻最多,就越说明这部影片所受到的高度期待。女主角玛丽*珍这个角色,更是吸引了好莱坞最炙手可热的女明星们的注意,但是结果出人意料,凭借《夜访吸血鬼》中成名的克里斯汀*邓斯特雀屏中选,而正式宣布之前,并没有过任何有关她会参演的传闻。在超能英雄的类型里,蜘蛛侠是比较特殊的一位,因为他是唯一真正来自底层的平民英雄。超人是高高在上的神,蝙蝠侠是一个工于心计的中年人,相比之下,只有蜘蛛侠是平凡的。从他的成长中,我们甚至可以看到自己的影子。在目前已经上映的三集《蜘蛛侠》电影中,彼得*帕克一直都在超能英雄和平凡人的双重身份之间徘徊、成长。他除了要应付一个又一个敌人之外,还要面对和玛丽*珍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爱情习题。这个路数很符合当今影坛的叙事趋势,大多数的英雄并不在一开始就无敌,他们经历了一个又一个的问题,打败了一个又一个的敌人,他们就像银幕前我们的镜像,在平淡生活和惊险刺激之间的夹缝中顽强生存着。
一波三折——恋情与友情的考验
近年来,所有讲述英雄成长的电影故事都不可避免地会用爱情来作为调节气氛、推动剧情的重头戏。《哈利波特》系列如此,《蜘蛛侠》自然也不例外。彼得和玛丽珍的关系在三集电影中分分合合,是使少年成长为男人的重要推动力。在电影中,玛丽珍是彼得帕克长期暗恋的对象,她住在彼得的对门,有着一个不正常的家庭,她一直把彼得当成好朋友,并且非常信赖他。但彼得和玛丽珍的关系却因为一个不能不提的人物而蒙上了一层阴影。这个人就是彼得的同窗好友:哈里*奥斯本。《蜘蛛侠》系列一开始就交代了彼得、玛丽珍、哈里之间的复杂关系。由于彼得和哈里都喜欢玛丽珍,因此未来的悲剧在此就埋下了伏笔。
突如其来的能力让彼得帕克变成了蜘蛛侠,同时也让这个年轻人的未来显得有些模糊。虽然有了外表的改变,本质上的彼得帕克依然是一个热爱生活、渴望爱与被爱的孩子。彼得的身份让哈里和玛丽珍的生活也随之复杂起来。而这种复杂关系,又为彼得蜘蛛侠的身份平添了许多不安定的因素。
哈里的父亲诺曼*奥斯本原本既是一个成功的生意人,又是一个著名的科学家。在一次严重失误的科学实验中,他意外地发现了一个可以提高智商、增强力量的神秘配方。于是诺曼内心深处的邪恶野心逐渐显露。他一边保持着正人君子的身份,一边装扮成绿妖精行凶作恶,铲除对自己不利的人。善于掩饰自己的诺曼让哈里坚信他是个好父亲,但实际上他的性情却益发极端。在团结日庆典上,玛丽珍由于绿妖精的出现而陷入危险的境地。千钧一发之际,蜘蛛侠出现了。
【蜘蛛侠 4】
大比拼——层出不穷的敌人
当然,要求一部商业大片过于重视情节的圆满和人物的丰润是不现实的。漫画的粉丝和电影的观众们更希望看到越来越多的反派和惊险刺激的战斗场景。《蜘蛛侠》系列电影的标志性动作场面就是蜘蛛侠在宽银幕上纵身飞跃于摩天大楼之间的场景。除此之外,由于漫画原作几十年来积累的人气,观众对于其中的反派人物的期待自然不能小觑。能够做蜘蛛侠的敌人,手底下需要有多少不俗的硬功夫呢?在蜘蛛侠的原著漫画里,有很多反派角色相当著名。其中最厉害也最危险的敌手包括绿妖精、章鱼博士和毒液。其他的反派则有怪物、蜥蜴教授、毒蝎、沙人、犀牛人、神秘客、吸血鬼魔比斯、魔伦、液体人、震撼怪、秃鹫、电光人、变色龙、猎人克拉文、屠夫和金并等等。这些反派基本上都是因为科学事故或误用科学技术而导致变异的,都有着动物式样的服装和能力。有时,这些反派还结合成险恶六人组这样的联盟对抗蜘蛛侠。电影的出品方索尼公司和导演萨姆雷米曾经对媒体透露,他们有意拍出6集《蜘蛛侠》电影,要把惊奇漫画中蜘蛛侠的敌人挨个搬上大银幕。
绿妖精
著名的绿妖精在电影第一集里就已经亮相。在原著漫画中,绿妖精有两个,是故事里唯一有继承关系的恶人。在第一集中,老绿妖精被消灭之后,他的儿子哈里奥斯本为了报仇,戴上了父亲遗留下来的绿色面具,成为绿妖精二代。二代的形象有了一定变化。没有头套,身上带着两把剑,长的绑在背后,短的绑在右腿,护目镜和手套是黑色的。整体上来看,哈里版的绿妖精显得没有那么邪恶了。电影的第三集中,绿妖精二代幡然悔悟,为救蜘蛛侠而死。虽然在原著漫画中,绿妖精二代后来因为彼得和玛丽珍婚姻的解除而再次复活,但是在电影中,这个角色此时已经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
章鱼博士
奥托博士是一个天才的科学家,毕生致力于寻找新能源的实验。当彼得经朋友哈里奥斯本介绍见到奥托博士时,他感到一种莫名的恐惧。奥托博士在妻子罗丝的支持下在家里的实验室里日以继夜地研制着突破性的科学发明。但在一次新发明的示范中,可怕的事情发生了。奥托博士被自己发明的机械触手控制,变成了章鱼博士。
实际上,不仅电影中的英雄们在走人性化路线,连反派角色也不例外。章鱼博士就是典型的例子。他是一个复杂矛盾的个体。被触手附身之后,一方面,他依旧执着于一个科学家完成实验的使命,另一方面,良心上又无法承受自己在触手控制下做出伤天害理之事。章鱼博士因此痛苦不已。在败给蜘蛛侠之后,章鱼博士又为是否应该摧毁自己设计的新能源装置而挣扎不已,因为自己毕生的心血如果不能得到控制就会摧毁整个纽约。在这种情形之下,章鱼博士做出了一个英雄般的决定。
章鱼博士带着毕生的心血沉入了河底,但故事又为我们留下了一个伏笔,那就是章鱼博士的生死之谜。作为原著漫画中最强有力的反派之一,电影自然不能如此轻易地就让他隐身幕后。对于章鱼博士,我们可以期待的还有很多。
沙人
在电影的前两集里,蜘蛛侠每次都是单挑一个敌人,而到了第三集却暴增到了3个。《蜘蛛侠3》上映之前,宣传所针对的噱头除了可能是该系列最后一集外,还有三大反派加三角恋的宏达构架。在影片的制作阶段,无论是绿妖精二代、沙人还是毒液,每宣布一个新角色,漫画迷和影迷们都要激动半天。那么影片中的新恶人能否像前两集那样争取到观众的认可呢?
眼前这一幕沙砾遍地、黄沙漫天的场景对于不熟悉电脑技术的观众朋友而言,可能乍一看很像那部脍炙人口的商业电影《木乃伊》,实则不然。这个场景代表了近年来电脑特效的最高水平,被称作集群微粒仿生。这个片段也是电影《蜘蛛侠3》中技术含量最高的场景。在无以伦比的视觉奇观中,催生了电影里的一个强大反派的诞生,他就是沙人。
实际上,沙人这个角色的处理很类似电影第二集中的章鱼博士,他有着令人同情的感情背景和比较立体化的人物性格。沙人的原名叫佛林特*马克,是一个逃犯,他逃狱之后意外闯进了核试验基地,阴差阳错之间被改造了身体基因,成为了身体能幻化成沙并卷起沙尘暴的沙人。而沙人之所以被关押并且越狱的唯一原因就是为了给女儿筹集治病的钱。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沙人和蜘蛛侠狭路相逢了。在抢劫运钞车的过程中,蜘蛛侠发现这个新生的敌人竟然和自己伯父的死有关。可惜因为沙人只是第三集电影中蜘蛛侠的三个对手之一,所以关于这个人物的戏份时不时被其他人物的线索切换而打断。即使是他和蜘蛛侠的互动也是到了电影的末尾才草草有了短暂的交代。在漫画改编的电影中,如果反派们不够醒目,单靠正面英雄,很难撑起一部戏。《蜘蛛侠3》中沙人给人的感觉始终是轻飘飘的。虽然最后随风而去,但是我们都知道,他还会回来的。
毒液
相比之下,电影对最晚出现的毒液的变身时机处理就显得像一个巧合。我们可能还记得在电影第三集中曾经一度占据了彼得身心的外星寄生生物,它就是毒液的原型。但是这种生物必须依靠寄生才能扩大和作恶。发现自己被它控制的彼得来到大教堂的钟楼里,希望摆脱束缚。他发现浑厚的钟声正是这个邪恶生物的克星。然而无巧不巧,蜘蛛侠和外星生物的抗争被职业狗仔队埃迪*布洛克发现了。
埃迪和彼得在同一家报馆供职,是一个十足的小人。因为蜘蛛侠的介入,他同时失去了女朋友和事业。埃迪在憎恨中来到了教堂,却正好被从蜘蛛侠身上硬生生剥下的黑色外星生物碰到了。寄生物体会到他内心的仇恨,迅速进入他的身体,把它赠与蜘蛛侠的超凡能力附加在布洛克身上,让他变成了残忍的反派毒液。
毒液与沙人联手与蜘蛛侠在片尾展开了一场大战。虽然战况空前惊险刺激,但《蜘蛛侠3》的最大弱点也因此暴露了出来,那就是呈下降趋势的恶人价值。毒液本来是原著中有名的反派,但它的出现和消失竟然是那么的突然。不过草率的收场也有一个好处,那就是,他和沙人一样都有着重返银幕的潜力。
由于前三集的热卖,电影《蜘蛛侠4》中的反派的角色也基本确定,很有可能是蜥蜴教授和屠夫。其实在电影的第二、第三集里,蜥蜴教授已经出现过了,他就是彼得帕克的老师:康纳斯教授。同时另一个角色黑猫女也可能出现。在漫画书里,她曾一度是蜘蛛侠的女友和合作伙伴,但是,以往一个反派就能胜任的任务现在需要三个甚至更多的角色才能胜任。与其说这是编导的能力不够,倒不如说是制作公司对庞大的漫画迷和影迷们所代表的潜在商业价值的妥协。制作方索尼公司和导演萨姆雷米隐约透露过把《蜘蛛侠》系列拍到6集的打算。也就是说,出场的人物越多,续集的升值潜力就越大。如果说《蜘蛛侠1》是讲英雄的诞生与觉醒,《蜘蛛侠2》是彼得完成对外在身份认可的过程,《蜘蛛侠3》则是他两个身份在内心深处的艰苦斗争,那么到了第4集里,蜘蛛侠的正义之路又会遭遇怎样的冲击。我们只能等到电影上映之后才能确定了。不单是在电影里,在惊奇漫画出品的一系列漫画书中,蜘蛛侠也在成长,从一个害羞的高中生到一个困扰的大学生,从一个结了婚的教师再到超级英雄团体复仇者里的一员。自然,电影没有漫画的优势,不能在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里用大量背景信息充实蜘蛛侠的成长过程,但电影也具备漫画没有的强大魅力。它是三位、立体的,它所包含的视觉冲击远远超过了平面媒体。电影也是成功的造星机器,包含另一层商业价值。就如同彼得帕克必须平衡生活之中的酸甜苦辣一样。对于蜘蛛侠系列电影,我们总会因为出色的视觉特效、强势的宣传以及对平面人物立体化的期待,一集一集地看下去。
原文链接:http://www.gua5.com/12734.html
当今影坛的一大趋势就是让所谓的超能英雄带有两面性、三面性甚至多面性。像超人那样内衣外穿、基本上永远打不死的完美先生正在销声匿迹。蝙蝠侠以善恶难辨的商人形象出现在观众面前,X战警们成了那些无法无天的基因变异人。而蜘蛛侠更胜一筹。因为这个后现代超能英雄的终极进化版有着别人都不具备的优势。
蜘蛛侠以及真实生活中的他——彼得·帕克 是惊奇漫画属下的一个超级英雄,诞生在1962年8月的《惊奇幻想》第15期上。到了现在,他已经成为世界上最畅销、最成功的超级英雄之一。最原始版的《神奇蜘蛛侠》一共发行了441期,直到1998年11月才停刊,然后又于1999年1月复刊。到2008年为止,蜘蛛侠这个漫画形象拍了许多动画和电视剧集,包括最近几年取得票房成功的三部电影。如果流传下来的历史没有什么疏漏的话,《蜘蛛侠》就是美国电影史上策划期最长的一部影片。早在70年代,好莱坞就已经开始进行漫画到银幕的改编。据说《泰坦尼克号》的导演詹姆斯·卡梅隆也曾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甚至为惊奇漫画撰写了一个剧本大纲。然而好事多磨,像这样一部充满特效镜头的科幻漫画电影在70年代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拍摄困难与障碍,因此,直到2000年,众所期待的超级英雄蜘蛛侠才正式由索尼控股的哥伦比亚电影公司着手拍摄。1亿3900万美金的大投资,配合经验丰富的导演萨姆·雷米,现代电脑科技的帮助,30年等待的结果,就在2002年5月上映的《蜘蛛侠》系列电影第一集。
电影《蜘蛛侠》系列在美国本土乃至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都掀起了一阵久违的漫画英雄热。这个后现代超能英雄的终极进化版到底有着什么别人不具备的优势?有了超人、蝙蝠侠等等漫画英雄在前,蜘蛛侠有借何而成名?这些谜底的答案其实就在电影中。
意外Ⅰ超能英雄的诞生之谜
中学生彼得帕克的生活是平淡的。他自幼父母双亡,和伯父、伯母一起生活在纽约皇后区,是个默默无闻的普通学生。就像美国许多来自破碎家庭的孩子一样,尽管彼得人很聪明,却很害羞,也常遭受一些同学的嘲弄。虽然在校报担任摄影师,但彼得的照片并不受赏识,从来没有女孩子注意过他。彼得也并不在乎。因为他对青梅竹马的邻家女孩玛丽珍心仪已久,只不过从未表白罢了。
在一次学校组织的活动中,彼得和同学们去看有关蜘蛛的科学展览。一只基因变异的蜘蛛从大棚的吊灯上顺着蛛丝猛然掉落,慌不择路间,蜘蛛在正拍照的彼得手上咬了一口。
回家之后,彼得发了一夜的高烧,醒来之后却突然发现自己被神奇地赋予了蜘蛛的那种能够感知危险来临的第六感。他变得迅捷、敏锐,身体里透出无穷的力量。他的视力奇迹般地恢复到了最佳状态,再也不需要戴眼镜了。
或许我们每个人在小时候都曾经梦想过有一天自己醒来之后,突然就拥有了神奇的力量。但甚少有人会去思考得到力量之后应该怎么做。在被蜘蛛咬到之前的彼得帕克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高中生,性格内向,在理科方面颇有才华,但总体上唯唯诺诺。他和伯父伯母的生活温馨而贫困,属于地道的底层市民家庭。彼得帕克也绝对是一个地道的普通人,从来就没有想过自己的理想或者责任。正是因此,《蜘蛛侠》的故事就伴随着这个略带自卑的男孩的成长而具有了与众不同的意味。
当彼得帕克刚刚获得超能力的时候,他并未意识到这能力对自己意味着什么。像所有传说中的英雄人物一样,彼得为自己设计了一套快客装:红色的蜘蛛紧身服和面具。他甚至想用这样的能力发一笔横财。不久,彼得出现在赏金摔跤比赛的现场,希望用自己新生的力量打败对手,赢取奖金,买一辆车讨好心爱的姑娘。
可惜,摔跤比赛的主办人拒绝发给彼得3000美元的奖金,理由是他赢得太快了。彼得因此怀恨在心。没想到天赐良机,彼得正好撞上从那个主办人办公室里逃出来的窃贼。为报复主办人,他放过了窃贼。然而谁也没有料到,这个劫匪在逃跑的路上做了一件事,正是这个事件成为了蜘蛛侠诞生的转折点。
对彼得而言,伯父的存在就像是自己的父亲,他不顾一切地开始追逐那个杀死了自己伯父的劫匪。然而等他追到了才发现,这个人正是自己在摔跤比赛的大楼中曾经放过的那个歹徒。作为蜘蛛侠,彼得给了这个窃贼应有的惩罚。
因为自己一时的私心而导致伯父意外身亡,这件事令彼得悔恨不已。然而就在悔恨中,他想起了伯父跟他说过的一句话:力量越大,你的责任也就越大。彼得将这句话铭记在心,决定投身于打击犯罪的斗争之中。从此,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里,只要有犯罪行为,蜘蛛侠就会从天而降,协助警方把罪犯绳之以法。
或许很多人在小的时候都曾有过这样一个幻想,那就是,有一天醒来之后,突然发现自己有了异乎常人的超能力。或许是刀枪不入的身体,或许是异常的智商,或许是千里眼、顺风耳,总之,我们和以前不一样了。在系列电影《蜘蛛侠》中,内向沉默的高中生彼得帕克因为这些突如其来的超能力而变成了对抗犯罪的蜘蛛侠。然而英雄的生活真的有如我们幻想中的那样光辉吗?
渐渐地,蜘蛛侠出名了,但讽刺的是,彼得的生活却因此愈发艰难。伯父去世之后,家里没有了经济来源,生活越来越辛苦,连房租都负担不起。蜘蛛侠每天为了维护正义而精疲力尽,但他却并没有因为这些义行而受到应有的尊敬。人们把他看做怪物,对他的超能力一方面好奇和羡慕,另一方面却又怀疑和担心。彼得有时候也会想即使自己拯救了地球又怎么样?他还是找不到固定工作、交不到女朋友,媒体对他虎视眈眈,广大群众也不知道该爱他、恨他还是怕他?。
为了减轻家里的经济负担,彼得在披萨店找到了一份送外卖的工作。这个薄利多销的小店有着严格的送餐规定,如果不能在半小时之内把披萨送到指定的地点,那么损失必须由送餐人员全面承担。彼得对此自信满满,毕竟自己是神秘的蜘蛛侠,能够飞檐走壁,又怎么会在意这小小的时间限制呢!可惜现实却给了他残酷的一课。
给报社拍照片赚外快也是彼得的另一份兼职。但是由于蜘蛛侠最近的活动减少,彼得拍摄的蜘蛛侠照片也没有以前那么好的销路了。虽然报社里的人都很同情他,但世界是现实的。除了同情之外,他们并不能提供实质性的帮助。
雪上加霜的是,彼得和青梅竹马的玛丽珍之间的关系也陷入了僵局。在超能英雄纷纷打破类型化模式的今天,蜘蛛侠的独特之处在于为我们展示了一个人人都面临的问题:坚持自我很可能会伤害我们所爱的人。而那些我们坚持的事物也并非完全符合我们的期望。彼得发现自己信誓旦旦想要拯救的世界并不需要自己,或者只是把自己当作一个喜欢炒作的变异人,那么蜘蛛侠的存在还有意义吗?
坚持还是放弃?
超能英雄的成长艰辛
彼得帕克迷失在自我和蜘蛛侠这双重身份之间,就在这个时候,他的超能力莫名其妙的没有了。于是彼得去咨询了一位心理专家。有趣的是,通过这一举动,电影的编导巧妙地把观众和医生的身份重叠,不仅为彼得也是为银幕前的我们进行了一次形而上的心理分析。一边是超能英雄的使命召唤,一边是对宁静生活和爱情的渴望,对还没有长大成人的彼得而言,抉择又会是什么呢?
彼得帕克在无奈之中求助于心理专家的这个场景出现在系列电影《蜘蛛侠》的第二集,对于我们理解剧情有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因为自我和本我的挣扎这样的心理问题在当今社会具有相当的普适性。
彼得决定听医生的话放弃蜘蛛侠的秘密身份,放弃拯救世界的伟大理想,继续做一个普通人,在普通人的世界里生活。他在大学里努力念书,和可爱的玛丽珍的关系也渐渐浪漫起来。在普通人的世界里,彼得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快乐和轻松。然而超能英雄的使命却一直在呼唤自己,那么,彼得会怎么做呢?他是否真的快乐?!
《蜘蛛侠》系列漫画初次和读者见面的时候正是上世纪六十年代。神秘生物、基因改造、超能力、超现实的话题很容易就引起
年轻读者的共鸣。三十多年后,《蜘蛛侠》系列电影进一步扩展了这些长盛不衰的噱头。在影片第二集中,出现身份认知危机的蜘蛛侠的面前出现了一位强敌——章鱼博士。章鱼博士是一个性格非常复杂的科学家,他致力于研究新的可动机械爪。这项发明具有极高的军事和民用价值。他的研究已经进入收尾阶段,发明的章鱼披甲初具规模,只是没有估计到装甲的副作用和破坏性,实验失败了。博士付出了惨痛的代价,章鱼爪与他融合成了一体控制着博士开始作恶。
在电影的第二集中,为了获取稀有金属将自己的试验进行下去章鱼博士挟持了玛丽珍。看见心爱的人濒临险境,彼得的超能力竟然奇迹般的恢复了。他和章鱼博士在纽约的城铁车顶展开了一场惊险刺激的大战。
能力越大,责任越大。伯父的这句话从此成了蜘蛛侠的座右铭。选择成为超级英雄之后,彼得面临的新挑战就是如何运用自己的力量去平衡他的双重身份。在原始的蜘蛛侠漫画里,彼得帕克是一个成天忧虑于自身基因的男孩。他担心自己身上发生的变化会进一步加剧,直到全变成一只昆虫。在萨姆·雷米所导演的《蜘蛛侠》系列影片中,这种担忧被置换成了青春期的迷茫:报社的老板压榨他,银行的职员欺辱他,就连他所深爱的玛丽珍也几乎离他而去。所有的一切,都是每一个初涉社会的年轻人免不了要遭遇的,只不过他是蜘蛛侠。于是他的少年维特之烦恼也就因此成为了银幕传奇。
【蜘蛛侠 2】
他既是平凡的学生,又是神秘的侠客,双重身份带来怎样的困难与挑战?蜘蛛侠最大的敌人究竟是谁?
《蜘蛛侠》的漫画和电影成功的为广大观众塑造了一个极其白痴的英雄形象:彼得·帕克。生活中的彼得是个书呆子式的人物,不善言辞、不受欢迎,似乎永远都在大众的视野之外。然而就是这些特点从另外一个角度放大了他作为超能英雄的戏剧表现力。这位超能英雄的诞生是个意外,他的成长更是充满了困难与挑战,更麻烦的是,他还要在拯救世界的同时兼顾学业、事业和恋爱。身为超能英雄,他的成名之路会在怎样的磕磕绊绊中继续呢?
前两集电影中,对蜘蛛侠彼得帕克而言,挑战都是外在的,到了电影的第三集里,随着这个平凡而又超凡的青年人的成长,我们进一步看到了他的缺点和不成熟以及需要继续学习的东西。前两集中,蜘蛛侠虽然惩恶扬善,可是公众舆论对他存在着争议,因此蜘蛛侠也一直保持低调。但从第三集一开始,就已经让蜘蛛侠成为了万人景仰的英雄。他越来越享受作为一个超级英雄在城市里四处飞来荡去、被万人敬仰崇拜的感觉。事业爱情双得意的情况下本着救世的善心才披上蜘蛛衣的彼得开始变得骄傲自大起来。
就在这个时候,彼得被一种像黑色小蚯蚓似的外星物质附身,这种物质完全改变了旧蜘蛛衣的性能。它不仅让衣服有了自我修复的能力,还让彼得的体力、跳跃、织网的能力更强。得心应手的彼得对自己的战绩愈发骄傲起来。可是黑蜘蛛衣之所以能够赋予彼得更快的速度、更强的力量,是因为它是有着自我意识的狡猾生物,它借此控制了彼得的意识,让他几乎彻底堕落。
在彼得的心里,其实一直有一个无法解开的结,那就是伯父的死。在电影的第一集里,蜘蛛侠曾找到了那个强盗,并且逼得他最后跳楼。然而在第三集里,由于反派人物沙人的登场,让彼得发现其实伯父的死真凶另有其人。在黑色蜘蛛衣的控制下,他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复仇上,没有想过自己已经在不知不觉间几乎变成了一个杀人犯。
在许多精神分析的案例中,我们都能发现典型的化身博士现象。化身博士是文学领域中众人皆知的艺术形象,这个称呼最初源自《杰克博士与海德先生的奇怪病例》这本小说。故事的作者是与狄更斯同时代的英国著名作家史蒂文生。小说的主角受人尊敬的科学家杰克对自己用了一种试验中的药剂,在晚上化身成邪恶的海德四处作恶。他终日徘徊在善恶之间,内心的愧疚和犯罪的快感不断冲突,令他饱受折磨。这种貌似荒诞的故事其实蕴含了最深刻的人性命题:人,到底是黑白分明还是善恶并存?
发觉自己的灵魂与身体逐渐被黑色蜘蛛衣占据之后,彼得一度在犯罪的快感和良心的正义之间挣扎。这正是新瓶装旧酒的化身博士现象。虽然化身博士是西方文学中长盛不衰的主题,但是出现在《蜘蛛侠3》中的类似设定却没有博得观众和评论家的好感。拿外星生物来解释蜘蛛侠变坏的原因实在不能满足观众日益刁钻的胃口。除此之外,电影前两集中那些真实世界的苦涩和复杂在第三集里被最大限度的淡化了。现在的《蜘蛛侠》又犯了和晚期《超人》系列电影同样的毛病:过度追求场面的刺激却没有整体的、令人信服的故事。彼得与外星寄生生物抢夺自身的支配权虽然构成了影片的最大噱头之一,但是假如蜘蛛侠真的变坏了,那观众还看电影干嘛呢?!虽然一开始我们就知道彼得最后还是会走回拯救世界的老路上来,但这个过程却慢慢的失去了原有的刺激。接下来的蜘蛛侠又会用什么吸引大众的眼球呢?由于电影前三集在票房上的成功,第四集也被提上了议事日程。哥伦比亚电影公司的目标是要把《蜘蛛侠》系列影片炒作成为21世纪的《超人》系列。在蜘蛛侠的原始漫画里,从第一战开始,彼得就发现他夹在私人生活和行侠仗义之间,倍感痛苦,甚至一度放弃,最后甚至向全世界公开了自己的真实身份。有了这些剧情作为铺垫,电影可以展开的空间是很大的,尤其是一直围绕在蜘蛛侠身上最为惹人注意的两个话题,那就是他的罗曼史和千奇百怪、层出不穷的敌人们。
【蜘蛛侠 3】
进入21世纪,尤其是911事件之后,好莱坞出现了一大批杂糅科学、幻想和神话的电影。这些影片为经历灾难和伤痛的人们提供了暂时的逃避和慰藉。
《蜘蛛侠》系列电影就是其中比较成功,也比较特殊的一部。由于同名漫画很早就在美国本土声名远播,好莱坞在上世纪70年代就已经开始有动议制作这部影片。但由于种种技术限制,直到2002年,电影版的《蜘蛛侠》才和广大影迷见面。影片一上映就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蜘蛛侠彼得*帕克也顺理成章地成为了新世纪超能英雄的代表人物。最原始版的《神奇蜘蛛侠》一共发行了441期,直到1998年11月才停刊,然后又于1999年1月复刊。有了那么多的漫画做铺垫,电影可以阐述的空间也相应的大了起来。哥伦比亚电影公司希望把这部影片炒作成为21世纪的《超人》系列。就在《蜘蛛侠》开拍的同时,《蜘蛛侠2》与《蜘蛛侠3》就已经列入发行公司的日程表之中了。也正是因为如此,确定演员人选的过程变得漫长而扑朔迷离,主角必须要能够连续出演《蜘蛛侠》系列的每一集,这对于已经成名的一线明星来说显然是一个苛刻的要求,因此反其道而行,选择更容易管理的二线演员,对于制作公司来说则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果然,最终哥伦比亚以不到400万美金的价格就签下了男主角托比*马奎尔。虽然他没有高大健壮的身材,还时不时流露出木讷的样子,与电影中光鲜亮丽的配角对比之下,既给故事增加了喜剧元素,也使这个形象更贴近人心。关于《蜘蛛侠》的其他配角人选,一直就传闻不断。不过传闻最多,就越说明这部影片所受到的高度期待。女主角玛丽*珍这个角色,更是吸引了好莱坞最炙手可热的女明星们的注意,但是结果出人意料,凭借《夜访吸血鬼》中成名的克里斯汀*邓斯特雀屏中选,而正式宣布之前,并没有过任何有关她会参演的传闻。在超能英雄的类型里,蜘蛛侠是比较特殊的一位,因为他是唯一真正来自底层的平民英雄。超人是高高在上的神,蝙蝠侠是一个工于心计的中年人,相比之下,只有蜘蛛侠是平凡的。从他的成长中,我们甚至可以看到自己的影子。在目前已经上映的三集《蜘蛛侠》电影中,彼得*帕克一直都在超能英雄和平凡人的双重身份之间徘徊、成长。他除了要应付一个又一个敌人之外,还要面对和玛丽*珍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爱情习题。这个路数很符合当今影坛的叙事趋势,大多数的英雄并不在一开始就无敌,他们经历了一个又一个的问题,打败了一个又一个的敌人,他们就像银幕前我们的镜像,在平淡生活和惊险刺激之间的夹缝中顽强生存着。
一波三折——恋情与友情的考验
近年来,所有讲述英雄成长的电影故事都不可避免地会用爱情来作为调节气氛、推动剧情的重头戏。《哈利波特》系列如此,《蜘蛛侠》自然也不例外。彼得和玛丽珍的关系在三集电影中分分合合,是使少年成长为男人的重要推动力。在电影中,玛丽珍是彼得帕克长期暗恋的对象,她住在彼得的对门,有着一个不正常的家庭,她一直把彼得当成好朋友,并且非常信赖他。但彼得和玛丽珍的关系却因为一个不能不提的人物而蒙上了一层阴影。这个人就是彼得的同窗好友:哈里*奥斯本。《蜘蛛侠》系列一开始就交代了彼得、玛丽珍、哈里之间的复杂关系。由于彼得和哈里都喜欢玛丽珍,因此未来的悲剧在此就埋下了伏笔。
突如其来的能力让彼得帕克变成了蜘蛛侠,同时也让这个年轻人的未来显得有些模糊。虽然有了外表的改变,本质上的彼得帕克依然是一个热爱生活、渴望爱与被爱的孩子。彼得的身份让哈里和玛丽珍的生活也随之复杂起来。而这种复杂关系,又为彼得蜘蛛侠的身份平添了许多不安定的因素。
哈里的父亲诺曼*奥斯本原本既是一个成功的生意人,又是一个著名的科学家。在一次严重失误的科学实验中,他意外地发现了一个可以提高智商、增强力量的神秘配方。于是诺曼内心深处的邪恶野心逐渐显露。他一边保持着正人君子的身份,一边装扮成绿妖精行凶作恶,铲除对自己不利的人。善于掩饰自己的诺曼让哈里坚信他是个好父亲,但实际上他的性情却益发极端。在团结日庆典上,玛丽珍由于绿妖精的出现而陷入危险的境地。千钧一发之际,蜘蛛侠出现了。
【蜘蛛侠 4】
大比拼——层出不穷的敌人
当然,要求一部商业大片过于重视情节的圆满和人物的丰润是不现实的。漫画的粉丝和电影的观众们更希望看到越来越多的反派和惊险刺激的战斗场景。《蜘蛛侠》系列电影的标志性动作场面就是蜘蛛侠在宽银幕上纵身飞跃于摩天大楼之间的场景。除此之外,由于漫画原作几十年来积累的人气,观众对于其中的反派人物的期待自然不能小觑。能够做蜘蛛侠的敌人,手底下需要有多少不俗的硬功夫呢?在蜘蛛侠的原著漫画里,有很多反派角色相当著名。其中最厉害也最危险的敌手包括绿妖精、章鱼博士和毒液。其他的反派则有怪物、蜥蜴教授、毒蝎、沙人、犀牛人、神秘客、吸血鬼魔比斯、魔伦、液体人、震撼怪、秃鹫、电光人、变色龙、猎人克拉文、屠夫和金并等等。这些反派基本上都是因为科学事故或误用科学技术而导致变异的,都有着动物式样的服装和能力。有时,这些反派还结合成险恶六人组这样的联盟对抗蜘蛛侠。电影的出品方索尼公司和导演萨姆雷米曾经对媒体透露,他们有意拍出6集《蜘蛛侠》电影,要把惊奇漫画中蜘蛛侠的敌人挨个搬上大银幕。
绿妖精
著名的绿妖精在电影第一集里就已经亮相。在原著漫画中,绿妖精有两个,是故事里唯一有继承关系的恶人。在第一集中,老绿妖精被消灭之后,他的儿子哈里奥斯本为了报仇,戴上了父亲遗留下来的绿色面具,成为绿妖精二代。二代的形象有了一定变化。没有头套,身上带着两把剑,长的绑在背后,短的绑在右腿,护目镜和手套是黑色的。整体上来看,哈里版的绿妖精显得没有那么邪恶了。电影的第三集中,绿妖精二代幡然悔悟,为救蜘蛛侠而死。虽然在原著漫画中,绿妖精二代后来因为彼得和玛丽珍婚姻的解除而再次复活,但是在电影中,这个角色此时已经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
章鱼博士
奥托博士是一个天才的科学家,毕生致力于寻找新能源的实验。当彼得经朋友哈里奥斯本介绍见到奥托博士时,他感到一种莫名的恐惧。奥托博士在妻子罗丝的支持下在家里的实验室里日以继夜地研制着突破性的科学发明。但在一次新发明的示范中,可怕的事情发生了。奥托博士被自己发明的机械触手控制,变成了章鱼博士。
实际上,不仅电影中的英雄们在走人性化路线,连反派角色也不例外。章鱼博士就是典型的例子。他是一个复杂矛盾的个体。被触手附身之后,一方面,他依旧执着于一个科学家完成实验的使命,另一方面,良心上又无法承受自己在触手控制下做出伤天害理之事。章鱼博士因此痛苦不已。在败给蜘蛛侠之后,章鱼博士又为是否应该摧毁自己设计的新能源装置而挣扎不已,因为自己毕生的心血如果不能得到控制就会摧毁整个纽约。在这种情形之下,章鱼博士做出了一个英雄般的决定。
章鱼博士带着毕生的心血沉入了河底,但故事又为我们留下了一个伏笔,那就是章鱼博士的生死之谜。作为原著漫画中最强有力的反派之一,电影自然不能如此轻易地就让他隐身幕后。对于章鱼博士,我们可以期待的还有很多。
沙人
在电影的前两集里,蜘蛛侠每次都是单挑一个敌人,而到了第三集却暴增到了3个。《蜘蛛侠3》上映之前,宣传所针对的噱头除了可能是该系列最后一集外,还有三大反派加三角恋的宏达构架。在影片的制作阶段,无论是绿妖精二代、沙人还是毒液,每宣布一个新角色,漫画迷和影迷们都要激动半天。那么影片中的新恶人能否像前两集那样争取到观众的认可呢?
眼前这一幕沙砾遍地、黄沙漫天的场景对于不熟悉电脑技术的观众朋友而言,可能乍一看很像那部脍炙人口的商业电影《木乃伊》,实则不然。这个场景代表了近年来电脑特效的最高水平,被称作集群微粒仿生。这个片段也是电影《蜘蛛侠3》中技术含量最高的场景。在无以伦比的视觉奇观中,催生了电影里的一个强大反派的诞生,他就是沙人。
实际上,沙人这个角色的处理很类似电影第二集中的章鱼博士,他有着令人同情的感情背景和比较立体化的人物性格。沙人的原名叫佛林特*马克,是一个逃犯,他逃狱之后意外闯进了核试验基地,阴差阳错之间被改造了身体基因,成为了身体能幻化成沙并卷起沙尘暴的沙人。而沙人之所以被关押并且越狱的唯一原因就是为了给女儿筹集治病的钱。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沙人和蜘蛛侠狭路相逢了。在抢劫运钞车的过程中,蜘蛛侠发现这个新生的敌人竟然和自己伯父的死有关。可惜因为沙人只是第三集电影中蜘蛛侠的三个对手之一,所以关于这个人物的戏份时不时被其他人物的线索切换而打断。即使是他和蜘蛛侠的互动也是到了电影的末尾才草草有了短暂的交代。在漫画改编的电影中,如果反派们不够醒目,单靠正面英雄,很难撑起一部戏。《蜘蛛侠3》中沙人给人的感觉始终是轻飘飘的。虽然最后随风而去,但是我们都知道,他还会回来的。
毒液
相比之下,电影对最晚出现的毒液的变身时机处理就显得像一个巧合。我们可能还记得在电影第三集中曾经一度占据了彼得身心的外星寄生生物,它就是毒液的原型。但是这种生物必须依靠寄生才能扩大和作恶。发现自己被它控制的彼得来到大教堂的钟楼里,希望摆脱束缚。他发现浑厚的钟声正是这个邪恶生物的克星。然而无巧不巧,蜘蛛侠和外星生物的抗争被职业狗仔队埃迪*布洛克发现了。
埃迪和彼得在同一家报馆供职,是一个十足的小人。因为蜘蛛侠的介入,他同时失去了女朋友和事业。埃迪在憎恨中来到了教堂,却正好被从蜘蛛侠身上硬生生剥下的黑色外星生物碰到了。寄生物体会到他内心的仇恨,迅速进入他的身体,把它赠与蜘蛛侠的超凡能力附加在布洛克身上,让他变成了残忍的反派毒液。
毒液与沙人联手与蜘蛛侠在片尾展开了一场大战。虽然战况空前惊险刺激,但《蜘蛛侠3》的最大弱点也因此暴露了出来,那就是呈下降趋势的恶人价值。毒液本来是原著中有名的反派,但它的出现和消失竟然是那么的突然。不过草率的收场也有一个好处,那就是,他和沙人一样都有着重返银幕的潜力。
由于前三集的热卖,电影《蜘蛛侠4》中的反派的角色也基本确定,很有可能是蜥蜴教授和屠夫。其实在电影的第二、第三集里,蜥蜴教授已经出现过了,他就是彼得帕克的老师:康纳斯教授。同时另一个角色黑猫女也可能出现。在漫画书里,她曾一度是蜘蛛侠的女友和合作伙伴,但是,以往一个反派就能胜任的任务现在需要三个甚至更多的角色才能胜任。与其说这是编导的能力不够,倒不如说是制作公司对庞大的漫画迷和影迷们所代表的潜在商业价值的妥协。制作方索尼公司和导演萨姆雷米隐约透露过把《蜘蛛侠》系列拍到6集的打算。也就是说,出场的人物越多,续集的升值潜力就越大。如果说《蜘蛛侠1》是讲英雄的诞生与觉醒,《蜘蛛侠2》是彼得完成对外在身份认可的过程,《蜘蛛侠3》则是他两个身份在内心深处的艰苦斗争,那么到了第4集里,蜘蛛侠的正义之路又会遭遇怎样的冲击。我们只能等到电影上映之后才能确定了。不单是在电影里,在惊奇漫画出品的一系列漫画书中,蜘蛛侠也在成长,从一个害羞的高中生到一个困扰的大学生,从一个结了婚的教师再到超级英雄团体复仇者里的一员。自然,电影没有漫画的优势,不能在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里用大量背景信息充实蜘蛛侠的成长过程,但电影也具备漫画没有的强大魅力。它是三位、立体的,它所包含的视觉冲击远远超过了平面媒体。电影也是成功的造星机器,包含另一层商业价值。就如同彼得帕克必须平衡生活之中的酸甜苦辣一样。对于蜘蛛侠系列电影,我们总会因为出色的视觉特效、强势的宣传以及对平面人物立体化的期待,一集一集地看下去。
原文链接:http://www.gua5.com/12734.html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