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2.25《中国食品报》刊发《水紧牛舌》
在城市饭店聚餐的时候偶尔吃到凉卤,会有牛舌,我从不放弃,直到吃完最后一片为止,这种习惯也许要从我的个人喜好和家庭环境说起。
我从小生活在梅山深处,那里的食材极其匮乏,肉类食材主要来源于猪,牛、羊等极少,牛肉在酒席和除夕、春节等盛大节日才能吃到,而牛的下水和牛杂就很少可以吃到了。每到寒冬腊月,父亲都要到镇上的集市去采办一次年货。父亲是个极其节约的人,一般是去集市卖扁篮,等他卖完之后,集市已经进入尾声,卖主们都准备收摊回家。父亲游荡在那些牛肉摊、死鱼摊前,购买他们的剩货。
他置办的东西有两样,一是年鱼,二是牛肉。父亲喜欢便宜货,又贪量多。我们家孩子多,有四姊妹,父亲为了让我们都能吃到,就买一堆便宜货。父亲买年鱼一般选鲢鱼,一买就是二三十斤。如果钱充裕,他还会买一条三四斤的草鱼;钱特别充裕,就再加一条两三斤的鲤鱼。父亲舍不得买牛肉,当时的牛肉一般比猪肉贵。他认识很多屠夫,就到处询问、打听牛肉价格,最后往往是在熟人那里买最便宜的牛肉。父亲知道,买那么点牛肉不够我们姊妹们的需求,也无法招待春节来拜年的客人,他就会寻找牛杂或牛下水。老家很少有人关注牛肝、牛油、牛舌、牛肺等下水,一是觉得制作起来辛苦,二是自己不会做,做了不好吃,往往成为废弃物。
父亲在牛肉摊前左看看右看看,最后会把摊上的牛舌一次性扫光,有时是两三个,有时是三五个。屠夫们正好要处理这些杂七杂八的东西,三五个牛舌有时也就几块钱就卖了,父亲拿着这些牛舌,如获至宝,欢欣鼓舞地背回家,一股脑地倒出来让母亲看。
母亲做的白水卤牛舌特别好吃。她小时候,家里经济紧张,买不起肉,就买没人吃的下水和废弃物来做菜,母亲跟着外公学了这手绝活。我要替母亲做一样工作——等全家人吃完晚饭之后,架起铁锅烧一锅热水,用于清洗牛舌。牛舌很多人想起它就恶心,要把这个恶心的家伙洗干净,要费一番工夫。
我习惯用开水清洗牛舌,先把喉管用菜刀切开,放在洗菜盆里。水烧开之后,把开水淋在上面,等牛舌完全浸泡在开水之中,翻动几次。水稍微凉些,就抓住牛舌的一头,用菜刀把舌面的白苔、舌背的白膜刮掉,再搓洗喉管的滑腻部分,清除滑液,倒掉脏水。再添温水,把牛舌清洗一遍。牛舌一般比较大,一个有两三斤,往往需要分解开来。牛舌舌面平铺在砧板上,用刀按着牛舌的背面凸起中线,一分为二,可以留舌尖部分不切开,方便悬挂。
母亲洗干净一个生铁锅,灌上半锅清水,把牛舌放到锅里,加上盖子, 猛火煮开之后,放点盐,改小火继续煮。牛舌在小火里开始蜷缩,慢慢弯曲缩小。小火煮半个小时之后,就停火,让牛舌继续留在锅内,等它自然冷却。牛舌经过水煮之后,比较紧促、鲜脆、爽口,老家叫水紧。
水紧牛舌的工作一般是晚上进行,等到第二天早上,把煮牛舌的锅子继续放在火上加热,锅里的油脂融化之后,捡出牛舌,用温开水冲洗一次,用棕叶子穿起来牛舌,扎好,悬挂在房梁的钉子上,滴干水分,挂无烟熏的室内保存。母亲喜欢把水紧的牛舌储存在坛子里,与油渣子等放在一起。这样保存,一是可以保存牛舌的水分不流失,否则成为腊牛舌;二是可以保证牛舌不被烟熏,保持牛舌的清香和纯正的味道。
春节期间,每当家里来了喜欢喝酒的客人,母亲就会准备水紧牛舌。母亲从坛子里取出牛舌,叫我切成薄片,一般每厘米切五片,这样的牛舌质地紧促,口感爽脆,也容易咬烂。一份水紧牛舌,切一个牛舌的一半即可。菜锅清洗干净,加少许清水烧开,把切好的牛舌片倒入其中,经水稍煮,放少许猪油、盐、辣椒粉、味精,等其入味,即可出锅上桌。
再加工的水紧牛舌咬起来更爽脆,吃在嘴里咬出声音,不像现在酒店的卤水牛舌,煮得太烂,牛舌酥软,没有质感。再加工的过程中,猪油让牛舌表面吃起来滑爽无比,盐带给牛舌咸香清淡的滋味,辣椒粉增加牛舌的口味和刺激感。这种感觉,很符合新化人的口味,辣辣的、咸咸的牛舌让他们喝一口米酒之后,酒的苦味在辣味和咸味的刺激之下,有点甜味出现,更增加了喝酒的那份闲情与逸致。
我移居城市后,一直在寻找生牛舌,到现在都没有找到,偶尔在超市里找到猪舌头,常用红辣椒切丝炒着吃,但没有水紧的过程。
我从小生活在梅山深处,那里的食材极其匮乏,肉类食材主要来源于猪,牛、羊等极少,牛肉在酒席和除夕、春节等盛大节日才能吃到,而牛的下水和牛杂就很少可以吃到了。每到寒冬腊月,父亲都要到镇上的集市去采办一次年货。父亲是个极其节约的人,一般是去集市卖扁篮,等他卖完之后,集市已经进入尾声,卖主们都准备收摊回家。父亲游荡在那些牛肉摊、死鱼摊前,购买他们的剩货。
他置办的东西有两样,一是年鱼,二是牛肉。父亲喜欢便宜货,又贪量多。我们家孩子多,有四姊妹,父亲为了让我们都能吃到,就买一堆便宜货。父亲买年鱼一般选鲢鱼,一买就是二三十斤。如果钱充裕,他还会买一条三四斤的草鱼;钱特别充裕,就再加一条两三斤的鲤鱼。父亲舍不得买牛肉,当时的牛肉一般比猪肉贵。他认识很多屠夫,就到处询问、打听牛肉价格,最后往往是在熟人那里买最便宜的牛肉。父亲知道,买那么点牛肉不够我们姊妹们的需求,也无法招待春节来拜年的客人,他就会寻找牛杂或牛下水。老家很少有人关注牛肝、牛油、牛舌、牛肺等下水,一是觉得制作起来辛苦,二是自己不会做,做了不好吃,往往成为废弃物。
父亲在牛肉摊前左看看右看看,最后会把摊上的牛舌一次性扫光,有时是两三个,有时是三五个。屠夫们正好要处理这些杂七杂八的东西,三五个牛舌有时也就几块钱就卖了,父亲拿着这些牛舌,如获至宝,欢欣鼓舞地背回家,一股脑地倒出来让母亲看。
母亲做的白水卤牛舌特别好吃。她小时候,家里经济紧张,买不起肉,就买没人吃的下水和废弃物来做菜,母亲跟着外公学了这手绝活。我要替母亲做一样工作——等全家人吃完晚饭之后,架起铁锅烧一锅热水,用于清洗牛舌。牛舌很多人想起它就恶心,要把这个恶心的家伙洗干净,要费一番工夫。
我习惯用开水清洗牛舌,先把喉管用菜刀切开,放在洗菜盆里。水烧开之后,把开水淋在上面,等牛舌完全浸泡在开水之中,翻动几次。水稍微凉些,就抓住牛舌的一头,用菜刀把舌面的白苔、舌背的白膜刮掉,再搓洗喉管的滑腻部分,清除滑液,倒掉脏水。再添温水,把牛舌清洗一遍。牛舌一般比较大,一个有两三斤,往往需要分解开来。牛舌舌面平铺在砧板上,用刀按着牛舌的背面凸起中线,一分为二,可以留舌尖部分不切开,方便悬挂。
母亲洗干净一个生铁锅,灌上半锅清水,把牛舌放到锅里,加上盖子, 猛火煮开之后,放点盐,改小火继续煮。牛舌在小火里开始蜷缩,慢慢弯曲缩小。小火煮半个小时之后,就停火,让牛舌继续留在锅内,等它自然冷却。牛舌经过水煮之后,比较紧促、鲜脆、爽口,老家叫水紧。
水紧牛舌的工作一般是晚上进行,等到第二天早上,把煮牛舌的锅子继续放在火上加热,锅里的油脂融化之后,捡出牛舌,用温开水冲洗一次,用棕叶子穿起来牛舌,扎好,悬挂在房梁的钉子上,滴干水分,挂无烟熏的室内保存。母亲喜欢把水紧的牛舌储存在坛子里,与油渣子等放在一起。这样保存,一是可以保存牛舌的水分不流失,否则成为腊牛舌;二是可以保证牛舌不被烟熏,保持牛舌的清香和纯正的味道。
春节期间,每当家里来了喜欢喝酒的客人,母亲就会准备水紧牛舌。母亲从坛子里取出牛舌,叫我切成薄片,一般每厘米切五片,这样的牛舌质地紧促,口感爽脆,也容易咬烂。一份水紧牛舌,切一个牛舌的一半即可。菜锅清洗干净,加少许清水烧开,把切好的牛舌片倒入其中,经水稍煮,放少许猪油、盐、辣椒粉、味精,等其入味,即可出锅上桌。
再加工的水紧牛舌咬起来更爽脆,吃在嘴里咬出声音,不像现在酒店的卤水牛舌,煮得太烂,牛舌酥软,没有质感。再加工的过程中,猪油让牛舌表面吃起来滑爽无比,盐带给牛舌咸香清淡的滋味,辣椒粉增加牛舌的口味和刺激感。这种感觉,很符合新化人的口味,辣辣的、咸咸的牛舌让他们喝一口米酒之后,酒的苦味在辣味和咸味的刺激之下,有点甜味出现,更增加了喝酒的那份闲情与逸致。
我移居城市后,一直在寻找生牛舌,到现在都没有找到,偶尔在超市里找到猪舌头,常用红辣椒切丝炒着吃,但没有水紧的过程。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