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粤语消失10年后
启章:
2066年8月16日晚,吴小篆正在二楼寝室用手指操作电脑。他的10只手指灵敏地摆动,画面也随之不断变化中。眼下的是一张全息地图。画面投射出一幅贫瘠的土地。其实说是贫瘠,与半个世纪前相比,也算是正常的。可是在现代,大规模的经济农作地几乎都已经过土壤改造,土色肥沃,产率高。这种普通的小规模土地,早已是无人问津了。全息画面后左下方的坐标显示[广东省恩平市新队],这里不是某处开发过的地区,而是从几十年前就持续至今的贫穷小镇,画面上尽是水泥和沥青路的灰黑色还有土地的棕黄色……小篆的手指继续操作,他的右手拇指和中指缓慢地张开,被操作光圈套住的左手食指,也在缓慢挪动着。突然,他眼色一亮,五指张开,往前一推,屏幕上出现了一行字[已成功保存至家庭数据库]。小篆走向床寝,“噗”一声躺了下来。随即,房间的光线柔暗了下来。
现在的人,通常不会在地图上查找这么一块贫穷的坐标,现在的吴小篆的确是令人匪夷所思。小篆明白,他明天将要干一件事,这件事意义重大。
第一章
自61年前开始,我国开始推广普通话。那时仅是号召,还没有作为一种政治主张。在广东一带,仍有四千万到一亿人采用粤语交流,尤其在五邑地区一带、港澳地区的粤语文化最为旺盛。广州由于大量外来人口流入,市内常有普通话交流,加上广州作为直辖市,也更倾向于相应号召,很快,2020年,广州全市采用标准普通话教学。之后的10几年,广州市内粤语的主要交流者只有从中年走向老年的“老广”了。61年前,谁也不会想到,在广东使用粤语的这一片地区,首先失去粤语的,是当时岭南文化最强大的支撑者和宣传者。由于这种混血的存在。周围二三级市县均受到一定影响,2030年,粤语使用者已下降到两千万。
这种现象,早在60多年前就已经经过一批教育家和语言学家的研究预言。其现象的本质在于当时年轻一代对粤语及其深邃文化内涵的兴趣匮乏。在那一代,青少年甚至不知道粤语字的存在,比如“累”这个字写出来是“攰(gui)”、“睡“则是“瞓(fen)”、而“浪费”则是“嘥(sai)”等等。长期不受关注的粤语文化很快就不能称之为文化,而只能被称为一种语言,甚至只是一种交流的工具。当时有小说家甚至“嘲讽”广东这一代就是落后的非洲部落,只知其语言而不知其文字。这种比喻在那时看着勉强,但也不无道理。在粤语文化日渐衰落的时候,一场风口浪尖上变革悄然声息地开始了。
2044年1月,正在高速发展的国家出台政策,要求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广标准普通话,以满足人们的正常日常交流和文化研究,统一语言形式。
2044年8月,统一浪潮再次风起云涌。网络上出现对推普的支持言论,大量帖子从各种不同的角度论述推普对于文化发展的推动性作用。
2045年3月,推普工作进行到关键性步骤,对仍在使用地方方言作为教育语言的地区进行深化改造,二线城市在46年7月前完成改造,三线城市及自治区、县、民族乡在47年7月前完成改造。对教育工程的改造是计划的关键措施。
2047年末,全国氛围内教育领域成功普及普通话。
2050年5月,由于地方方言仍在国内地方普遍使用,对于推普意识加深的青少年学生并不在意自己的方言,外面全是高速发展的大城市。因此他们对自己方言的消存也并不在意。在此基础上,推普的“左倾”势力萌芽,他们当中以某些政治人物为领导基干,推普理论学以理论根基。专门成立了一个推普政治小组,其附属部门为推普肃反小组。
2050年6月,推普政治小组工作全面展开。在这种政治形势下,当前使用人数最多的粤语首当其冲,明文列在《推普小组一号文件》改造列目的第一位。广东省内以五邑地区为中心和港澳的粤语使用地区剩余的500万名粤语使用者明显感到社会和舆论的压力。许多人放弃了粤语,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普通话。
2051年2—8月,对于这种政策,一部分热忱的广东民众和港澳民众发起了游行示威活动,断断续续持续了半年,他们反对破坏文化多样性,要求停止推普工作。网络上又出现了对此行为的批判性文章。粤语复兴运动仅维持了半年,浪潮就被压了下去。全国民众对这一历史事件有赞有贬,但中心始终是这种微弱的力量战胜不了时势。
2053年1月,推普小组出台了《关于针对粤语进行强制性推普改造报告》,推普工作达到巅峰状态。国家以政治性目的启用电子眼(以扫描瞳孔识别人物,能辨清其所有个人信息,银行账号也包括其中,广泛被用于第三产业)。以电子眼收集声音材料,识别为粤语或其他改造语言,随即识别人物并在其绑定银行账号上扣除相应罚款。
2054年1月,推普小组又出台了《关于禁止粤语音频传播的报告》,禁止粤语音像制品和网络信息的传播。出台同日已在国家网络库上检索并删除了所有粤语音乐和视频。几十年前脍炙人口的粤语电影仅保留下了国语版本。推普肃反工作人员四处在五邑地区进行肃反工作。工作第一天就查238个案例。当时仍在使用粤语的民众人心惶惶,人道主义者提出了抗议,肃反小组相应做出了妥协,那就是:穿制服工作……
2056年,在广东包括以恢复社会主义的港澳地区的肃反工作人员每日查获案件的数目越来越少,有几天,4000名工作人员全体的案例竟是0位。之后,小组锐减了3500名工作人员,他们被分配到了其他工作岗位。剩下的500名工作人员,10年来,仍在工作。由于工作量之少,推普肃反人员在社会上被称为“最获益的工作职位”。
推普肃反人员仍在工作。61年前的人们,绝对不会想到,自己口中说出的语言,在今天,竟会受到这样的待遇!在中国这片神州大地上,流传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粤语,仅在几十年间,逐渐消亡殆尽!今天,没有一个粤语使用者!
第二章
吴小篆跨上了他的核电摩托车,从车前的屏幕上翻寻昨晚保存的坐标,[是否前往此地][是否开启自动导航][是否开启手动驾驶]等字幕出现在屏幕上。所有设定完成后,小篆扭动把手,踏着发动机,摩托车“咐”一声开动了。
小篆没有使用自动驾驶。他很享受驾驭摩托车的感受。现代的摩托车都是很舒适的,空气动力的发动机平稳得能让人躺着看书。小篆不喜欢这样,他的摩托车是43年限量出厂的,一位朋友在58年低价转售了给他。8年来,小篆一直在使用它。他的朋友常说:你真是喜欢老旧的东西啊!当然,不然小篆怎么会想到进入这个行业:真品古董行业。
真品古董行业与传统的古董行业不同,它是这个特定时代的产物。它们之间最直接的比较是:一个是收珍品,另一个则是收废品,可是后者的当行却把它看成是珍品。现代的3D“纺织”技术十分惊人,精度达到了原子级别,利用光子分析仪器,能把一件物品的原子图像编绘出来,再用高精度的3D打印机重新打印,打印出来的物品与原件相差无几。这无疑给传统古董行业一个很沉重的打击。于是真品古董这个新兴行业出现了。小篆收集真品的范围很广阔,一些有代表性的机械零件,2020年之前时的小家电例如收音机、电视机、空调等等,这些大件的家电,很多变成了现今的一块膜片。现代人对老家电的看法就好像2000年初的人们看贝尔的老电话一样。尽管它实际看上去像一件简陋的废品,但其品赏价值仍然是存在的。现在的传统古董行价跌破不止,人工辨认真伪的传统古董行术早已不管用。人们的典赏价值转移到“废品”身上。使真品古董行业有了生存的空间。吴小篆是广州一家真品古董小店的老板。最令他自豪的,是店内墙壁上的全5代旧人民币全套,是他小时候在杂货街用150元买回来的,就算是仿的,也还真是仿得有模有样,小篆始终相信它们是真品的。另外有一枚袁大头和三枚孙大头,也是他引以为豪的收藏品。它们是小篆祖上几辈留到现在的。
此时导航引导小篆转入一条水泥路,行车簸动。小篆的耳膜震得发痒。
在吴小篆二楼寝室里,还收藏了一批为人所不知的东西,其价值在现在,能“支付”他坐5年监牢,那是一批粤语音像光碟。他的父母都是广东鹤山人,鹤山素来有“讲粤语最标准的地方”称号。小篆的父母后来到了广州谋生,生下了小篆。那时广州处处说普通话,几乎很少有讲广东话的机会。小篆父母就自个在家说粤语,小篆的第一语言就是粤语。外界少说,他就看电影,听粤剧。自个学习粤语。当时粤语的电影产业早已不兴旺,小篆就拿旧电影看,拿旧的粤剧作品看。这大概也是他现今称为古典主义者的原因之一。
摩托车的车速已跃上80公里,尽管带了头盔,同样是80公里的寒风撞过来,小篆冻得发抖。他开启了挡风玻璃和暖气流。这有助他更好地思考。
风头浪尖的粤语变革十年,是他失去了在网上看粤语片的机会。后来,粤语的音像材料也遭禁止,本来小篆是把他摆在店面出售,现在为防止被查获,他把它们好好收了起来。他也没想到,粤语竟遭到这等对待。10年了,他没见过一个人说粤语。这令从小与粤语结下不解之缘的他十分伤感和孤独。他担心,除了他之外,再没有人继续学习粤语。肃反年代的一批论文大都说明:一个人3年不接触他的语言,就会忘掉大部分。小篆不想忘记,他相信粤语是文化,一种现在只属于他的文化。他坐在这艘船上,攀着帆布,爬上桅杆,站上站台,搭着望远镜,大陆已全被占领,他只希望寻找船只,与他殊路同归的船只……
第三章
屏幕上的导航显示已过了中段路,一根路灯“嗖”地闪过小篆的左方。小篆浑身颤抖了一下,手心握出了汗。他察觉这里会发生点什么。
想到这里,他回忆起10号那天的一件惊心动魄的事。
10号早晨,小篆在店里阅读纸质书。一位穿着黑色夹克、黑色老式牛仔裤的中年男人走进了小篆的店里,他带着墨镜,皮肤棕铜,下巴全是胡渣子。他一进店小篆就觉得不妥。自己看店也有10年了,他的客人大都怎么样他很清楚,他的客人一般都是文艺、儒雅博学的相貌,也只有他们才会光顾小篆的店。这个人看上去令人不安。小篆从来没想过会有这种客人,只是心里默默祈祷不要闹事。
小篆克制住想法,走过去。这时那人背着手观望着最上面一栏的真品古董。小篆笑着说:“你在看那个吗?那是梁晨在17年出版的《语言淘汰史》,里面是有字的!对吧,现在的人都不看纸质书了。” 那人回过头,由于墨镜,小篆不知道这人是看着他,抑或环伺店内。这种感觉给小篆很不好。 “哦。”那人终于开了口,“我自己先看看”。呼……小篆心中松了一口气,绷紧了的神经也舒缓了下来,他回答说“好。”于是回到柜台后面,坐着继续看书。由于店里安装了40年版本的监视器,再加上近年来人们生活富裕,犯罪率不高,不用担心有偷窃事件发生。出于本能,小篆还是留一心眼,不时抬眼观察墨镜男人的行为。而墨镜男人只总是在音像和书籍专栏附近,仔细地浏览真品。
店里又进来了几位客人,小篆马上上前招待。
又过了一段时间,小篆又回到柜台,拿起书本打算继续阅读。这时,墨镜男人走向柜台。挪了一张椅子靠了过来。小篆放下去,把椅子挪近桌面,一只手的手肘靠在桌面上,准备倾听这位奇怪的客人的话。
“请问你这里有粤语音像品吗……”
……
小篆一惊,全身的毛孔迅速扩张,他顿时感觉身体发冷。
“开什么玩笑!我们这里不收藏这个!外面都是肃反人员呢。”小篆即刻佯装镇定,正颜厉色道。
男人身体往前倾,一动也不动。小篆望着他的墨镜,心里发寒。
“呵,你是来迟了,最后一批早在13年前推普闹得最严的时期被全数收去了。对吧。”小篆撒了一个小谎,还笑了笑,舒缓这个紧张的气氛。
这时墨镜男人身体向后附,靠在背靠上。然后他说:”哦,我随便问问的,没有就算了。这种东西现在肯定都全消失了。“说完他的嘴角微微上扬,与其说是笑还不如说是冷笑。
1分钟后,墨镜男人重新回到大街上。
坐在店里的小篆心里仍余波未平。刚才他的第一反应就是:他遇上肃反工作人员了。10年前他常见有这种新闻:人员暗访收获入邢证据,很多营业者由此受刑。制服规定上台后,这种例子才减少了。
还用这一套!而且不穿制服!开什么国际玩笑!小篆心中骂道。另外,他迅速打开监视录像,回送到刚才那段时间的录像,打开了金属过滤。画面中的人物,眼镜、衣服纽扣的形状显示出来,尤其明显的是上衣左边口袋里的卡片。小篆放大,再放大,画面也不断清晰,描细。最终他看见这几个明晃晃的字眼:”中国推广普通话肃反小组工作证“。另外还有证件上的名字。小篆没太在意。只是心中长叹了一口气,所幸自己的表现没有泄露他的秘密……
第四章
小篆很快到达了目的地。此处的景象很是落后,地面上铺的还是沥青路,路灯安装的是老旧的LED4.0,路边仍有电线杆,植被也不是城里的杂交品种,而是普通的原生植物,很简单地经过了排布。前方的农村房子一排很整齐,但外墙面铺的仍是瓦片,红白相间,给人以很落后的感觉。
小篆像是一下子回到了小时候,他随父母从城里到乡下拜访亲戚所见到的景象。他很难相信这里竟然还住着10几户人家。
小篆看见一块标有22号数字的标牌,他走了过去。来到了22号这家人的门口,门口旁没有闪着光的电子监控,只有一块白色的门铃按钮,上面还有灰黑的痕迹。
“叮——叮——”嘶哑的电子铃声在屋内重复回响了。说实在的,小篆真的很不习惯,他好久没听过这么难听的铃声,也从没有见过铃声能从屋子里泄出去。
他停止了想法。整理自己的衬衫,轻咳了一声,站得很直,准备与他想见到的老人见面。
“咔嚓”,不锈钢门发出了声响,小篆屏住了呼吸。紧紧地盯着门口。
门打开了,一位老人出现在眼前。
“您(nei)好(hou)!江伯!”小篆毫无保留地说出了粤语,心中很是激动。
这位叫做江伯的老人死死地盯着他,看得小篆浑身不舒服。很快,江伯用生硬的普通话说。
“你 你是谁?这里不说粤语!”
“江伯,你放心啦,我是特地来找你噶。我系一间真品古董店的店主,我偷偷甘收藏了好多粤语音像制品!”小篆仍是毫无保留,他想赢得江伯的信任。
“你,用什么证明!”江伯生硬地说出这句话。小篆从中相信,这位江伯就是他找的人了。他把背包拿到前面,从包中拿出了几张粤剧的带子。
“我某么也可以证明,呢滴带我估你中意,带过黎你。”小篆将带子递给江伯。后者充满静脉扩张血管的手颤巍巍得接住了,然后双手紧紧握住,细细地凝视封面。
“哦,系,我带左卡片。”小篆把手伸到左边裤袋,正好摸到一块金属片。“您睇下啦。”
……
“唔使,快滴入黎!”江伯终于说出了一句粤语,他转过身,头也不回慢慢走进屋里。小篆脸上满是笑容,进了门,手挽上了门。“咔嚓”一声,门关闭了。
第五章(为方便对话,本章的粤语话全译为普通话,请自行翻译,谢谢。)
小篆进到了江伯屋子里。环伺屋内摆设。屋内物件大多是30年之前的产品,许多家具仍是木制的,照明设备也是很老旧的灯管……这是一个典型的30年代式的家。小篆只在部分影像制品中见过。
只见老人从客厅进到房间,又从里面出来,但是手中多了一些光碟。
“你给我的那些,我都有。”江伯边说边走向小篆,之后把手上的东西交给小篆。
小篆仔细看封面,原来是《帝女花》《紫钗记》《牡丹亭》等一系列作品,他给江伯的《帝女花》《红楼梦》《窦娥冤》也包括在内(小篆的真品都是印上记号的,但这里没有。),其中还有著名的《醉打金枝》和《镜花缘》。这下子,小篆更加崇敬这位在动乱年代能够明哲保身的老人了。
随后,老人躺在厅上的安乐椅,小篆也坐在一旁的椅子上。一老一少同处一堂,观看了几张粤剧,老人兴趣盎然,几次跟着唱了几句。再之后,又放了小篆带来的几张粤语喜剧片,片中的粤语式无厘头令两人不时仰头大笑……江伯很高兴,小篆跟他聊了很多,在兴趣爱好方面,两人是一拍即合。江伯的字里行间也透出了对这位小伙子的喜爱和赞赏。难不是嘛,或许这天下间,只剩下这么两个粤语使用者,他们处在同一个大厅上,在这个硕大的世间,这个距离是多么的贴近。是粤语把他们连在了一起。61年前的人们,绝对不会想到,在这粤语已经消失了10年的世界里,两位年龄相差如此之大的人,在这粤语已经消失了10年的世界里,用粤语畅谈自己的兴趣,自己的生活。这一切是令人感到多么的美好和幸福。
又一部喜剧片看完了,江伯和小篆还沉浸在刚才的喜悦中。现在已经是下午五点了,外面的天空开始泛黄。
这时,小篆笑着问江伯:“江伯,你的儿子呢?去哪儿工作了?”话刚说出口,小篆才发现自己说错话了。老人一直红润的脸色顿时变得晦暗,表情也开始严肃起来。结尾的字幕播完了,两人沉入一片死静当中。
“江伯?”小篆试探问。“怎么了?”
江伯身体向后仰,他在安乐椅上一摆一摆。好久,才听见他说:“我儿子16年前在省文化厅的粤语分部工作……”
小篆一切都明了了。10几年前,在这个工作岗位上的人,处境是最危险的。那时常有报道,一些民间推普激进分子袭击这些无辜的人。尽管这些无法无天的人依法被处置,但仍有许多人惨遭祸手。江伯这个反应,小篆大概已经猜出了大部分。
江伯继续说“江革是我儿子的名字,他在16年前的某天与我失去了联系,我曾上广州打寻过他的踪迹,警方声称没找到,这怎么可能呢!还有,他的同事们都不知道他去哪了!混蛋,怎么就忘了我这个爸呢!”江伯很激动,说了一句粗话。
小篆低下头,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江伯站起来,走进了房间,拿出了一袋子,里面装着一些音像带和书籍。江伯把它们递给小篆,说:“回去吧,时间不早了,这些是给你的。你带来的就算了,我全部都有。回去吧,回去吧。”
小篆接过袋子,同江伯走向门口,“江伯你身体保重啊。我以后多来看你。”小篆念念不舍,说了几句近乎。
“别了,我有三个朋友,全因为我出事了。你以后别来了。”……
末章:
小篆驾驶着他的核动力摩托,飞驰在沥青路上,夕阳的余晖照射在宽阔的大路上,飕飕的风已不使小篆觉得寒冷。
谁也不希望会有这个结局。小篆知道,江伯是为了他好。
到达中段路了,这时小篆正在寻思一个名字,江革。他觉得这个名字在哪里听过,又好似没有。这个名字与千百年前一位名人的姓名不相为谋,着实困扰着现在的小篆。
忽然,小篆想到了什么。手心出了汗,随即手一软,摩托车失去了控制!向着右边的电线杆倾斜着冲过去!
小篆一震,手指间又充满了力量,说时迟那时快,他马上扣紧了刹车。
“哧——”,一缕白烟从后轮间,幽幽然地飘了出来,消失在天空中。
他镇定起来,瞬息间,在脑海中找到了刚才差点令他丧命的答案:
“那位墨镜男人,不,是肃反人员,他的名字不就是江革吗!?”
完。
这是我的第一篇小说,写了近10个小时。背景构思了很久,但是没把它们很好地表现出来。整篇小说故事亢长,情节只有简单的几个,加上文笔功力不足,给这个原本已经是十分普通的故事显得无趣。但毕竟是第一次,写得无趣是自然的。有言说:死读书不如烂笔头。多练笔,才能发现自己的不足。 好,故事大概就是这样了。希望大家喜欢。情节自赏。——蜗牛、
2066年8月16日晚,吴小篆正在二楼寝室用手指操作电脑。他的10只手指灵敏地摆动,画面也随之不断变化中。眼下的是一张全息地图。画面投射出一幅贫瘠的土地。其实说是贫瘠,与半个世纪前相比,也算是正常的。可是在现代,大规模的经济农作地几乎都已经过土壤改造,土色肥沃,产率高。这种普通的小规模土地,早已是无人问津了。全息画面后左下方的坐标显示[广东省恩平市新队],这里不是某处开发过的地区,而是从几十年前就持续至今的贫穷小镇,画面上尽是水泥和沥青路的灰黑色还有土地的棕黄色……小篆的手指继续操作,他的右手拇指和中指缓慢地张开,被操作光圈套住的左手食指,也在缓慢挪动着。突然,他眼色一亮,五指张开,往前一推,屏幕上出现了一行字[已成功保存至家庭数据库]。小篆走向床寝,“噗”一声躺了下来。随即,房间的光线柔暗了下来。
现在的人,通常不会在地图上查找这么一块贫穷的坐标,现在的吴小篆的确是令人匪夷所思。小篆明白,他明天将要干一件事,这件事意义重大。
第一章
自61年前开始,我国开始推广普通话。那时仅是号召,还没有作为一种政治主张。在广东一带,仍有四千万到一亿人采用粤语交流,尤其在五邑地区一带、港澳地区的粤语文化最为旺盛。广州由于大量外来人口流入,市内常有普通话交流,加上广州作为直辖市,也更倾向于相应号召,很快,2020年,广州全市采用标准普通话教学。之后的10几年,广州市内粤语的主要交流者只有从中年走向老年的“老广”了。61年前,谁也不会想到,在广东使用粤语的这一片地区,首先失去粤语的,是当时岭南文化最强大的支撑者和宣传者。由于这种混血的存在。周围二三级市县均受到一定影响,2030年,粤语使用者已下降到两千万。
这种现象,早在60多年前就已经经过一批教育家和语言学家的研究预言。其现象的本质在于当时年轻一代对粤语及其深邃文化内涵的兴趣匮乏。在那一代,青少年甚至不知道粤语字的存在,比如“累”这个字写出来是“攰(gui)”、“睡“则是“瞓(fen)”、而“浪费”则是“嘥(sai)”等等。长期不受关注的粤语文化很快就不能称之为文化,而只能被称为一种语言,甚至只是一种交流的工具。当时有小说家甚至“嘲讽”广东这一代就是落后的非洲部落,只知其语言而不知其文字。这种比喻在那时看着勉强,但也不无道理。在粤语文化日渐衰落的时候,一场风口浪尖上变革悄然声息地开始了。
2044年1月,正在高速发展的国家出台政策,要求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广标准普通话,以满足人们的正常日常交流和文化研究,统一语言形式。
2044年8月,统一浪潮再次风起云涌。网络上出现对推普的支持言论,大量帖子从各种不同的角度论述推普对于文化发展的推动性作用。
2045年3月,推普工作进行到关键性步骤,对仍在使用地方方言作为教育语言的地区进行深化改造,二线城市在46年7月前完成改造,三线城市及自治区、县、民族乡在47年7月前完成改造。对教育工程的改造是计划的关键措施。
2047年末,全国氛围内教育领域成功普及普通话。
2050年5月,由于地方方言仍在国内地方普遍使用,对于推普意识加深的青少年学生并不在意自己的方言,外面全是高速发展的大城市。因此他们对自己方言的消存也并不在意。在此基础上,推普的“左倾”势力萌芽,他们当中以某些政治人物为领导基干,推普理论学以理论根基。专门成立了一个推普政治小组,其附属部门为推普肃反小组。
2050年6月,推普政治小组工作全面展开。在这种政治形势下,当前使用人数最多的粤语首当其冲,明文列在《推普小组一号文件》改造列目的第一位。广东省内以五邑地区为中心和港澳的粤语使用地区剩余的500万名粤语使用者明显感到社会和舆论的压力。许多人放弃了粤语,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普通话。
2051年2—8月,对于这种政策,一部分热忱的广东民众和港澳民众发起了游行示威活动,断断续续持续了半年,他们反对破坏文化多样性,要求停止推普工作。网络上又出现了对此行为的批判性文章。粤语复兴运动仅维持了半年,浪潮就被压了下去。全国民众对这一历史事件有赞有贬,但中心始终是这种微弱的力量战胜不了时势。
2053年1月,推普小组出台了《关于针对粤语进行强制性推普改造报告》,推普工作达到巅峰状态。国家以政治性目的启用电子眼(以扫描瞳孔识别人物,能辨清其所有个人信息,银行账号也包括其中,广泛被用于第三产业)。以电子眼收集声音材料,识别为粤语或其他改造语言,随即识别人物并在其绑定银行账号上扣除相应罚款。
2054年1月,推普小组又出台了《关于禁止粤语音频传播的报告》,禁止粤语音像制品和网络信息的传播。出台同日已在国家网络库上检索并删除了所有粤语音乐和视频。几十年前脍炙人口的粤语电影仅保留下了国语版本。推普肃反工作人员四处在五邑地区进行肃反工作。工作第一天就查238个案例。当时仍在使用粤语的民众人心惶惶,人道主义者提出了抗议,肃反小组相应做出了妥协,那就是:穿制服工作……
2056年,在广东包括以恢复社会主义的港澳地区的肃反工作人员每日查获案件的数目越来越少,有几天,4000名工作人员全体的案例竟是0位。之后,小组锐减了3500名工作人员,他们被分配到了其他工作岗位。剩下的500名工作人员,10年来,仍在工作。由于工作量之少,推普肃反人员在社会上被称为“最获益的工作职位”。
推普肃反人员仍在工作。61年前的人们,绝对不会想到,自己口中说出的语言,在今天,竟会受到这样的待遇!在中国这片神州大地上,流传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粤语,仅在几十年间,逐渐消亡殆尽!今天,没有一个粤语使用者!
第二章
吴小篆跨上了他的核电摩托车,从车前的屏幕上翻寻昨晚保存的坐标,[是否前往此地][是否开启自动导航][是否开启手动驾驶]等字幕出现在屏幕上。所有设定完成后,小篆扭动把手,踏着发动机,摩托车“咐”一声开动了。
小篆没有使用自动驾驶。他很享受驾驭摩托车的感受。现代的摩托车都是很舒适的,空气动力的发动机平稳得能让人躺着看书。小篆不喜欢这样,他的摩托车是43年限量出厂的,一位朋友在58年低价转售了给他。8年来,小篆一直在使用它。他的朋友常说:你真是喜欢老旧的东西啊!当然,不然小篆怎么会想到进入这个行业:真品古董行业。
真品古董行业与传统的古董行业不同,它是这个特定时代的产物。它们之间最直接的比较是:一个是收珍品,另一个则是收废品,可是后者的当行却把它看成是珍品。现代的3D“纺织”技术十分惊人,精度达到了原子级别,利用光子分析仪器,能把一件物品的原子图像编绘出来,再用高精度的3D打印机重新打印,打印出来的物品与原件相差无几。这无疑给传统古董行业一个很沉重的打击。于是真品古董这个新兴行业出现了。小篆收集真品的范围很广阔,一些有代表性的机械零件,2020年之前时的小家电例如收音机、电视机、空调等等,这些大件的家电,很多变成了现今的一块膜片。现代人对老家电的看法就好像2000年初的人们看贝尔的老电话一样。尽管它实际看上去像一件简陋的废品,但其品赏价值仍然是存在的。现在的传统古董行价跌破不止,人工辨认真伪的传统古董行术早已不管用。人们的典赏价值转移到“废品”身上。使真品古董行业有了生存的空间。吴小篆是广州一家真品古董小店的老板。最令他自豪的,是店内墙壁上的全5代旧人民币全套,是他小时候在杂货街用150元买回来的,就算是仿的,也还真是仿得有模有样,小篆始终相信它们是真品的。另外有一枚袁大头和三枚孙大头,也是他引以为豪的收藏品。它们是小篆祖上几辈留到现在的。
此时导航引导小篆转入一条水泥路,行车簸动。小篆的耳膜震得发痒。
在吴小篆二楼寝室里,还收藏了一批为人所不知的东西,其价值在现在,能“支付”他坐5年监牢,那是一批粤语音像光碟。他的父母都是广东鹤山人,鹤山素来有“讲粤语最标准的地方”称号。小篆的父母后来到了广州谋生,生下了小篆。那时广州处处说普通话,几乎很少有讲广东话的机会。小篆父母就自个在家说粤语,小篆的第一语言就是粤语。外界少说,他就看电影,听粤剧。自个学习粤语。当时粤语的电影产业早已不兴旺,小篆就拿旧电影看,拿旧的粤剧作品看。这大概也是他现今称为古典主义者的原因之一。
摩托车的车速已跃上80公里,尽管带了头盔,同样是80公里的寒风撞过来,小篆冻得发抖。他开启了挡风玻璃和暖气流。这有助他更好地思考。
风头浪尖的粤语变革十年,是他失去了在网上看粤语片的机会。后来,粤语的音像材料也遭禁止,本来小篆是把他摆在店面出售,现在为防止被查获,他把它们好好收了起来。他也没想到,粤语竟遭到这等对待。10年了,他没见过一个人说粤语。这令从小与粤语结下不解之缘的他十分伤感和孤独。他担心,除了他之外,再没有人继续学习粤语。肃反年代的一批论文大都说明:一个人3年不接触他的语言,就会忘掉大部分。小篆不想忘记,他相信粤语是文化,一种现在只属于他的文化。他坐在这艘船上,攀着帆布,爬上桅杆,站上站台,搭着望远镜,大陆已全被占领,他只希望寻找船只,与他殊路同归的船只……
第三章
屏幕上的导航显示已过了中段路,一根路灯“嗖”地闪过小篆的左方。小篆浑身颤抖了一下,手心握出了汗。他察觉这里会发生点什么。
想到这里,他回忆起10号那天的一件惊心动魄的事。
10号早晨,小篆在店里阅读纸质书。一位穿着黑色夹克、黑色老式牛仔裤的中年男人走进了小篆的店里,他带着墨镜,皮肤棕铜,下巴全是胡渣子。他一进店小篆就觉得不妥。自己看店也有10年了,他的客人大都怎么样他很清楚,他的客人一般都是文艺、儒雅博学的相貌,也只有他们才会光顾小篆的店。这个人看上去令人不安。小篆从来没想过会有这种客人,只是心里默默祈祷不要闹事。
小篆克制住想法,走过去。这时那人背着手观望着最上面一栏的真品古董。小篆笑着说:“你在看那个吗?那是梁晨在17年出版的《语言淘汰史》,里面是有字的!对吧,现在的人都不看纸质书了。” 那人回过头,由于墨镜,小篆不知道这人是看着他,抑或环伺店内。这种感觉给小篆很不好。 “哦。”那人终于开了口,“我自己先看看”。呼……小篆心中松了一口气,绷紧了的神经也舒缓了下来,他回答说“好。”于是回到柜台后面,坐着继续看书。由于店里安装了40年版本的监视器,再加上近年来人们生活富裕,犯罪率不高,不用担心有偷窃事件发生。出于本能,小篆还是留一心眼,不时抬眼观察墨镜男人的行为。而墨镜男人只总是在音像和书籍专栏附近,仔细地浏览真品。
店里又进来了几位客人,小篆马上上前招待。
又过了一段时间,小篆又回到柜台,拿起书本打算继续阅读。这时,墨镜男人走向柜台。挪了一张椅子靠了过来。小篆放下去,把椅子挪近桌面,一只手的手肘靠在桌面上,准备倾听这位奇怪的客人的话。
“请问你这里有粤语音像品吗……”
……
小篆一惊,全身的毛孔迅速扩张,他顿时感觉身体发冷。
“开什么玩笑!我们这里不收藏这个!外面都是肃反人员呢。”小篆即刻佯装镇定,正颜厉色道。
男人身体往前倾,一动也不动。小篆望着他的墨镜,心里发寒。
“呵,你是来迟了,最后一批早在13年前推普闹得最严的时期被全数收去了。对吧。”小篆撒了一个小谎,还笑了笑,舒缓这个紧张的气氛。
这时墨镜男人身体向后附,靠在背靠上。然后他说:”哦,我随便问问的,没有就算了。这种东西现在肯定都全消失了。“说完他的嘴角微微上扬,与其说是笑还不如说是冷笑。
1分钟后,墨镜男人重新回到大街上。
坐在店里的小篆心里仍余波未平。刚才他的第一反应就是:他遇上肃反工作人员了。10年前他常见有这种新闻:人员暗访收获入邢证据,很多营业者由此受刑。制服规定上台后,这种例子才减少了。
还用这一套!而且不穿制服!开什么国际玩笑!小篆心中骂道。另外,他迅速打开监视录像,回送到刚才那段时间的录像,打开了金属过滤。画面中的人物,眼镜、衣服纽扣的形状显示出来,尤其明显的是上衣左边口袋里的卡片。小篆放大,再放大,画面也不断清晰,描细。最终他看见这几个明晃晃的字眼:”中国推广普通话肃反小组工作证“。另外还有证件上的名字。小篆没太在意。只是心中长叹了一口气,所幸自己的表现没有泄露他的秘密……
第四章
小篆很快到达了目的地。此处的景象很是落后,地面上铺的还是沥青路,路灯安装的是老旧的LED4.0,路边仍有电线杆,植被也不是城里的杂交品种,而是普通的原生植物,很简单地经过了排布。前方的农村房子一排很整齐,但外墙面铺的仍是瓦片,红白相间,给人以很落后的感觉。
小篆像是一下子回到了小时候,他随父母从城里到乡下拜访亲戚所见到的景象。他很难相信这里竟然还住着10几户人家。
小篆看见一块标有22号数字的标牌,他走了过去。来到了22号这家人的门口,门口旁没有闪着光的电子监控,只有一块白色的门铃按钮,上面还有灰黑的痕迹。
“叮——叮——”嘶哑的电子铃声在屋内重复回响了。说实在的,小篆真的很不习惯,他好久没听过这么难听的铃声,也从没有见过铃声能从屋子里泄出去。
他停止了想法。整理自己的衬衫,轻咳了一声,站得很直,准备与他想见到的老人见面。
“咔嚓”,不锈钢门发出了声响,小篆屏住了呼吸。紧紧地盯着门口。
门打开了,一位老人出现在眼前。
“您(nei)好(hou)!江伯!”小篆毫无保留地说出了粤语,心中很是激动。
这位叫做江伯的老人死死地盯着他,看得小篆浑身不舒服。很快,江伯用生硬的普通话说。
“你 你是谁?这里不说粤语!”
“江伯,你放心啦,我是特地来找你噶。我系一间真品古董店的店主,我偷偷甘收藏了好多粤语音像制品!”小篆仍是毫无保留,他想赢得江伯的信任。
“你,用什么证明!”江伯生硬地说出这句话。小篆从中相信,这位江伯就是他找的人了。他把背包拿到前面,从包中拿出了几张粤剧的带子。
“我某么也可以证明,呢滴带我估你中意,带过黎你。”小篆将带子递给江伯。后者充满静脉扩张血管的手颤巍巍得接住了,然后双手紧紧握住,细细地凝视封面。
“哦,系,我带左卡片。”小篆把手伸到左边裤袋,正好摸到一块金属片。“您睇下啦。”
……
“唔使,快滴入黎!”江伯终于说出了一句粤语,他转过身,头也不回慢慢走进屋里。小篆脸上满是笑容,进了门,手挽上了门。“咔嚓”一声,门关闭了。
第五章(为方便对话,本章的粤语话全译为普通话,请自行翻译,谢谢。)
小篆进到了江伯屋子里。环伺屋内摆设。屋内物件大多是30年之前的产品,许多家具仍是木制的,照明设备也是很老旧的灯管……这是一个典型的30年代式的家。小篆只在部分影像制品中见过。
只见老人从客厅进到房间,又从里面出来,但是手中多了一些光碟。
“你给我的那些,我都有。”江伯边说边走向小篆,之后把手上的东西交给小篆。
小篆仔细看封面,原来是《帝女花》《紫钗记》《牡丹亭》等一系列作品,他给江伯的《帝女花》《红楼梦》《窦娥冤》也包括在内(小篆的真品都是印上记号的,但这里没有。),其中还有著名的《醉打金枝》和《镜花缘》。这下子,小篆更加崇敬这位在动乱年代能够明哲保身的老人了。
随后,老人躺在厅上的安乐椅,小篆也坐在一旁的椅子上。一老一少同处一堂,观看了几张粤剧,老人兴趣盎然,几次跟着唱了几句。再之后,又放了小篆带来的几张粤语喜剧片,片中的粤语式无厘头令两人不时仰头大笑……江伯很高兴,小篆跟他聊了很多,在兴趣爱好方面,两人是一拍即合。江伯的字里行间也透出了对这位小伙子的喜爱和赞赏。难不是嘛,或许这天下间,只剩下这么两个粤语使用者,他们处在同一个大厅上,在这个硕大的世间,这个距离是多么的贴近。是粤语把他们连在了一起。61年前的人们,绝对不会想到,在这粤语已经消失了10年的世界里,两位年龄相差如此之大的人,在这粤语已经消失了10年的世界里,用粤语畅谈自己的兴趣,自己的生活。这一切是令人感到多么的美好和幸福。
又一部喜剧片看完了,江伯和小篆还沉浸在刚才的喜悦中。现在已经是下午五点了,外面的天空开始泛黄。
这时,小篆笑着问江伯:“江伯,你的儿子呢?去哪儿工作了?”话刚说出口,小篆才发现自己说错话了。老人一直红润的脸色顿时变得晦暗,表情也开始严肃起来。结尾的字幕播完了,两人沉入一片死静当中。
“江伯?”小篆试探问。“怎么了?”
江伯身体向后仰,他在安乐椅上一摆一摆。好久,才听见他说:“我儿子16年前在省文化厅的粤语分部工作……”
小篆一切都明了了。10几年前,在这个工作岗位上的人,处境是最危险的。那时常有报道,一些民间推普激进分子袭击这些无辜的人。尽管这些无法无天的人依法被处置,但仍有许多人惨遭祸手。江伯这个反应,小篆大概已经猜出了大部分。
江伯继续说“江革是我儿子的名字,他在16年前的某天与我失去了联系,我曾上广州打寻过他的踪迹,警方声称没找到,这怎么可能呢!还有,他的同事们都不知道他去哪了!混蛋,怎么就忘了我这个爸呢!”江伯很激动,说了一句粗话。
小篆低下头,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江伯站起来,走进了房间,拿出了一袋子,里面装着一些音像带和书籍。江伯把它们递给小篆,说:“回去吧,时间不早了,这些是给你的。你带来的就算了,我全部都有。回去吧,回去吧。”
小篆接过袋子,同江伯走向门口,“江伯你身体保重啊。我以后多来看你。”小篆念念不舍,说了几句近乎。
“别了,我有三个朋友,全因为我出事了。你以后别来了。”……
末章:
小篆驾驶着他的核动力摩托,飞驰在沥青路上,夕阳的余晖照射在宽阔的大路上,飕飕的风已不使小篆觉得寒冷。
谁也不希望会有这个结局。小篆知道,江伯是为了他好。
到达中段路了,这时小篆正在寻思一个名字,江革。他觉得这个名字在哪里听过,又好似没有。这个名字与千百年前一位名人的姓名不相为谋,着实困扰着现在的小篆。
忽然,小篆想到了什么。手心出了汗,随即手一软,摩托车失去了控制!向着右边的电线杆倾斜着冲过去!
小篆一震,手指间又充满了力量,说时迟那时快,他马上扣紧了刹车。
“哧——”,一缕白烟从后轮间,幽幽然地飘了出来,消失在天空中。
他镇定起来,瞬息间,在脑海中找到了刚才差点令他丧命的答案:
“那位墨镜男人,不,是肃反人员,他的名字不就是江革吗!?”
完。
这是我的第一篇小说,写了近10个小时。背景构思了很久,但是没把它们很好地表现出来。整篇小说故事亢长,情节只有简单的几个,加上文笔功力不足,给这个原本已经是十分普通的故事显得无趣。但毕竟是第一次,写得无趣是自然的。有言说:死读书不如烂笔头。多练笔,才能发现自己的不足。 好,故事大概就是这样了。希望大家喜欢。情节自赏。——蜗牛、
-
杜大大 赞了这篇日记 2017-11-21 10:3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