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漫谈
从未有过一本书让我有如此一种被洞穿的激动与窘迫。激动的是大多数人都能从小说的人物中找到自己的影子。让我能够用跟旁观者直观的眼光审视与反省自己的人生。窘迫的是主人公苏鸿渐的虚荣,怯懦,维诺是从,敢说不敢做,种种荒谬与可笑的品行,能与外人侃侃而谈,内心却不忍指责,因为那就是自己。游走在字里行间仿佛被作者剥衣鞭打,伤口之深,直至内心。
围城的城指爱情和婚姻。有个经典的小故事:老和尚叫小和尚去林子里摘一个果子,越大越好,但是只能摘一个且不能回头。第一次小和尚空手而归,因为一路上他总在想会有更好的。第二次小和尚只带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回来,因为这一次在路程的最后一段,他手上仍旧空空如也,看到一个不是特别小的,就摘了回来。爱情和婚姻大抵如此,围城的故事也大抵如此,却也比这复杂得多。果子只需看大不大,红不红。那么人呢?
苏鸿渐在留法归国的船上遇到鲍小姐,被其性感美丽的外表吸引,发生一夜情,之后躲躲闪闪,唯恐外人发现。离船分别后苏鸿渐发现鲍小姐对自己的冷淡,才明白,她根本是引诱,自己还一向自鸣得意,以为人家看中自己了。甚至产生了一种“屈辱感”。对作者在一开始就揭示了苏鸿渐这个男人最明显最本质的品性。依着内心最本能的欲望,得了便宜还卖乖,是个有些事敢做不敢说,有些事敢说不敢做的“小男人”。
苏文纨小姐是苏鸿渐的留法同学,出身名门,对众多追求者都表现出高高在上的姿态,对自己真正中意的苏鸿渐却从不承认自己的喜欢,反而极力维持一种若即若离的距离,利用追求者赵辛楣使得两人为自己争风吃醋来获得满足感。这样一个女人表面自信满满,心里却最害怕别人的瞧不起。她的强势高贵使得男人对她产生畏惧。最终下嫁“肥头大耳”的曹元朗,确是人人都料到的结局,因为此时的她早已迈入“大龄未嫁女青年”的行列,苏鸿渐的拒绝也早已让她迫切地想要嫁一个会比苏鸿渐强的人证明自己。曹元朗会写几首“孕妇肚子颤巍巍贴在天上”的歪诗,也算符合她你“女诗人”的要求。这样一个女人,爱的永远只有她自己。
唐晓芙是书中最让我不忍评说的角色,也几乎是书中最完美的女性角色。二十出头的她聪明漂亮、活泼可爱又率性,与苏鸿渐趣味相投,几次相遇后便有与他两小无猜的亲密引起苏文纨的嫉妒。她心中爱着苏鸿渐,苏鸿渐对她也是一见钟情,甚至“将她的来信藏于枕下,半夜激动地要拿出来读几番”。然而,唐晓芙是在一个没有打算爱一个男人的时候爱上了苏鸿渐。“我爱的人,我要能够占领他整个生命,他在碰见我以前,没有过去,留着空白等待我——”,当她对说对有“过去”的苏鸿渐说这句话的时候,破碎的不仅是苏鸿渐的梦,还有自己极力维持的少女情怀。看着窗外大雨中的苏鸿渐,“她的心溶化成苦水,想一分钟后他再不走,一定不顾笑话,叫用人请他回来。”最终她也没有请他回来。在唐晓芙心中,苏鸿渐终究是那个“还不够大的果子”。也许每个男人心中都曾有个唐晓芙,美丽,活泼,真实,无法成为自己的伴侣却是在心灵上与自己最接近的人。但是这种美只能短暂停留在最美好的二十几岁,因为它“是这个摩登文明社会里的罕物”。
最后一个女人是孙柔嘉。这位“在旅行中处得还算融洽”的女人,稀里糊涂地让苏鸿渐结了婚。婚前婚后反差极大的描写暗示了她起初的天真烂漫本就是她的心计。其实这本不能怪她,孙柔嘉不似苏文纨唐晓芙,其出身在一个普通的文员家庭。父母的旧时思想将全家的希望都寄托在小儿子身上,她除生活所需的一切额外需要都须自己努力争取。她意志坚定,老于事故,坚信要像唯一疼爱自己的姑母训导的那样训练自己的丈夫三从四德。然后不幸的是她的丈夫苏鸿渐是个对外懦弱,对内不能丢失面子的男人,她的意志又跟丈夫大多相反。最终这段婚姻走到尽头有偶然也有必然。
最后我不得不再评说一个在这个故事中最让我喜爱的角色,赵辛楣。这个苏文纨过去的追求者,曾在酒桌上设计挤兑他的“情敌”苏鸿渐的小人,本应是可恶庸俗。但后来明白苏鸿渐对苏文纨本就没有男女之情后对苏鸿渐坦白内心的几段对白,不禁让人觉得此人坦率真诚,之前的所作所为也显得几分可爱起来。其后赵辛楣同苏鸿渐等五人共赴三闾大学教书,一路的所见所闻越发感受到赵辛楣的真诚,大方,幽默。之后赵辛楣便于苏鸿渐成为挚友,几次帮助苏鸿渐度过难关。之后阅读围城附录,根据杨绛女士的描述,原赵辛楣是其夫根据一个小孩的形象“放大”的,想来可笑,细思可悲。
对于围城这样一部小说,没有宏大的叙事,没有英雄式的人物,却包罗万象。尤其喜爱其在三闾大学担任副教授时的故事,高校长的言而无信,赵辛楣与汪太太的暧昧情怀,苏鸿渐与孙柔嘉的流言蜚语。。。各种荒谬的可笑的可悲的,不也正是在这个社会上发生在你我身上真实的故事。
从小说主线,苏鸿渐这个男人坎坷的爱情,我看到了难以承受的惆怅,也看到了我们每个人生命中一部分。最终苏鸿渐与孙柔嘉吵翻,回到空空如也的家中,出了围城,也失去了生活的勇气。只剩墙上慢了六个钟头的挂钟,诉说这六个钟头前两人与结局截然相反的初衷,诉说着这个人生的荒谬与真实。
围城的城指爱情和婚姻。有个经典的小故事:老和尚叫小和尚去林子里摘一个果子,越大越好,但是只能摘一个且不能回头。第一次小和尚空手而归,因为一路上他总在想会有更好的。第二次小和尚只带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回来,因为这一次在路程的最后一段,他手上仍旧空空如也,看到一个不是特别小的,就摘了回来。爱情和婚姻大抵如此,围城的故事也大抵如此,却也比这复杂得多。果子只需看大不大,红不红。那么人呢?
苏鸿渐在留法归国的船上遇到鲍小姐,被其性感美丽的外表吸引,发生一夜情,之后躲躲闪闪,唯恐外人发现。离船分别后苏鸿渐发现鲍小姐对自己的冷淡,才明白,她根本是引诱,自己还一向自鸣得意,以为人家看中自己了。甚至产生了一种“屈辱感”。对作者在一开始就揭示了苏鸿渐这个男人最明显最本质的品性。依着内心最本能的欲望,得了便宜还卖乖,是个有些事敢做不敢说,有些事敢说不敢做的“小男人”。
苏文纨小姐是苏鸿渐的留法同学,出身名门,对众多追求者都表现出高高在上的姿态,对自己真正中意的苏鸿渐却从不承认自己的喜欢,反而极力维持一种若即若离的距离,利用追求者赵辛楣使得两人为自己争风吃醋来获得满足感。这样一个女人表面自信满满,心里却最害怕别人的瞧不起。她的强势高贵使得男人对她产生畏惧。最终下嫁“肥头大耳”的曹元朗,确是人人都料到的结局,因为此时的她早已迈入“大龄未嫁女青年”的行列,苏鸿渐的拒绝也早已让她迫切地想要嫁一个会比苏鸿渐强的人证明自己。曹元朗会写几首“孕妇肚子颤巍巍贴在天上”的歪诗,也算符合她你“女诗人”的要求。这样一个女人,爱的永远只有她自己。
唐晓芙是书中最让我不忍评说的角色,也几乎是书中最完美的女性角色。二十出头的她聪明漂亮、活泼可爱又率性,与苏鸿渐趣味相投,几次相遇后便有与他两小无猜的亲密引起苏文纨的嫉妒。她心中爱着苏鸿渐,苏鸿渐对她也是一见钟情,甚至“将她的来信藏于枕下,半夜激动地要拿出来读几番”。然而,唐晓芙是在一个没有打算爱一个男人的时候爱上了苏鸿渐。“我爱的人,我要能够占领他整个生命,他在碰见我以前,没有过去,留着空白等待我——”,当她对说对有“过去”的苏鸿渐说这句话的时候,破碎的不仅是苏鸿渐的梦,还有自己极力维持的少女情怀。看着窗外大雨中的苏鸿渐,“她的心溶化成苦水,想一分钟后他再不走,一定不顾笑话,叫用人请他回来。”最终她也没有请他回来。在唐晓芙心中,苏鸿渐终究是那个“还不够大的果子”。也许每个男人心中都曾有个唐晓芙,美丽,活泼,真实,无法成为自己的伴侣却是在心灵上与自己最接近的人。但是这种美只能短暂停留在最美好的二十几岁,因为它“是这个摩登文明社会里的罕物”。
最后一个女人是孙柔嘉。这位“在旅行中处得还算融洽”的女人,稀里糊涂地让苏鸿渐结了婚。婚前婚后反差极大的描写暗示了她起初的天真烂漫本就是她的心计。其实这本不能怪她,孙柔嘉不似苏文纨唐晓芙,其出身在一个普通的文员家庭。父母的旧时思想将全家的希望都寄托在小儿子身上,她除生活所需的一切额外需要都须自己努力争取。她意志坚定,老于事故,坚信要像唯一疼爱自己的姑母训导的那样训练自己的丈夫三从四德。然后不幸的是她的丈夫苏鸿渐是个对外懦弱,对内不能丢失面子的男人,她的意志又跟丈夫大多相反。最终这段婚姻走到尽头有偶然也有必然。
最后我不得不再评说一个在这个故事中最让我喜爱的角色,赵辛楣。这个苏文纨过去的追求者,曾在酒桌上设计挤兑他的“情敌”苏鸿渐的小人,本应是可恶庸俗。但后来明白苏鸿渐对苏文纨本就没有男女之情后对苏鸿渐坦白内心的几段对白,不禁让人觉得此人坦率真诚,之前的所作所为也显得几分可爱起来。其后赵辛楣同苏鸿渐等五人共赴三闾大学教书,一路的所见所闻越发感受到赵辛楣的真诚,大方,幽默。之后赵辛楣便于苏鸿渐成为挚友,几次帮助苏鸿渐度过难关。之后阅读围城附录,根据杨绛女士的描述,原赵辛楣是其夫根据一个小孩的形象“放大”的,想来可笑,细思可悲。
对于围城这样一部小说,没有宏大的叙事,没有英雄式的人物,却包罗万象。尤其喜爱其在三闾大学担任副教授时的故事,高校长的言而无信,赵辛楣与汪太太的暧昧情怀,苏鸿渐与孙柔嘉的流言蜚语。。。各种荒谬的可笑的可悲的,不也正是在这个社会上发生在你我身上真实的故事。
从小说主线,苏鸿渐这个男人坎坷的爱情,我看到了难以承受的惆怅,也看到了我们每个人生命中一部分。最终苏鸿渐与孙柔嘉吵翻,回到空空如也的家中,出了围城,也失去了生活的勇气。只剩墙上慢了六个钟头的挂钟,诉说这六个钟头前两人与结局截然相反的初衷,诉说着这个人生的荒谬与真实。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