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绝版港片曝光第二炮——《鬼揞眼》!!!
好久没更新豆瓣日志了,这次趁着论文写不出来的时候,写写2014年曝光的第二部有价值的绝版港片——《鬼揞眼》。如果说2013年曝光的两部有价值的绝版是《似水流年》(托熊主席的福)以及《六朝怪谈》(托熊仔侠的福)的话,那么2014年刚开始的两个月已经有萧芳芳喜剧经典《林亚珍》(1978)珠玉在前,这次要说的是第二炮——《鬼揞眼》。作为一部低成本的恐怖片,它在香港电影史上的重要性肯定比不上新浪潮发轫之初代表电视—电影“媒介融合”成果代表作的《林亚珍》了。但是我说《鬼揞眼》是有价值的,一定是有理由的。一种观点认为,绝版未必好看。其实这种看法有失偏颇,你可以说《似水流年》很闷,但是你不能否定他充满诗情画意的摄影,你可以说《六朝怪谈》从头到尾装逼,但你不能否认王菊金出色的美术设计。没看过《行规》的人,一定觉得这片无非是反映警队腐败,其实那种透入骨髓的体现新浪潮精神的绝望与宿命才是真正的动人之处。但是,也不必刻意拔高什么,像《六朝怪谈》网上炒了那么久,炒到“神片”的境界,看了以后,个人觉得除了美术设计,这片可以说是盛名之下其实难副而已。论思想深度和媒介表现力还不如王菊金在写实阶段的两部失传作《女性注意》和《一代名妓小凤》。王菊金被焦雄屏说成是台湾新浪潮电影诞生之前的一颗流星,或者说是台湾新浪潮的先驱。记忆中梁良在1989年发表在《北京电影学院学报》的一篇文章中也表达过类似的观点。其实,他们看重的无非是王菊金在《六朝怪谈》与《地狱天堂》中充满东瀛色彩的美术造型风格,这与传统的中国古装片很不一样。但是让王菊金真正声名鹊起的是他开创“台湾黑电影”的先锋作——《上海社会档案》,在台湾影带中,陆小芬甚至露出了她的E奶,这2秒钟的镜头在海岸的港版中被删节了。在《上海》之后,王趁热打铁又弄出了几部写实作,大相劲庭于他初期的表现主义造型风格,就包括上述两部失传的作品,其实这些才真正值得研究。
话题又回到《鬼揞眼》,影片的价值其实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影片的导演及摄影指导——陈俊杰。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陈俊杰是何方神圣,但是胡金铨想必大家都知道,其实我想说的是,胡金铨在1979年的两部代表作《山中传奇》和《空山灵雨》就是他掌镜的。另外,龙刚的最后一部作品《波斯夕阳情》、唐书璇的最后一部作品《暴发户》也是他掌镜。印象中,他因为《波斯夕阳情》中的平光摄影和《墙内墙外》中的布光设计两次获得摄影奖。在1970年代末1980年代初新浪潮最火的时候,香港影评界的权威刊物《电影双周刊》甚至为他专门做了一次特稿。在香港电影新浪潮的历史中他比新浪潮的旗手谭家明成名更早!
陈俊杰的摄影很牛,但是真正执导电影就《鬼揞眼》一部。其实,他还执导过新艺城的《夜惊魂》,但是因为“不听话”,只顾艺术追求,不顾商业噱头,于是被老板黄百鸣炒掉,由鬼佬梁普智接手。若干年后,当功成名就的黄百鸣回忆起“新艺城”的成就时,依然不忘用一章内容挖苦陈俊杰。因此,这就造成了这位香港电影史上的摄影大师只导演过一部电影的悲剧。《鬼揞眼》中有两个镜头,我很喜欢,体现了陈对布光和角度的雕琢。
尤其是艾迪这幅,构图的角度(侧面)和逆光摄影,把艾迪的轮廓美和艺术家的气质完全显现。我们再欣赏一下,片中作为职业摄影师的艾迪在摄影大师陈俊杰的镜头下是多么地“靓仔”……
这片很有意思的一个看点也就在此。欧美早期电影理论家鲁道夫 爱因汉姆认为电影作为媒介的重要性要大于它的拍摄内容,二战后西方纪实理论的奠基人之一的克拉考尔则认为电影的本性不是媒介性,而是“物质现实的复原”,也就是它表现的内容。电影理论中关于“照相性”的争论其实质就是“影像”与“物像”的争论,到底哪个至上?这个问题我认为才是美国的达德利 安德鲁说了半天没说清楚的经典电影理论嬗变的根本线索。在《鬼揞眼》中,我们既能领略到作为“媒介”的摄影镜头的构图美,又能欣赏到作为“反映物”的各类摄影装备的物体美(片中有很多镜头直观表现艾迪作为职业摄影师的各种“长枪短炮”)。因此,要说在香港电影史上,哪部电影充分体现了电影理论中的“照相性”?我看除《鬼揞眼》莫属!
在陈俊杰的摄影之外,其实这片的剧情着实是乏善可陈。无非是一个关于“鬼上身”、“鬼报复”、“鬼拯救”的俗套故事。因为成本太低,本来是作为重要商业噱头展示的“斗法”,实在简陋,离同时代邵氏的“降头”片,像桂治洪那种,差得太远了。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在“斗法”的设计上,太多仿造美国的《驱魔人》:口吐五颜六色的液体以及头呈360度旋转。这跟同一年许冠文监制的《追鬼七雄》想到一块去了。作为主角之一同时也是影片老板的黄允材为扮演鬼,自毁形象,牺牲不少:
其实他本人还是蛮帅滴:
影片的另外一个看点就是女主——程思嘉,很可惜她只演过两部电影,这部和《上天救命》,属于香港电影史上的“失踪人物”。其实她本人,我认为是蛮漂亮的,有一种介乎于叶童与邱淑贞之间的美,尤其是她在片中的造型:
她甚至为投资人做出了“艺术牺牲”:
片中还有三个配角值得一提:
其一,是现在还在演戏的著名女艺人金燕玲:
其二,是很久前已经退出娱乐圈的司马燕,听说她儿子现在活跃在娱乐圈。司马燕在《爱情麦芽糖》中的“公主造型”让我一直难以忘怀。
其三,是超级猥琐淫虫大叔,香港“CAT.3”的殿堂人物,我的偶像——何家驹 桑,他在片中客串了一把广告导演,举手投足间弥漫着一股文艺味……
一个巫婆的前生说不定是个公主,其实以“猥琐”、“淫荡”成名的何家驹也有他作为“文艺青年”的高光时刻。那是在1970年代末1980年代初的时候,何家驹还年轻,他曾是香港电影新浪潮开山公司——缤缤电影部的重要一员。下面这张存于历史文献中的“开镜照”充分体现了当年的何家驹作为“文青”在新浪潮史上的重要“开山地位”:
行文最后向电影收藏家、片源提供者Andy致以本人的崇高敬意!以上所有截图皆打上了Andy的水印,只供阅读,请勿用作其它用途。
下次有时间再谈谈王菊金。
话题又回到《鬼揞眼》,影片的价值其实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影片的导演及摄影指导——陈俊杰。
![]() |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陈俊杰是何方神圣,但是胡金铨想必大家都知道,其实我想说的是,胡金铨在1979年的两部代表作《山中传奇》和《空山灵雨》就是他掌镜的。另外,龙刚的最后一部作品《波斯夕阳情》、唐书璇的最后一部作品《暴发户》也是他掌镜。印象中,他因为《波斯夕阳情》中的平光摄影和《墙内墙外》中的布光设计两次获得摄影奖。在1970年代末1980年代初新浪潮最火的时候,香港影评界的权威刊物《电影双周刊》甚至为他专门做了一次特稿。在香港电影新浪潮的历史中他比新浪潮的旗手谭家明成名更早!
![]() |
本人私藏香港电影文献影印件,请勿转载 |
陈俊杰的摄影很牛,但是真正执导电影就《鬼揞眼》一部。其实,他还执导过新艺城的《夜惊魂》,但是因为“不听话”,只顾艺术追求,不顾商业噱头,于是被老板黄百鸣炒掉,由鬼佬梁普智接手。若干年后,当功成名就的黄百鸣回忆起“新艺城”的成就时,依然不忘用一章内容挖苦陈俊杰。因此,这就造成了这位香港电影史上的摄影大师只导演过一部电影的悲剧。《鬼揞眼》中有两个镜头,我很喜欢,体现了陈对布光和角度的雕琢。
![]() |
![]() |
尤其是艾迪这幅,构图的角度(侧面)和逆光摄影,把艾迪的轮廓美和艺术家的气质完全显现。我们再欣赏一下,片中作为职业摄影师的艾迪在摄影大师陈俊杰的镜头下是多么地“靓仔”……
![]() |
![]() |
![]() |
![]() |
![]() |
这片很有意思的一个看点也就在此。欧美早期电影理论家鲁道夫 爱因汉姆认为电影作为媒介的重要性要大于它的拍摄内容,二战后西方纪实理论的奠基人之一的克拉考尔则认为电影的本性不是媒介性,而是“物质现实的复原”,也就是它表现的内容。电影理论中关于“照相性”的争论其实质就是“影像”与“物像”的争论,到底哪个至上?这个问题我认为才是美国的达德利 安德鲁说了半天没说清楚的经典电影理论嬗变的根本线索。在《鬼揞眼》中,我们既能领略到作为“媒介”的摄影镜头的构图美,又能欣赏到作为“反映物”的各类摄影装备的物体美(片中有很多镜头直观表现艾迪作为职业摄影师的各种“长枪短炮”)。因此,要说在香港电影史上,哪部电影充分体现了电影理论中的“照相性”?我看除《鬼揞眼》莫属!
在陈俊杰的摄影之外,其实这片的剧情着实是乏善可陈。无非是一个关于“鬼上身”、“鬼报复”、“鬼拯救”的俗套故事。因为成本太低,本来是作为重要商业噱头展示的“斗法”,实在简陋,离同时代邵氏的“降头”片,像桂治洪那种,差得太远了。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在“斗法”的设计上,太多仿造美国的《驱魔人》:口吐五颜六色的液体以及头呈360度旋转。这跟同一年许冠文监制的《追鬼七雄》想到一块去了。作为主角之一同时也是影片老板的黄允材为扮演鬼,自毁形象,牺牲不少:
![]() |
![]() |
![]() |
其实他本人还是蛮帅滴:
![]() |
影片的另外一个看点就是女主——程思嘉,很可惜她只演过两部电影,这部和《上天救命》,属于香港电影史上的“失踪人物”。其实她本人,我认为是蛮漂亮的,有一种介乎于叶童与邱淑贞之间的美,尤其是她在片中的造型:
![]() |
![]() |
![]() |
![]() |
她甚至为投资人做出了“艺术牺牲”:
![]() |
片中还有三个配角值得一提:
其一,是现在还在演戏的著名女艺人金燕玲:
![]() |
其二,是很久前已经退出娱乐圈的司马燕,听说她儿子现在活跃在娱乐圈。司马燕在《爱情麦芽糖》中的“公主造型”让我一直难以忘怀。
![]() |
![]() |
其三,是超级猥琐淫虫大叔,香港“CAT.3”的殿堂人物,我的偶像——何家驹 桑,他在片中客串了一把广告导演,举手投足间弥漫着一股文艺味……
![]() |
![]() |
一个巫婆的前生说不定是个公主,其实以“猥琐”、“淫荡”成名的何家驹也有他作为“文艺青年”的高光时刻。那是在1970年代末1980年代初的时候,何家驹还年轻,他曾是香港电影新浪潮开山公司——缤缤电影部的重要一员。下面这张存于历史文献中的“开镜照”充分体现了当年的何家驹作为“文青”在新浪潮史上的重要“开山地位”:
![]() |
本人私藏香港电影文献影印件,请勿转载 |
行文最后向电影收藏家、片源提供者Andy致以本人的崇高敬意!以上所有截图皆打上了Andy的水印,只供阅读,请勿用作其它用途。
下次有时间再谈谈王菊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