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回想过去的日子,有很多东西是意外学习到的。其中一个就是读书,注意我说的不是拿本书单用眼睛浏览,而是出声地读。
三十多岁之前从来不喜欢出声地读,应该是被“朗读”败坏了胃口,记得小学的时候有一个老师--据说还是有朗读专业背景--教班上的尖子生朗读。矫柔做作虚假夸张的声调差点恶心死我,从此对出声读书反感。
开始读是儿子出生之后,在跳跳还在襁褓中的时候,我就给他读书,那时读的是纪伯伦的诗歌,我最喜欢的关于耶稣的诗歌,融合神圣的光芒和韵律之美于一体。小东西躺在床上,乖乖地瞪着大眼睛,认真地听。
后来母亲生病住院,我在陪床时觉得妈妈除了身体的病痛,精神上也甚是无聊,于是拿出《法华经》给妈妈读,由于佛经中有些用语离现在比较远了,所以我是一边读一边白话再解释一遍。妈妈大概以前练过静心的功夫,对佛经一听就很喜欢。同屋的病友有一个是信基督教的,本来拉着帘子与别人隔开,听我讲佛经一段时间后,示意看护她的妹妹给她拉开帘子,也要听“法”。另一个病友的看护不喜欢佛经,但是也了解了到读书对病人有好处,她开始给病人读报纸。
从此开始给妈妈读书,也不仅限于佛经了,也有不少小说、散文、和议论文。我印象比较深的是一次读一篇介绍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系列文章,读完后就剪下来收藏了。
给儿子主要是他睡觉前的讲故事,以前还是搜罗脑子里那点故事,后来讲完了,干脆就拿本书读。现在格林童话王尔德童话都读完了,哈利波特读了一本,一个数学趣味故事系列,还读了一些福尔摩斯破案的故事,现在正在读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圣诞奇案》。
出声读和不出声还是有区别的。当然心不在焉的话,两者没有区别。但是如果有兴趣,两者就有区别。默读的深入文本要浅于出声朗读。比如柯南道尔的福尔摩斯系列和阿加莎的波洛系列,以前都读过,感觉到两者的区别就是福尔摩斯推理的细致缜密,而波洛多少带有一点碰运气的成分。出声一读,就明显感到,柯南道尔的男性作家手笔,对事业的投入认真是其关注点,而阿加莎是个女作家,她笔下的文本画面感极强,人物描写的栩栩如生才是强项。
而对于古文,出声阅读则是非此不可。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个读,不仅仅是用眼,还要出声。中国的古文是有传统的,但是传统又有变化。现在在读汉赋,其气势汪洋势不可挡非出声朗读而无法了解。
三十多岁之前从来不喜欢出声地读,应该是被“朗读”败坏了胃口,记得小学的时候有一个老师--据说还是有朗读专业背景--教班上的尖子生朗读。矫柔做作虚假夸张的声调差点恶心死我,从此对出声读书反感。
开始读是儿子出生之后,在跳跳还在襁褓中的时候,我就给他读书,那时读的是纪伯伦的诗歌,我最喜欢的关于耶稣的诗歌,融合神圣的光芒和韵律之美于一体。小东西躺在床上,乖乖地瞪着大眼睛,认真地听。
后来母亲生病住院,我在陪床时觉得妈妈除了身体的病痛,精神上也甚是无聊,于是拿出《法华经》给妈妈读,由于佛经中有些用语离现在比较远了,所以我是一边读一边白话再解释一遍。妈妈大概以前练过静心的功夫,对佛经一听就很喜欢。同屋的病友有一个是信基督教的,本来拉着帘子与别人隔开,听我讲佛经一段时间后,示意看护她的妹妹给她拉开帘子,也要听“法”。另一个病友的看护不喜欢佛经,但是也了解了到读书对病人有好处,她开始给病人读报纸。
从此开始给妈妈读书,也不仅限于佛经了,也有不少小说、散文、和议论文。我印象比较深的是一次读一篇介绍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系列文章,读完后就剪下来收藏了。
给儿子主要是他睡觉前的讲故事,以前还是搜罗脑子里那点故事,后来讲完了,干脆就拿本书读。现在格林童话王尔德童话都读完了,哈利波特读了一本,一个数学趣味故事系列,还读了一些福尔摩斯破案的故事,现在正在读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圣诞奇案》。
出声读和不出声还是有区别的。当然心不在焉的话,两者没有区别。但是如果有兴趣,两者就有区别。默读的深入文本要浅于出声朗读。比如柯南道尔的福尔摩斯系列和阿加莎的波洛系列,以前都读过,感觉到两者的区别就是福尔摩斯推理的细致缜密,而波洛多少带有一点碰运气的成分。出声一读,就明显感到,柯南道尔的男性作家手笔,对事业的投入认真是其关注点,而阿加莎是个女作家,她笔下的文本画面感极强,人物描写的栩栩如生才是强项。
而对于古文,出声阅读则是非此不可。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个读,不仅仅是用眼,还要出声。中国的古文是有传统的,但是传统又有变化。现在在读汉赋,其气势汪洋势不可挡非出声朗读而无法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