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在西北的推广效益(初探)
一、太阳能的利用方式
太阳能是太阳内部或者表面的黑子连续不断的核聚变反应过程产生的能量。
太阳能主要发生在光—热、光—电、光—化学、光—生物质等几种转换方式。太阳能光—热转换主要采用太阳集热器来实现。主要分为平板集热器、真空管集热器和聚焦集热器等三类。太阳能光—电转换主要采用太阳能电池来实现。太阳能电池是一种可以把光能直接转换为电能的半导体器件。目前常用的半导体材料多为单晶硅、多晶硅和非晶硅薄膜,此外还有硫化镉、砷化镓等。太阳能光—化学转换主要通过可逆的化学反应来实现太阳能转换成化学能的过程。由于吸热或放热可逆的化学反应所需要的温度较高,所以也可以用于太阳能热发电,未来利用太阳能制氢作为无污染的稳定能源,也是十分可取的。
太阳能的热利用:低温热利用有塑料大棚,玻璃温室,太阳能游泳池,热水器等。中温热利用有致冷器,用于空调、制冰,开水器,消毒器,太阳灶等。高温热利用有焊接机,高温炉。
二、我国的太阳能资源概况
我国的太阳能资源十分丰富。其中总辐射年总量在860~2080kWh/m2之间,直接辐射年总量在230~1500kWh/m2之间,年平均直射比在0.24~0.73之间,年日照时数在870~3570之间。
(http://www.cusdn.org.cn/news_detail.php?id=226181#)
我国的总辐射年总量自西北到东南呈先增加再减少然后又增加的趋势,总的来说西部多于东部、高原大于平原﹑内陆大于沿海、干燥区大于湿润区;新疆东南边缘、西藏大部、青海中西部、甘肃河西走廊西部、内蒙古阿拉善高原及其以西地区构成了一条占国土面积约20%的太阳能资源“最丰富带”,其中西藏南部和青海格尔木地区是两个高值中心,总辐射年总量达到2000kWh/m2左右;在这条带的西北方向,即新疆大部分地区,以及这条带的东部,即西藏东部、云南大部、青海东部、四川盆地以西、甘肃中东部、宁夏全部、陕西北部、山西北部、河北西北部、内蒙古中东部至锡林浩特和赤峰一带,是我国太阳能资源的两个“很丰富带”,占国土面积的近40%;除此之外,我国中东部和东北的大部分地区都属于太阳能资源的“较丰富带”,其中只有以四川盆地为中心,四川省东部、重庆全部、贵州大部、湖南西部等地区属于太阳能资源的“一般带”,总辐射年总量只有1000 kWh/m2左右,面积占我国国土的7%左右。
直接辐射年总量的空间分布特征与总辐射比较一致,只有在塔里木盆地出现了一个相对的低值中心,相应的直射比也明显低于周围,只有0.5左右;在我国东南地区,也即大约35oN以南、100oE以东的区域,直射比基本在0.5以下;除此之外我国大部分地区的直射比都在0.5以上,在青藏高原以南以及内蒙古东部的部分地区,直射比甚至达到0.7以上。
年总日照时数的空间分布于总辐射年总量基本一致,“最丰富带”的年日照时数在3000h左右,“很丰富带”的年日照时数在2400~3000h之间,“较丰富带”的年日照时数在1200~2400h左右,“一般带”的年日照时数在1200h以下。
三、部分地区推广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的报道
1、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山区西吉县(报道时间:2010年6月29日)
宁夏的太阳辐射量年均为4950-6100兆焦/平方米,年日照时数为2250-3100小时,日照百分率50%-69%,是中国日照资源较丰富地区之一。
“随着时间变化,太阳的方位也在变化,不时拨动反光板的方向才能集中更多太阳光烧水。”65岁的王兰香说。
记者在现场看到,一个向下凹的椭圆形水泥板上铺满了反光玻璃片组成的反光板,一根1.2米左右高的铁杆上焊接了一个铁圈,处于反光板的中心正上方,用来放置水壶。
“夏天太阳光强烈的时候,烧壶水两个来小时,一天能烧三四壶水。”王兰香说。
西吉农村能源站站长刘志毅说,太阳能灶还可以用来蒸煮马铃薯、烤贴饼子,非常方便。太阳能灶缓解了农户炊事用能困难,减少了常规能源使用和环境污染。与此同时,有了太阳能灶,农民减 少了砍树烧柴,巩固了退耕还林成果,改善了生态环境。
据统计,一台截光面积为2平方米的聚光太阳能灶,每年可节省1吨左右的农作物秸秆或薪柴(即每天节约2.7公斤的薪柴)。
太阳能灶在宁夏示范推广已超过10年,目前有关部门仍在继续推广这一农家清洁能源。
“太阳能灶的价格适中,每台250元左右,一次投资,长期受益,目前太阳能灶推广政府补一点、项目投一点、农户筹一点,大多数家庭都能够接受。且太阳能本身无需购买,无需开采、运输,不会产生费用,非常经济实惠。”西吉农村能源工作站副站长樊磊说。
政府补助是推广太阳能灶的有效手段之一。今年宁夏计划再投入2000万元推广10万台水泥太阳能灶。(来自:新华网宁夏频道,标题:西北太阳能富集区大力发展"农家太阳能",http://www.xinhuanet.com/chinanews/2010-06/29/content_20201598.htm)
2、西藏将实施薪柴替代能源工程(2008-08-26)
受能源匮乏和长期以来形成的生活习惯影响,西藏广大农牧民主要依靠牛(羊)粪、薪柴、草皮等作为生活燃料和取暖燃料。这种生活方式破坏植被、森林和草场,对环境带来巨大的危害。
记者从有关部门获悉,为改变传统能源汲取方式,保护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也为了适应西藏经济和社会发展对能源需求的日益扩大,西藏计划在未来几年内投资58.11亿元,实施包括农村沼气建设、普及太阳能等五大薪柴替代能源工程。
破坏森林植被、导致草地退化,西藏薪柴能源消耗现状不容乐观
资料显示,西藏年人均生活能源消耗为0.7吨标准煤。西藏农牧业人口薪柴能源年消耗总量约为127.7亿千瓦时/年。按四口之家计算,一年炊事、取暖等烧柴约5至6吨,折合木材6至7立方米,相当于破坏森林植被4至5亩。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这一消费量还将继续增加。
资料显示,一些地区过度采集森林和草皮、灌木等做生活燃料,严重影响了这些区域自然生态环境,植被覆盖率大幅度下降,恢复难度大,损失严重。据不完全统计,西藏几十年的薪柴消耗量高达3000多万立方米,是商品材的6倍,自用材的10倍;在非林区农牧民薪柴消耗除少部分来自天然林区外,93.7%来自对具有较高生态价值的天然灌木林的樵采,使得每年有0.40至0.67万公顷的灌木林遭到樵采甚至刨根等毁灭性破坏。
对生物质能源的过度依赖,同时导致了西藏草地退化问题日趋严重。资料显示,目前,西藏退化草地面积达4266.7万公顷。草地退化直接导致西藏高原草地生态系统调节气候、涵养水源、土壤保持、物质生产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功能减弱。过度依赖畜粪燃料还造成土壤肥力下降。
此外,西藏薪柴能源主要用于炊事、取暖,由于气候条件和炉具的原因,薪柴利用效率只有15%左右,不仅对资源造成了极大的浪费,而且影响生活质量。广大农牧区由于大量使用薪柴、畜粪等传统能源,随处堆集薪柴、畜粪的现象较为普遍,造成居住环境“脏、乱、差”,容易诱发火灾、疾病等不安全隐患;大量燃烧薪柴、畜粪,容易引起小区内的大气污染,加之房屋修建时没有专门的排污系统,室内空气污染严重,炊烟是农牧区室内环境的重要污染源,大量吸入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损害;畜粪内含有大肠杆菌和寄生虫卵等有害微生物,农牧民使用畜粪作燃料,长期接触畜粪,容易感染有害病菌,严重影响人体健康。由此可见,薪柴、畜粪的大量使用将引起环境污染,影响人体健康和人居环境,严重制约农牧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实施薪柴替代能源工程将带来巨大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按照规划,薪柴替代能源工程将给西藏带来巨大的生态效益。测算显示,薪柴替代能源工程实施后,将使100%的县城以上城镇居民能够使用薪柴替代能源,50%的农牧民能够使用薪柴替代能源(太阳灶除外),每年可减少132万吨的薪柴或141.2万吨畜粪等能源消耗,使274.55万亩森林免遭破坏,年蓄水量0.82亿立方米,年固碳167万吨,年固沙6410万吨,产生氧气13.4万吨。
西藏自治区农牧厅有关人士认为,规划的实施同时可有效提高西藏清洁可再生能源利用比例,使水能资源得到更有效开发利用,有效减少对森林、草地的破坏,可防止草原退化和灾害的发生,遏制草地土壤沙漠化趋势,改善项目实施区域的生态环境,使项目实施区域森林得到有效保护,草场盖度逐步提高,森林、草地生态功能得到逐步恢复,使整个生态系统步入良性循环状态,生态效益十分显著。
同时,这项规划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将十分突出。规划实施后,西藏使用薪柴替代能源的农牧民每年可增收节支4亿多元。目前,牛羊粪市场价为400元/吨,薪柴市场价为600元/吨,以此标准进行成本与收益分析估算,户用沼气收益为1250元,20万户使用沼气的农牧民每年增收节支2.5亿元;太阳灶收益为1284元,25万户太阳灶的农牧民每年共增收节支2.21亿元;每户被动式太阳房每年节省燃料支出约300元左右,8.25万户使用太阳房采暖的农牧民每年增收节支0.25亿元左右。
专家认为,随着能源开发利用新技术、新工艺在西藏规模化生产和服务网络的建立完善,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不仅可为社会提供大量就业机会,还可带动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有利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来自:经济参考报,http://jjckb.xinhuanet.com/jcsj/2008-08/26/content_115893.htm)以及西藏政府门户网站,2008年8月18日,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转自治区财政厅关于西藏自治区薪柴替代能源发展规划的通知,http://www.xizang.gov.cn/zfwj/60971.jhtml(该规划中关于太阳灶的普及,文中显示26.77万台的太阳灶所需投资1亿元已由中央全部落实。按照每户一台的目标,目前已部分配发到户,剩余部分中央有关部门正在组织采购)
补充:2006年12月7日,中国各地太阳能应用现状分析,
http://www.newenergy.org.cn/html/00612/2006127_12652.html
近年来,在国家有关部委和区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下,西藏又先后落实和实施了“阳光计划”、“科学之光计划”、“西藏阿里地区光电计划”、“西部省区无电乡通电工程”等一批具有较高社会、经济效益的太阳能推广示范工程。现在,太阳能资源已被广泛应用在照明、通讯、广播电视、提水灌溉、烧水做饭、取暖等诸多领域。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等已深入到千家万户,不仅提高了群众的生活质量,而且减少了对森林、草原的破坏。在西藏大部分地区,一台采光面积为2平方米的太阳灶,其功率相当于一个2000瓦的电炉,它不仅具有烧水的功能,而且还具有煮、蒸、炖、炒等多种炊事功能。据测算,一台太阳灶一年可使一户农牧民少用牛羊粪3吨,柴草2.5吨,近1000平方米草原免遭砍伐。
3、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理塘县(2006年8月19日)
“这个太阳能灶好!啥子都可以煮,烧开水泡茶,煮洋芋热饭菜,还可以热水洗澡,又能省1/3的柴火,巴实得很!”8月16日,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理塘县甲洼乡卡娘村村民阿多细数起太阳能灶的种种好处。
这是农业部今年为农民办的15件实事之一。为解决农牧民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农业部今年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部分村庄免费推广太阳能灶。截至8月10日,理塘县14个乡镇2800户农牧民都免费使用上了太阳能灶,预计今年10月受益人口将达到7万。一台三四百元的太阳能灶,改善了农村的能源结构,提高了农牧民的生活质量。
据介绍,农业部推广的太阳能灶壳体材料为铸铁,反光材料为镀铝薄膜,非常适合太阳能资源丰富的藏区。据测算,使用一台太阳能灶每年可节约薪柴1000至1500公斤,节省燃料费600元左右,还可减少砍伐和运输薪柴的劳动力投入。
免费推广的太阳能灶让农牧民得到了实惠,还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用太阳能灶替代部分薪柴,既减少了森林资源的砍伐,也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有效地保护了生态环境。
8月18日,甘孜州农业局举办了太阳能灶安装使用培训班,新的太阳能灶推广项目全面启动。农业部将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300万元,在甘孜、丹巴、德格、康定、乡城、得荣、道孚、炉霍、新龙等9县64个乡镇的198个村实施。(来自:人民日报,甘孜2800户农牧民免费用上太阳能灶 经济生态两相宜,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6-08/19/content_4980158.htm)
4、滇西北(2005年8月11日)
雪达村,海拔3220米,12户60人。离滇藏公路214线约20公里。交通闭塞,经济落后,但仍保持着非常完好的传统习俗。村民们的经济收入,几乎都要靠山林。由于传统的宗教文化在这里扎根,人们将周围的山林视为神山而备加保护,这里的山林,至今受到了较好的保护。人们戏称雪达村为“村在深山林,却为烧火愁”。
斯那定珠队长要求在雪达村实施能源替代项目。虽然没有书面报告,协会德钦替代能源一致通过了该能源替代的项目,并立即与佛山乡政府、德钦县林业局、太阳能公司等各方联系后。于2004年8月1日将太阳能全部运达雪达村。同时,我们还运进玉龙三型节柴灶,给每户安装。8月17日,12户家家楼上出现了这个吉祥的大金属物。
村民阿争惊奇地说:“倒进去的冷水,不烧柴就变成了热水,真是神了。”
九月,我们到雪达验收太阳能项目工程时,村民们争先称道。扎宗大妈说:“从‘神器’中流出来的热水,可以直接烫泡牲畜的食料了。原来每天我们家里要烧三十公斤柴,现在,每天只需要十公斤柴就够了。不仅方便了生活,也大大的节省了劳动力。我常常想,每天三顿饭,顿顿磕三个头都值了。”(来自:人民网,滇西北可替代能源,http://tv.people.com.cn/GB/39805/42848/3609660.html)
四、其他
盘点我国部分省市对太阳能热利用鼓励政策(http://xbtyn-hn.blog.163.com/blog/static/227421972013626647442/)
太阳能是太阳内部或者表面的黑子连续不断的核聚变反应过程产生的能量。
太阳能主要发生在光—热、光—电、光—化学、光—生物质等几种转换方式。太阳能光—热转换主要采用太阳集热器来实现。主要分为平板集热器、真空管集热器和聚焦集热器等三类。太阳能光—电转换主要采用太阳能电池来实现。太阳能电池是一种可以把光能直接转换为电能的半导体器件。目前常用的半导体材料多为单晶硅、多晶硅和非晶硅薄膜,此外还有硫化镉、砷化镓等。太阳能光—化学转换主要通过可逆的化学反应来实现太阳能转换成化学能的过程。由于吸热或放热可逆的化学反应所需要的温度较高,所以也可以用于太阳能热发电,未来利用太阳能制氢作为无污染的稳定能源,也是十分可取的。
太阳能的热利用:低温热利用有塑料大棚,玻璃温室,太阳能游泳池,热水器等。中温热利用有致冷器,用于空调、制冰,开水器,消毒器,太阳灶等。高温热利用有焊接机,高温炉。
二、我国的太阳能资源概况
我国的太阳能资源十分丰富。其中总辐射年总量在860~2080kWh/m2之间,直接辐射年总量在230~1500kWh/m2之间,年平均直射比在0.24~0.73之间,年日照时数在870~3570之间。
![]() |
![]() |
(http://www.cusdn.org.cn/news_detail.php?id=226181#)
我国的总辐射年总量自西北到东南呈先增加再减少然后又增加的趋势,总的来说西部多于东部、高原大于平原﹑内陆大于沿海、干燥区大于湿润区;新疆东南边缘、西藏大部、青海中西部、甘肃河西走廊西部、内蒙古阿拉善高原及其以西地区构成了一条占国土面积约20%的太阳能资源“最丰富带”,其中西藏南部和青海格尔木地区是两个高值中心,总辐射年总量达到2000kWh/m2左右;在这条带的西北方向,即新疆大部分地区,以及这条带的东部,即西藏东部、云南大部、青海东部、四川盆地以西、甘肃中东部、宁夏全部、陕西北部、山西北部、河北西北部、内蒙古中东部至锡林浩特和赤峰一带,是我国太阳能资源的两个“很丰富带”,占国土面积的近40%;除此之外,我国中东部和东北的大部分地区都属于太阳能资源的“较丰富带”,其中只有以四川盆地为中心,四川省东部、重庆全部、贵州大部、湖南西部等地区属于太阳能资源的“一般带”,总辐射年总量只有1000 kWh/m2左右,面积占我国国土的7%左右。
直接辐射年总量的空间分布特征与总辐射比较一致,只有在塔里木盆地出现了一个相对的低值中心,相应的直射比也明显低于周围,只有0.5左右;在我国东南地区,也即大约35oN以南、100oE以东的区域,直射比基本在0.5以下;除此之外我国大部分地区的直射比都在0.5以上,在青藏高原以南以及内蒙古东部的部分地区,直射比甚至达到0.7以上。
年总日照时数的空间分布于总辐射年总量基本一致,“最丰富带”的年日照时数在3000h左右,“很丰富带”的年日照时数在2400~3000h之间,“较丰富带”的年日照时数在1200~2400h左右,“一般带”的年日照时数在1200h以下。
三、部分地区推广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的报道
1、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山区西吉县(报道时间:2010年6月29日)
宁夏的太阳辐射量年均为4950-6100兆焦/平方米,年日照时数为2250-3100小时,日照百分率50%-69%,是中国日照资源较丰富地区之一。
“随着时间变化,太阳的方位也在变化,不时拨动反光板的方向才能集中更多太阳光烧水。”65岁的王兰香说。
记者在现场看到,一个向下凹的椭圆形水泥板上铺满了反光玻璃片组成的反光板,一根1.2米左右高的铁杆上焊接了一个铁圈,处于反光板的中心正上方,用来放置水壶。
“夏天太阳光强烈的时候,烧壶水两个来小时,一天能烧三四壶水。”王兰香说。
西吉农村能源站站长刘志毅说,太阳能灶还可以用来蒸煮马铃薯、烤贴饼子,非常方便。太阳能灶缓解了农户炊事用能困难,减少了常规能源使用和环境污染。与此同时,有了太阳能灶,农民减 少了砍树烧柴,巩固了退耕还林成果,改善了生态环境。
据统计,一台截光面积为2平方米的聚光太阳能灶,每年可节省1吨左右的农作物秸秆或薪柴(即每天节约2.7公斤的薪柴)。
太阳能灶在宁夏示范推广已超过10年,目前有关部门仍在继续推广这一农家清洁能源。
“太阳能灶的价格适中,每台250元左右,一次投资,长期受益,目前太阳能灶推广政府补一点、项目投一点、农户筹一点,大多数家庭都能够接受。且太阳能本身无需购买,无需开采、运输,不会产生费用,非常经济实惠。”西吉农村能源工作站副站长樊磊说。
政府补助是推广太阳能灶的有效手段之一。今年宁夏计划再投入2000万元推广10万台水泥太阳能灶。(来自:新华网宁夏频道,标题:西北太阳能富集区大力发展"农家太阳能",http://www.xinhuanet.com/chinanews/2010-06/29/content_20201598.htm)
2、西藏将实施薪柴替代能源工程(2008-08-26)
受能源匮乏和长期以来形成的生活习惯影响,西藏广大农牧民主要依靠牛(羊)粪、薪柴、草皮等作为生活燃料和取暖燃料。这种生活方式破坏植被、森林和草场,对环境带来巨大的危害。
记者从有关部门获悉,为改变传统能源汲取方式,保护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也为了适应西藏经济和社会发展对能源需求的日益扩大,西藏计划在未来几年内投资58.11亿元,实施包括农村沼气建设、普及太阳能等五大薪柴替代能源工程。
破坏森林植被、导致草地退化,西藏薪柴能源消耗现状不容乐观
资料显示,西藏年人均生活能源消耗为0.7吨标准煤。西藏农牧业人口薪柴能源年消耗总量约为127.7亿千瓦时/年。按四口之家计算,一年炊事、取暖等烧柴约5至6吨,折合木材6至7立方米,相当于破坏森林植被4至5亩。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这一消费量还将继续增加。
资料显示,一些地区过度采集森林和草皮、灌木等做生活燃料,严重影响了这些区域自然生态环境,植被覆盖率大幅度下降,恢复难度大,损失严重。据不完全统计,西藏几十年的薪柴消耗量高达3000多万立方米,是商品材的6倍,自用材的10倍;在非林区农牧民薪柴消耗除少部分来自天然林区外,93.7%来自对具有较高生态价值的天然灌木林的樵采,使得每年有0.40至0.67万公顷的灌木林遭到樵采甚至刨根等毁灭性破坏。
对生物质能源的过度依赖,同时导致了西藏草地退化问题日趋严重。资料显示,目前,西藏退化草地面积达4266.7万公顷。草地退化直接导致西藏高原草地生态系统调节气候、涵养水源、土壤保持、物质生产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功能减弱。过度依赖畜粪燃料还造成土壤肥力下降。
此外,西藏薪柴能源主要用于炊事、取暖,由于气候条件和炉具的原因,薪柴利用效率只有15%左右,不仅对资源造成了极大的浪费,而且影响生活质量。广大农牧区由于大量使用薪柴、畜粪等传统能源,随处堆集薪柴、畜粪的现象较为普遍,造成居住环境“脏、乱、差”,容易诱发火灾、疾病等不安全隐患;大量燃烧薪柴、畜粪,容易引起小区内的大气污染,加之房屋修建时没有专门的排污系统,室内空气污染严重,炊烟是农牧区室内环境的重要污染源,大量吸入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损害;畜粪内含有大肠杆菌和寄生虫卵等有害微生物,农牧民使用畜粪作燃料,长期接触畜粪,容易感染有害病菌,严重影响人体健康。由此可见,薪柴、畜粪的大量使用将引起环境污染,影响人体健康和人居环境,严重制约农牧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实施薪柴替代能源工程将带来巨大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按照规划,薪柴替代能源工程将给西藏带来巨大的生态效益。测算显示,薪柴替代能源工程实施后,将使100%的县城以上城镇居民能够使用薪柴替代能源,50%的农牧民能够使用薪柴替代能源(太阳灶除外),每年可减少132万吨的薪柴或141.2万吨畜粪等能源消耗,使274.55万亩森林免遭破坏,年蓄水量0.82亿立方米,年固碳167万吨,年固沙6410万吨,产生氧气13.4万吨。
西藏自治区农牧厅有关人士认为,规划的实施同时可有效提高西藏清洁可再生能源利用比例,使水能资源得到更有效开发利用,有效减少对森林、草地的破坏,可防止草原退化和灾害的发生,遏制草地土壤沙漠化趋势,改善项目实施区域的生态环境,使项目实施区域森林得到有效保护,草场盖度逐步提高,森林、草地生态功能得到逐步恢复,使整个生态系统步入良性循环状态,生态效益十分显著。
同时,这项规划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将十分突出。规划实施后,西藏使用薪柴替代能源的农牧民每年可增收节支4亿多元。目前,牛羊粪市场价为400元/吨,薪柴市场价为600元/吨,以此标准进行成本与收益分析估算,户用沼气收益为1250元,20万户使用沼气的农牧民每年增收节支2.5亿元;太阳灶收益为1284元,25万户太阳灶的农牧民每年共增收节支2.21亿元;每户被动式太阳房每年节省燃料支出约300元左右,8.25万户使用太阳房采暖的农牧民每年增收节支0.25亿元左右。
专家认为,随着能源开发利用新技术、新工艺在西藏规模化生产和服务网络的建立完善,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不仅可为社会提供大量就业机会,还可带动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有利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来自:经济参考报,http://jjckb.xinhuanet.com/jcsj/2008-08/26/content_115893.htm)以及西藏政府门户网站,2008年8月18日,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转自治区财政厅关于西藏自治区薪柴替代能源发展规划的通知,http://www.xizang.gov.cn/zfwj/60971.jhtml(该规划中关于太阳灶的普及,文中显示26.77万台的太阳灶所需投资1亿元已由中央全部落实。按照每户一台的目标,目前已部分配发到户,剩余部分中央有关部门正在组织采购)
补充:2006年12月7日,中国各地太阳能应用现状分析,
http://www.newenergy.org.cn/html/00612/2006127_12652.html
近年来,在国家有关部委和区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下,西藏又先后落实和实施了“阳光计划”、“科学之光计划”、“西藏阿里地区光电计划”、“西部省区无电乡通电工程”等一批具有较高社会、经济效益的太阳能推广示范工程。现在,太阳能资源已被广泛应用在照明、通讯、广播电视、提水灌溉、烧水做饭、取暖等诸多领域。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等已深入到千家万户,不仅提高了群众的生活质量,而且减少了对森林、草原的破坏。在西藏大部分地区,一台采光面积为2平方米的太阳灶,其功率相当于一个2000瓦的电炉,它不仅具有烧水的功能,而且还具有煮、蒸、炖、炒等多种炊事功能。据测算,一台太阳灶一年可使一户农牧民少用牛羊粪3吨,柴草2.5吨,近1000平方米草原免遭砍伐。
3、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理塘县(2006年8月19日)
“这个太阳能灶好!啥子都可以煮,烧开水泡茶,煮洋芋热饭菜,还可以热水洗澡,又能省1/3的柴火,巴实得很!”8月16日,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理塘县甲洼乡卡娘村村民阿多细数起太阳能灶的种种好处。
这是农业部今年为农民办的15件实事之一。为解决农牧民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农业部今年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部分村庄免费推广太阳能灶。截至8月10日,理塘县14个乡镇2800户农牧民都免费使用上了太阳能灶,预计今年10月受益人口将达到7万。一台三四百元的太阳能灶,改善了农村的能源结构,提高了农牧民的生活质量。
据介绍,农业部推广的太阳能灶壳体材料为铸铁,反光材料为镀铝薄膜,非常适合太阳能资源丰富的藏区。据测算,使用一台太阳能灶每年可节约薪柴1000至1500公斤,节省燃料费600元左右,还可减少砍伐和运输薪柴的劳动力投入。
免费推广的太阳能灶让农牧民得到了实惠,还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用太阳能灶替代部分薪柴,既减少了森林资源的砍伐,也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有效地保护了生态环境。
8月18日,甘孜州农业局举办了太阳能灶安装使用培训班,新的太阳能灶推广项目全面启动。农业部将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300万元,在甘孜、丹巴、德格、康定、乡城、得荣、道孚、炉霍、新龙等9县64个乡镇的198个村实施。(来自:人民日报,甘孜2800户农牧民免费用上太阳能灶 经济生态两相宜,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6-08/19/content_4980158.htm)
4、滇西北(2005年8月11日)
雪达村,海拔3220米,12户60人。离滇藏公路214线约20公里。交通闭塞,经济落后,但仍保持着非常完好的传统习俗。村民们的经济收入,几乎都要靠山林。由于传统的宗教文化在这里扎根,人们将周围的山林视为神山而备加保护,这里的山林,至今受到了较好的保护。人们戏称雪达村为“村在深山林,却为烧火愁”。
斯那定珠队长要求在雪达村实施能源替代项目。虽然没有书面报告,协会德钦替代能源一致通过了该能源替代的项目,并立即与佛山乡政府、德钦县林业局、太阳能公司等各方联系后。于2004年8月1日将太阳能全部运达雪达村。同时,我们还运进玉龙三型节柴灶,给每户安装。8月17日,12户家家楼上出现了这个吉祥的大金属物。
村民阿争惊奇地说:“倒进去的冷水,不烧柴就变成了热水,真是神了。”
九月,我们到雪达验收太阳能项目工程时,村民们争先称道。扎宗大妈说:“从‘神器’中流出来的热水,可以直接烫泡牲畜的食料了。原来每天我们家里要烧三十公斤柴,现在,每天只需要十公斤柴就够了。不仅方便了生活,也大大的节省了劳动力。我常常想,每天三顿饭,顿顿磕三个头都值了。”(来自:人民网,滇西北可替代能源,http://tv.people.com.cn/GB/39805/42848/3609660.html)
四、其他
盘点我国部分省市对太阳能热利用鼓励政策(http://xbtyn-hn.blog.163.com/blog/static/227421972013626647442/)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