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科]“呆”字小史
[宝气]
长江中上游许多地方,形容一个人反应慢,脑筋转不过弯,常用”宝“这个字。湘渝一带,说人”宝气“”宝里宝气“,是略带好意或戏弄的说法,表达的是笨拙,却又有点笨得可爱的感觉。而南方多处的另一个说法“呆”(ngai阳平),则是比较严肃的措辞,接近普通话的“蠢”。
长沙人生气的时候说“你是只宝哦!”是愤怒心急之时,不好用太严重的词的时候的说法。恋人之间打情骂俏说“你是只宝哦!”,实际上都反映出“宝”字本身的不严肃。
而“宝气”写作宝气,似乎已经是约定俗成的事,不需要问为什么。能够想到的联系,是已经被白话接受的“活宝”一词,仿佛是形容这个人的脑袋慢、滑稽天下难得一见,十分稀有,所以以“宝”来称呼。
不过,“宝气”的写法,似乎完全是现代的产物。古代,“宝气“指的是财宝、宝物的气,如”珠光宝气“。一直到清魏源《寰海十章》诗中还有“鼓角岂真天上降?琛珠合向海王倾。全凭宝气销兵气,此夕蛟宫万丈明。”
清唐孙华《喜吕无党及第》诗中,“宝气”还喻才气:“宝气昔年曾闇识,好音入耳亦欣然。”如果古代“宝气”有另一个愚笨意,怎会毫无顾忌地写在给友人的诗里呢。
[呆(dāi)?呆(ái)?]
鉴于“宝气”的另外几个比较高大上的含义,民间的“宝气”这个说法,还可以有一个更合理的解释。那就是:“宝”就是“呆(bǎo)”。
而“呆(ngai)”,则是另一个“呆”。
到底有几个“呆”呢?在1985年《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第二稿公布之后,“呆”在普通话中,就只有一个音,dāi。
而在此之前,”呆“还有另一个被接受的读音,读作(ng)ái阳平,特别在南方盛行。呆板曾读作ái板,粤语痴呆读作痴ngoi,长沙话呆痴(又说呆滞)读作ngai chi。
[𣏁/某/梅]
其实,“呆”本不是“呆”。
《康熙字典》中有“𣏁”字:“《類篇》同槑省。或作某,通作梅。《本草》梅,杏類,倒杏爲呆。俗以爲癡獃之獃,誤。《說文》从𠙵不从口。𣏁,本字。”
可见,“呆”曾经是“杏”的字形倒过来,同这个通“某”的“𣏁”相混,以致需要澄清“𣏁”才是本字,与头上是“口”的“呆”字不同。与“𣏁”同的“槑”字,则其实更像两个”呆“字的并列。
[保]
《康熙字典》中关于“呆”字本身的记录是“《篇海》補道切,同保。詳人部保字註。又莫厚切,音母。古文某字。今俗以爲癡獃字。誤也。”
可见,在唯一的官方来源中,”呆“字应读作”保“。虽然它也指出“呆”是古文的“某”(来自与”𣏁“”槑“的相似)。
一个相对合理的结论是:“呆”字,至少作为声符,最初的读音是同“保“的。
[呆]
“呆”字在文言文中一直没有出现过。唯一一次出现是在《战国策》中:“以韩卒之勇,被坚甲,跖劲弩,呆利剑”。其实从其它的版本中看出来,这不过是“带利剑”的误写。虽然它表示,在当时或者在之后的抄本中,呆已经有dai的读音。
“呆”主要出现在口语、通俗小说中。《西游记》:“諕得個三藏痴呆,伯欽打掙。”《三国演义》:“八路人馬,都看得呆了。”《金瓶梅》:“‘呆兄弟,他多隻眼兒看你倒不好麼?’”《封神演义》:“昏君意呆心毒,聽信賤人之言,必欲致你死地。”《红楼梦》:“雨村不覺看得呆了。”
更早的,则是出自禅门之言。南宋《朱子语类》:“禪只是一箇呆守法,如‘麻三斤’。”更早的则是唐寒山诗“棄本卻逐末,只守一場呆”。
“呆”从未出现在雅言的视野中,它是一个彻彻底底的俗字、训读字。“某”“梅(杏)”、“保”、甚至“带”都是“呆”曾通过的字。那么“呆”的今义从何而来?这似乎和本不相关的另外几个字有关:“騃”、“獃”、“懛”。
[痴騃]
今天,在自动进行简繁对应的古籍搜索网站上,输入简体的“呆”,一般都会自动对应出“騃”这个字。
《广韵》有:“騃:趨行皃西京賦曰羣獸駓騃。又吾駭切。”
又有:“騃:癡也,五駭切。又音俟、四。”
可以看出,“騃”字有表趋行的“si阴去”和“ngai阳平”两个音。
而《说文》中只有:“馬行㐹㐹也。从馬矣聲。”
从“騃”字本身的形声结构,似乎也可看出,读ngai表痴意的是后起的。
东汉郑玄注《周礼》中有:“惷愚,生而癡騃童昏者。”《后汉书》中有:“薛安庸騃”。说明当时“騃”字已有ngai的读音和用法。事实上,西汉杨雄《方言》中已有:“癡,騃也。”《说文解字》中有“譺:騃也。”说明“騃”的此用法古已有之。“騃”对应的是“呆”今天(ng)ái的读音。
(其实,从“癡騃”反过来看“痴”“癡”两字,虽然在《广韵》中同音,都作丑之切,但是可以看出“知”母和“疑”母之间的联系。而“呆”系列字今天的“dāi”和“(ng)ái”的舌喉两音,是否也是同样的一对类比?)
[懛獃]
上古起就被使用的“騃ngai”字,在中古以后渐渐被“呆ngai”的另一个对应字代替:“獃”,出现在《广韵》中:“獃,五來切,癡,象犬小時未有分別。”
虽然不清楚“象犬小時未有分別”与痴有什么关系,不过“獃”则和“呆”本身一样,主要出现在明以后的通俗小说中。《西游记》:“這如來十分好獃。”《金瓶梅》中有“怪獃子”。《封神演义》中有:“你原來是一個獃子!”《红楼梦》中有“這薛公子的混名:人稱他‘獃霸王’。”
可见,虽然“獃”在韵书中读ngái,但是实际上,它已经被俗用作“獃dāi子”。
那么,这个呆/獃dāi字,又是从何而来呢?《广韵》中有:“懛,丁来切,懛剴,失志皃。”因此,这个“懛dai”,可以看作是“呆dāi”的本字。明郎瑛《七修类稿》中有:“苏、杭呼痴人为懛子,累见人又或书呆、騃二字,虽知书如杭徐伯龄,亦以懛字为是。”清《坚瓠集》中有“吳阿懛”一词。似乎“懛dāi”主要流行于吴地。
“呆”字今天的dāi,ái二读,应该就是分别来自“騃/獃”和“懛”两个来源。前者是疑母,强调“痴”(可能和“癡”同源)。而后者强调“呆住”“愣住”“恍惚”的动作。后来两字相混,以致“剴”也被用来写“懛”。
《集韵》中就已经有作为连绵词的“懛獃,𢠵怳也”。“懛dāi“”獃ngái”两字原来早就凑到了一起!
而不知怎的,最后,是“呆”字被用来代写“懛”“獃”这两个字。
[呆bǎo]
从前面的叙述中,可以看出“呆”字从韵书和造字法来看,本应读bǎo,但是在俗写中,却被拿去借作“騃”、“獃”、“懛”的“痴”义,以至于最后又得到了新的读音。《康熙字典》两次提出“呆”字是“俗以爲癡獃之獃,誤。”
既然以“呆”写“獃ngai”是后来的“误”,那么南方常用的表傻的“bǎo”,正好和《康熙字典》的“呆”补道切对应,是否就是“呆”呢?
在中文资料中,很难找到相关的记录。而在日语的吴音和汉音中,都可以看出“呆”字同时与“騃”和“保”的读音的对应。“呆”的吴音是“ガイ(gai,对应“騃ngái”)”和“ホ(po,对应“保”,片假名“ホ”本身就是取自“保/呆“字的一部分)”,汉音是“ガイ”和“ホウ<ハウ(pou<pau,对应“保bǎo”)”。
而最终成为“呆”的日语惯用音的是ボウbou,明显由对应“保”的读音变来。甚至表装傻、发傻的“ぼ-けるbo-keru”已经被认为是日语训读了。日语中常用的一个词“阿呆”,读音就是あほ<あほう<あはう(aho<ahou<ahau<afau<apau),正对应“阿保”的读音。
而在韩语中,“呆”字也有“보bo”的读音。
至少可以证明,“呆”字作为“痴”的意思,曾经将“保”的读音传播到了日韩。也许正是因为“呆bǎo”本身有了痴、傻的意思,才在后来被借去写”騃/獃“、”懛“。我们有足够的理由怀疑,比起“宝”“宝气”,长江中上游的这个说法完全可以写作“呆”“呆气”。
至于最初为何以“呆”字指傻,则是更大的谜了。
长江中上游许多地方,形容一个人反应慢,脑筋转不过弯,常用”宝“这个字。湘渝一带,说人”宝气“”宝里宝气“,是略带好意或戏弄的说法,表达的是笨拙,却又有点笨得可爱的感觉。而南方多处的另一个说法“呆”(ngai阳平),则是比较严肃的措辞,接近普通话的“蠢”。
长沙人生气的时候说“你是只宝哦!”是愤怒心急之时,不好用太严重的词的时候的说法。恋人之间打情骂俏说“你是只宝哦!”,实际上都反映出“宝”字本身的不严肃。
而“宝气”写作宝气,似乎已经是约定俗成的事,不需要问为什么。能够想到的联系,是已经被白话接受的“活宝”一词,仿佛是形容这个人的脑袋慢、滑稽天下难得一见,十分稀有,所以以“宝”来称呼。
不过,“宝气”的写法,似乎完全是现代的产物。古代,“宝气“指的是财宝、宝物的气,如”珠光宝气“。一直到清魏源《寰海十章》诗中还有“鼓角岂真天上降?琛珠合向海王倾。全凭宝气销兵气,此夕蛟宫万丈明。”
清唐孙华《喜吕无党及第》诗中,“宝气”还喻才气:“宝气昔年曾闇识,好音入耳亦欣然。”如果古代“宝气”有另一个愚笨意,怎会毫无顾忌地写在给友人的诗里呢。
[呆(dāi)?呆(ái)?]
鉴于“宝气”的另外几个比较高大上的含义,民间的“宝气”这个说法,还可以有一个更合理的解释。那就是:“宝”就是“呆(bǎo)”。
而“呆(ngai)”,则是另一个“呆”。
到底有几个“呆”呢?在1985年《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第二稿公布之后,“呆”在普通话中,就只有一个音,dāi。
而在此之前,”呆“还有另一个被接受的读音,读作(ng)ái阳平,特别在南方盛行。呆板曾读作ái板,粤语痴呆读作痴ngoi,长沙话呆痴(又说呆滞)读作ngai chi。
[𣏁/某/梅]
其实,“呆”本不是“呆”。
《康熙字典》中有“𣏁”字:“《類篇》同槑省。或作某,通作梅。《本草》梅,杏類,倒杏爲呆。俗以爲癡獃之獃,誤。《說文》从𠙵不从口。𣏁,本字。”
可见,“呆”曾经是“杏”的字形倒过来,同这个通“某”的“𣏁”相混,以致需要澄清“𣏁”才是本字,与头上是“口”的“呆”字不同。与“𣏁”同的“槑”字,则其实更像两个”呆“字的并列。
[保]
《康熙字典》中关于“呆”字本身的记录是“《篇海》補道切,同保。詳人部保字註。又莫厚切,音母。古文某字。今俗以爲癡獃字。誤也。”
可见,在唯一的官方来源中,”呆“字应读作”保“。虽然它也指出“呆”是古文的“某”(来自与”𣏁“”槑“的相似)。
一个相对合理的结论是:“呆”字,至少作为声符,最初的读音是同“保“的。
[呆]
“呆”字在文言文中一直没有出现过。唯一一次出现是在《战国策》中:“以韩卒之勇,被坚甲,跖劲弩,呆利剑”。其实从其它的版本中看出来,这不过是“带利剑”的误写。虽然它表示,在当时或者在之后的抄本中,呆已经有dai的读音。
“呆”主要出现在口语、通俗小说中。《西游记》:“諕得個三藏痴呆,伯欽打掙。”《三国演义》:“八路人馬,都看得呆了。”《金瓶梅》:“‘呆兄弟,他多隻眼兒看你倒不好麼?’”《封神演义》:“昏君意呆心毒,聽信賤人之言,必欲致你死地。”《红楼梦》:“雨村不覺看得呆了。”
更早的,则是出自禅门之言。南宋《朱子语类》:“禪只是一箇呆守法,如‘麻三斤’。”更早的则是唐寒山诗“棄本卻逐末,只守一場呆”。
“呆”从未出现在雅言的视野中,它是一个彻彻底底的俗字、训读字。“某”“梅(杏)”、“保”、甚至“带”都是“呆”曾通过的字。那么“呆”的今义从何而来?这似乎和本不相关的另外几个字有关:“騃”、“獃”、“懛”。
[痴騃]
今天,在自动进行简繁对应的古籍搜索网站上,输入简体的“呆”,一般都会自动对应出“騃”这个字。
《广韵》有:“騃:趨行皃西京賦曰羣獸駓騃。又吾駭切。”
又有:“騃:癡也,五駭切。又音俟、四。”
可以看出,“騃”字有表趋行的“si阴去”和“ngai阳平”两个音。
而《说文》中只有:“馬行㐹㐹也。从馬矣聲。”
从“騃”字本身的形声结构,似乎也可看出,读ngai表痴意的是后起的。
东汉郑玄注《周礼》中有:“惷愚,生而癡騃童昏者。”《后汉书》中有:“薛安庸騃”。说明当时“騃”字已有ngai的读音和用法。事实上,西汉杨雄《方言》中已有:“癡,騃也。”《说文解字》中有“譺:騃也。”说明“騃”的此用法古已有之。“騃”对应的是“呆”今天(ng)ái的读音。
(其实,从“癡騃”反过来看“痴”“癡”两字,虽然在《广韵》中同音,都作丑之切,但是可以看出“知”母和“疑”母之间的联系。而“呆”系列字今天的“dāi”和“(ng)ái”的舌喉两音,是否也是同样的一对类比?)
[懛獃]
上古起就被使用的“騃ngai”字,在中古以后渐渐被“呆ngai”的另一个对应字代替:“獃”,出现在《广韵》中:“獃,五來切,癡,象犬小時未有分別。”
虽然不清楚“象犬小時未有分別”与痴有什么关系,不过“獃”则和“呆”本身一样,主要出现在明以后的通俗小说中。《西游记》:“這如來十分好獃。”《金瓶梅》中有“怪獃子”。《封神演义》中有:“你原來是一個獃子!”《红楼梦》中有“這薛公子的混名:人稱他‘獃霸王’。”
可见,虽然“獃”在韵书中读ngái,但是实际上,它已经被俗用作“獃dāi子”。
那么,这个呆/獃dāi字,又是从何而来呢?《广韵》中有:“懛,丁来切,懛剴,失志皃。”因此,这个“懛dai”,可以看作是“呆dāi”的本字。明郎瑛《七修类稿》中有:“苏、杭呼痴人为懛子,累见人又或书呆、騃二字,虽知书如杭徐伯龄,亦以懛字为是。”清《坚瓠集》中有“吳阿懛”一词。似乎“懛dāi”主要流行于吴地。
“呆”字今天的dāi,ái二读,应该就是分别来自“騃/獃”和“懛”两个来源。前者是疑母,强调“痴”(可能和“癡”同源)。而后者强调“呆住”“愣住”“恍惚”的动作。后来两字相混,以致“剴”也被用来写“懛”。
《集韵》中就已经有作为连绵词的“懛獃,𢠵怳也”。“懛dāi“”獃ngái”两字原来早就凑到了一起!
而不知怎的,最后,是“呆”字被用来代写“懛”“獃”这两个字。
[呆bǎo]
从前面的叙述中,可以看出“呆”字从韵书和造字法来看,本应读bǎo,但是在俗写中,却被拿去借作“騃”、“獃”、“懛”的“痴”义,以至于最后又得到了新的读音。《康熙字典》两次提出“呆”字是“俗以爲癡獃之獃,誤。”
既然以“呆”写“獃ngai”是后来的“误”,那么南方常用的表傻的“bǎo”,正好和《康熙字典》的“呆”补道切对应,是否就是“呆”呢?
在中文资料中,很难找到相关的记录。而在日语的吴音和汉音中,都可以看出“呆”字同时与“騃”和“保”的读音的对应。“呆”的吴音是“ガイ(gai,对应“騃ngái”)”和“ホ(po,对应“保”,片假名“ホ”本身就是取自“保/呆“字的一部分)”,汉音是“ガイ”和“ホウ<ハウ(pou<pau,对应“保bǎo”)”。
而最终成为“呆”的日语惯用音的是ボウbou,明显由对应“保”的读音变来。甚至表装傻、发傻的“ぼ-けるbo-keru”已经被认为是日语训读了。日语中常用的一个词“阿呆”,读音就是あほ<あほう<あはう(aho<ahou<ahau<afau<apau),正对应“阿保”的读音。
而在韩语中,“呆”字也有“보bo”的读音。
至少可以证明,“呆”字作为“痴”的意思,曾经将“保”的读音传播到了日韩。也许正是因为“呆bǎo”本身有了痴、傻的意思,才在后来被借去写”騃/獃“、”懛“。我们有足够的理由怀疑,比起“宝”“宝气”,长江中上游的这个说法完全可以写作“呆”“呆气”。
至于最初为何以“呆”字指傻,则是更大的谜了。
离净语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加州“国王之路”上的21座西班牙传道院 (102人喜欢)
- “去金山”——加州淘金热中的华人遗迹寻踪 (148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