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性
文字这个东西很有意思,有的时候,像我在摆弄它的时候,感觉是我在前面引着它走,但若非此刻,若在平时,在文面的后边,又感觉我本是惰性的,是文字在引领着我走。所以尽管我不太主动,我却感到文字发挥着它的功能,或说,文字让精神发挥着功能:在一片模糊之地,用这些黑白的极简的抽象线条画,画清事物之间的联系。线条清晰了,事物就有些模糊了。
因此,把文字用到散文里,就像勉为其难,就像蔽去了文字的纯味。
因为,散文太清醒了。
不久前我在旧书橱里,发现一本散文选。同它一套的诗歌选,曾经很对我的胃口,于是我就期待能从这些散文里有些新的发现。刚开始读几篇,还觉得很有趣,像汪曾祺讲到昆明茶馆的一些细节,有的很幽默,有的又很萌,但我再往下读,大概翻了翻这些篇目,我就知道这书我是读不下去了:太沉重了。好像作者都只盯着眼下的东西,不仅把他们的意志消耗在里面,也让读者如此,将意志陷没在纷乱的细节中。
我倒不是认为,生活中那些纷乱的细节,是需要彻底理清的,我只是觉得,这种文字的用法值得怀疑,从这里可以提出很多问题。
比如,同样是细节构成的小说,为什么就好读?
可能因为,小说里,总有一个伪装的现在。
现在,这两个字的潜力是巨大的。我们的商业、传媒,基本就是靠这两个字成立的。或者说,它们偷去了现在。
但小说与此不同,小说不要求成立,主人公可以失败,可以放弃,可以故意犯错,可以只做了一场回忆,等等。毕竟,小说只是一场构建,或说一场伪装。
所以不难理解,为什么是一个推理狂人,一个文学的建筑师,爱伦坡,把小说推到了一个绝妙的顶点。他的小说里,建筑术已经至臻无瑕了,让那里的现在,仿佛成了真的现在,给人一种真正的轻浮感。
我最近觉得,19世纪的人,好像都比较懂这种建筑术,或者说,比较依赖这种建筑术。借助精神本来的构筑之力,人可以真正去喜欢一件“另外的事情”,所谓小说,所谓诗歌,都是如此,哪怕你是一个书记员,或是一个中学教师,甚至一个买鞋都要做好打算的工人,也可以做些哲学。
从这个角度看,21世纪反而有些倒退了。我们有了一套共时系统,系统又下发了许多名目,而每一个没有多大的名目,都可以占去一个人大半的精力。那件另外的事情,也不能例外。
精力的分散,或用德勒兹的话说,精神分裂,似乎就开始于那一年,68年,《反俄狄浦斯》出版的前三年。精神分裂果然是能反得了资本主义的?似乎不行,资本主义的确是一件事情,是一件可以反的事情,但资本主义的绝招,是不再管你那另一件事情。所以,想要解放的人,和想要解放欲望的人,都出现在了这个60年代末。
60年代末,华伦天奴的裙子穿在了好莱坞明星身上,由此成就了一个时装传奇。
同样是这时,最追求政治斗争的巴黎八大校园内,也发生了一个细节,八大哲学系拿到一笔钱,要决定做什么用,要是之前的年代,那无疑最好是买台复印机——那是最强力的斗争武器,但有位教授说,不如用这钱搞一个酒吧,利奥塔还说,嗯,这主意不错。
前后两件事似乎告诉我们,那另一件事,已经不用我们操心了,工作照做,然后等着看表演就行了。
但对于活跃起来的精神,这种划分,只是分出了一种原样的散文,和一种装作更有趣的散文。填充在两者之间的,正是模仿的本能,是刚解放的欲望。
我觉得,除了在这里把精神用尽,精神还可以有别的要求。
因为精神,不完全是向物质的欲望。精神还有一种编织的妙用,是面对文字,这种最轻的物质。
编织,除此无他。编织,是无定向的。
我们发现,在网上,真正零碎的东西,反倒引起精神拼织的纯粹乐趣,像 Tumblr 等网站;但有些长篇大论里,那些发言的精神,明明先定下了一个散文的方向,却还想从散文中得出结果,自然,只是一场受累。
所以说,通过这些零碎的提纲,大概可以发现,所谓的可能性,不仅不在散文里,也不一定就在文字本身之上,它总是藏在建筑的里面。
因此,把文字用到散文里,就像勉为其难,就像蔽去了文字的纯味。
因为,散文太清醒了。
不久前我在旧书橱里,发现一本散文选。同它一套的诗歌选,曾经很对我的胃口,于是我就期待能从这些散文里有些新的发现。刚开始读几篇,还觉得很有趣,像汪曾祺讲到昆明茶馆的一些细节,有的很幽默,有的又很萌,但我再往下读,大概翻了翻这些篇目,我就知道这书我是读不下去了:太沉重了。好像作者都只盯着眼下的东西,不仅把他们的意志消耗在里面,也让读者如此,将意志陷没在纷乱的细节中。
我倒不是认为,生活中那些纷乱的细节,是需要彻底理清的,我只是觉得,这种文字的用法值得怀疑,从这里可以提出很多问题。
比如,同样是细节构成的小说,为什么就好读?
可能因为,小说里,总有一个伪装的现在。
现在,这两个字的潜力是巨大的。我们的商业、传媒,基本就是靠这两个字成立的。或者说,它们偷去了现在。
但小说与此不同,小说不要求成立,主人公可以失败,可以放弃,可以故意犯错,可以只做了一场回忆,等等。毕竟,小说只是一场构建,或说一场伪装。
所以不难理解,为什么是一个推理狂人,一个文学的建筑师,爱伦坡,把小说推到了一个绝妙的顶点。他的小说里,建筑术已经至臻无瑕了,让那里的现在,仿佛成了真的现在,给人一种真正的轻浮感。
我最近觉得,19世纪的人,好像都比较懂这种建筑术,或者说,比较依赖这种建筑术。借助精神本来的构筑之力,人可以真正去喜欢一件“另外的事情”,所谓小说,所谓诗歌,都是如此,哪怕你是一个书记员,或是一个中学教师,甚至一个买鞋都要做好打算的工人,也可以做些哲学。
从这个角度看,21世纪反而有些倒退了。我们有了一套共时系统,系统又下发了许多名目,而每一个没有多大的名目,都可以占去一个人大半的精力。那件另外的事情,也不能例外。
精力的分散,或用德勒兹的话说,精神分裂,似乎就开始于那一年,68年,《反俄狄浦斯》出版的前三年。精神分裂果然是能反得了资本主义的?似乎不行,资本主义的确是一件事情,是一件可以反的事情,但资本主义的绝招,是不再管你那另一件事情。所以,想要解放的人,和想要解放欲望的人,都出现在了这个60年代末。
60年代末,华伦天奴的裙子穿在了好莱坞明星身上,由此成就了一个时装传奇。
同样是这时,最追求政治斗争的巴黎八大校园内,也发生了一个细节,八大哲学系拿到一笔钱,要决定做什么用,要是之前的年代,那无疑最好是买台复印机——那是最强力的斗争武器,但有位教授说,不如用这钱搞一个酒吧,利奥塔还说,嗯,这主意不错。
前后两件事似乎告诉我们,那另一件事,已经不用我们操心了,工作照做,然后等着看表演就行了。
但对于活跃起来的精神,这种划分,只是分出了一种原样的散文,和一种装作更有趣的散文。填充在两者之间的,正是模仿的本能,是刚解放的欲望。
我觉得,除了在这里把精神用尽,精神还可以有别的要求。
因为精神,不完全是向物质的欲望。精神还有一种编织的妙用,是面对文字,这种最轻的物质。
编织,除此无他。编织,是无定向的。
我们发现,在网上,真正零碎的东西,反倒引起精神拼织的纯粹乐趣,像 Tumblr 等网站;但有些长篇大论里,那些发言的精神,明明先定下了一个散文的方向,却还想从散文中得出结果,自然,只是一场受累。
所以说,通过这些零碎的提纲,大概可以发现,所谓的可能性,不仅不在散文里,也不一定就在文字本身之上,它总是藏在建筑的里面。
-
jatmiuw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4-17 08:18:56
-
MOWA-ZEE 赞了这篇日记 2014-10-25 01:07:46
-
eliot 赞了这篇日记 2014-10-16 16:34:14
-
死活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2-14 14:33:43
-
motongg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2-14 02:56:12
-
神经浪游者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2-13 15:29:53
-
bukeyi333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2-13 09:39:39
-
タナトス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2-13 09:33:03
-
宝塔糖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2-13 08:33:19
-
童末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2-13 08: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