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古董与行为艺术方案
在北京常见到这样的人:坐在繁华地段的隐蔽区域,面前放一件沾满泥土的小石雕,身边搁一个施工用的安全帽,加之破旧的衣着、浑浊的目光、糊涂的话语、低廉的价格,使许多路人觉得能占到便宜,低价买来施工挖出的古董。坐着的人次次不同,那小石雕却总是一个模样,一色地沾满泥土。
骗术之外的意义上,这也是无比简洁有力的视觉传达方式:安全帽、泥土、石雕,三种元素就讲了个完整而丰富的故事:施工挖出古董。唤起围观者对这过程每个细节的想象,对历史破碎印象的回溯和对占有此物后有关利益的未来时间的憧憬。这种符号和场景的运用全然不逊于艺术和文学。
此骗术得以成功,除人对利益追逐这一不朽话题,也缘于其利用的是人对历史价值的迷恋、将自身投入重要历史和将历史据为己有的狂热。身处艺术和文学工作中,最常见这两种心态的映射。一方面对历史地位的追求,于老人是失去创造力,在排名、地位、历史书写的有无上吵得不可开交,在生活中一幅经典代表的派头,乏味且盛气凌人(在中国奇怪的是这些“老人”不过四、五十岁,正是我国古代或国外的大师创作力方始旺盛的年纪)。于青年则是急切创造代表符号,完成后如手艺人批量复制。作品汲汲于视觉暴力而欲一鸣惊人。另一方面则是群众对“历史人物”的仰慕,热衷得到这些人的签名、合影、作品及副产品,并以认识他们或其朋友或其亲属邻里为荣。另外,能够“率先提出”赋予这些人物历史地位的学者也会喜悦地沾上一身重要性。
我想,由街边卖假古董者和艺术、文学界流行的这两种心态,可做一件行为艺术或称“社会雕塑”作品。方案简单易行:场景与本文第一段描述相同,只需把那假古董小石雕换成某位在艺术或文学界以“教父”、“经典”、“第一人”等自诩的“老”先生即可,身上也要沾满泥土,躺在地上,仿佛是刚出土的一样。这些“老先生”是当然不会允许别人这么做的,换成雕塑或是照片又失去力量。为完成作品,只得采取绑架和强行麻醉的方式。活人作为艺术元素的冲击力和“麻醉”的含义都是很有意思的。然而这又违反了法律和基本道德,当代艺术越发涉及到与此二者的冲突。我无意以自身的生活逾越这些界限,故只作为方案写在这里。
舶良
2009-5-8
骗术之外的意义上,这也是无比简洁有力的视觉传达方式:安全帽、泥土、石雕,三种元素就讲了个完整而丰富的故事:施工挖出古董。唤起围观者对这过程每个细节的想象,对历史破碎印象的回溯和对占有此物后有关利益的未来时间的憧憬。这种符号和场景的运用全然不逊于艺术和文学。
此骗术得以成功,除人对利益追逐这一不朽话题,也缘于其利用的是人对历史价值的迷恋、将自身投入重要历史和将历史据为己有的狂热。身处艺术和文学工作中,最常见这两种心态的映射。一方面对历史地位的追求,于老人是失去创造力,在排名、地位、历史书写的有无上吵得不可开交,在生活中一幅经典代表的派头,乏味且盛气凌人(在中国奇怪的是这些“老人”不过四、五十岁,正是我国古代或国外的大师创作力方始旺盛的年纪)。于青年则是急切创造代表符号,完成后如手艺人批量复制。作品汲汲于视觉暴力而欲一鸣惊人。另一方面则是群众对“历史人物”的仰慕,热衷得到这些人的签名、合影、作品及副产品,并以认识他们或其朋友或其亲属邻里为荣。另外,能够“率先提出”赋予这些人物历史地位的学者也会喜悦地沾上一身重要性。
我想,由街边卖假古董者和艺术、文学界流行的这两种心态,可做一件行为艺术或称“社会雕塑”作品。方案简单易行:场景与本文第一段描述相同,只需把那假古董小石雕换成某位在艺术或文学界以“教父”、“经典”、“第一人”等自诩的“老”先生即可,身上也要沾满泥土,躺在地上,仿佛是刚出土的一样。这些“老先生”是当然不会允许别人这么做的,换成雕塑或是照片又失去力量。为完成作品,只得采取绑架和强行麻醉的方式。活人作为艺术元素的冲击力和“麻醉”的含义都是很有意思的。然而这又违反了法律和基本道德,当代艺术越发涉及到与此二者的冲突。我无意以自身的生活逾越这些界限,故只作为方案写在这里。
舶良
20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