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门罗:无数个完美的逃离
读门罗:无数个完美的逃离
云也退
大仲马写不同情节的小说,要用不同颜色的纸——如果这个做法对每个小说家都适用,那么艾丽丝•门罗一生只需买同样颜色的一卷纸就够了。某种浅粉色,粉蓝,或者粉红,或者粉绿,总之是一种让人感到意犹未尽的颜色,有话要说、却又总不明说的颜色。从她的第一本小说集里的第一篇小说开始,我就感觉似乎在翻拆一样沾了粉尘的什么东西,总忍不住要挽起袖子擦两下。
我期待下面露出真实的情节,可忽然又感到就这样也挺好。粉尘是情节的一部分。艾丽丝•门罗在写作风格上相当成功的一点,就是将遮蔽物吸收入故事的有机体之中,就像是民间传说里,那个在画布上画了毛巾,以至于每个观者都信以为真、要伸手去揭开的大画家。蒙了尘的故事也很少还能炽烈地燃烧起来,或者精神抖擞地活动起来,当叙事进入所谓的“高潮”,它们如同冬眠的熊一样在地下苏醒——且慢,春天未必就已到了,那巨兽也许翻了个身再度睡去。地面上仍是一片寂静,可是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有什么事情已悄悄地变了。
艾丽丝•门罗用了十五年时间打磨她的第一本短篇小说集,那之后她似乎就咬定了这样一种形式,永远不写长篇。写作这种活计,确如帕斯捷尔纳克所说,最能让人体会到“唯有个人独立是可贵的”,也许它是世上入手最便捷的、最不必为迎合众人而绞尽脑汁的生意。读《快乐影子之舞》时,我从没想到过这本书是门罗“卖”给读者的,好像没有哪一个句子,是为了讨好读者而写的。若说它风格略显传统,推进缓慢,或许不算过分,可这种独特的缓慢的打开,对于门罗来说是必要的,因为对万事万物,世上众生,一个善于观察和体味的人都不会采取遽下结论的态度。
任意检出一篇,如《有蝴蝶的那一天》,你都会发现作者的铺垫非常多,犹如在餐桌上堆叠起厚厚的餐布:迈拉和吉米姐弟俩,一对插班生,是新移民的子女吧,一到镇上的学校里就感到同学们共谋将他们孤立,这种共谋,体现为围观、传言、有意无意的起哄,孩子们的心智无法对此负责任的行为。当然,世上无时无处都有这样的事,故事里所写的不过是较轻微的排异反应而已,可是门罗要让读者体会到,即便如此,即便主人公主动伸手去与插班生姐姐交往,心与心的隔阂仍旧是一道无法越过的天堑,孩子与生俱来的敏感,同他们对自己的来历、经济和阶级背景以及父母在镇上的地位的模糊意识绞缠在一起,没有人能够替他们解开。
后来姐姐患病入院,老师让每个同学带上生日礼物去看她——其实她的生日还远远没到,其实学生经过一番挑选……每一个细节都很平淡,回想起来却挠心得很。礼物全都送到,当场拆开,姐姐临了把“我”叫住,让她拿回一些礼物去。这时,“我”似乎感觉到了某种自己无法抵拒的阴影掩杀过来,趁着护士催促之机夺门而出。这便是高潮了,螺旋拧到尽头,木塞爆出,瓶子震动了一下,而餐布的大部分都稳稳不动;假如你能联想那个彼此对视、各怀心事的时刻,能想到那病女孩的眼神在“我”心里长久留存的图景,你便会领悟到,那动过的一点点,那看不见的一个翻身,就是艾丽丝•门罗的精华所在了。
门罗最早的作品集是《快乐影子之舞》,最近的则有2009年出版的《幸福过了头》,两个书名里“happy”一词彼此呼应,也许是有意为之:快乐/幸福都带着某种粉色,有些浮丽的样子。后一本集子里面,叙事中时间推进的速度似乎要比早年快了不少,门罗设法用并未拉长太多的篇幅驾驭已被拉长了四十多年的人生,最出色的故事,例如《深洞》,例如《温洛岭》,用一个隐喻来带动全篇的意图更加显明了。《深洞》的主角,一个加入某种秘教组织并浪迹天涯的年轻人,会让很多西方社会的父母心有共鸣,他们那里自由(也可以说是幸福吧)过了头,年轻人离经叛道的成本太低了。《温洛岭》写的则是一个女孩受了诱骗,被迫脱光了衣服,与一个有奇怪淫癖的老头儿同餐。熟悉门罗的人,都会联想到她的另一部集子《逃离》,就如《有蝴蝶的那一天》里逃离病房一样,《逃离》里的每一个主角,在故事进行或结束时都有一个逃走的姿态——或者也可以说是某种俗套吧,但将所有逃走放到一起,我们可以看出门罗最懂、也最善于表达的是什么。
《深洞》里的肯特儿时曾经掉下一个深洞,被父亲救出,他似乎不喜欢这次经历,也不喜欢父亲,因为这一改变,成年以后的他选择了一个更大的“深洞”逃了进去。他的母亲当然无法接受这些,设法去找儿子,两人不冷不热地面谈之后,母亲“逃离”了,她接受这一切并挥手作别,这是深味自由之人的抉择,而不是像我们习惯的那样想“假如能重来一遍……”艾丽丝•门罗告诉我们,不要把视线停留在事情表面上的怪诞、荒唐、不可理解,不要将人轻易地判为孤僻、邪恶、变态、失常,要关注每个人心里被“动过”的东西。孤僻乖常之人,或有被动过的刻骨经历,他们身边的人,哪怕只是萍水相逢,又会被他们所动过,记忆的注册表因而被改写。每个逃离的人,心里都是揣着个大窟窿的。
这些人和事,即使只是被一个人以同一种风格写来,似乎也永远不会雷同。艾丽丝•门罗就是这一行当的大师,在读完一篇之后,你需要做一下深呼吸,回想那些明明只是铺垫、甚至初读时甚觉枯燥的细节。秘密总是在不点破的时候才成为秘密,可以真实精描的是洞穴周围的景观。门罗知道太多秘密,但是——也正因此——她选择当小说家。
云也退
大仲马写不同情节的小说,要用不同颜色的纸——如果这个做法对每个小说家都适用,那么艾丽丝•门罗一生只需买同样颜色的一卷纸就够了。某种浅粉色,粉蓝,或者粉红,或者粉绿,总之是一种让人感到意犹未尽的颜色,有话要说、却又总不明说的颜色。从她的第一本小说集里的第一篇小说开始,我就感觉似乎在翻拆一样沾了粉尘的什么东西,总忍不住要挽起袖子擦两下。
我期待下面露出真实的情节,可忽然又感到就这样也挺好。粉尘是情节的一部分。艾丽丝•门罗在写作风格上相当成功的一点,就是将遮蔽物吸收入故事的有机体之中,就像是民间传说里,那个在画布上画了毛巾,以至于每个观者都信以为真、要伸手去揭开的大画家。蒙了尘的故事也很少还能炽烈地燃烧起来,或者精神抖擞地活动起来,当叙事进入所谓的“高潮”,它们如同冬眠的熊一样在地下苏醒——且慢,春天未必就已到了,那巨兽也许翻了个身再度睡去。地面上仍是一片寂静,可是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有什么事情已悄悄地变了。
艾丽丝•门罗用了十五年时间打磨她的第一本短篇小说集,那之后她似乎就咬定了这样一种形式,永远不写长篇。写作这种活计,确如帕斯捷尔纳克所说,最能让人体会到“唯有个人独立是可贵的”,也许它是世上入手最便捷的、最不必为迎合众人而绞尽脑汁的生意。读《快乐影子之舞》时,我从没想到过这本书是门罗“卖”给读者的,好像没有哪一个句子,是为了讨好读者而写的。若说它风格略显传统,推进缓慢,或许不算过分,可这种独特的缓慢的打开,对于门罗来说是必要的,因为对万事万物,世上众生,一个善于观察和体味的人都不会采取遽下结论的态度。
任意检出一篇,如《有蝴蝶的那一天》,你都会发现作者的铺垫非常多,犹如在餐桌上堆叠起厚厚的餐布:迈拉和吉米姐弟俩,一对插班生,是新移民的子女吧,一到镇上的学校里就感到同学们共谋将他们孤立,这种共谋,体现为围观、传言、有意无意的起哄,孩子们的心智无法对此负责任的行为。当然,世上无时无处都有这样的事,故事里所写的不过是较轻微的排异反应而已,可是门罗要让读者体会到,即便如此,即便主人公主动伸手去与插班生姐姐交往,心与心的隔阂仍旧是一道无法越过的天堑,孩子与生俱来的敏感,同他们对自己的来历、经济和阶级背景以及父母在镇上的地位的模糊意识绞缠在一起,没有人能够替他们解开。
后来姐姐患病入院,老师让每个同学带上生日礼物去看她——其实她的生日还远远没到,其实学生经过一番挑选……每一个细节都很平淡,回想起来却挠心得很。礼物全都送到,当场拆开,姐姐临了把“我”叫住,让她拿回一些礼物去。这时,“我”似乎感觉到了某种自己无法抵拒的阴影掩杀过来,趁着护士催促之机夺门而出。这便是高潮了,螺旋拧到尽头,木塞爆出,瓶子震动了一下,而餐布的大部分都稳稳不动;假如你能联想那个彼此对视、各怀心事的时刻,能想到那病女孩的眼神在“我”心里长久留存的图景,你便会领悟到,那动过的一点点,那看不见的一个翻身,就是艾丽丝•门罗的精华所在了。
门罗最早的作品集是《快乐影子之舞》,最近的则有2009年出版的《幸福过了头》,两个书名里“happy”一词彼此呼应,也许是有意为之:快乐/幸福都带着某种粉色,有些浮丽的样子。后一本集子里面,叙事中时间推进的速度似乎要比早年快了不少,门罗设法用并未拉长太多的篇幅驾驭已被拉长了四十多年的人生,最出色的故事,例如《深洞》,例如《温洛岭》,用一个隐喻来带动全篇的意图更加显明了。《深洞》的主角,一个加入某种秘教组织并浪迹天涯的年轻人,会让很多西方社会的父母心有共鸣,他们那里自由(也可以说是幸福吧)过了头,年轻人离经叛道的成本太低了。《温洛岭》写的则是一个女孩受了诱骗,被迫脱光了衣服,与一个有奇怪淫癖的老头儿同餐。熟悉门罗的人,都会联想到她的另一部集子《逃离》,就如《有蝴蝶的那一天》里逃离病房一样,《逃离》里的每一个主角,在故事进行或结束时都有一个逃走的姿态——或者也可以说是某种俗套吧,但将所有逃走放到一起,我们可以看出门罗最懂、也最善于表达的是什么。
《深洞》里的肯特儿时曾经掉下一个深洞,被父亲救出,他似乎不喜欢这次经历,也不喜欢父亲,因为这一改变,成年以后的他选择了一个更大的“深洞”逃了进去。他的母亲当然无法接受这些,设法去找儿子,两人不冷不热地面谈之后,母亲“逃离”了,她接受这一切并挥手作别,这是深味自由之人的抉择,而不是像我们习惯的那样想“假如能重来一遍……”艾丽丝•门罗告诉我们,不要把视线停留在事情表面上的怪诞、荒唐、不可理解,不要将人轻易地判为孤僻、邪恶、变态、失常,要关注每个人心里被“动过”的东西。孤僻乖常之人,或有被动过的刻骨经历,他们身边的人,哪怕只是萍水相逢,又会被他们所动过,记忆的注册表因而被改写。每个逃离的人,心里都是揣着个大窟窿的。
这些人和事,即使只是被一个人以同一种风格写来,似乎也永远不会雷同。艾丽丝•门罗就是这一行当的大师,在读完一篇之后,你需要做一下深呼吸,回想那些明明只是铺垫、甚至初读时甚觉枯燥的细节。秘密总是在不点破的时候才成为秘密,可以真实精描的是洞穴周围的景观。门罗知道太多秘密,但是——也正因此——她选择当小说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