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己》观后
昨日承同门好意,去人艺看了话剧《知己》,清代历史剧,效果还是很赞的。刚好在北海的古籍部看了一天,头晕脑胀,于是傍晚出门便直接坐车到了王府井。其实这一带也算熟,商务的涵芬楼在这,转几步美术馆不远有三联的总部,都是看书的好去处,尤其是三联店内柔和的音乐,妙哉!
转到话剧。话剧是以清初康熙年间的丁酉科场案为背景,当时江南著名文人吴兆骞卷入科场案,被流放宁古塔。其好友,诗人顾贞元千方百计加以营救,最后在当时的中堂府——明珠家坐馆。顾与明珠之子纳南性德甚为投契,但营救过程连环曲折,顾氏为吴兆骞求情,对明珠当场痛饮下拜还每日以“偷生”自警。但当历经十年生死考验之吴兆骞返京后,却性情大变,不复当年英雄豪情,反而对权贵卑颜屈膝,于是顾贞观陷入痛苦的挣扎··· 以悲剧结尾。
明清之际,一向是众多学者关注的焦点。想想陈寅恪的《柳如是别传》,几多辛酸史,尽在不言中。清初朝廷对江南文人的猜忌与打压,再次有了注脚。记得孟森先生曾考证,清初有三大案,而奏销案中,那些欠了几毛钱的秀才举人都锒铛下狱,甚至一个探花也因一文钱罹难,故人有“探花不值一文钱”之说。此语背后是怎样的辛酸与无奈啊。科场案更是牵连甚广,主考官被揭发,重开科考的士子一个个刀架在脖子上,哪还有心思写文章?呜呼哀哉!
其实,我回来的车上倒是一直在想,经历过文革的人尤其是被迫做过违心之事的,对此剧当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当酒店内众人对转变后的吴兆骞极尽挖苦讽刺之能事,顾贞元却反问:当你在宁古塔待了十年,你怎么能保证你不变成畜生!众人哑然。同样,当我们现在总是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去随便指责前人的瑕疵,是否也有失公允?
再者,人艺到底还是人艺,话剧到底也还是话剧,有些味道还真是电影等比不来的。此剧以刘欢《去者》作为背景音乐,个人觉得很合适。《去者》也是我很喜欢的电视剧《胡雪岩》的主题曲。沧桑大气,很有感觉。尤其当我听到好多次幕后传来悠长的——关—城—门—咯——,头脑中迸发出无限想象。记得陈平原先生有篇《想象北京的前世今生》,在没有城墙,京味渐去的今日,如何想象?此等媒介恐怕是尚佳之选。尤其是言谈举止,鞠躬作揖,迎来送往,那才是北京啊~~想象当年的内城外城,哎···末了,徐乾学问吴兆骞,你要不要跟我回南城?真地道。当时的官宦多住南城,即今宣武区。上次无意在路边看到纪晓岚的故居,紫藤环绕,想象《阅微草堂笔记》里的鬼怪狐仙,真是惬意。不过表演也并非没有一点瑕疵。比如远征归来的纳兰性德见到顾贞元居然开口来了句:“你好啊!”当场就把人雷住了,把我和几个人都逗笑了。
PS.昨天被问住的一个词,“扬州瘦马”,颇觉汗颜。回来查了下,《五杂俎》里有记载。再百度之,这个此条写的也很“雷”人:
“扬州瘦马”,与马无关。从明朝开始,在扬州一带,出现了大量经过专门培训、预备嫁予富商作小妾的年轻女子,而这些女子以瘦为美,个个苗条消瘦,因此被称为“扬州瘦马”。扬州出美女,世人皆知,而“扬州瘦马”在明清时期更是名噪天下。所谓“瘦马”,其实就是被买卖的二奶预备队。到了明清时期,“养瘦马”成了一项暴利的投资,有一大批人专门从事此项职业。
原来,历史真是连续的啊~~^_^
转到话剧。话剧是以清初康熙年间的丁酉科场案为背景,当时江南著名文人吴兆骞卷入科场案,被流放宁古塔。其好友,诗人顾贞元千方百计加以营救,最后在当时的中堂府——明珠家坐馆。顾与明珠之子纳南性德甚为投契,但营救过程连环曲折,顾氏为吴兆骞求情,对明珠当场痛饮下拜还每日以“偷生”自警。但当历经十年生死考验之吴兆骞返京后,却性情大变,不复当年英雄豪情,反而对权贵卑颜屈膝,于是顾贞观陷入痛苦的挣扎··· 以悲剧结尾。
明清之际,一向是众多学者关注的焦点。想想陈寅恪的《柳如是别传》,几多辛酸史,尽在不言中。清初朝廷对江南文人的猜忌与打压,再次有了注脚。记得孟森先生曾考证,清初有三大案,而奏销案中,那些欠了几毛钱的秀才举人都锒铛下狱,甚至一个探花也因一文钱罹难,故人有“探花不值一文钱”之说。此语背后是怎样的辛酸与无奈啊。科场案更是牵连甚广,主考官被揭发,重开科考的士子一个个刀架在脖子上,哪还有心思写文章?呜呼哀哉!
其实,我回来的车上倒是一直在想,经历过文革的人尤其是被迫做过违心之事的,对此剧当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当酒店内众人对转变后的吴兆骞极尽挖苦讽刺之能事,顾贞元却反问:当你在宁古塔待了十年,你怎么能保证你不变成畜生!众人哑然。同样,当我们现在总是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去随便指责前人的瑕疵,是否也有失公允?
再者,人艺到底还是人艺,话剧到底也还是话剧,有些味道还真是电影等比不来的。此剧以刘欢《去者》作为背景音乐,个人觉得很合适。《去者》也是我很喜欢的电视剧《胡雪岩》的主题曲。沧桑大气,很有感觉。尤其当我听到好多次幕后传来悠长的——关—城—门—咯——,头脑中迸发出无限想象。记得陈平原先生有篇《想象北京的前世今生》,在没有城墙,京味渐去的今日,如何想象?此等媒介恐怕是尚佳之选。尤其是言谈举止,鞠躬作揖,迎来送往,那才是北京啊~~想象当年的内城外城,哎···末了,徐乾学问吴兆骞,你要不要跟我回南城?真地道。当时的官宦多住南城,即今宣武区。上次无意在路边看到纪晓岚的故居,紫藤环绕,想象《阅微草堂笔记》里的鬼怪狐仙,真是惬意。不过表演也并非没有一点瑕疵。比如远征归来的纳兰性德见到顾贞元居然开口来了句:“你好啊!”当场就把人雷住了,把我和几个人都逗笑了。
PS.昨天被问住的一个词,“扬州瘦马”,颇觉汗颜。回来查了下,《五杂俎》里有记载。再百度之,这个此条写的也很“雷”人:
“扬州瘦马”,与马无关。从明朝开始,在扬州一带,出现了大量经过专门培训、预备嫁予富商作小妾的年轻女子,而这些女子以瘦为美,个个苗条消瘦,因此被称为“扬州瘦马”。扬州出美女,世人皆知,而“扬州瘦马”在明清时期更是名噪天下。所谓“瘦马”,其实就是被买卖的二奶预备队。到了明清时期,“养瘦马”成了一项暴利的投资,有一大批人专门从事此项职业。
原来,历史真是连续的啊~~^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