棠下良溪古村“节孝流芳”牌坊的来历
![]() |
良溪村内的“节孝流芳”牌坊。 周华东 摄 |
![]() |
(良溪古村的飞檐。) |
在蓬江区棠下良溪古村主街道边的一堵墙后,耸立着一座乾隆元年(1736年)建造的写有“节孝流芳”字样的牌坊,牌坊是为罗门吴氏而立的。牌坊高约6米,面宽3.2米。不知什么时候开始,这座“节孝流芳”牌坊就默默地躲在街道边上的一堵墙身后,不为人所知。别说外人,就连在村里生活了几十年,常常从它身边走过的一些村民也没发觉到它的存在。
为什么“节孝流芳”牌坊会在村中出现呢?“节孝流芳”牌坊上的主人罗门吴氏到底有着什么样的传奇呢?它为什么躲在街道边上的一堵墙后面?似乎隐藏着什么不为人知的秘密,也给人留下了种种猜测和不解之迷。
这座“节孝流芳”牌坊的主人吴氏生于康熙十三年(1674年)顺德的一个书香世家。20岁时嫁给良溪廪生罗礼宗为妻,罗礼宗上有两个老人还有弟弟,家境殷实,生活富裕,他勤奋好学,一心想考取功名进入仕途。吴氏长得秀丽、贤淑,平日侍奉公婆,夜晚陪丈夫诵读四书五经,作论策。
婚后次年,吴氏生下儿子,取名三英,一家人过得开开心心,引得邻里乡亲称羡不已。第四年,丈夫罗礼宗和同乡前往省城参加乡试(举人)考试,途中不幸染疾身亡。
丈夫去世后,吴氏见亡夫独留一线血脉,于是铁心守节抚孤,从此更加竭诚孝顺翁姑,唯恐双亲思子心切得病,侍奉不敢怠慢。常自己吃糟糠,留粥饭给双亲和儿子。在寒冬的时候,自己常穿着补丁单薄的衣裳,厚的棉被总是留给双亲盖。双亲有病时,她在床前侍奉汤药,时刻不离,许愿祈祷,以求双亲平安长寿,力行“女慕贞洁”自尊自重。邻里之间和睦相处,乐于助人。
儿子三英5岁起,吴氏就开始陪他读《三字经》识字。有时儿子不听话不愿读书,和村里同龄儿童一起到河涌捉鱼、掏鸟、斗蟋蟀,吴氏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为了使儿子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她常给儿子讲《孟母三迁》、《凿壁偷光》等贫穷人读书励志的故事来引导、教育儿子,使儿子懂得“男效才良”、“官自读书高”的道理。儿子罗三英渐渐长大,也懂得母亲吴氏的难处,不再懒惰,自此闭门刻苦学习。
在吴氏的谆谆教诲下,罗三英的学识不断得到增长,文章出众,文名噪甚,参加童试文章夺得魁首。
雍正十年(1732年),罗三英参加乡试考取贡生。翌年,经两广总督出题会考,罗三英的文章再夺第一,录为拔贡。乡里族人感念吴氏为人节孝敬老,谆谆教诲抚子成才的精神,联名上书要求旌表吴氏的美德。表彰吴氏的柬文通过县、府、省、京逐级上报核查。终于在雍正十三年(1735年)吴氏57岁时,为表彰吴氏的“节孝”美德,雍正皇帝下诏准予在新会棠下良溪村为吴氏立“节孝流芳”牌坊一座。受此恩荣,吴氏的事迹在新会邑中家喻户晓,为人传诵。同时,其事迹也被《新会县志》和《罗氏族谱》收录。
罗三英娶妻后生下四个儿子,其中两个儿子长大娶妻生子,没到30岁就相继早逝。村中族人和家人认为“节孝流芳”牌坊不吉利,但又不敢擅自拆除,于是请人在牌坊前砌了一堵墙,家人也另择地建屋居住,所以留下了“节孝流芳”牌坊“躲”在一堵墙后面的景象。
不论怎么封堵牌坊,吴氏节孝的美德还是深深地影响了良溪村,从乾隆年代至今,良溪村仍保留着寡妇不改嫁的习惯。(蒙胜福)
转自:江门日报2014.1.27A11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