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车的故事
确定了返校日期的晚上辗转反侧,不知为什么,脑海里一直像有一列呼啸的火车不停地在穿山越岭,令人难以入眠,过去关于火车的记忆宛如一池温泉,莫名地深浸其中。
小学时第一次随父亲出远门旅行,在西安落脚的旅馆旁就是火车道,人生第一次见到火车的激动无法用言语形容,随即放弃了游玩的念头,从大中午就开始顶着太阳坐在离火车道不远的路边,等待着一辆辆火车的穿过,然后站起来欢蹦乱跳,直到晚饭时父亲软磨硬泡的把我拉扯回去,折腾一下午的我筋疲力尽,吃饭的时候嘴上挂着面条睡到在桌上,从此此事称为父亲最爱给人提起的糗事。
小时候父亲总爱用他课堂上讲了多年的地理知识来考我,以至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就对大千世界产生浓厚的探索兴趣,那时心里所想的就像北岛在回忆少年时光里谈的那样有趣,“我和一凡常出门远足,用脚丈量北京,身为分文,有的是无边无际的想象力。他大讲《80天环游地球》,我们坚信有一天会走遍世界。对,还要把楼里的几个女孩子也带上,帮我们洗衣做饭”。时光转瞬即逝,回过头有时想起这一切总觉得神奇,就像有时看着电视里的地理知识答题还要和父亲比赛回答,相互争执对错,一切都发生的像在昨天。
伴随那次远门,有了第一次坐火车的经历,是那种绿皮火车,三天两夜的经历使人终生难忘,因为长久的坐着,一路上腿就浮肿着坐到了青岛,到达的那天早上火车上出现了奇特的一幕,铁路人员追赶一位逃票的“惯犯”,一生中最令我惊讶的时刻就这样诞生了,只见那个被追赶的人一个滑步就从我的座位下遛了进去,拉着我的裤腿边往外看,不知道是吓傻了还是怎么的,呆若木鸡的我完全记不起接下来事情的发展,也成了那次旅行中挥之不去的噩梦。
年纪开始稍长时偶尔的火车经历已不大记得清,直到大学时频繁的往返火车又一次拉近这种年幼时的亲近。
火车也算是一种形而上的体育运动,会令人食欲大减,虽然体力消耗量基本等于零,运动的主要形式是静坐,冥思,或侧卧,直接目标是抵达目的地,最终目的算是“修身养性”。
有这么一趟车,K5/K6,混编列车,车体是由22G和25G编组,后加挂发电车,硬卧除少部分是半包其余全是敞开的,只有少良塞拉,该车体属于新旧交替车体,较落后。 从西安到成都出发是K5,下午一点发车,次日凌晨五点到站,每次都能在回学校的小车上看着这座还未睡醒的城市。从成都到西安是K6,晚上九点半发车次日中午十二点到站,每次都刚好够我蹦出火车站钻进对面的汽车站,在旁晚来临时就可以到家吃到父母的欢迎晚宴。
火车上一直有形形色色的人带着各自的故事,同段旅程短暂的交谈经历充满未知与欣喜。过年时一个新年好的短信把我拉回大一寒假返家的车上,那时认识了一位在成都借读一年的西安小孩,学校竟与我同在温江,共同喜爱东门的小吃街,健谈,一路上讲述着自己身边的趣事,自己独自出远门的旅行,虽然说着的话总有一些听不大懂,就像火星语一样,事后一切只能归因于“代沟”…以后每当可以在西安停留一半天时,总喊着在古城墙那碰头一起去逛回民巷,往返一圈只用眼神饱餐美食却无心品尝,就像事先定好了最外面的肯德基是最后的归宿。
另一次的夏天的火车在候车厅认识了一家来旅游的意大利人,盯着他们多看会儿像在研究他们到底是哪个国家的,可能那时我本就无比迷恋着西班牙的一切,就想从生活中发现一切关于它的信息,然后就这样冒出西班牙语的一句问候,Hola,sois españoles(你好,请问你们是西班牙人吗)?就这样半搭的西语与英语混杂着开始了与意大利语的交流,神奇的发现竟然同处一列车厢,甚至当起翻译员来帮助解决他们床铺不在一起的窘境。留下印象深刻的是他们随身携带的旅游指南竟是本从家那边图书馆借来的书,谈及日程紧凑时搓着手指说money不够,以及表示对邻座大婶赠送的花生表示感谢时讲起中国的体验,我半懂半不懂还没想好怎么翻译这意思时,大婶倒似乎就已经听懂了,乐呵起来。
最近的就是去年十月份回家这一次了,车上有一位与我同龄的实习护士,被分配到了都江堰的一所医院中,笑着谈起大学里各种有趣滑稽的往事和学习生活,以及她这次趁着小假期将去西安看望男友,顺便游玩。不知怎么的谈到以后的打算这个话题,说她喜欢在那所小医院里当护士,等年龄大点了攒钱开家小药店,最想去的地方是云南,这辈子会去一次吧。她简单的想法令我曾产生了那么一刻的惊愕,后来很多次想起这次谈话,思考了很多。如此的安于平淡的生活,其实也是很难的事情吧,现在人的眼界越来越小,同时也越来越大,偏僻一隅和世界仿佛成了一回事。看到我携带的西语书,饶有兴致听我讲了些那些西班牙吸引我的足球,建筑,最后我冒出一句她是否想在未来寻找机会去体验一下这些异域风情,她摇头笑着说还是云南最吸引她。我把身上带有的一枚智利的货币比索送给她,作为一路畅谈的终点。
新的人,旧的车,都一次次的把与火车有关的景象的印象加深。又一次次地,习惯了,憧憬着,窗外闪过的青山,不停钻越的山洞,成都未醒的样子,家里做好的饭菜。
不久就要返校,这次一去肯定在夏天的时候会激起那么多的离愁别绪,火车站会继刚入学那会的最初的起点,称为大学的终点,火车站会成了最后的课堂,新的一课是离别。
小学时第一次随父亲出远门旅行,在西安落脚的旅馆旁就是火车道,人生第一次见到火车的激动无法用言语形容,随即放弃了游玩的念头,从大中午就开始顶着太阳坐在离火车道不远的路边,等待着一辆辆火车的穿过,然后站起来欢蹦乱跳,直到晚饭时父亲软磨硬泡的把我拉扯回去,折腾一下午的我筋疲力尽,吃饭的时候嘴上挂着面条睡到在桌上,从此此事称为父亲最爱给人提起的糗事。
小时候父亲总爱用他课堂上讲了多年的地理知识来考我,以至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就对大千世界产生浓厚的探索兴趣,那时心里所想的就像北岛在回忆少年时光里谈的那样有趣,“我和一凡常出门远足,用脚丈量北京,身为分文,有的是无边无际的想象力。他大讲《80天环游地球》,我们坚信有一天会走遍世界。对,还要把楼里的几个女孩子也带上,帮我们洗衣做饭”。时光转瞬即逝,回过头有时想起这一切总觉得神奇,就像有时看着电视里的地理知识答题还要和父亲比赛回答,相互争执对错,一切都发生的像在昨天。
伴随那次远门,有了第一次坐火车的经历,是那种绿皮火车,三天两夜的经历使人终生难忘,因为长久的坐着,一路上腿就浮肿着坐到了青岛,到达的那天早上火车上出现了奇特的一幕,铁路人员追赶一位逃票的“惯犯”,一生中最令我惊讶的时刻就这样诞生了,只见那个被追赶的人一个滑步就从我的座位下遛了进去,拉着我的裤腿边往外看,不知道是吓傻了还是怎么的,呆若木鸡的我完全记不起接下来事情的发展,也成了那次旅行中挥之不去的噩梦。
年纪开始稍长时偶尔的火车经历已不大记得清,直到大学时频繁的往返火车又一次拉近这种年幼时的亲近。
火车也算是一种形而上的体育运动,会令人食欲大减,虽然体力消耗量基本等于零,运动的主要形式是静坐,冥思,或侧卧,直接目标是抵达目的地,最终目的算是“修身养性”。
有这么一趟车,K5/K6,混编列车,车体是由22G和25G编组,后加挂发电车,硬卧除少部分是半包其余全是敞开的,只有少良塞拉,该车体属于新旧交替车体,较落后。 从西安到成都出发是K5,下午一点发车,次日凌晨五点到站,每次都能在回学校的小车上看着这座还未睡醒的城市。从成都到西安是K6,晚上九点半发车次日中午十二点到站,每次都刚好够我蹦出火车站钻进对面的汽车站,在旁晚来临时就可以到家吃到父母的欢迎晚宴。
火车上一直有形形色色的人带着各自的故事,同段旅程短暂的交谈经历充满未知与欣喜。过年时一个新年好的短信把我拉回大一寒假返家的车上,那时认识了一位在成都借读一年的西安小孩,学校竟与我同在温江,共同喜爱东门的小吃街,健谈,一路上讲述着自己身边的趣事,自己独自出远门的旅行,虽然说着的话总有一些听不大懂,就像火星语一样,事后一切只能归因于“代沟”…以后每当可以在西安停留一半天时,总喊着在古城墙那碰头一起去逛回民巷,往返一圈只用眼神饱餐美食却无心品尝,就像事先定好了最外面的肯德基是最后的归宿。
另一次的夏天的火车在候车厅认识了一家来旅游的意大利人,盯着他们多看会儿像在研究他们到底是哪个国家的,可能那时我本就无比迷恋着西班牙的一切,就想从生活中发现一切关于它的信息,然后就这样冒出西班牙语的一句问候,Hola,sois españoles(你好,请问你们是西班牙人吗)?就这样半搭的西语与英语混杂着开始了与意大利语的交流,神奇的发现竟然同处一列车厢,甚至当起翻译员来帮助解决他们床铺不在一起的窘境。留下印象深刻的是他们随身携带的旅游指南竟是本从家那边图书馆借来的书,谈及日程紧凑时搓着手指说money不够,以及表示对邻座大婶赠送的花生表示感谢时讲起中国的体验,我半懂半不懂还没想好怎么翻译这意思时,大婶倒似乎就已经听懂了,乐呵起来。
最近的就是去年十月份回家这一次了,车上有一位与我同龄的实习护士,被分配到了都江堰的一所医院中,笑着谈起大学里各种有趣滑稽的往事和学习生活,以及她这次趁着小假期将去西安看望男友,顺便游玩。不知怎么的谈到以后的打算这个话题,说她喜欢在那所小医院里当护士,等年龄大点了攒钱开家小药店,最想去的地方是云南,这辈子会去一次吧。她简单的想法令我曾产生了那么一刻的惊愕,后来很多次想起这次谈话,思考了很多。如此的安于平淡的生活,其实也是很难的事情吧,现在人的眼界越来越小,同时也越来越大,偏僻一隅和世界仿佛成了一回事。看到我携带的西语书,饶有兴致听我讲了些那些西班牙吸引我的足球,建筑,最后我冒出一句她是否想在未来寻找机会去体验一下这些异域风情,她摇头笑着说还是云南最吸引她。我把身上带有的一枚智利的货币比索送给她,作为一路畅谈的终点。
新的人,旧的车,都一次次的把与火车有关的景象的印象加深。又一次次地,习惯了,憧憬着,窗外闪过的青山,不停钻越的山洞,成都未醒的样子,家里做好的饭菜。
不久就要返校,这次一去肯定在夏天的时候会激起那么多的离愁别绪,火车站会继刚入学那会的最初的起点,称为大学的终点,火车站会成了最后的课堂,新的一课是离别。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