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影子银行”范围
国际上对于影子银行的界定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是金融稳定理事会(FSB)。
金融稳定理事会(FSB)对于影子银行的定义有宽窄两种方式,宽定义是:常规银行体系之外的提供信用中介职能的实体和活动;
窄定义是:常规银行体系之外的提供信用中介职能的实体和活动,这些实体和活动由于具有期限转换、流动性转换、信用转换和高杠杆而产生系统性风险。
对于这两个定义,金融稳定理事会(FSB)还做了很多补充解释,其中最重要的是对“常规银行体系之外”所做的解释,即“这意味着影子银行……没有受到银行那样的审慎监管”。
2013年4月,中国银监会发布了《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2012年报》,首次明确,包括信托公司和商业银行理财在内的六类机构及其业务不属于影子银行。
影子银行 - 基本特点
1、交易模式采用批发形式,有别于商业银行的零售模式。
2、进行不透明的场外交易。影子银行的产品结构设计非常复杂,而且鲜有公开的、可以披露的信息。这些金融衍生品交易大都在柜台交易市场进行,信息披露制度很不完善。
3、杠杆率非常高。由于没有商业银行那样丰厚的资本金,影子银行大量利用财务杠杆举债经营。
中国的影子银行:广义概念
中国的影子银行体系的规模有多大?据FSB估算,2011年仅为4000亿美元。这基本上与中国民间借贷的规模相当。该数据被银监会援引作为佐证以证明影子银行应该仅包括银行体系外“未受监管”的信用中介行为。但是,FSB的数据是由中国银监会直接上报的。如上文所述,我们认为这一数据与FSB关于影子银行的定义是相左的。
如果根据FSB关于影子银行的广义概念,即银行体系之外的信用中介体系,我们认为中国的影子银行体系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
(1)信托。信托公司收取客户资金,由受托人根据委托人的意愿(如对象、用途、金额、期限与利率等方面的原则)进行投资。客户资金可从事金融资产投资或贷款。过去两三年,信托公司的资产管理规模急速增长,从2010年底的3.04万亿元增至2012年底的7.47万亿元,其中约41%是信托贷款。
(2)委托贷款。委托贷款与信托贷款类似,但委托人具体明确了资金的使用用途和对象。根据我们的估算,中国的委托贷款从2008年的1.6万亿元增至2012年的5.75万亿元。
(3)银行承兑汇票。银行承兑汇票是公司发行的并由商业银行提供担保的短期债务工具,一般用于商业交易。在二级市场,银行承兑汇票可以折价交易。银行承兑汇票属于银行表外项目,与贷款授信额度类似。我们估算,截至2012年底,银行承兑汇票余额总计约为5.9万亿元。
(4)理财产品。在中国,理财产品是规避控制存款利率上限的创新方式。理财产品通常时间较短(2012年86%的理财产品期限不到6个月),通常被视为是银行存款的高回报替代品。理财产品投资包括低风险资产(例如债券、银行间市场产品、利率产品)以及信托贷款或其他贷款产品。理财产品规模从2009年的1.7万亿元增至2012年的7.1万亿元,相当于银行系统存款总规模的约7.7%。
(5)其他金融机构,包括融资公司、典当行、担保公司、小贷款公司和金融租赁。截至2012年底,其他金融机构的总资产约为6.3万亿元。此外,还有应运而生以规避对银行的信贷控制和贷款需求增长的渠道产品,如所谓的银证合作。截至2012年底,我们估计银证合作规模大约为1万亿元。
(6)民间集资。民间集资是指个人之间相互直接借贷的非正规信贷行为,通常是以亲友关系或个人声望等作为担保。民间集资在个别省区(例如浙江和内蒙古)较为活跃。无法通过正规途径获得贷款的民营企业家往往利用这一方式获得资金,其利率一般偏高。在通常情况下,民间集资能够作为运营资金的一种有效来源,但一旦投资失败,则可能沦为庞氏骗局(例如2011年频发的温州老板跑路事件)。鉴于民间集资是地区性现象,我们估计近几年的民间融资规模在2万亿-3万亿元之间。
如果我们将以上所有银行体系之外的信用中介活动均界定为影子银行,那么截至2012年底的总规模约为36万亿元,约占GDP的69%或银行资产的27%。
这里需要进行几点说明。
首先,本文中影子银行的概念几乎涵盖了中国所有银行体系之外的信用中介活动,甚至比FSB的监管报告采用的工作定义的范围还要广。鉴于不同国家的金融体系存在差异,银行体系之外的金融中介体系的组织实体和业务活动也大有不同,因此我们在进行国别比较时需谨慎。例如,FSB的报告指出,香港的影子银行规模最为庞大(按照占GDP的比重),但这主要是因为香港自身的地区金融中心地位以及香港正在致力于成为地区资产管理中心。
第二,影子银行体系的各个组成部分的资产有重合,因此在判断风险时不能简单累加。由于每个组成部分是根据所涉及的实体和活动而划分的,因此它们有的反映金融机构的负债(例如理财产品),有的反映金融机构的资产(例如信托贷款、委托贷款)。此外,影子银行也可能是同一信用链的不同组成部分(例如理财产品与信托贷款)。因此,以上36万亿的数字只是反应影子银行的总体规模,不代表影子银行对实体经济的实际信用支持和净风险敞口(需要扣除可能的重合部分)。
第三,即使是使用广义概念,中国的影子银行体系规模相对于中国经济和银行体系的规模而言并不算高。但是,影子银行的快速发展仍值得警惕。根据我们的估算,2010年,中国广义影子银行的资金规模约为18.3万亿元,相当于当年GDP的46%或银行资产的19%。换言之,影子银行在两年内规模几乎翻了一倍(增长97%)。从金融稳定性的角度看,影子银行体系的快速发展(而非其规模水平)更可能是引发系统性风险的原因。
第四,并非所有的银行体系之外的信用中介机构都会一定引发系统性风险。当前,对影子银行内含潜在风险的担忧主要是与信托贷款和理财产品相关。
中国的影子银行:狭义概念
如果我们仅关注有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的银行体系之外的信用中介机构(如FSB建议使用的工作定义),最为相关的业务活动是信托基金和理财产品。截至2012年底,这两个市场的总规模约为14.6万亿元,约占GDP的28%、或银行资产的11%。
在中国,信托和理财产品的兴起主要是为了规避银行业的利率管制。信托贷款的利率更好地反映市场的真实利率水平,而理财产品利率更好地反映市场化后可能的存款利率水平。这两个市场最初独立发展,但近年来其资金链逐渐相互交叉,例如一些信托公司将理财产品资金用作贷款的资金来源。目前上无法具体判断两个市场的业务交叉程度,但从资金运用方式来看,36%的理财产品用于与“信用相关”的领域,这些可能与投资项目相关,因而更可能与信托贷款相关联(信托贷款占信托资金用途的43%)。
我们估算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总规模大约为30-40万亿元。“影子银行”究竟包含哪些信用活动尚存争议,特别是考虑到这一称呼本身有一定的负面含义。图3展示了可被视为影子银行的非银行贷款融资及其规模。值得注意的是,很大一部分“影子银行”是在银行表外完成的。在超过110万亿的信贷总额中,银行贷款占比约65%。其余部分并没有复杂的、高杠杆的融资结构,主要包括信托公司资产、以及非银行中介机构所持有的债权和票据等。这里我们并不包括理财产品,因为由银行、证券或基金公司发售的理财产品作为资金来源通常投向信托、货币市场基金以及企业债券。
虽然与发达市场相比,中国的非银行金融中介规模较小,但国际清算银行在最近的一篇报告中指出,中国影子银行的增长速度全球最快。
【资料来源:http://bank.hexun.com/2013-09-05/157761100.html
http://www.zentrust.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559】
金融稳定理事会(FSB)对于影子银行的定义有宽窄两种方式,宽定义是:常规银行体系之外的提供信用中介职能的实体和活动;
窄定义是:常规银行体系之外的提供信用中介职能的实体和活动,这些实体和活动由于具有期限转换、流动性转换、信用转换和高杠杆而产生系统性风险。
对于这两个定义,金融稳定理事会(FSB)还做了很多补充解释,其中最重要的是对“常规银行体系之外”所做的解释,即“这意味着影子银行……没有受到银行那样的审慎监管”。
2013年4月,中国银监会发布了《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2012年报》,首次明确,包括信托公司和商业银行理财在内的六类机构及其业务不属于影子银行。
影子银行 - 基本特点
1、交易模式采用批发形式,有别于商业银行的零售模式。
2、进行不透明的场外交易。影子银行的产品结构设计非常复杂,而且鲜有公开的、可以披露的信息。这些金融衍生品交易大都在柜台交易市场进行,信息披露制度很不完善。
3、杠杆率非常高。由于没有商业银行那样丰厚的资本金,影子银行大量利用财务杠杆举债经营。
中国的影子银行:广义概念
中国的影子银行体系的规模有多大?据FSB估算,2011年仅为4000亿美元。这基本上与中国民间借贷的规模相当。该数据被银监会援引作为佐证以证明影子银行应该仅包括银行体系外“未受监管”的信用中介行为。但是,FSB的数据是由中国银监会直接上报的。如上文所述,我们认为这一数据与FSB关于影子银行的定义是相左的。
如果根据FSB关于影子银行的广义概念,即银行体系之外的信用中介体系,我们认为中国的影子银行体系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
(1)信托。信托公司收取客户资金,由受托人根据委托人的意愿(如对象、用途、金额、期限与利率等方面的原则)进行投资。客户资金可从事金融资产投资或贷款。过去两三年,信托公司的资产管理规模急速增长,从2010年底的3.04万亿元增至2012年底的7.47万亿元,其中约41%是信托贷款。
(2)委托贷款。委托贷款与信托贷款类似,但委托人具体明确了资金的使用用途和对象。根据我们的估算,中国的委托贷款从2008年的1.6万亿元增至2012年的5.75万亿元。
(3)银行承兑汇票。银行承兑汇票是公司发行的并由商业银行提供担保的短期债务工具,一般用于商业交易。在二级市场,银行承兑汇票可以折价交易。银行承兑汇票属于银行表外项目,与贷款授信额度类似。我们估算,截至2012年底,银行承兑汇票余额总计约为5.9万亿元。
(4)理财产品。在中国,理财产品是规避控制存款利率上限的创新方式。理财产品通常时间较短(2012年86%的理财产品期限不到6个月),通常被视为是银行存款的高回报替代品。理财产品投资包括低风险资产(例如债券、银行间市场产品、利率产品)以及信托贷款或其他贷款产品。理财产品规模从2009年的1.7万亿元增至2012年的7.1万亿元,相当于银行系统存款总规模的约7.7%。
(5)其他金融机构,包括融资公司、典当行、担保公司、小贷款公司和金融租赁。截至2012年底,其他金融机构的总资产约为6.3万亿元。此外,还有应运而生以规避对银行的信贷控制和贷款需求增长的渠道产品,如所谓的银证合作。截至2012年底,我们估计银证合作规模大约为1万亿元。
(6)民间集资。民间集资是指个人之间相互直接借贷的非正规信贷行为,通常是以亲友关系或个人声望等作为担保。民间集资在个别省区(例如浙江和内蒙古)较为活跃。无法通过正规途径获得贷款的民营企业家往往利用这一方式获得资金,其利率一般偏高。在通常情况下,民间集资能够作为运营资金的一种有效来源,但一旦投资失败,则可能沦为庞氏骗局(例如2011年频发的温州老板跑路事件)。鉴于民间集资是地区性现象,我们估计近几年的民间融资规模在2万亿-3万亿元之间。
如果我们将以上所有银行体系之外的信用中介活动均界定为影子银行,那么截至2012年底的总规模约为36万亿元,约占GDP的69%或银行资产的27%。
这里需要进行几点说明。
首先,本文中影子银行的概念几乎涵盖了中国所有银行体系之外的信用中介活动,甚至比FSB的监管报告采用的工作定义的范围还要广。鉴于不同国家的金融体系存在差异,银行体系之外的金融中介体系的组织实体和业务活动也大有不同,因此我们在进行国别比较时需谨慎。例如,FSB的报告指出,香港的影子银行规模最为庞大(按照占GDP的比重),但这主要是因为香港自身的地区金融中心地位以及香港正在致力于成为地区资产管理中心。
第二,影子银行体系的各个组成部分的资产有重合,因此在判断风险时不能简单累加。由于每个组成部分是根据所涉及的实体和活动而划分的,因此它们有的反映金融机构的负债(例如理财产品),有的反映金融机构的资产(例如信托贷款、委托贷款)。此外,影子银行也可能是同一信用链的不同组成部分(例如理财产品与信托贷款)。因此,以上36万亿的数字只是反应影子银行的总体规模,不代表影子银行对实体经济的实际信用支持和净风险敞口(需要扣除可能的重合部分)。
第三,即使是使用广义概念,中国的影子银行体系规模相对于中国经济和银行体系的规模而言并不算高。但是,影子银行的快速发展仍值得警惕。根据我们的估算,2010年,中国广义影子银行的资金规模约为18.3万亿元,相当于当年GDP的46%或银行资产的19%。换言之,影子银行在两年内规模几乎翻了一倍(增长97%)。从金融稳定性的角度看,影子银行体系的快速发展(而非其规模水平)更可能是引发系统性风险的原因。
第四,并非所有的银行体系之外的信用中介机构都会一定引发系统性风险。当前,对影子银行内含潜在风险的担忧主要是与信托贷款和理财产品相关。
中国的影子银行:狭义概念
如果我们仅关注有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的银行体系之外的信用中介机构(如FSB建议使用的工作定义),最为相关的业务活动是信托基金和理财产品。截至2012年底,这两个市场的总规模约为14.6万亿元,约占GDP的28%、或银行资产的11%。
在中国,信托和理财产品的兴起主要是为了规避银行业的利率管制。信托贷款的利率更好地反映市场的真实利率水平,而理财产品利率更好地反映市场化后可能的存款利率水平。这两个市场最初独立发展,但近年来其资金链逐渐相互交叉,例如一些信托公司将理财产品资金用作贷款的资金来源。目前上无法具体判断两个市场的业务交叉程度,但从资金运用方式来看,36%的理财产品用于与“信用相关”的领域,这些可能与投资项目相关,因而更可能与信托贷款相关联(信托贷款占信托资金用途的43%)。
![]() |
我们估算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总规模大约为30-40万亿元。“影子银行”究竟包含哪些信用活动尚存争议,特别是考虑到这一称呼本身有一定的负面含义。图3展示了可被视为影子银行的非银行贷款融资及其规模。值得注意的是,很大一部分“影子银行”是在银行表外完成的。在超过110万亿的信贷总额中,银行贷款占比约65%。其余部分并没有复杂的、高杠杆的融资结构,主要包括信托公司资产、以及非银行中介机构所持有的债权和票据等。这里我们并不包括理财产品,因为由银行、证券或基金公司发售的理财产品作为资金来源通常投向信托、货币市场基金以及企业债券。
虽然与发达市场相比,中国的非银行金融中介规模较小,但国际清算银行在最近的一篇报告中指出,中国影子银行的增长速度全球最快。
【资料来源:http://bank.hexun.com/2013-09-05/157761100.html
http://www.zentrust.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559】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