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京食货
前几日与家母通话,只听那头怨怨叨叨的,说:“你在北京买的都是什么难吃的玩意儿,我和你爹都不要他!”
听毕不觉有些赧然,却亦无话。想起两个月前上京,从稻香村和隆福斋罗带了许多京城的点心回来,其一是自己贪嘴,其二则是我这人常犯附庸风雅的毛病,念着稻香村和隆福斋皆是老字号,不可不带。买了才知那不过是哄骗我们这些外地游客的小手段,也只我会冒着傻气去受骗罢了。
梁实秋先生其实在《雅舍》里早就写过北京再无好的糕点,偏我还不起肯,此回终于知道这是实话了。要我说,燕京如今不仅再无好的糕点,就连好的食货亦变得千金难求。我们这回住在东直门内大街,临街过去便是东兴楼。东兴楼自称是“八大楼之首”,主山东菜。山东菜我是没吃过的,大概的印象便是菜里爱放许多大蒜,气味冲且辛,因此作为南人心里不免战战栗栗。但父亲说既然来了不去可惜就还是去了。
东兴楼的原址是在东华门大街路北,是靠近皇城根儿盖的几间平房,三进还有两个跨院。最早的厨师原来自御膳房,手艺是烟台一流,格调颇高,如今已不可考。当年梁实秋与吴文藻、谢冰心、瞿菊农等辈相聚,便是在东兴楼设宴。据说东兴楼的规矩甚严,待客稍有怠慢便会立时叫当值的跑堂卷铺盖。虽说是表演性质,亦可见旧时北京大馆的风范。我们却不是为这风范而来,心知往年的东兴楼到了今日也不过只剩了个空架子,内里早名存实亡,所以并无多少期许。
服务生穿的长衫待客,不免有造作之嫌。见人进来便引我们入座,态度周到却亦不过分殷勤。我们只点了芙蓉鸡片和爆三样,皆是名菜。最后一个菌菇汤则是跑堂推荐的。芙蓉鸡片和爆三样我是早有耳闻的,皆是东兴楼的招牌。梁实秋在书中说芙蓉既是蛋白的意思,料想是忌讳”蛋”字。爆三样我尝不出好坏,亦分不清是哪三样,只记得果然葱蒜极多,却因为酱料的缘故倒也不腥。若是将酱料换成糖醋,少些葱蒜,大概就成了道上海菜。芙蓉鸡片则纯粹是江南秦淮的味儿了。按理这道菜,该是鸡胸肉细切细斩成泥与蛋白混搅,下温油锅摊成片状,再加以豆苗数茎,取其翠绿以为点缀。他们却擅取了青瓜代替豆苗,想必也并未费心混合蛋白,只是简单的勾茨了事,实在草草。唯一可点之处便是那跑堂推荐的菌菇汤。这菌菇汤其实在宁波各个馆子都常见。我们只好它的清淡爽口。后来问了跑堂,才知虽说东兴楼主营山东菜,但由于京城四方游客多,慢慢地五湖四海的料理也开始做起来。我们听后都不禁嗐了两声,有点啼笑皆非。东兴楼的菜还是和当年一样概用中小盘,菜仅盖满碟心,或许这是仅留存下来的旧规矩了。但是我父母不喜,说北京人真小气。他们大概觉得上海人精明那是义理,北京人就该长箸大盘,其实并不然。
自东兴楼后,我们便对什么名楼名居再无兴致。我这回去北京原定了不少老馆子想一饱口福过足老北京的瘾,结果大失所望。我们随后的饮食只是随兴而至。有时只是驻足街边买些摊贩小吃。若是不巧附近没有馆子,便取出隆福斋的点心充饥,很有点野游的意思。隆福斋的店面其实很小,在孔庙和国子监北门就有一个,也不知真假。店面只是间矮矮的土房,连个像样的门匾也无,只在墙上印了行红字,道“隆福斋糕点“。那点心堆得满坑满谷,封在薄薄的塑料袋子里,让我不禁想起十年前那种乡下遍地都可看得见的土店铺。顾主倒是很多。我们买了一袋绿豆糕,几片芝麻薄饼。回来立时便后悔了。那绿豆糕显然是用粗面磨成,既无绿豆的香,亦少面粉的软糯,嚼在嘴里只是掉渣。芝麻薄饼则硌得牙碜。后来我去王府井时又在稻香村买了点包装还像样些的绿豆糕,果然好了许多。小小的一个用纸糊着,含在嘴里入口即化,很甜,但多吃则腻味。我的父母不爱甜食,因此对其不施以青眼。
故而细想来我们在北京其实并没尝到什么道地的京味儿美食。我们在王府井叫的那碗炸酱面咸得涩嘴,后来在叙香斋吃的素食竟倍感荤腥。我们并没见着汪曾祺书里一叙再叙的羊肉口蘑渣豆腐脑,也不敢去点老舍赞不绝口的北京面茶,怕那价钱慎人又忌味道不正宗。至于老派的茶楼更等闲不敢光顾,因此七日来我们只在胡同里寻寻觅觅,去那些名不见经传的小咖啡馆略歇歇脚。那种地方虽然地小,膳食不精致,好在不店大欺客,倒也安心。
所以燕京的食货,便如她的日夜般仓促浮华。我也并非崇古非今,只是觉着北京这个城市太过烟火气,挽不住一个游人的雅趣芳情。北京的脚步行的太快,眼界抬地太高,气焰太过凌人。她不屑于偶尔驻足回眸望一望,那遗留在身后几千年的岁月烟尘。这些古城遗迹,不过是京畿繁华图卷中的一枚书签,渐渐褪色渐渐泛黄,掉落后被游人拾起来再日复一日硬夹回去。北京,与其说是个留存着历史的城市,不如说是个抛弃历史的城市。
记得年前我的一个教授谈起巴黎的街市。法国的政府每年都会预设出一小笔资金资助那些民间的小商贩进行个体经营。因此时至今日巴黎街头,还能看到一个个独门独户的小作坊挤在坊间慢慢研磨着手艺,摸索着技能,故此时而有叫人欣喜的艺术或百年的手艺惊现于世。因而法国人举手间便流露出一段天然的风情、慵懒与雍容。他们的资本来源于内心的傲气,他们的傲气来源于传承的文化,他们不屑跟着这个世界随波逐流。
但北京倒并不是在跟着世界随波逐流。他们,却是跟着岁月随波逐流。
甲午年丙寅月壬子午
听毕不觉有些赧然,却亦无话。想起两个月前上京,从稻香村和隆福斋罗带了许多京城的点心回来,其一是自己贪嘴,其二则是我这人常犯附庸风雅的毛病,念着稻香村和隆福斋皆是老字号,不可不带。买了才知那不过是哄骗我们这些外地游客的小手段,也只我会冒着傻气去受骗罢了。
梁实秋先生其实在《雅舍》里早就写过北京再无好的糕点,偏我还不起肯,此回终于知道这是实话了。要我说,燕京如今不仅再无好的糕点,就连好的食货亦变得千金难求。我们这回住在东直门内大街,临街过去便是东兴楼。东兴楼自称是“八大楼之首”,主山东菜。山东菜我是没吃过的,大概的印象便是菜里爱放许多大蒜,气味冲且辛,因此作为南人心里不免战战栗栗。但父亲说既然来了不去可惜就还是去了。
东兴楼的原址是在东华门大街路北,是靠近皇城根儿盖的几间平房,三进还有两个跨院。最早的厨师原来自御膳房,手艺是烟台一流,格调颇高,如今已不可考。当年梁实秋与吴文藻、谢冰心、瞿菊农等辈相聚,便是在东兴楼设宴。据说东兴楼的规矩甚严,待客稍有怠慢便会立时叫当值的跑堂卷铺盖。虽说是表演性质,亦可见旧时北京大馆的风范。我们却不是为这风范而来,心知往年的东兴楼到了今日也不过只剩了个空架子,内里早名存实亡,所以并无多少期许。
服务生穿的长衫待客,不免有造作之嫌。见人进来便引我们入座,态度周到却亦不过分殷勤。我们只点了芙蓉鸡片和爆三样,皆是名菜。最后一个菌菇汤则是跑堂推荐的。芙蓉鸡片和爆三样我是早有耳闻的,皆是东兴楼的招牌。梁实秋在书中说芙蓉既是蛋白的意思,料想是忌讳”蛋”字。爆三样我尝不出好坏,亦分不清是哪三样,只记得果然葱蒜极多,却因为酱料的缘故倒也不腥。若是将酱料换成糖醋,少些葱蒜,大概就成了道上海菜。芙蓉鸡片则纯粹是江南秦淮的味儿了。按理这道菜,该是鸡胸肉细切细斩成泥与蛋白混搅,下温油锅摊成片状,再加以豆苗数茎,取其翠绿以为点缀。他们却擅取了青瓜代替豆苗,想必也并未费心混合蛋白,只是简单的勾茨了事,实在草草。唯一可点之处便是那跑堂推荐的菌菇汤。这菌菇汤其实在宁波各个馆子都常见。我们只好它的清淡爽口。后来问了跑堂,才知虽说东兴楼主营山东菜,但由于京城四方游客多,慢慢地五湖四海的料理也开始做起来。我们听后都不禁嗐了两声,有点啼笑皆非。东兴楼的菜还是和当年一样概用中小盘,菜仅盖满碟心,或许这是仅留存下来的旧规矩了。但是我父母不喜,说北京人真小气。他们大概觉得上海人精明那是义理,北京人就该长箸大盘,其实并不然。
自东兴楼后,我们便对什么名楼名居再无兴致。我这回去北京原定了不少老馆子想一饱口福过足老北京的瘾,结果大失所望。我们随后的饮食只是随兴而至。有时只是驻足街边买些摊贩小吃。若是不巧附近没有馆子,便取出隆福斋的点心充饥,很有点野游的意思。隆福斋的店面其实很小,在孔庙和国子监北门就有一个,也不知真假。店面只是间矮矮的土房,连个像样的门匾也无,只在墙上印了行红字,道“隆福斋糕点“。那点心堆得满坑满谷,封在薄薄的塑料袋子里,让我不禁想起十年前那种乡下遍地都可看得见的土店铺。顾主倒是很多。我们买了一袋绿豆糕,几片芝麻薄饼。回来立时便后悔了。那绿豆糕显然是用粗面磨成,既无绿豆的香,亦少面粉的软糯,嚼在嘴里只是掉渣。芝麻薄饼则硌得牙碜。后来我去王府井时又在稻香村买了点包装还像样些的绿豆糕,果然好了许多。小小的一个用纸糊着,含在嘴里入口即化,很甜,但多吃则腻味。我的父母不爱甜食,因此对其不施以青眼。
故而细想来我们在北京其实并没尝到什么道地的京味儿美食。我们在王府井叫的那碗炸酱面咸得涩嘴,后来在叙香斋吃的素食竟倍感荤腥。我们并没见着汪曾祺书里一叙再叙的羊肉口蘑渣豆腐脑,也不敢去点老舍赞不绝口的北京面茶,怕那价钱慎人又忌味道不正宗。至于老派的茶楼更等闲不敢光顾,因此七日来我们只在胡同里寻寻觅觅,去那些名不见经传的小咖啡馆略歇歇脚。那种地方虽然地小,膳食不精致,好在不店大欺客,倒也安心。
所以燕京的食货,便如她的日夜般仓促浮华。我也并非崇古非今,只是觉着北京这个城市太过烟火气,挽不住一个游人的雅趣芳情。北京的脚步行的太快,眼界抬地太高,气焰太过凌人。她不屑于偶尔驻足回眸望一望,那遗留在身后几千年的岁月烟尘。这些古城遗迹,不过是京畿繁华图卷中的一枚书签,渐渐褪色渐渐泛黄,掉落后被游人拾起来再日复一日硬夹回去。北京,与其说是个留存着历史的城市,不如说是个抛弃历史的城市。
记得年前我的一个教授谈起巴黎的街市。法国的政府每年都会预设出一小笔资金资助那些民间的小商贩进行个体经营。因此时至今日巴黎街头,还能看到一个个独门独户的小作坊挤在坊间慢慢研磨着手艺,摸索着技能,故此时而有叫人欣喜的艺术或百年的手艺惊现于世。因而法国人举手间便流露出一段天然的风情、慵懒与雍容。他们的资本来源于内心的傲气,他们的傲气来源于传承的文化,他们不屑跟着这个世界随波逐流。
但北京倒并不是在跟着世界随波逐流。他们,却是跟着岁月随波逐流。
甲午年丙寅月壬子午
-
史蘇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7-17 23: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