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印象
对于成都的印象,一直都不好,只是路途中的休息站,从外地回家一个必不可少的中转站,天气永远都是那么阴沉。这几日的成都之行多少改变了一点对于成都的印象,其中以金沙遗址博物馆最为深刻。
金沙遗址博物馆位于成都市青羊区,是01年地产商在开发新楼盘时无意发现的,07年博物馆正式建成开馆,这次去正好碰上博物馆一年一度的太阳节,门票30,比平时便宜一半还多,当然,人可是不止比平时多了一半。我印象中的博物馆应该是几座方正严肃的建筑,欢迎参观出门走好的形式,金沙博物馆更像一个小型的公园,面积300000平方米,整体是在原址上建成的,建造过程中为尽量保护尚未发掘的部分,整个博物馆填高了两米。博物馆内有两个大馆——遗迹馆和陈列馆。顾名思义,遗迹馆是在当年众多考古学者在这里进行考古勘察的原区域上重建的,一走进去,只有两个字——震撼。试想两千多年前的人们和我们都站在同一块土地上,人类族群兴替早已不知道多少世代,同一块探方下面埋藏了五个时期的祭祀品。整个博物馆的几件镇馆之宝都是在遗迹馆区域发现的,同时还发现了大量的玉器、青铜器、陶器、象牙等。值得一提的是此处发现的象牙,品种属于亚洲象,但象牙长度普遍长于现存的亚洲象,由于技术水品限制,在金沙遗址并没有对象牙进行大规模发掘,一些已经出土的象牙及制品也采取了原地回填的方法。在后来的陈列馆中看到了一些象牙制品,讲解员告诉我们这是硅类的填充物,但由于技术并不成熟,会出现填充后进入空气的情况。与象牙一同发现的还有大量野猪牙和鹿角,最初有学者怀疑只是被随意丢弃的,但随着进一步的发掘发现这一区域的野猪牙没有野猪的大牙,由此可以推断这些牙齿和骨头是被人故意放置的。除了这些,遗迹馆中最引人注目的应该要数巨大的榕树树根了,通过C14的分析,这棵巨大的榕树根有2000年的历史,站在透明玻璃地上俯瞰树根,不难想象出当时的枝繁叶茂。
用讲解员的话,真正的重磅的东西都在陈列馆。太阳神鸟,黄金纯度高,厚度0.2毫米,约为两张A4纸的厚度,图案精美,十二道太阳光芒,四只神鸟环绕,也有人推断这代表了一年四季,十二个月。在陈列馆有几样令人印象深刻的藏品:
人形铜器
人物的青铜器较为常见,但是这样无头造型的青铜器则十分罕见,仔细观察其造型酷似当代的宇航服。整个铜器不足巴掌大,馆内有两个,大小造型几乎一模一样,讲解员说这样的铜器应该是找不出第三件了。
跪坐石人像 石虎
这两座石像造型非常精美,而且相互之间有联系,从出土的图片可以看出石虎正张着血盆大口对着双手被绑在身后的跪坐石人。仔细观察可以发现石人的外形比较特别,发型为“正日式“中分,颧骨和鼻梁都很高,刚出土时石人的眼睛是由朱砂描画的。所以有学者推测这是异族的石人造型代替活人祭祀。
木耜
耜在古代是非常常见的农用器具,通常以动物骨头或木头制成,类似于铲子或锄头。金沙遗址出土的木耜由一整块木头制成,约有4000年的历史,在出土后通过与日本专家合作,之所以珍贵还有两个重要原因,其一木质文物很难保存,因为木制器具埋藏在地下时含有大量水分,出土后氧化和蒸发会大量脱水,如果不能及时采取保护措施,木制文物很快便会开裂、朽化。当年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与日本京都造型艺术大学的专家代表签署合作协议,双方联合对古蜀金沙遗址和船棺遗址出土的木质文物,进行饱水文物脱水和修复,让这件木耜成为目前我国唯一一件商周时期保存交为完整的木制农具;其二,木耜的出土很大程度上说明了即使是被后人称作青铜时代,木制、骨制的器具仍然是人们日常生产生活中重要的工具,青铜制品主要用于兵器和祭祀用品的制作。
十节玉琮
玉琮起源于良渚文化,外方内圆,而商周时期已有”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已经形成,按照《周礼。春宫。大宗伯》中“以主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的说法,玉琮应该是专门用作祭地的礼器。金沙遗址出土的玉琮有十余件,但唯有一件十节玉琮最引人注目,玉琮由青玉制成,通体有阴刻图案,”其整体造型外方内圆,上大下小,中间为贯穿的穿孔,外观呈长方柱形,上下两端为凸面,又有9条细小的横槽将器身分为10节,从而使这件玉琮整个器表形成80个凸面,并刻以纹饰,若以四角为中轴线看,共组成40个神面纹“,纹路精美自然不必多说,值得一提的是从玉琮表面的图案和制作年代推测,这件玉琮很可能并非出自古蜀而是来自良渚地区,经过流转成为商周时期统治阶级祭祀时所用的特殊礼器。
其他:
棺木,在陈列馆中有一处陈列了4具棺木,根据出土时的照片,所有棺木都是朝向西北。有传说蜀人是岷山蚕丛氏的后代,而岷山正处在古蜀的西北方,当时许多房屋也是面向西北而建的。
金面具,这个面具和三星堆出土的青铜面具非常相似,从面具的五官比例和面具内侧的粗糙程度可以看出,并非是用于佩戴而更像是附着在其他器物上的装饰。
金沙遗址博物馆位于成都市青羊区,是01年地产商在开发新楼盘时无意发现的,07年博物馆正式建成开馆,这次去正好碰上博物馆一年一度的太阳节,门票30,比平时便宜一半还多,当然,人可是不止比平时多了一半。我印象中的博物馆应该是几座方正严肃的建筑,欢迎参观出门走好的形式,金沙博物馆更像一个小型的公园,面积300000平方米,整体是在原址上建成的,建造过程中为尽量保护尚未发掘的部分,整个博物馆填高了两米。博物馆内有两个大馆——遗迹馆和陈列馆。顾名思义,遗迹馆是在当年众多考古学者在这里进行考古勘察的原区域上重建的,一走进去,只有两个字——震撼。试想两千多年前的人们和我们都站在同一块土地上,人类族群兴替早已不知道多少世代,同一块探方下面埋藏了五个时期的祭祀品。整个博物馆的几件镇馆之宝都是在遗迹馆区域发现的,同时还发现了大量的玉器、青铜器、陶器、象牙等。值得一提的是此处发现的象牙,品种属于亚洲象,但象牙长度普遍长于现存的亚洲象,由于技术水品限制,在金沙遗址并没有对象牙进行大规模发掘,一些已经出土的象牙及制品也采取了原地回填的方法。在后来的陈列馆中看到了一些象牙制品,讲解员告诉我们这是硅类的填充物,但由于技术并不成熟,会出现填充后进入空气的情况。与象牙一同发现的还有大量野猪牙和鹿角,最初有学者怀疑只是被随意丢弃的,但随着进一步的发掘发现这一区域的野猪牙没有野猪的大牙,由此可以推断这些牙齿和骨头是被人故意放置的。除了这些,遗迹馆中最引人注目的应该要数巨大的榕树树根了,通过C14的分析,这棵巨大的榕树根有2000年的历史,站在透明玻璃地上俯瞰树根,不难想象出当时的枝繁叶茂。
用讲解员的话,真正的重磅的东西都在陈列馆。太阳神鸟,黄金纯度高,厚度0.2毫米,约为两张A4纸的厚度,图案精美,十二道太阳光芒,四只神鸟环绕,也有人推断这代表了一年四季,十二个月。在陈列馆有几样令人印象深刻的藏品:
人形铜器
![]() |
人物的青铜器较为常见,但是这样无头造型的青铜器则十分罕见,仔细观察其造型酷似当代的宇航服。整个铜器不足巴掌大,馆内有两个,大小造型几乎一模一样,讲解员说这样的铜器应该是找不出第三件了。
跪坐石人像 石虎
![]() |
![]() |
这两座石像造型非常精美,而且相互之间有联系,从出土的图片可以看出石虎正张着血盆大口对着双手被绑在身后的跪坐石人。仔细观察可以发现石人的外形比较特别,发型为“正日式“中分,颧骨和鼻梁都很高,刚出土时石人的眼睛是由朱砂描画的。所以有学者推测这是异族的石人造型代替活人祭祀。
木耜
![]() |
耜在古代是非常常见的农用器具,通常以动物骨头或木头制成,类似于铲子或锄头。金沙遗址出土的木耜由一整块木头制成,约有4000年的历史,在出土后通过与日本专家合作,之所以珍贵还有两个重要原因,其一木质文物很难保存,因为木制器具埋藏在地下时含有大量水分,出土后氧化和蒸发会大量脱水,如果不能及时采取保护措施,木制文物很快便会开裂、朽化。当年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与日本京都造型艺术大学的专家代表签署合作协议,双方联合对古蜀金沙遗址和船棺遗址出土的木质文物,进行饱水文物脱水和修复,让这件木耜成为目前我国唯一一件商周时期保存交为完整的木制农具;其二,木耜的出土很大程度上说明了即使是被后人称作青铜时代,木制、骨制的器具仍然是人们日常生产生活中重要的工具,青铜制品主要用于兵器和祭祀用品的制作。
十节玉琮
![]() |
玉琮起源于良渚文化,外方内圆,而商周时期已有”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已经形成,按照《周礼。春宫。大宗伯》中“以主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的说法,玉琮应该是专门用作祭地的礼器。金沙遗址出土的玉琮有十余件,但唯有一件十节玉琮最引人注目,玉琮由青玉制成,通体有阴刻图案,”其整体造型外方内圆,上大下小,中间为贯穿的穿孔,外观呈长方柱形,上下两端为凸面,又有9条细小的横槽将器身分为10节,从而使这件玉琮整个器表形成80个凸面,并刻以纹饰,若以四角为中轴线看,共组成40个神面纹“,纹路精美自然不必多说,值得一提的是从玉琮表面的图案和制作年代推测,这件玉琮很可能并非出自古蜀而是来自良渚地区,经过流转成为商周时期统治阶级祭祀时所用的特殊礼器。
其他:
棺木,在陈列馆中有一处陈列了4具棺木,根据出土时的照片,所有棺木都是朝向西北。有传说蜀人是岷山蚕丛氏的后代,而岷山正处在古蜀的西北方,当时许多房屋也是面向西北而建的。
![]() |
金面具,这个面具和三星堆出土的青铜面具非常相似,从面具的五官比例和面具内侧的粗糙程度可以看出,并非是用于佩戴而更像是附着在其他器物上的装饰。
![]() |
-
最爱越儿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2-10 17:4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