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读书笔记之三
王夫之:唐初比偶,卽有陳子昂、張子壽扢揚大雅。繼以李、杜代興,杯酒論文,雅稱同調,而李不襲杜,杜不謀李,未嘗黨同伐異,畫疆墨守。沿及宋人,始爭疆壘,歐陽永叔亟反楊億、劉筠之靡麗,而矯枉已迫,還入於枉,遂使一代無詩,掇拾誇新,殆同觴令。(王夫之著,戴鸿森笺注《姜斋诗话笺注》卷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106页。)
超出现象层而进入意蕴层,更能看到宋代士人深刻的雅俗贯通互摄的思想,反映出华夏审美意识已发展到一个较为健全、成熟的阶段。黄庭坚一生向往像周敦颐那样的理想人格风范:“人品甚高,胸中洒落,如光风霁月,好读书,雅意林壑。”(黄庭坚《濂溪诗序》,《豫章黄先生文集》卷一,《四部丛刊》本)但他同时强调,应在普通的日常平凡生活中体现出“光风霁月”的精神境界,而不是追求外表的道貌岸然,峨冠博带。他在解答“不俗人”的标准时说,标准颇为“难言”,但有一点是清楚的,那就是“视其平居无以异于俗人,临大节而不可夺”,(黄庭坚《书缯卷后》,《豫章黄先生文集》卷二九,《四部丛刊》本)之所以“不可夺”,乃是“胸中有道义,又广之以圣哲之学”,即注重于内心“灵府”的实在涵养。(《宋文通论》第54-55页)
案:宋人如苏洵父子、黄庭坚等智识精英都将自己置身于“俗人”之中,而后有超越常人的志向和努力。这一点是难能可贵的。先秦诸子中如孔子就是这样的人。但他的学生已经不顾他“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论语·述尔》)径直奉为圣人。后世以家国为己任者,常常求圣为贤,自视高人一等,凡事做高一节想,不免空疏。高一节或高人一等者不常有,人不常有,此想此念却常见,就有了大问题。苏洵等人从俗人处打坐,更坚实亲切。此是宋人面貌,可堪注意。
(大乘中观学派有“真俗二谛说”。)此派学说由鸠摩罗什开始系统介绍进入我国,成为各派佛教立宗的重要根据。“俗谛”又称“世谛”、“世俗谛”;“真谛”又称“胜义谛”、“第一义谛”。中观学派认为因缘所生诸法,自性皆空,世人不懂此理,误以为真实。这种世俗以为正确的道理,谓之“俗谛”;佛教圣贤发现世俗认识之“颠倒”,懂得缘起性空的道理,以此种道理为真实,称为“真谛”。此二谛虽有高下之分,但均是缺一不可的“真理”。龙树《中论》云:“第一义(谛)皆因言说(方得显示);言说是世俗(谛)。是故若不依世俗,第一义则不可说。”即强调“真谛”必须依赖于“俗谛”而显示,要从“俗”中求“真”。(《宋文通论》第55页)
案:龙树《中论》语甚好。真谛依赖俗谛而显示出来。圣人相对于凡人而超拔。一旦超凡脱俗,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一、语言并不连累言说者;二、圣贤并不寂寞,寂寞者自寻烦恼。李白、朱熹一家之言,听之者不可盲从。
黄庭坚:宁律不谐而不使句弱,用字不工不使语俗,此庾开府之所长也;然有意于为诗也。至于渊明则所谓不烦绳削而自合者。……说者曰:若以法眼观,无俗不真;若以世眼观,无真不俗。渊明之诗,要当于一丘一壑者共之耳。(黄庭坚《题意可诗后》,《豫章黄先生文集》卷二六,《四部丛刊》本)
超出现象层而进入意蕴层,更能看到宋代士人深刻的雅俗贯通互摄的思想,反映出华夏审美意识已发展到一个较为健全、成熟的阶段。黄庭坚一生向往像周敦颐那样的理想人格风范:“人品甚高,胸中洒落,如光风霁月,好读书,雅意林壑。”(黄庭坚《濂溪诗序》,《豫章黄先生文集》卷一,《四部丛刊》本)但他同时强调,应在普通的日常平凡生活中体现出“光风霁月”的精神境界,而不是追求外表的道貌岸然,峨冠博带。他在解答“不俗人”的标准时说,标准颇为“难言”,但有一点是清楚的,那就是“视其平居无以异于俗人,临大节而不可夺”,(黄庭坚《书缯卷后》,《豫章黄先生文集》卷二九,《四部丛刊》本)之所以“不可夺”,乃是“胸中有道义,又广之以圣哲之学”,即注重于内心“灵府”的实在涵养。(《宋文通论》第54-55页)
案:宋人如苏洵父子、黄庭坚等智识精英都将自己置身于“俗人”之中,而后有超越常人的志向和努力。这一点是难能可贵的。先秦诸子中如孔子就是这样的人。但他的学生已经不顾他“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论语·述尔》)径直奉为圣人。后世以家国为己任者,常常求圣为贤,自视高人一等,凡事做高一节想,不免空疏。高一节或高人一等者不常有,人不常有,此想此念却常见,就有了大问题。苏洵等人从俗人处打坐,更坚实亲切。此是宋人面貌,可堪注意。
(大乘中观学派有“真俗二谛说”。)此派学说由鸠摩罗什开始系统介绍进入我国,成为各派佛教立宗的重要根据。“俗谛”又称“世谛”、“世俗谛”;“真谛”又称“胜义谛”、“第一义谛”。中观学派认为因缘所生诸法,自性皆空,世人不懂此理,误以为真实。这种世俗以为正确的道理,谓之“俗谛”;佛教圣贤发现世俗认识之“颠倒”,懂得缘起性空的道理,以此种道理为真实,称为“真谛”。此二谛虽有高下之分,但均是缺一不可的“真理”。龙树《中论》云:“第一义(谛)皆因言说(方得显示);言说是世俗(谛)。是故若不依世俗,第一义则不可说。”即强调“真谛”必须依赖于“俗谛”而显示,要从“俗”中求“真”。(《宋文通论》第55页)
案:龙树《中论》语甚好。真谛依赖俗谛而显示出来。圣人相对于凡人而超拔。一旦超凡脱俗,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一、语言并不连累言说者;二、圣贤并不寂寞,寂寞者自寻烦恼。李白、朱熹一家之言,听之者不可盲从。
黄庭坚:宁律不谐而不使句弱,用字不工不使语俗,此庾开府之所长也;然有意于为诗也。至于渊明则所谓不烦绳削而自合者。……说者曰:若以法眼观,无俗不真;若以世眼观,无真不俗。渊明之诗,要当于一丘一壑者共之耳。(黄庭坚《题意可诗后》,《豫章黄先生文集》卷二六,《四部丛刊》本)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