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上的我,究竟是我的哪一面?(转)
献给豆瓣上的人们----开场白
我在去年末百度技术沙龙跨年版上碰到一位90后主讲人,她是个喜欢Cosplay的程序员。
演讲前十分紧张,演讲过程中,也因为紧张和经验不足表现地很一般。
而且,她的观点也很另类。她说她有双重人格,觉得有两个自己,一个是真实的自己,另一个是自己的元神(囧)。
随后她说,其实每个人都应该有多重性格,都应该有另一个自己和这个自己所在的世界,再后来上升到人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层面,全场观众就开始不淡定了,三观倒得乱七八糟。
有意思的是,前几天我在加拿大冷清的过年期间总结自己过去的时候,这位同学的言论竟然在我脑海里一直不断地翻滚。随后我不禁开始思考这么一个问题:人们在互联网上扮演的到底是怎么样的自己?
可能的答案有四种:
1. 真实的自己。
2. 自己的一部分(倾向于好的一部分)。
3. 夸张的自己。
4. 自己不为人知的一面。
首先第一种不光是互联网上,在实际生活中,除非面对亲朋好友,很少有人完全展示真实的自我的。至少在陌生人前完全放开显露本性的,我几乎没有见过几个,并且得到的评价都充满着争议。
即便我们平常夸一个人“性情中人”,那也是对方的演绎效果。那些落马的官员白天去各个战线慰问下属,晚上就去找情妇摸腿揉奶了。我认为在facebook, 微博,任何社区上你展现的自己,一定不会是自己真实的一面,否则会了无生趣。因为互联网存在的第一天就不是把线下搬到网上,而是要超越线下的这个世界。
其次,2和3用俗的话来说就是装逼。这个在线下也有的,根据场景需求需要变换人格。比如我被一个很讲义气的朋友邀请过去参加了北大校友会,在那个场合你如果不装逼你是根本没有办法和人打招呼的。大家也都知道装逼,互相抬举一下,心照不宣, 也有不少当真的人心理素质不够,掩面哭泣的。
在互联网上更是了。平常挤地铁被挤成平板的少女,狂挤20分钟出那么点沟,还要P一下发到微博和朋友圈上。去陪朋友到店里试个跑车,迫不及待赶快拍几张贴出来“炫富”。去个西餐厅可以拍上百张慢慢挑来装逼。某些妹子5000元的月薪,拍出来的消费力目测5万都不止,还一个劲抱怨自己没男朋友,依我看都是吓跑的。
最后就是一个不为人知的自己,说玄乎点就是自己的邪恶双子。
有的人平常很闷,内向,不爱说话,碰到异性就脸红,但是上了网就敢大肆调戏异性,说出各种重口味的段子。有的人由于一些原因生活中被身边的人瞧不起,但是自己的心很大,到了网上后就走傲娇路线,一举成为网络红人。还有的人生活中是老好人,从来不跟人作对,遇到潜规则也默默接受,但是内心并不是对这个社会没有意见,到了网上后就到处乱喷,最后成了公知。
综上所述,由于很少有人能做到第一种,我们通过互联网了解到的人物比起线下所能接触到的陌生人还要更加地不真实,这其中包括了你喜欢的和你讨厌的人。
也许你喜欢一个网络名人,但是你见过他以后或许会有不一样的看法,和他长期相处后又会有不同的见解。正所谓日久见人心。可惜现在这个年代,了解一个人的成本太高,你只需要获取一个网上的形象就可以表达对他的喜好和评价。
值得我们深思的是,人们开始使用脑残粉和脑残黑之后,对一个人了解和真实客观评价的能力是否真的退化了呢?
如果你崇拜马云、雷军等人,你要知道你喜欢的并不是他们本人,而是他们的形象。如果你因为某种原因成了各种××黑,你讨厌的其实也只是那些表现出来的形象罢了。即便是你自己,无论你在社区、社交网站上被人喜欢还是厌恶,那都是对你经营的这个形象的反馈。如果你将这个混为一谈的话,你会逐渐失去对人进行深入评估的能力,你将不能区分戏中还是戏外,梦境抑或是现实,你的双眼自然就会被蒙蔽。
我在去年末百度技术沙龙跨年版上碰到一位90后主讲人,她是个喜欢Cosplay的程序员。
演讲前十分紧张,演讲过程中,也因为紧张和经验不足表现地很一般。
而且,她的观点也很另类。她说她有双重人格,觉得有两个自己,一个是真实的自己,另一个是自己的元神(囧)。
随后她说,其实每个人都应该有多重性格,都应该有另一个自己和这个自己所在的世界,再后来上升到人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层面,全场观众就开始不淡定了,三观倒得乱七八糟。
有意思的是,前几天我在加拿大冷清的过年期间总结自己过去的时候,这位同学的言论竟然在我脑海里一直不断地翻滚。随后我不禁开始思考这么一个问题:人们在互联网上扮演的到底是怎么样的自己?
可能的答案有四种:
1. 真实的自己。
2. 自己的一部分(倾向于好的一部分)。
3. 夸张的自己。
4. 自己不为人知的一面。
首先第一种不光是互联网上,在实际生活中,除非面对亲朋好友,很少有人完全展示真实的自我的。至少在陌生人前完全放开显露本性的,我几乎没有见过几个,并且得到的评价都充满着争议。
即便我们平常夸一个人“性情中人”,那也是对方的演绎效果。那些落马的官员白天去各个战线慰问下属,晚上就去找情妇摸腿揉奶了。我认为在facebook, 微博,任何社区上你展现的自己,一定不会是自己真实的一面,否则会了无生趣。因为互联网存在的第一天就不是把线下搬到网上,而是要超越线下的这个世界。
其次,2和3用俗的话来说就是装逼。这个在线下也有的,根据场景需求需要变换人格。比如我被一个很讲义气的朋友邀请过去参加了北大校友会,在那个场合你如果不装逼你是根本没有办法和人打招呼的。大家也都知道装逼,互相抬举一下,心照不宣, 也有不少当真的人心理素质不够,掩面哭泣的。
在互联网上更是了。平常挤地铁被挤成平板的少女,狂挤20分钟出那么点沟,还要P一下发到微博和朋友圈上。去陪朋友到店里试个跑车,迫不及待赶快拍几张贴出来“炫富”。去个西餐厅可以拍上百张慢慢挑来装逼。某些妹子5000元的月薪,拍出来的消费力目测5万都不止,还一个劲抱怨自己没男朋友,依我看都是吓跑的。
最后就是一个不为人知的自己,说玄乎点就是自己的邪恶双子。
有的人平常很闷,内向,不爱说话,碰到异性就脸红,但是上了网就敢大肆调戏异性,说出各种重口味的段子。有的人由于一些原因生活中被身边的人瞧不起,但是自己的心很大,到了网上后就走傲娇路线,一举成为网络红人。还有的人生活中是老好人,从来不跟人作对,遇到潜规则也默默接受,但是内心并不是对这个社会没有意见,到了网上后就到处乱喷,最后成了公知。
综上所述,由于很少有人能做到第一种,我们通过互联网了解到的人物比起线下所能接触到的陌生人还要更加地不真实,这其中包括了你喜欢的和你讨厌的人。
也许你喜欢一个网络名人,但是你见过他以后或许会有不一样的看法,和他长期相处后又会有不同的见解。正所谓日久见人心。可惜现在这个年代,了解一个人的成本太高,你只需要获取一个网上的形象就可以表达对他的喜好和评价。
值得我们深思的是,人们开始使用脑残粉和脑残黑之后,对一个人了解和真实客观评价的能力是否真的退化了呢?
如果你崇拜马云、雷军等人,你要知道你喜欢的并不是他们本人,而是他们的形象。如果你因为某种原因成了各种××黑,你讨厌的其实也只是那些表现出来的形象罢了。即便是你自己,无论你在社区、社交网站上被人喜欢还是厌恶,那都是对你经营的这个形象的反馈。如果你将这个混为一谈的话,你会逐渐失去对人进行深入评估的能力,你将不能区分戏中还是戏外,梦境抑或是现实,你的双眼自然就会被蒙蔽。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