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舞──從少年到女王:米克洛斯·杨索
起舞──從少年到女王
Miklós Jancsó
選片:
《My Way Home》,1964
《Elektra, My Love》,1972
米洛克·楊索,1921出生與匈牙利布達佩斯附近的一個小鎮 ,二戰後進入布達佩斯的戲劇與電影學院學習,攻讀神學,人類學史和電影史。畢業後進入匈牙利新聞記錄電影制片廠工作。在制作了很長一段時間的紀錄片後,1958年拍了自己的第一部劇情長片《The Bells Have Gone to Rome》。1963年的《Cantata》和1964年的《My Way Home》使他獲得了世人的關注。
《My Way Home》講述二戰剛剛結束時,一個匈牙利年輕小伙在回家的路上先後兩次被蘇軍捕獲(第二次是因為他穿了件德軍大衣取暖),少年在被囚禁在一個偏僻的養牛場期間與看管他的蘇軍小戰士產生了質樸的友誼。最後蘇聯士兵舊傷復發死去,少年得到自由,但回鄉的路卻依然坎坷。
1965年《The Hopeless Ones》令楊索在坎城獲得了金棕櫚的提名,之後的《The Red and The White》,《Silence and Cry》等片都是蜚聲國際的作品。而在1971年,他的《Red Psalm》獲得坎城影展最假導演獎。
次年,楊索延續《Red Psalm》充滿民族情懷的風格拍了《Elektra, My Love》,這部電影改編自希臘神話人物厄勒克特拉的故事(更准確的說應該是改編自施特勞斯的那出歌劇),依然是講述一心為父王報仇的公主厄勒克特拉等待弟弟俄瑞斯特斯Oresztész回國,兩人最終一起殺掉篡位者Aegisztosz。但故事發生的地點卻被放在了匈牙利一望無際的草原上,戀父情節也被淡化或轉化,復仇者和篡位者的正邪形象愈加模糊。影片在風格是充滿詩意,而在表達上也多少有點如詩版朦朧,對匈牙利沒有足夠的了解的話似乎較難看到故事以外的含義。
《Elektra, My Love》據說是楊索在創作高峰期的最後傑作,十分能夠代表他的藝術風格,又不至於在形式和象征的使用上走火入魔完全脫離大眾。而《My Way Home》作為他早期的作品雖然在題材和技巧上未如中期作品版具有強烈的個人風格,但在各個元素上看也已具大師雛形,而在故事和形式的結合上則是相得益彰。
作為經歷過匈牙利十月事件的青年導演,此時的楊索,作品主題多數都離不開政治、民族、歷史,都關乎個體與國家,個人與環境的兩難困境。在這兩部電影中,人與權力的關系,人與權力者的關系則是不約而同被討論的一個主題。早期的權利者可以只是一個小士兵,而在之後他所探討的權利者則直接落在了奪權者等統治階級身上。在《My Way Home》中,被囚的匈牙利少年沉默,表面溫和內心卻期待反抗。德軍軍服和蘇聯軍服先後被它穿上身,前者令他遭受無妄之災,後者他用來脅迫自己的同胞為他的塑料朋友看病,也令他最後飽受同胞老拳。片中著重描寫的匈牙利少年與蘇聯小戰士的友誼一方面是男人間各種關系和情誼的寫照(當然不是斷背山那種),一方面又是匈牙利同蘇聯政治關系的寓言。一開始兩人的關系是看守者與囚徒,之後又變作上司與下屬,之後是保護者與被保護者的關系,再之後兩人脫下軍裝變做一起搗蛋嘻戲的玩伴,或是一起勞作一同分享的“戰友”。少年偶爾也會在同士兵的關系和對故鄉的思念對自由的向往間掙扎。而在最後,少年為了試圖挽救士兵的生命,不惜穿上蘇聯軍裝,拿槍脅迫自己的同胞。最終他為了這份友誼所付出的代價則是遭到同胞的一陣毒打,他的單純的情誼成為特殊政治環境下民族情結對立的犧牲品。在《Elektra, My Love》裡。一個社會被濃縮成一個有人不斷跳舞歌唱的舞台,Elektra同Aegisztosz的關系是敵對的,但兩者在這一社會裡有是共存的,只是Elektra為了心中掛念的復仇而神神叨叨,獨裁者則因為Oresztész的存在而擔驚受怕。在影片的尾段,復仇的高潮及之後的部分,影片在古代的背景下又愕然就入了手槍這一元素,姐弟兩甚至通過互射來終結復仇所產生的罪惡,之後兩人仿佛獲得重生般,登上一架紅色的直升機…形式該片極具大型舞台劇的味道,單一的場景,長度誇張的長鏡頭,穿插劇情中的歌詠,充滿舞台味道的布景與道具,所以當最後出現手槍與直升機等近乎超現實的事物時,全劇的史詩(或曰鬼魅)氣氛被推向了高潮。姐弟兩似乎也終於借直升機的飛升和降落走出了被復仇女神窮追不捨的精神和肉體上的雙重困境。
在兩部電影中,匈牙利民族的服裝、舞蹈以及民謠是楊索片中非常重要的元素。在受前蘇聯控制的東歐國家或地區,用民族元素來借題發揮談政治的導演似乎不在少數(比分說帕拉贊諾夫),不過礙於對匈牙利民族缺乏了解,很難在這方面做更多分析。不過,楊索確實熱衷於進行使用民族戲劇和音樂來表現歷史和神話方面的嘗試。以匈牙利音樂為代表的民族元素,加上寬闊的草原和女性的裸體,這大約就是楊索早期和中期最愛使用的意象。
最後,無可避免的,談到楊索必須要談他的長鏡頭。不同於其它長鏡頭大師靜止的長鏡頭或不斷推拉的長鏡頭,“如舞蹈般旋轉”是他的長鏡頭最大的特點。在戶外精心設計的環形軌道,配合變焦鏡頭和演員的走味,楊索總是嘗試著在用盡一卷菲林的情況下,在一個鏡頭內對電影進行“剪輯”。在《My Way Home》時期,楊索已初具長鏡頭功力,但仍有一些大特寫畫面存在(反而用得有點突兀),到了《Elektra, My Love》,楊索已經沉迷於不斷移動的長鏡頭,整部電影只有十數個鏡頭,雖然不是每一個都是超長鏡頭,但每一個鏡頭一定都是移動的。雖然有點過於追求形式,但楊索確實在不斷旋轉的鏡頭移動中找到了一種奇妙的節奏感和獨特的觀看方式,雖然他在影片整體情緒上的把握還不足以把他和那些詩人導演相提並論,但無疑,楊索稱得上是電影裡的舞蹈家。
參考資料:
米克洛什·杨索(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714052.htm
匈牙利(维基中文):http://zh.wikipedia.org/wiki/匈牙利
匈牙利十月事件: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匈牙利十月事件&variant=zh-tw
荒野死屋:杨索和《无望的人们》:http://www.douban.com/review/1564178/
————————————————————
这个是09年写的功课,大师死了一个星期我才想起了我当年还选过他来写功课……
Miklós Jancsó
選片:
《My Way Home》,1964
《Elektra, My Love》,1972
米洛克·楊索,1921出生與匈牙利布達佩斯附近的一個小鎮 ,二戰後進入布達佩斯的戲劇與電影學院學習,攻讀神學,人類學史和電影史。畢業後進入匈牙利新聞記錄電影制片廠工作。在制作了很長一段時間的紀錄片後,1958年拍了自己的第一部劇情長片《The Bells Have Gone to Rome》。1963年的《Cantata》和1964年的《My Way Home》使他獲得了世人的關注。
《My Way Home》講述二戰剛剛結束時,一個匈牙利年輕小伙在回家的路上先後兩次被蘇軍捕獲(第二次是因為他穿了件德軍大衣取暖),少年在被囚禁在一個偏僻的養牛場期間與看管他的蘇軍小戰士產生了質樸的友誼。最後蘇聯士兵舊傷復發死去,少年得到自由,但回鄉的路卻依然坎坷。
1965年《The Hopeless Ones》令楊索在坎城獲得了金棕櫚的提名,之後的《The Red and The White》,《Silence and Cry》等片都是蜚聲國際的作品。而在1971年,他的《Red Psalm》獲得坎城影展最假導演獎。
次年,楊索延續《Red Psalm》充滿民族情懷的風格拍了《Elektra, My Love》,這部電影改編自希臘神話人物厄勒克特拉的故事(更准確的說應該是改編自施特勞斯的那出歌劇),依然是講述一心為父王報仇的公主厄勒克特拉等待弟弟俄瑞斯特斯Oresztész回國,兩人最終一起殺掉篡位者Aegisztosz。但故事發生的地點卻被放在了匈牙利一望無際的草原上,戀父情節也被淡化或轉化,復仇者和篡位者的正邪形象愈加模糊。影片在風格是充滿詩意,而在表達上也多少有點如詩版朦朧,對匈牙利沒有足夠的了解的話似乎較難看到故事以外的含義。
《Elektra, My Love》據說是楊索在創作高峰期的最後傑作,十分能夠代表他的藝術風格,又不至於在形式和象征的使用上走火入魔完全脫離大眾。而《My Way Home》作為他早期的作品雖然在題材和技巧上未如中期作品版具有強烈的個人風格,但在各個元素上看也已具大師雛形,而在故事和形式的結合上則是相得益彰。
作為經歷過匈牙利十月事件的青年導演,此時的楊索,作品主題多數都離不開政治、民族、歷史,都關乎個體與國家,個人與環境的兩難困境。在這兩部電影中,人與權力的關系,人與權力者的關系則是不約而同被討論的一個主題。早期的權利者可以只是一個小士兵,而在之後他所探討的權利者則直接落在了奪權者等統治階級身上。在《My Way Home》中,被囚的匈牙利少年沉默,表面溫和內心卻期待反抗。德軍軍服和蘇聯軍服先後被它穿上身,前者令他遭受無妄之災,後者他用來脅迫自己的同胞為他的塑料朋友看病,也令他最後飽受同胞老拳。片中著重描寫的匈牙利少年與蘇聯小戰士的友誼一方面是男人間各種關系和情誼的寫照(當然不是斷背山那種),一方面又是匈牙利同蘇聯政治關系的寓言。一開始兩人的關系是看守者與囚徒,之後又變作上司與下屬,之後是保護者與被保護者的關系,再之後兩人脫下軍裝變做一起搗蛋嘻戲的玩伴,或是一起勞作一同分享的“戰友”。少年偶爾也會在同士兵的關系和對故鄉的思念對自由的向往間掙扎。而在最後,少年為了試圖挽救士兵的生命,不惜穿上蘇聯軍裝,拿槍脅迫自己的同胞。最終他為了這份友誼所付出的代價則是遭到同胞的一陣毒打,他的單純的情誼成為特殊政治環境下民族情結對立的犧牲品。在《Elektra, My Love》裡。一個社會被濃縮成一個有人不斷跳舞歌唱的舞台,Elektra同Aegisztosz的關系是敵對的,但兩者在這一社會裡有是共存的,只是Elektra為了心中掛念的復仇而神神叨叨,獨裁者則因為Oresztész的存在而擔驚受怕。在影片的尾段,復仇的高潮及之後的部分,影片在古代的背景下又愕然就入了手槍這一元素,姐弟兩甚至通過互射來終結復仇所產生的罪惡,之後兩人仿佛獲得重生般,登上一架紅色的直升機…形式該片極具大型舞台劇的味道,單一的場景,長度誇張的長鏡頭,穿插劇情中的歌詠,充滿舞台味道的布景與道具,所以當最後出現手槍與直升機等近乎超現實的事物時,全劇的史詩(或曰鬼魅)氣氛被推向了高潮。姐弟兩似乎也終於借直升機的飛升和降落走出了被復仇女神窮追不捨的精神和肉體上的雙重困境。
在兩部電影中,匈牙利民族的服裝、舞蹈以及民謠是楊索片中非常重要的元素。在受前蘇聯控制的東歐國家或地區,用民族元素來借題發揮談政治的導演似乎不在少數(比分說帕拉贊諾夫),不過礙於對匈牙利民族缺乏了解,很難在這方面做更多分析。不過,楊索確實熱衷於進行使用民族戲劇和音樂來表現歷史和神話方面的嘗試。以匈牙利音樂為代表的民族元素,加上寬闊的草原和女性的裸體,這大約就是楊索早期和中期最愛使用的意象。
最後,無可避免的,談到楊索必須要談他的長鏡頭。不同於其它長鏡頭大師靜止的長鏡頭或不斷推拉的長鏡頭,“如舞蹈般旋轉”是他的長鏡頭最大的特點。在戶外精心設計的環形軌道,配合變焦鏡頭和演員的走味,楊索總是嘗試著在用盡一卷菲林的情況下,在一個鏡頭內對電影進行“剪輯”。在《My Way Home》時期,楊索已初具長鏡頭功力,但仍有一些大特寫畫面存在(反而用得有點突兀),到了《Elektra, My Love》,楊索已經沉迷於不斷移動的長鏡頭,整部電影只有十數個鏡頭,雖然不是每一個都是超長鏡頭,但每一個鏡頭一定都是移動的。雖然有點過於追求形式,但楊索確實在不斷旋轉的鏡頭移動中找到了一種奇妙的節奏感和獨特的觀看方式,雖然他在影片整體情緒上的把握還不足以把他和那些詩人導演相提並論,但無疑,楊索稱得上是電影裡的舞蹈家。
參考資料:
米克洛什·杨索(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714052.htm
匈牙利(维基中文):http://zh.wikipedia.org/wiki/匈牙利
匈牙利十月事件: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匈牙利十月事件&variant=zh-tw
荒野死屋:杨索和《无望的人们》:http://www.douban.com/review/1564178/
————————————————————
这个是09年写的功课,大师死了一个星期我才想起了我当年还选过他来写功课……
-
阿树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4-02-07 16:3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