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Loneliness Literature
Stephen Fry在他的某一篇日记里写道:孤独并非被经常写到的话题,但作为群居动物的人类,我们或许应更多地思及此。(Loneliness is not much written about [...] but humankind is social species and maybe it's something we should think about more than we do.)
炸叔十三岁读完的《罪与罚》,我可以想象他这半生读过的小说: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拉伯雷、卡夫卡、雨果……更不用提怕是读了好多遍的莎士比亚、王尔德、和狄更斯(毕竟是英国人之魂)。在他较之一般人都长的书单里,“孤独”的确像是会被边缘化的话题;或者确切来说,它只是服务于更高议题的众多螺丝中的一枚。然而于生于我这一代的人来说,孤独文学却像雨后春笋,层出不穷。
把时光推回初中刚接触八零后作家时期,譬如郭敬明和张悦然等都是“孤独”主题的倡导者。深受村上春树和王家卫影响的他们,文字的倾诉变相地剽窃着前两者,处处流露出“无人能懂的孤寂”的自恋气息。好比一个人在舞台上表演,不仅自己是主角,且是唯一的角色,明明面对观众,却一副屈尊俯就的态度。“你们不懂的。”他们对观众说,侧脸流着泪。“你们不懂的。”他们又强调,转过身,留给观众一个背影,还故意拗成朱自清《背影》里父亲那垂垂老矣、被不堪重负压垮的姿势。但若说朱的父亲承载着是旧时代的负担,他们承载的不外乎是荷尔蒙过剩后的呻吟。记得郭在《爱与痛边缘》封面的题词,大意是我站在什么地方,青春匍匐在脚下,而我泪流满面之类的。
尽管以现在眼光回望过去不免好笑,但这也在情理之中。谁无“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年龄?那时思想热切,目光如炬,荷尔蒙和大脑发育给青年时代打开一个新天新地,一片绿叶也绿得“形而上”,一双熠熠生辉的眼睛仿佛能照亮全世界。他们嘴里说着自己也不懂的剽窃来的话,昂首阔步,权威在他们眼里变得可笑,而同龄人好比低能儿童:为什么在浓稠黏湿的夏季,你们可以忍受埋头做考卷?为什么你们没想过生命比烟花寂寞?他们摇摇头,说我就像《挪威的森林》里的渡边,在熙熙攘攘的人群里打电话,人们往来,我置于人群中,但不知道自己在哪儿。
那时同为荷尔蒙过剩的我,在此类书籍中找到了青春期孩子特有的共鸣,并以之为荣,为自己的格格不入提供了饲料。
高中时期于郭张之流的小说出现了审美疲劳。尤其几章《悲伤逆流成河》让我将郭敬明彻底打入地牢,从此他在我的阅读列表上再无翻身之地。他们那“把美好的东西打碎给你看”的悲剧开始失去吸引力。
古来伟大的悲剧总有一个相似特点:个人无法扭转命运加之于你的枷锁。古希腊的悲剧源于外界神力、而19世纪文学譬如托尔斯泰源于自我觉醒和拷问、再有就是总有比生命为之更重要的事情值得奋斗(而生命在此屈从于“伟大的意识形态”)。但还有一种简单粗暴的悲剧如郭,用上海话来讲,是“作出来的。”
就拿为什么X会死来做例子?索福克勒斯笔下的Aias会告诉你:因为他被雅典娜欺骗而做出有辱战士荣誉的举动,既然生不再能为光荣战士,那么至少要死如战士;因而他选择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而托尔斯泰会通过主人公的口反复自问:为什么?为什么他会死?为什么死的是他?他死为了什么?(What for? For what?)。但郭张之流的答案:因为作者就是想要虐,就是要以此增加戏剧冲突而凸显……凸显什么?即使人生开场再美好,但生活此一时彼一时,终究主人公会遭到众叛亲离,只能独自一人?还是死亡是独自一人的事情?又或者死亡象征着一种永恒,保存了最美好的一种时光?或许我给出的答案已经超过了作者意图,但他们那种缺乏想象力、刻意而为之的“突然的、剧烈的死亡悲剧”让我味如嚼蜡,终于感到厌倦不堪。
在选择新书籍阅读的时候——除却一直喜爱的娱乐性质很强的推理或武侠小说、以及间断性会读的耽美小说(guilty pleasure)——日本文学和当代美国文学进入了视野。仔细游览了一下豆瓣读书,发觉在读过的日美相关文学中,主题与孤独密切相关的,日本文学占了多数。(这大概是意料之中的事,但我于美国文学读得少,所以偏见自然是有的。)在此似乎无法避免地要提到村上春树。日本作家多不胜数,但村上的影响力独树一帜(我的本命是芥川龙之介)。他在我的印象里属“孤独”文学的代表者,尤其一本代表作《挪威的森林》可以说定义了“孤独的一代”。村上情感脱离的写法,以及在本应青春辉煌时刻却了结自己生命的直子和木月,还有让很多人铭记的结尾,都使之成为一本关于“孤独者们”的小说。
八零年代的作家受他影响之深也是不难理解的。正值青春岁月,逢一本书直击青春迷惘、人生不知何处走,社会不知何处走、自我认同和社会对其认同并不兼容、理想爱情等等内容,恰恰都戳中这个年龄感同身受的情感和经历。我偶尔想如果我父亲这类生于六十年代的人阅读此书,又会做何等感想。“少儿不宜?”“哎哟怎么描写这么不干净的东西?”他是读《三个火枪手》、《水浒传》和《三国演义》长大的,所想之事是浪漫主义的英雄或野心勃勃的枭雄情怀,对文艺小清新鲜有兴趣,但这当然不排除他成长过程中此类书籍少得可怜。不过换句话说,“谁的青春不迷惘?”不知前人不代表前人就与我们相去甚远,当我们唱着凄婉的歌声并以为是自己独创时,其实只在重复前人那些写下的或者没写下的歌词,连曲子的声调都没怎么变过。毛姆说:“钟摆摆过来又荡过去,这一旅程永远反复循环。”
进入大学后闲书读得少,读得大多是教科书和参考书。专业所致,读到的“孤独”已经变成“抑郁症”的部分致病因素。它成为了一个要亟待解决的问题,被划分成了“可以通过增加社会关爱”而得以治疗的疾病。
当然孤独的主题其实还是无处不在,譬如在学存在主义时它就冒出头来,只是那时被强有力的“死亡、自由、荒谬、绝望”等主题给挤在了一边,像不受关爱的私生子。但仔细想来,这些存在主义学者讨论的所有大主题都关乎孤独。海德格尔用晦涩难懂地写着生而为人的荒谬:你从没要求自己的出生,而却被扔进了这个世界(孤独在高呼)。而尼采则是高举双手赞成孤独,因为孤独迫使你面对人生最重要的几大问题:生为何?我又该如何用自由来定义我自己?此时孤独的话题已经不在文学的范畴里,而被拉扯成了两个极端:要么如心理学根据经验主义而定义的,要么如哲学全然从形而上学的角度来探讨。
再一次在字里行间触碰到“孤独”的话题并能够联系到自我生活的,是在郁达夫的作品《沉沦》里。书中有个身影笨拙地徘徊在对同龄学生不屑一顾、对自己国家的羞愧和对日本的痛恨,以及想要得到各方认同的虚荣之间。在厕所和地铁里读完后,我不禁莞尔一笑。总觉得在这个身影上看到了现今许多时差党的影子。留学本身或许就是一件孤独的事,独身在外,身边不是类国人的“同类”,很多事情从零做起(谁能想到我现在会做饺子?)。我们有些人如鱼得水、有些人踽踽独行、但大概我们每个人在深夜都曾觉得少一个说话的对象,又或者置身人群里却发现交流障碍,他感兴趣的你无热情,而你有热情的他不感兴趣。
13年末尾,我后知我觉地知道了韩寒的「One·一个」App,下载下来看得第一篇文章,大概写得是作者在某年在北京去看演唱会,因为不想一个人跨年。读罢突然一阵憋屈感,因为13年由于工作、男友回国等原因,也是一个人在DC跨年。记得那天晚上早早睡下了,因为心念着第二日的《Sherlock Season 3》直播,想要早上早点起床做完事情。本来计划地挺好,读了反倒心不平想:他娘的,新年第一天早上起来做工作,哪有这么可悲的事情?很多纷杂凝重的思绪相继而来,竟然抑郁了几日。接连几天连看了「一个」上好多篇文章——包括以前的和现在的,突然发现大家都在说孤独之事。我读不到职业的受挫、病痛的坎坷、为理想奋斗的艰辛和成功、读书的感想、生活的感悟,哲学的思考,反倒都是“生活中独自一人”的琐事。
“孤独”成了“独孤”——独自一人在孤独。但这是一件奇怪的事情。这个世界上有那么多人,每个人都在“独孤”,每个人都在“独孤”中找到了自我。(谁说自我是从理性而来的?自我分明是从忍受中感受到的。)自我明明是彰显自己的独特,然而所有人似乎都把这种独特简化成了“独孤”。就好像在人群里,你看到的不是不同的人脸,而是一张张同样的白色面具。面具们都不跟其他的面具说话,也看不到其他面具,只以为自己是唯一的、独特的、白色面具。
而上帝在外圈看着发笑,他想人类多么愚蠢。他无需要再分裂语言,人类都建不起巴别塔。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小说中经常出现的人物:Those who honor suffering!他说,虚荣之人大多都这样,扩大自己的苦楚,振臂高挥。然而在这样的时代,我看到了:Those who honor loneliness!虚荣之人大多都这样,扩大的自己的孤独。
炸叔有一点说对了:And perhaps I am writing this for any of you out there who are lonely too. [...] But I want you to know that you are not alone in your being alone.
看,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你的虚荣和孤独和独孤,是这个时代的共通和普适。
我关上App和炸叔的文章,制定了一下New Year's resolution:至少这一年要对爸妈更耐心些、要回去看望外婆外公,和熟人多聚些。
炸叔十三岁读完的《罪与罚》,我可以想象他这半生读过的小说: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拉伯雷、卡夫卡、雨果……更不用提怕是读了好多遍的莎士比亚、王尔德、和狄更斯(毕竟是英国人之魂)。在他较之一般人都长的书单里,“孤独”的确像是会被边缘化的话题;或者确切来说,它只是服务于更高议题的众多螺丝中的一枚。然而于生于我这一代的人来说,孤独文学却像雨后春笋,层出不穷。
把时光推回初中刚接触八零后作家时期,譬如郭敬明和张悦然等都是“孤独”主题的倡导者。深受村上春树和王家卫影响的他们,文字的倾诉变相地剽窃着前两者,处处流露出“无人能懂的孤寂”的自恋气息。好比一个人在舞台上表演,不仅自己是主角,且是唯一的角色,明明面对观众,却一副屈尊俯就的态度。“你们不懂的。”他们对观众说,侧脸流着泪。“你们不懂的。”他们又强调,转过身,留给观众一个背影,还故意拗成朱自清《背影》里父亲那垂垂老矣、被不堪重负压垮的姿势。但若说朱的父亲承载着是旧时代的负担,他们承载的不外乎是荷尔蒙过剩后的呻吟。记得郭在《爱与痛边缘》封面的题词,大意是我站在什么地方,青春匍匐在脚下,而我泪流满面之类的。
尽管以现在眼光回望过去不免好笑,但这也在情理之中。谁无“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年龄?那时思想热切,目光如炬,荷尔蒙和大脑发育给青年时代打开一个新天新地,一片绿叶也绿得“形而上”,一双熠熠生辉的眼睛仿佛能照亮全世界。他们嘴里说着自己也不懂的剽窃来的话,昂首阔步,权威在他们眼里变得可笑,而同龄人好比低能儿童:为什么在浓稠黏湿的夏季,你们可以忍受埋头做考卷?为什么你们没想过生命比烟花寂寞?他们摇摇头,说我就像《挪威的森林》里的渡边,在熙熙攘攘的人群里打电话,人们往来,我置于人群中,但不知道自己在哪儿。
那时同为荷尔蒙过剩的我,在此类书籍中找到了青春期孩子特有的共鸣,并以之为荣,为自己的格格不入提供了饲料。
高中时期于郭张之流的小说出现了审美疲劳。尤其几章《悲伤逆流成河》让我将郭敬明彻底打入地牢,从此他在我的阅读列表上再无翻身之地。他们那“把美好的东西打碎给你看”的悲剧开始失去吸引力。
古来伟大的悲剧总有一个相似特点:个人无法扭转命运加之于你的枷锁。古希腊的悲剧源于外界神力、而19世纪文学譬如托尔斯泰源于自我觉醒和拷问、再有就是总有比生命为之更重要的事情值得奋斗(而生命在此屈从于“伟大的意识形态”)。但还有一种简单粗暴的悲剧如郭,用上海话来讲,是“作出来的。”
就拿为什么X会死来做例子?索福克勒斯笔下的Aias会告诉你:因为他被雅典娜欺骗而做出有辱战士荣誉的举动,既然生不再能为光荣战士,那么至少要死如战士;因而他选择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而托尔斯泰会通过主人公的口反复自问:为什么?为什么他会死?为什么死的是他?他死为了什么?(What for? For what?)。但郭张之流的答案:因为作者就是想要虐,就是要以此增加戏剧冲突而凸显……凸显什么?即使人生开场再美好,但生活此一时彼一时,终究主人公会遭到众叛亲离,只能独自一人?还是死亡是独自一人的事情?又或者死亡象征着一种永恒,保存了最美好的一种时光?或许我给出的答案已经超过了作者意图,但他们那种缺乏想象力、刻意而为之的“突然的、剧烈的死亡悲剧”让我味如嚼蜡,终于感到厌倦不堪。
在选择新书籍阅读的时候——除却一直喜爱的娱乐性质很强的推理或武侠小说、以及间断性会读的耽美小说(guilty pleasure)——日本文学和当代美国文学进入了视野。仔细游览了一下豆瓣读书,发觉在读过的日美相关文学中,主题与孤独密切相关的,日本文学占了多数。(这大概是意料之中的事,但我于美国文学读得少,所以偏见自然是有的。)在此似乎无法避免地要提到村上春树。日本作家多不胜数,但村上的影响力独树一帜(我的本命是芥川龙之介)。他在我的印象里属“孤独”文学的代表者,尤其一本代表作《挪威的森林》可以说定义了“孤独的一代”。村上情感脱离的写法,以及在本应青春辉煌时刻却了结自己生命的直子和木月,还有让很多人铭记的结尾,都使之成为一本关于“孤独者们”的小说。
八零年代的作家受他影响之深也是不难理解的。正值青春岁月,逢一本书直击青春迷惘、人生不知何处走,社会不知何处走、自我认同和社会对其认同并不兼容、理想爱情等等内容,恰恰都戳中这个年龄感同身受的情感和经历。我偶尔想如果我父亲这类生于六十年代的人阅读此书,又会做何等感想。“少儿不宜?”“哎哟怎么描写这么不干净的东西?”他是读《三个火枪手》、《水浒传》和《三国演义》长大的,所想之事是浪漫主义的英雄或野心勃勃的枭雄情怀,对文艺小清新鲜有兴趣,但这当然不排除他成长过程中此类书籍少得可怜。不过换句话说,“谁的青春不迷惘?”不知前人不代表前人就与我们相去甚远,当我们唱着凄婉的歌声并以为是自己独创时,其实只在重复前人那些写下的或者没写下的歌词,连曲子的声调都没怎么变过。毛姆说:“钟摆摆过来又荡过去,这一旅程永远反复循环。”
进入大学后闲书读得少,读得大多是教科书和参考书。专业所致,读到的“孤独”已经变成“抑郁症”的部分致病因素。它成为了一个要亟待解决的问题,被划分成了“可以通过增加社会关爱”而得以治疗的疾病。
当然孤独的主题其实还是无处不在,譬如在学存在主义时它就冒出头来,只是那时被强有力的“死亡、自由、荒谬、绝望”等主题给挤在了一边,像不受关爱的私生子。但仔细想来,这些存在主义学者讨论的所有大主题都关乎孤独。海德格尔用晦涩难懂地写着生而为人的荒谬:你从没要求自己的出生,而却被扔进了这个世界(孤独在高呼)。而尼采则是高举双手赞成孤独,因为孤独迫使你面对人生最重要的几大问题:生为何?我又该如何用自由来定义我自己?此时孤独的话题已经不在文学的范畴里,而被拉扯成了两个极端:要么如心理学根据经验主义而定义的,要么如哲学全然从形而上学的角度来探讨。
再一次在字里行间触碰到“孤独”的话题并能够联系到自我生活的,是在郁达夫的作品《沉沦》里。书中有个身影笨拙地徘徊在对同龄学生不屑一顾、对自己国家的羞愧和对日本的痛恨,以及想要得到各方认同的虚荣之间。在厕所和地铁里读完后,我不禁莞尔一笑。总觉得在这个身影上看到了现今许多时差党的影子。留学本身或许就是一件孤独的事,独身在外,身边不是类国人的“同类”,很多事情从零做起(谁能想到我现在会做饺子?)。我们有些人如鱼得水、有些人踽踽独行、但大概我们每个人在深夜都曾觉得少一个说话的对象,又或者置身人群里却发现交流障碍,他感兴趣的你无热情,而你有热情的他不感兴趣。
13年末尾,我后知我觉地知道了韩寒的「One·一个」App,下载下来看得第一篇文章,大概写得是作者在某年在北京去看演唱会,因为不想一个人跨年。读罢突然一阵憋屈感,因为13年由于工作、男友回国等原因,也是一个人在DC跨年。记得那天晚上早早睡下了,因为心念着第二日的《Sherlock Season 3》直播,想要早上早点起床做完事情。本来计划地挺好,读了反倒心不平想:他娘的,新年第一天早上起来做工作,哪有这么可悲的事情?很多纷杂凝重的思绪相继而来,竟然抑郁了几日。接连几天连看了「一个」上好多篇文章——包括以前的和现在的,突然发现大家都在说孤独之事。我读不到职业的受挫、病痛的坎坷、为理想奋斗的艰辛和成功、读书的感想、生活的感悟,哲学的思考,反倒都是“生活中独自一人”的琐事。
“孤独”成了“独孤”——独自一人在孤独。但这是一件奇怪的事情。这个世界上有那么多人,每个人都在“独孤”,每个人都在“独孤”中找到了自我。(谁说自我是从理性而来的?自我分明是从忍受中感受到的。)自我明明是彰显自己的独特,然而所有人似乎都把这种独特简化成了“独孤”。就好像在人群里,你看到的不是不同的人脸,而是一张张同样的白色面具。面具们都不跟其他的面具说话,也看不到其他面具,只以为自己是唯一的、独特的、白色面具。
而上帝在外圈看着发笑,他想人类多么愚蠢。他无需要再分裂语言,人类都建不起巴别塔。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小说中经常出现的人物:Those who honor suffering!他说,虚荣之人大多都这样,扩大自己的苦楚,振臂高挥。然而在这样的时代,我看到了:Those who honor loneliness!虚荣之人大多都这样,扩大的自己的孤独。
炸叔有一点说对了:And perhaps I am writing this for any of you out there who are lonely too. [...] But I want you to know that you are not alone in your being alone.
看,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你的虚荣和孤独和独孤,是这个时代的共通和普适。
我关上App和炸叔的文章,制定了一下New Year's resolution:至少这一年要对爸妈更耐心些、要回去看望外婆外公,和熟人多聚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