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4 三开间木构殿堂遗存
五代时期遗存的唯一两座木构殿堂:
山西平遥镇国寺大殿(北汉天会七年)963年
福州华林寺大殿(吴越钱弘俶十八年建)964年
虽然已进入北宋,但这两处都还是五代割据政权所管辖,所以是五代建筑
平遥镇国寺大殿:
面阔三间,11.57米,进深三间10.77米
单檐九脊,歇山顶,殿内彻上明造
六架椽通檐用二柱:由于殿堂较小,用一根大梁,中间不用柱子,通檐六架椽直接就前后檐上搭柱子,大梁跨度达到了10米
有生起有侧脚,梁栿上还是用叉手、托脚
檐下斗拱,外檐用七铺作双杪双昂,出了四跳,两跳拱,两跳昂
每间都用补间铺作,补间铺作里转是五杪(相当于接近八铺作的做法)
福州华林寺大殿:
寺原名越山吉祥禅院,五代吴越王时一个叫鲍修让的大臣修建
有山门、大殿、讲堂、经藏、回廊,现仅存大殿
单檐九脊顶,歇山顶,面广15.64米,八架椽
虽是三间殿,但是尺度较大,梁架也较复杂
八架椽屋,前后乳栿对四椽栿,用四柱
斗拱与镇国寺大殿完全一样,七铺作双杪双昂
但又保存了很早的做法,比如只在正面檐下、正立面上用了补间铺作,两山和背立面都没有补间,说明它是一个过渡
大殿用材大,斗拱标准高度32cm,还出现34cm,超过宋代一等材
内部彻上明造,不加任何平棊平闇,没有天花
梁非常圆润饱满,韩日建筑有类似(韩 浮石寺,日 天竺样、大佛样建筑)
保国寺大殿(宁波)
1013年,距今1000年,寺内其他建筑为清代,唯大殿是宋代,但加了清代的檐子
宋原构是面广三间通面阔11.9米,进深三间,通进深13.36米
平面是身内双槽,两排柱子,内外柱不同高,厅堂式结构
八架椽屋 前三椽栿后乳栿对三椽栿
斗拱七铺作
前廊很大 用了很精美的藻井 三组藻井是已知宋代藻井中最精美的
殿内彻上明造,用材高21.75cm,厚14.5cm,相当于四等材
少林寺初祖庵大殿:
河南是宋代建筑最为集中之地,但由于战争关系,遗存最少
初祖庵供奉初祖达摩,在少林寺西北十三公里处
原来庵里还有山门、正殿、千佛阁等,现在都没有了
单檐九脊殿,歇山顶
室内彻上明造,但用了内外柱同高的做法
前后乳栿对三椽栿 进深较浅 斗拱为偷心
前用了四根石柱 外檐铺作是五铺作出点杪单昂 两跳 一跳拱一跳昂
昂用了“插昂”的形式,是真昂——假昂的过渡
里转是四铺作出单秒偷心的做法
在下平榑下面,用了挑斡和鞾(xue)楔,这也是特殊的做法
凡是宋代在下昂结束的地方,跟平榑结束的地方往往用挑斡,挑斡的地方再加上鞾楔,这是很精致的处理
八颗石柱上有精美的宋代石刻纹样
宋代《石工法式》上有很多记录这样的纹样
河北蓟县独乐寺山门:
建于辽统和二年(984)
山门三开间,面广16.56米,进深两间8.67米
平面叫分心斗底槽,中间有一台柱子,可分出前后
四架椽屋,前后乳栿用三柱的做法,很浅
殿基高45cm,当心间柱高4.33米,当心间面阔0.71米,比例方形外接圆直径
两山柱高与开间完全一样,形成两方形
梁架简洁 斗拱用材24cm 比二等材小
来源阁源寺大殿:
比较晚发现
三开间方形,面广16米,进深15.67米,单檐九脊,形式古朴
其他建筑史晚近的,只有殿堂是辽代原构
厅堂式结构,六架椽屋,乳栿对四椽栿用三柱,
外檐斗拱是五铺作出双杪
斗拱用材26cm,相当于二等材
肇庆梅庵大殿:
建于宋至道二年
基本平面接近方形,檐柱高相当于橑檐方高的0.72,还是方形外接圆直径的比例
从北到南,宋辽时期都习惯使用这个比例,说明这是设计上的刻意为之,而非偶然之作
斗拱用材比较低 18-18.6cm,相当于六等材、七等材
但斗拱用了七铺作出单秒三下昂
总结:五代、两宋、辽金时期木构殿堂分为九开间、七开间、五开间、三开间,由于相对容易保存,三开间的木构遗存覆盖的时间和空间跨度最大。由于气候的影响,大部分九开间和七开间木构的遗存分布在北方。
山西平遥镇国寺大殿(北汉天会七年)963年
福州华林寺大殿(吴越钱弘俶十八年建)964年
虽然已进入北宋,但这两处都还是五代割据政权所管辖,所以是五代建筑
平遥镇国寺大殿:
面阔三间,11.57米,进深三间10.77米
单檐九脊,歇山顶,殿内彻上明造
六架椽通檐用二柱:由于殿堂较小,用一根大梁,中间不用柱子,通檐六架椽直接就前后檐上搭柱子,大梁跨度达到了10米
有生起有侧脚,梁栿上还是用叉手、托脚
檐下斗拱,外檐用七铺作双杪双昂,出了四跳,两跳拱,两跳昂
每间都用补间铺作,补间铺作里转是五杪(相当于接近八铺作的做法)
福州华林寺大殿:
寺原名越山吉祥禅院,五代吴越王时一个叫鲍修让的大臣修建
有山门、大殿、讲堂、经藏、回廊,现仅存大殿
单檐九脊顶,歇山顶,面广15.64米,八架椽
虽是三间殿,但是尺度较大,梁架也较复杂
八架椽屋,前后乳栿对四椽栿,用四柱
斗拱与镇国寺大殿完全一样,七铺作双杪双昂
但又保存了很早的做法,比如只在正面檐下、正立面上用了补间铺作,两山和背立面都没有补间,说明它是一个过渡
大殿用材大,斗拱标准高度32cm,还出现34cm,超过宋代一等材
内部彻上明造,不加任何平棊平闇,没有天花
梁非常圆润饱满,韩日建筑有类似(韩 浮石寺,日 天竺样、大佛样建筑)
保国寺大殿(宁波)
1013年,距今1000年,寺内其他建筑为清代,唯大殿是宋代,但加了清代的檐子
宋原构是面广三间通面阔11.9米,进深三间,通进深13.36米
平面是身内双槽,两排柱子,内外柱不同高,厅堂式结构
八架椽屋 前三椽栿后乳栿对三椽栿
斗拱七铺作
前廊很大 用了很精美的藻井 三组藻井是已知宋代藻井中最精美的
殿内彻上明造,用材高21.75cm,厚14.5cm,相当于四等材
少林寺初祖庵大殿:
河南是宋代建筑最为集中之地,但由于战争关系,遗存最少
初祖庵供奉初祖达摩,在少林寺西北十三公里处
原来庵里还有山门、正殿、千佛阁等,现在都没有了
单檐九脊殿,歇山顶
室内彻上明造,但用了内外柱同高的做法
前后乳栿对三椽栿 进深较浅 斗拱为偷心
前用了四根石柱 外檐铺作是五铺作出点杪单昂 两跳 一跳拱一跳昂
昂用了“插昂”的形式,是真昂——假昂的过渡
里转是四铺作出单秒偷心的做法
在下平榑下面,用了挑斡和鞾(xue)楔,这也是特殊的做法
凡是宋代在下昂结束的地方,跟平榑结束的地方往往用挑斡,挑斡的地方再加上鞾楔,这是很精致的处理
八颗石柱上有精美的宋代石刻纹样
宋代《石工法式》上有很多记录这样的纹样
河北蓟县独乐寺山门:
建于辽统和二年(984)
山门三开间,面广16.56米,进深两间8.67米
平面叫分心斗底槽,中间有一台柱子,可分出前后
四架椽屋,前后乳栿用三柱的做法,很浅
殿基高45cm,当心间柱高4.33米,当心间面阔0.71米,比例方形外接圆直径
两山柱高与开间完全一样,形成两方形
梁架简洁 斗拱用材24cm 比二等材小
来源阁源寺大殿:
比较晚发现
三开间方形,面广16米,进深15.67米,单檐九脊,形式古朴
其他建筑史晚近的,只有殿堂是辽代原构
厅堂式结构,六架椽屋,乳栿对四椽栿用三柱,
外檐斗拱是五铺作出双杪
斗拱用材26cm,相当于二等材
肇庆梅庵大殿:
建于宋至道二年
基本平面接近方形,檐柱高相当于橑檐方高的0.72,还是方形外接圆直径的比例
从北到南,宋辽时期都习惯使用这个比例,说明这是设计上的刻意为之,而非偶然之作
斗拱用材比较低 18-18.6cm,相当于六等材、七等材
但斗拱用了七铺作出单秒三下昂
总结:五代、两宋、辽金时期木构殿堂分为九开间、七开间、五开间、三开间,由于相对容易保存,三开间的木构遗存覆盖的时间和空间跨度最大。由于气候的影响,大部分九开间和七开间木构的遗存分布在北方。
-
littleG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5-07 09:3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