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2
继续哗哗流鼻血,每晚失眠三个小说,因此继续云里雾里。北京慢慢开始没人了,地铁里总能遇到拉箱子背包的归乡人。和朋友们吃饭喝酒。环境还可以但味道也说不上好坏,环境那么回事儿但凹出个特色来,似乎成为北京餐饮主流,饭馆存在的意义更多在于使人们有地儿相聚,“陌生的城市啊,熟悉的角落里”,在这个繁华而孤寂的城市。那天晚上我遇见了小T,a big crash on her~ 见到她瞬间就扭捏了。
小说散文里,原来北京的吃食随季节流动。这种北京风物老舍写得非常好,因为他爱北京。老舍的小说需要两看,风物好,人物语言好,塑造人物时,人物特色抓得好而幽默,搁现在是一把吐槽的好手儿。但是呢,小说的人物形象往往安戏剧人物那么塑,一上来先定个调,因此会觉得直,白,满,不是我很喜欢的类型。好在北京风味的人物语言又实在太生动,使人物灵动起来。老舍的作品还有一重意义,那就是对语言的记录。语言是活的,每天都有新的词汇诞生,也不断有词汇消亡。现在北京城中自诩为北京人的人,也有很多像我一样是祖辈来到北京的第三代移民,老北京的人口数量是非常有限的。因此老北京特色的语言的传承恐怕也会有很大困难。一方面年轻人倾向于使用更时髦的词汇,新北京人的涌入对语言也会产生影响。另一方老北京话存在的背景很多也消失了(比如和某种职业相关的老北京俏皮话,如果该职业消失,也必然消失,和地名相关的,随着地名的消失也会消失)。若干年后“老北京”话也许就只能在小说中看到了。老舍的成名过程我不了解,但是现在想着,不免还是有政治原因的,他底层满人出身,写底层人生活和语言就写得很出彩。就像张爱玲对她出身那个阶层的熟悉一样(张对底层就是不熟悉的,因此解放后,张以佣人为主角的文章就写得很吃力。)出色的以底层小人物为正面主角的东西,恰恰是那个时代政府所需要的。我想一个作家的走红与否多少也和时代相关。
红楼梦有一点比较有趣,就是贾家背景设定是金陵出身,“南边儿”人。但是除了饮食爱吃鸭子,语言上很少看到南方色彩。从上到下,读起来是脆生生的北方口儿,或者说那个时代的北京口儿。骂起街来犹然。
说道红楼,这次回来飞机上翻了翻汇评版的红楼,对红楼之高之妙的认识简直是打开了一个新的维度。脂砚斋和畸笏叟的很多评论点明了作者的创作手法并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千头万绪中如何选择切入点,如何以简代繁,如何控制文章的节奏(锣鼓点儿敲的最密时却嘎然而止),等等。有心创作长篇小说的人,读一读脂砚斋和畸笏叟的批注一定会非常有收获的。
小说散文里,原来北京的吃食随季节流动。这种北京风物老舍写得非常好,因为他爱北京。老舍的小说需要两看,风物好,人物语言好,塑造人物时,人物特色抓得好而幽默,搁现在是一把吐槽的好手儿。但是呢,小说的人物形象往往安戏剧人物那么塑,一上来先定个调,因此会觉得直,白,满,不是我很喜欢的类型。好在北京风味的人物语言又实在太生动,使人物灵动起来。老舍的作品还有一重意义,那就是对语言的记录。语言是活的,每天都有新的词汇诞生,也不断有词汇消亡。现在北京城中自诩为北京人的人,也有很多像我一样是祖辈来到北京的第三代移民,老北京的人口数量是非常有限的。因此老北京特色的语言的传承恐怕也会有很大困难。一方面年轻人倾向于使用更时髦的词汇,新北京人的涌入对语言也会产生影响。另一方老北京话存在的背景很多也消失了(比如和某种职业相关的老北京俏皮话,如果该职业消失,也必然消失,和地名相关的,随着地名的消失也会消失)。若干年后“老北京”话也许就只能在小说中看到了。老舍的成名过程我不了解,但是现在想着,不免还是有政治原因的,他底层满人出身,写底层人生活和语言就写得很出彩。就像张爱玲对她出身那个阶层的熟悉一样(张对底层就是不熟悉的,因此解放后,张以佣人为主角的文章就写得很吃力。)出色的以底层小人物为正面主角的东西,恰恰是那个时代政府所需要的。我想一个作家的走红与否多少也和时代相关。
红楼梦有一点比较有趣,就是贾家背景设定是金陵出身,“南边儿”人。但是除了饮食爱吃鸭子,语言上很少看到南方色彩。从上到下,读起来是脆生生的北方口儿,或者说那个时代的北京口儿。骂起街来犹然。
说道红楼,这次回来飞机上翻了翻汇评版的红楼,对红楼之高之妙的认识简直是打开了一个新的维度。脂砚斋和畸笏叟的很多评论点明了作者的创作手法并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千头万绪中如何选择切入点,如何以简代繁,如何控制文章的节奏(锣鼓点儿敲的最密时却嘎然而止),等等。有心创作长篇小说的人,读一读脂砚斋和畸笏叟的批注一定会非常有收获的。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