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锦华 :我一直在拒绝两件事,一个是自恋,一个是悲情
(什么是知识分子,全球化下的人文情怀)
戴锦华(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教授):这些题目本身已经暗示了很多规定,很多前提,很多路径,而这些路径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我不能认同。
所以我今天阴差阳错地来到这儿,也是跟欧阳老师一样非常感动——星期日的晚上,一天的演讲之后还有这么多的朋友聚在这儿,所以我将错就错,跟大家分享一下我最近的思考,大概和知识分子写作有关,大概和今天的世界和今天的中国有关。如果大家觉得我离题万里,你们可以用最简单的办法——用脚投票,走掉就算了,我就知道大家多么厌恶我所讨论的问题。
刚才我们坐在下面一再说是不是要找更多的机会跟大家聚在一起,不是吃吃喝喝,不是风花雪月,不是酒肉朋友,而是很认真地面对面地不透过电子媒体,不透过电话的隔绝,不宅在家里,身体对身体,人对人,脸对脸,思想对思想地去讨论、分享。我非常认可这个东西,是因为我近年来有一种强烈的急迫感,有时候是焦虑,有的时候是濒临崩溃,有的时候是绝望:原因是在于我不知道大家是不是意识到了,其实我们生逢一个人类历史上少有的重要的转折点。有朋友提醒我说,每一代人都可能这么自恋,每一代人都觉得自己生逢转折点。我认真地思考了,认真地检省了。因为我一生当中可以告慰自己的,是我一直在拒绝两件事,一个是自恋,一个是悲情。所谓的悲情就是在你挺身抗暴的时候,以敌手的不义来作为自己的正义。另外所谓的自恋,是当你挺身抗暴的时候,你沉湎在一个想象中的巨大的镜像当中,不断地感知你作为英雄、作为抗暴者的悲壮和高尚。这两种情感是我一生都在非常小心、警惕的东西。
因为这个原因,这个提醒使得我赶快反省,我是不是自恋了?我是不是放大了我们这种一己的体验,或者我们这个时代的一点点特殊?但是很认真地思考之后,我的结论仍然是:我们生逢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转折点。
大概从这么几个方向上说:
一个是我们已经说得非常滥的,请大家可以自己体认,叫“全球化”。全球化不是一个字眼,它在20世纪经历了极端形式,就是两次世界大战和一个半个世纪的冷战,人类一分为二,两大阵营把人类放在一触即发的活火山上。在经历这样极端惨烈、浩劫性的世纪之后有了我们今天的这个世界,所以今天我们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世界。今天我们很难说谁是我们的外部,谁是我们的内部,谁在我们的远方,谁在我们的近旁。我经常开这么一个玩笑,我说美国从来都不在我们的远方,美国深深地在我们自我的深处。不论是从我们的情感,我们的想象,我们的语言,我们的言论方式,还是从今天人们以各种各样复杂的心情讨论中国崛起。中国崛起有什么标识?重要的一个标识叫“全球外汇储量第一”。中国的全球外汇储量第一,中国人民的血汗所创造的财富在哪里?在美国联邦储备银行——我们的全部财富标识着中国的所有在美国。所以我说全球化是我们今天前所未有的事实。或者说我们有了雾霾,于是就有各种各样的说法,但是一不小心雾霾就飘到首尔,飘到东京,沙尘暴就吹到了加州,这就是我们今天的时代,这就是我们今天的世界。
那么到这个时候,我们真的必须有一点世界视野和人类情怀。当年那些有一点矫情的诗句今天都变成了真实,就是你不要问那避难钟是为谁而鸣的,他是为你而鸣的。每一次丧钟的敲响都是人类的死亡,都是人类的离殇,每一根树枝折断的时候都是大树在受损。日本发生了一场地震,发生一场海啸,惨绝人寰,同时它发生了福岛的核泄露,福岛的核泄露发生两个半月之后,阿拉斯加的海豹脱毛落齿,受到了放射性的沾染。大海的潮汐将带着所有的污染物用四年零五个月的时间周游全球,也就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将受到它的“恩泽”。这样的全球化程度还表现在我们生活方式的高度的求同和高度的一致。我看《中国合伙人》的时候不大喜欢这个电影,但是在一个时刻被感动了,就是机场送别的时候,因为那一步跨出去就是一别生死两茫茫了,就是去了另外一个世界。当年我送我的好朋友去美国留学的时候就是那种感觉。而今天没有任何问题对吧?我们在中国、在美国、在瑞士,在哪里都是相似的。有一点差异是,如果让你们去非洲、去拉丁美洲,如果你们去的不是旅游胜地,当你们看到那么多人住在不到我膝盖高的石棉瓦的贫民窟里的时候,当你知道那么多人作为大城市的居民,从来没有用过自来水和电的时候,也许你们会有点震惊,也许你们会感到有点异样。但是如果你只是作为旅游者或者旅行者,你可以毫无障碍地穿行全世界,因为生活方式是共通的、价值观是共通的、梦想是共通的。
有点可怕,但是这是事实。我说这是一个原因,就是这个世界的趋同,地球村曾经作为美好的梦想现在已经成为我们最基本的现实,这是我说的“我们生逢大时代”。
而另外一个就是说20世纪是一个被遗忘、被审判、被葬埋的世纪。但是大家有没有意识到,整个20世纪的金戈铁马、血雨腥风、大起大落、全球激变,是现代文明诞生以来人类的所有乌托邦想象的事件。20世纪的终结意味着所有的乌托邦想象失败,所有的乌托邦实践被玷污。当我们送别20世纪,我们宣判失败者,我们急于表达我们自己的先知先觉、我们的自由、我们的独立,我们鄙视20世纪的所有残酷的历史的时候,有没有意识到同时失败了的是谁?失败的是人类全体;失败的是人类的梦想。所以,在这个空前全球化的时代,我们同时是一个没有梦想的时代,一个没有梦想的群体和人类。一切都被物化,一切都被度量,度量的标准几乎是唯一的,就是金钱。
这话说得有点矫情了,把它打住。我说第二个层次更为具体和直接,就是大家有没有意识到20世纪、21世纪之交两个最重大的技术突破也许正在整体改写着人类,一个突破叫做基因工程,生物学的突破;另一个突破,就是大家都受惠的数码转型。随着数码转型的到来,对于我的职业——电影来说是胶片的死亡,Filmdeath。今年好莱坞关掉最后一个胶片洗印厂,意味着世界范围内没有人使用胶片来制作电影了,数码媒介取代了胶片媒介。如果大家关心艺术,如果大家关心文化,其实媒介即信息。聚焦电影,胶片反身定义了电影艺术,所以Film death(胶片的死亡)是不是意味着电影的死亡?是不是一种全新的电影——post cinema(后电影)时代的到来?
一种全新的东西正在取代它,全新的东西是什么?对于文学、对于我们这些以文字为生的人来说,也许是书籍的死亡,也许是纸的死亡,也许是文字和它的介质之间这种关联的彻底的改变。今天人们有网络写字、网络阅读、微小说、微电影,而微小说、微电影80%以上都是广告。大家一定在微信上面看到过在街头唱欢乐颂的非常美的微电影,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它是银行广告?或者那个极端美妙的关于舞蹈的微电影,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最后出现了一行字:“Just do it.”这是耐克的广告。当这样即时的、短平快的、数码媒介的、不附着的、不再具有任何物质的硬体的文化,正在成为我们文化主导的时候,我们必须问自己,今天写作意味着什么?今天我们还能用什么方式去写作?
和下面一个问题比,这个问题是小问题了,就是基因工程、数码技术的结合正在整体改写着生命。法国的著名未来学家在20世纪后半叶说了一句惊人的话:21世纪我们将进入一个年代,这个年代是再一次角逐长生不老、永垂不朽的年代。
什么意思?就是生命的形态可能被改写,生命的意义可能被改写,人可能被改写。比如赛博格的形式——人机合成人。当我有了人造心脏,当我有了人造肺,最后有人造的皮肤的时候,我们还怎么回答什么是人?也许人类空前地迫近了天堂,因为我们将战胜死亡了。
你们一定看到那则报道。在不出20年的时间之内上传大脑成为可能,我们从来没有比今天离科幻小说所狂放想象的世界更近,但是大家有没有意识到,所有的科幻小说中,这种场景都是作为噩梦被书写的。所以,我们也许空前地濒临地狱了,叫做“最美好的年代和最黑暗的年代”。这样一些现实让我们反身问,不是我是谁,而是什么是人。当我们面对这样的问题的时候我们发现,是死亡定义了人。向死而生,生命的短暂,生命的必亡,肉体的必朽构成了迄今为止的所有人类知识。所以,在这个时候,我们怎么去想象人、生命、自我和世界,但是,这并不是一个可以在人类意义上被概括的东西。我最近读到一个励志短文,让我万千感慨,这个短文告诉我说,热爱你的生命和身体,因为我告诉你,你的心脏、肺、肝、胆分别值多少钱,你是一个百万富翁,因为你携带这些器官。什么时候我们心、肺都有了价格呢?当人工器官,当器官移植成为可能的时候,也就意味着这样一个美好的科技发展的未来是以金钱的占有为前提的。
不多说了,去年英国的一部黑色电影叫做《重生男人》,非常残酷和血腥。电影一开始的时候,一个画外旁白说交不起房贷收房,交不起车贷收车,交不起肝贷收肝。它是一个幽暗的未来想象。从这部电影过渡到我们切身的题目,这部电影幽暗的未来世界,所有西方城市的路牌都是大字是中文,小字是英文。它说什么?它说那个未来的世界是中国主导的世界。
到了第三个参数,没有那么玄妙,没有那么陌生:今天世界处在巨大的变局当中。变局跟三件事联系在一起,一个是欧盟的出现,就是欧洲弥合了。现代历史是以欧洲民族国家诞生为开启的,现代历史是以欧洲国家之间对全球的瓜分、占有、掠夺和它们的战争来标识的。但是今天欧洲弥合了,欧盟出现了,尽管欧盟好像随时会解体。另外一件事就是美国极盛而衰。第三件事叫中国崛起。所以在这样一个人们从来不曾想象的巨大变局当中,20世纪最伟大的预言家都想象未来世界是在美苏两个大国的争霸与瓜分之间展开,但是今天有一个叫做“苏联”的国家从地球上消失了。而相反有一个叫“欧盟”的联合体出现了。世界在这样的格局之下重新组合,这个组合我很难想象是一个和平的组合,作为当代中国人,不论你对中国抱有什么样的情感,我们都必将以某种方式分担中国的命运。这种分担使得我们知道我们在一个多么巨大的关卡上,这个关卡就是,要么中国崛起--当然,以什么方式崛起?比如说以美国的方式崛起;要么中国崩溃。不论哪一种都将改变我们每个人的生命,即使你改变为美国护照、英国护照、法国护照、塞内加尔护照、津巴布韦护照,你仍然将作为一个中国人来分担这个命运。
所以我说,在这样的一个大的时代,我们的现实当中每个人又沉湎在小时代当中——电影《小时代》引发的这个热议,某种意义上是真实的命名。太平盛世就是小时代,我们只有一己的欢乐,我们无法感觉别人。而且当“宅”成为现实的时候,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足不出户可以生存。我们生活在、沉湎在、陷溺在小时代当中,但是外面的世界在燃烧。
我现在还没有讨论我们这一期的文明正在面临着一个最严峻的考验,就是我们的文明是石油文明,而石油的储量是有限的。今天,13亿中国人加入到了对石油文明所创造的所有的奢华的、舒适形态的消费之中,所以曾经独占这些资源的西方世界大为惊恐和愤怒。我们不是要讨论说我们该不该过那样的好日子,我们讨论的是我们更真切、更贴近地开始分担这一期文明,正在走近终点,走近尽头。于是人们说有替代能源就是核能源,而核能源有福岛。
我们面临文明的转型、文明的枯竭,不要忘记曾经有一个文明是以木柴作为主要能源材料的,当木柴基本上被伐尽砍光以后,发生了欧洲的中世纪,就是大倒退、大黑暗。
那么反过来说,在这样一个大的、深陷小时代遭遇大转折的当口,请大家记住: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国家如此,人类如此,地球更如此。
我最后讲一下,今天什么叫知识,什么叫知识分子。
刚才格非说“大学问家”,今天大学问家难于成立了。此前知识的概念和老师的意义就在于我知你不知,我背下了五本字典,你就歇菜了,你什么时候都有可能在我的知识面前感到惭愧。而今天是网络时代,我们只是知和不知、想知和不想知的区别,我们可以轻松地获取任何一种知识,所以知识、学习、教育的概念已经被彻底改变了,仍然在传授知识的意义上占据大学讲堂,从某种意义上是犯罪,这件事学生已经可以自己完成了。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经常有学生很虔敬、尊重地问,老师,这个材料你从哪儿找到的,我说谷歌上搜的。为什么我可以谷歌到,他不可以呢,还是在于我有知识和我有组合知识的方法。
知识并不跟知识分子相关,我经常反复强调这件事。有知识的人不一定是知识分子,知识分子不是一种社会身份,知识分子跟你有多少知识没关系,知识分子只跟一种社会功能位置相关。知识分子是什么?是站在弱势者一边,站在正义一边,在需要你的时候挺身而出,去对抗强者、去对抗强势、去对抗主流。你出而做这件事,那一刻你是知识分子;你退到书斋当中读书,你就是个读书人。
所以,确实有一种东西叫知识分子写作,但是不意味着有知识的人写作的东西就是知识分子写作。知识分子写作意味着一种社会关怀。但是我在这儿要说的是,挺身抗暴者是履行知识分子的角色,是履行知识分子的功能,是出演知识分子,而挺身抗暴的行为自身并不能够赋予挺身抗暴者天然的正义性。面对社会的种种不义,种种不公,种种问题,种种危机,在今天更急迫、更重要的是去思考它,去正视它,去回答它,去重新展开梦想,去重新想象不一样的世界。我用我很年轻的时候看过的一部苏联电影的一句矫情的话作为结尾,当年它打动了我,今天仍然打动我,就是:对于宇宙来说,地球是年轻的星球,在年轻星球上,人类是一个极端年轻的物种。人类还年轻,人类应该活下去,但是人类必须为自己活下去提供它的前提和创造它的条件。
戴锦华(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教授):这些题目本身已经暗示了很多规定,很多前提,很多路径,而这些路径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我不能认同。
所以我今天阴差阳错地来到这儿,也是跟欧阳老师一样非常感动——星期日的晚上,一天的演讲之后还有这么多的朋友聚在这儿,所以我将错就错,跟大家分享一下我最近的思考,大概和知识分子写作有关,大概和今天的世界和今天的中国有关。如果大家觉得我离题万里,你们可以用最简单的办法——用脚投票,走掉就算了,我就知道大家多么厌恶我所讨论的问题。
刚才我们坐在下面一再说是不是要找更多的机会跟大家聚在一起,不是吃吃喝喝,不是风花雪月,不是酒肉朋友,而是很认真地面对面地不透过电子媒体,不透过电话的隔绝,不宅在家里,身体对身体,人对人,脸对脸,思想对思想地去讨论、分享。我非常认可这个东西,是因为我近年来有一种强烈的急迫感,有时候是焦虑,有的时候是濒临崩溃,有的时候是绝望:原因是在于我不知道大家是不是意识到了,其实我们生逢一个人类历史上少有的重要的转折点。有朋友提醒我说,每一代人都可能这么自恋,每一代人都觉得自己生逢转折点。我认真地思考了,认真地检省了。因为我一生当中可以告慰自己的,是我一直在拒绝两件事,一个是自恋,一个是悲情。所谓的悲情就是在你挺身抗暴的时候,以敌手的不义来作为自己的正义。另外所谓的自恋,是当你挺身抗暴的时候,你沉湎在一个想象中的巨大的镜像当中,不断地感知你作为英雄、作为抗暴者的悲壮和高尚。这两种情感是我一生都在非常小心、警惕的东西。
因为这个原因,这个提醒使得我赶快反省,我是不是自恋了?我是不是放大了我们这种一己的体验,或者我们这个时代的一点点特殊?但是很认真地思考之后,我的结论仍然是:我们生逢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转折点。
大概从这么几个方向上说:
一个是我们已经说得非常滥的,请大家可以自己体认,叫“全球化”。全球化不是一个字眼,它在20世纪经历了极端形式,就是两次世界大战和一个半个世纪的冷战,人类一分为二,两大阵营把人类放在一触即发的活火山上。在经历这样极端惨烈、浩劫性的世纪之后有了我们今天的这个世界,所以今天我们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世界。今天我们很难说谁是我们的外部,谁是我们的内部,谁在我们的远方,谁在我们的近旁。我经常开这么一个玩笑,我说美国从来都不在我们的远方,美国深深地在我们自我的深处。不论是从我们的情感,我们的想象,我们的语言,我们的言论方式,还是从今天人们以各种各样复杂的心情讨论中国崛起。中国崛起有什么标识?重要的一个标识叫“全球外汇储量第一”。中国的全球外汇储量第一,中国人民的血汗所创造的财富在哪里?在美国联邦储备银行——我们的全部财富标识着中国的所有在美国。所以我说全球化是我们今天前所未有的事实。或者说我们有了雾霾,于是就有各种各样的说法,但是一不小心雾霾就飘到首尔,飘到东京,沙尘暴就吹到了加州,这就是我们今天的时代,这就是我们今天的世界。
那么到这个时候,我们真的必须有一点世界视野和人类情怀。当年那些有一点矫情的诗句今天都变成了真实,就是你不要问那避难钟是为谁而鸣的,他是为你而鸣的。每一次丧钟的敲响都是人类的死亡,都是人类的离殇,每一根树枝折断的时候都是大树在受损。日本发生了一场地震,发生一场海啸,惨绝人寰,同时它发生了福岛的核泄露,福岛的核泄露发生两个半月之后,阿拉斯加的海豹脱毛落齿,受到了放射性的沾染。大海的潮汐将带着所有的污染物用四年零五个月的时间周游全球,也就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将受到它的“恩泽”。这样的全球化程度还表现在我们生活方式的高度的求同和高度的一致。我看《中国合伙人》的时候不大喜欢这个电影,但是在一个时刻被感动了,就是机场送别的时候,因为那一步跨出去就是一别生死两茫茫了,就是去了另外一个世界。当年我送我的好朋友去美国留学的时候就是那种感觉。而今天没有任何问题对吧?我们在中国、在美国、在瑞士,在哪里都是相似的。有一点差异是,如果让你们去非洲、去拉丁美洲,如果你们去的不是旅游胜地,当你们看到那么多人住在不到我膝盖高的石棉瓦的贫民窟里的时候,当你知道那么多人作为大城市的居民,从来没有用过自来水和电的时候,也许你们会有点震惊,也许你们会感到有点异样。但是如果你只是作为旅游者或者旅行者,你可以毫无障碍地穿行全世界,因为生活方式是共通的、价值观是共通的、梦想是共通的。
有点可怕,但是这是事实。我说这是一个原因,就是这个世界的趋同,地球村曾经作为美好的梦想现在已经成为我们最基本的现实,这是我说的“我们生逢大时代”。
而另外一个就是说20世纪是一个被遗忘、被审判、被葬埋的世纪。但是大家有没有意识到,整个20世纪的金戈铁马、血雨腥风、大起大落、全球激变,是现代文明诞生以来人类的所有乌托邦想象的事件。20世纪的终结意味着所有的乌托邦想象失败,所有的乌托邦实践被玷污。当我们送别20世纪,我们宣判失败者,我们急于表达我们自己的先知先觉、我们的自由、我们的独立,我们鄙视20世纪的所有残酷的历史的时候,有没有意识到同时失败了的是谁?失败的是人类全体;失败的是人类的梦想。所以,在这个空前全球化的时代,我们同时是一个没有梦想的时代,一个没有梦想的群体和人类。一切都被物化,一切都被度量,度量的标准几乎是唯一的,就是金钱。
这话说得有点矫情了,把它打住。我说第二个层次更为具体和直接,就是大家有没有意识到20世纪、21世纪之交两个最重大的技术突破也许正在整体改写着人类,一个突破叫做基因工程,生物学的突破;另一个突破,就是大家都受惠的数码转型。随着数码转型的到来,对于我的职业——电影来说是胶片的死亡,Filmdeath。今年好莱坞关掉最后一个胶片洗印厂,意味着世界范围内没有人使用胶片来制作电影了,数码媒介取代了胶片媒介。如果大家关心艺术,如果大家关心文化,其实媒介即信息。聚焦电影,胶片反身定义了电影艺术,所以Film death(胶片的死亡)是不是意味着电影的死亡?是不是一种全新的电影——post cinema(后电影)时代的到来?
一种全新的东西正在取代它,全新的东西是什么?对于文学、对于我们这些以文字为生的人来说,也许是书籍的死亡,也许是纸的死亡,也许是文字和它的介质之间这种关联的彻底的改变。今天人们有网络写字、网络阅读、微小说、微电影,而微小说、微电影80%以上都是广告。大家一定在微信上面看到过在街头唱欢乐颂的非常美的微电影,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它是银行广告?或者那个极端美妙的关于舞蹈的微电影,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最后出现了一行字:“Just do it.”这是耐克的广告。当这样即时的、短平快的、数码媒介的、不附着的、不再具有任何物质的硬体的文化,正在成为我们文化主导的时候,我们必须问自己,今天写作意味着什么?今天我们还能用什么方式去写作?
和下面一个问题比,这个问题是小问题了,就是基因工程、数码技术的结合正在整体改写着生命。法国的著名未来学家在20世纪后半叶说了一句惊人的话:21世纪我们将进入一个年代,这个年代是再一次角逐长生不老、永垂不朽的年代。
什么意思?就是生命的形态可能被改写,生命的意义可能被改写,人可能被改写。比如赛博格的形式——人机合成人。当我有了人造心脏,当我有了人造肺,最后有人造的皮肤的时候,我们还怎么回答什么是人?也许人类空前地迫近了天堂,因为我们将战胜死亡了。
你们一定看到那则报道。在不出20年的时间之内上传大脑成为可能,我们从来没有比今天离科幻小说所狂放想象的世界更近,但是大家有没有意识到,所有的科幻小说中,这种场景都是作为噩梦被书写的。所以,我们也许空前地濒临地狱了,叫做“最美好的年代和最黑暗的年代”。这样一些现实让我们反身问,不是我是谁,而是什么是人。当我们面对这样的问题的时候我们发现,是死亡定义了人。向死而生,生命的短暂,生命的必亡,肉体的必朽构成了迄今为止的所有人类知识。所以,在这个时候,我们怎么去想象人、生命、自我和世界,但是,这并不是一个可以在人类意义上被概括的东西。我最近读到一个励志短文,让我万千感慨,这个短文告诉我说,热爱你的生命和身体,因为我告诉你,你的心脏、肺、肝、胆分别值多少钱,你是一个百万富翁,因为你携带这些器官。什么时候我们心、肺都有了价格呢?当人工器官,当器官移植成为可能的时候,也就意味着这样一个美好的科技发展的未来是以金钱的占有为前提的。
不多说了,去年英国的一部黑色电影叫做《重生男人》,非常残酷和血腥。电影一开始的时候,一个画外旁白说交不起房贷收房,交不起车贷收车,交不起肝贷收肝。它是一个幽暗的未来想象。从这部电影过渡到我们切身的题目,这部电影幽暗的未来世界,所有西方城市的路牌都是大字是中文,小字是英文。它说什么?它说那个未来的世界是中国主导的世界。
到了第三个参数,没有那么玄妙,没有那么陌生:今天世界处在巨大的变局当中。变局跟三件事联系在一起,一个是欧盟的出现,就是欧洲弥合了。现代历史是以欧洲民族国家诞生为开启的,现代历史是以欧洲国家之间对全球的瓜分、占有、掠夺和它们的战争来标识的。但是今天欧洲弥合了,欧盟出现了,尽管欧盟好像随时会解体。另外一件事就是美国极盛而衰。第三件事叫中国崛起。所以在这样一个人们从来不曾想象的巨大变局当中,20世纪最伟大的预言家都想象未来世界是在美苏两个大国的争霸与瓜分之间展开,但是今天有一个叫做“苏联”的国家从地球上消失了。而相反有一个叫“欧盟”的联合体出现了。世界在这样的格局之下重新组合,这个组合我很难想象是一个和平的组合,作为当代中国人,不论你对中国抱有什么样的情感,我们都必将以某种方式分担中国的命运。这种分担使得我们知道我们在一个多么巨大的关卡上,这个关卡就是,要么中国崛起--当然,以什么方式崛起?比如说以美国的方式崛起;要么中国崩溃。不论哪一种都将改变我们每个人的生命,即使你改变为美国护照、英国护照、法国护照、塞内加尔护照、津巴布韦护照,你仍然将作为一个中国人来分担这个命运。
所以我说,在这样的一个大的时代,我们的现实当中每个人又沉湎在小时代当中——电影《小时代》引发的这个热议,某种意义上是真实的命名。太平盛世就是小时代,我们只有一己的欢乐,我们无法感觉别人。而且当“宅”成为现实的时候,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足不出户可以生存。我们生活在、沉湎在、陷溺在小时代当中,但是外面的世界在燃烧。
我现在还没有讨论我们这一期的文明正在面临着一个最严峻的考验,就是我们的文明是石油文明,而石油的储量是有限的。今天,13亿中国人加入到了对石油文明所创造的所有的奢华的、舒适形态的消费之中,所以曾经独占这些资源的西方世界大为惊恐和愤怒。我们不是要讨论说我们该不该过那样的好日子,我们讨论的是我们更真切、更贴近地开始分担这一期文明,正在走近终点,走近尽头。于是人们说有替代能源就是核能源,而核能源有福岛。
我们面临文明的转型、文明的枯竭,不要忘记曾经有一个文明是以木柴作为主要能源材料的,当木柴基本上被伐尽砍光以后,发生了欧洲的中世纪,就是大倒退、大黑暗。
那么反过来说,在这样一个大的、深陷小时代遭遇大转折的当口,请大家记住: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国家如此,人类如此,地球更如此。
我最后讲一下,今天什么叫知识,什么叫知识分子。
刚才格非说“大学问家”,今天大学问家难于成立了。此前知识的概念和老师的意义就在于我知你不知,我背下了五本字典,你就歇菜了,你什么时候都有可能在我的知识面前感到惭愧。而今天是网络时代,我们只是知和不知、想知和不想知的区别,我们可以轻松地获取任何一种知识,所以知识、学习、教育的概念已经被彻底改变了,仍然在传授知识的意义上占据大学讲堂,从某种意义上是犯罪,这件事学生已经可以自己完成了。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经常有学生很虔敬、尊重地问,老师,这个材料你从哪儿找到的,我说谷歌上搜的。为什么我可以谷歌到,他不可以呢,还是在于我有知识和我有组合知识的方法。
知识并不跟知识分子相关,我经常反复强调这件事。有知识的人不一定是知识分子,知识分子不是一种社会身份,知识分子跟你有多少知识没关系,知识分子只跟一种社会功能位置相关。知识分子是什么?是站在弱势者一边,站在正义一边,在需要你的时候挺身而出,去对抗强者、去对抗强势、去对抗主流。你出而做这件事,那一刻你是知识分子;你退到书斋当中读书,你就是个读书人。
所以,确实有一种东西叫知识分子写作,但是不意味着有知识的人写作的东西就是知识分子写作。知识分子写作意味着一种社会关怀。但是我在这儿要说的是,挺身抗暴者是履行知识分子的角色,是履行知识分子的功能,是出演知识分子,而挺身抗暴的行为自身并不能够赋予挺身抗暴者天然的正义性。面对社会的种种不义,种种不公,种种问题,种种危机,在今天更急迫、更重要的是去思考它,去正视它,去回答它,去重新展开梦想,去重新想象不一样的世界。我用我很年轻的时候看过的一部苏联电影的一句矫情的话作为结尾,当年它打动了我,今天仍然打动我,就是:对于宇宙来说,地球是年轻的星球,在年轻星球上,人类是一个极端年轻的物种。人类还年轻,人类应该活下去,但是人类必须为自己活下去提供它的前提和创造它的条件。
-
海州生蠔 赞了这篇日记 2024-10-07 20:58:58
-
一个新名字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4-27 21:34:37
-
好 赞了这篇日记 2021-10-28 19:09:38
-
小岛芽衣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6-13 16:52:42
-
秋刀鱼份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6-06 15:36:15
-
豆友79210098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3-17 12:55:07
-
momo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1-27 21:22:33
-
zxy 赞了这篇日记 2019-10-30 09:43:11
-
🌲🌴🌳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7-27 10:59:40
-
一缕青烟_1998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5-31 20:02:44
-
鬯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3-09 14:33:00
-
内啥SSSCCc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8-26 22:07:20
-
benfish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4-24 17:19:00
-
野马 赞了这篇日记 2016-12-07 21:2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