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身之处
一天最清净的时候是上午。
不管多晚睡,也舍不得赖在床上。
上午适宜读诗,散文、看一些比较“哲”的书籍,中午适合睡一场梦一觉,下午便可看看小说,累了伸个懒腰到露台浇花,飘落的叶子捡起来拢在一边晒得更加干透,春节无人之时,便可在露台点燃,颇有趣味。晚上找一部电影看看,或是听一个音乐会,或是随便放一些歌,开始整理一天里比做的事,把衣服洗了,已干的熨好叠放整齐,一个人出去走走,家里电灯到处打开,灯火通明的样子,回到楼下便有点高兴的样子:挺明亮的。
我并不怕寂寞,亦不觉得孤独。生活没有改变我什么,从小到大,完全可以习惯且适应一个人找好些事情来做。
中学时候下午多半是自习,操场后面是山,时常偷偷溜出去到山上去玩,远远的听到放学打铃的最后响亮的钟声才赶紧往山下跑……过去的每一个时刻,好似都为了如今的每一个平常日子里要经历的种种,为了培养那一种心境到此刻。为了让我不管面对何种生活不会把头埋下太久。
最近在读王家新老师的诗论,“文人多龌龊”。这话是叶兆言老师说的,我看王家新老师和北岛老师的一来二往愣是笑了很久。这样的“龌龊”在我看来倒是小孩子般的认真和较劲,颇像课堂上俩小孩为了一个字的笔画数多少而争执不休。北岛老师的译诗在我读来是讲究韵律和秩序感,他大概“有整洁癖”,对仗字义排列要收拾清楚因此偶尔忽略原句的韵味。王家新老师的译诗在我看来要字斟句酌尊重原文的内心和他自己的内心。排列上看初有突兀之感,但他翻译的简朴真带的真挚却是值得玩味颇深。我的八卦精神还没有八卦到北岛老师的个人细碎生活经历包括每个时期的精神状态。准确地说,北岛老师的散文杂文诗歌和小说的个人倾诉意味并不强烈,他讲究的那种秩序感和整理癖不太可能会像王家新老师那样直捣内心,直抒胸膛。然王家新老师仿佛更加真实一些,他的痛苦困惑和本人的真实内心直接放在一起,思考诗歌的去向的同时他也在挣扎着内心的安置。对待诗歌,他有使命感,他喜欢的诗人例如杜甫、策兰,里尔克莫不是这种类型。挣扎着内心,一种悲悯的情怀贯彻始终,非常沉痛的情绪的背后倒是对人生乃至对整个世界的大开大合。
情怀究竟是相投和相近的,而这本身没有对错,对两位老师的诗歌,我都喜欢,且敬重。
PS:有一段时间不太喜欢鲁迅的文章。昨晚重读《百草园》(欢欢的课本),一番感慨,确实,他老人家的散文,譬如《伤逝》、《朔方的雪》、《枣树》类似的文章,写得那叫一个行云流水流畅大气!虽然他的杂文里屡屡高喊的“痛打落水狗”使我不太喜欢,虽然他对待朱安的态度让我屡屡生厌(完全是从女性的立场出发),虽然他和周作人的“龌龊”让我反感(这个就不趴开来八卦了)……然,前两日读到叶兆言老师介绍陈西滢的那一段,他说后来鲁陈私下见面,倒是握手言和的。
就此,终想到,阅读无私带着过多个人厌恶喜好情绪选择,好的文字和本人应该搁置两处分别来看。
文人有文的一面,到底也有真实的生活里的一面。也许正因为有这样不同的两面,才会给人一种“妙处横生”之感。他们到底是贴近生活的,他们到底是踏着“泥土”握着锅铲饿了要吃饭生气了也会像我一样直接把书一摔,摔门而去的。
不管多晚睡,也舍不得赖在床上。
上午适宜读诗,散文、看一些比较“哲”的书籍,中午适合睡一场梦一觉,下午便可看看小说,累了伸个懒腰到露台浇花,飘落的叶子捡起来拢在一边晒得更加干透,春节无人之时,便可在露台点燃,颇有趣味。晚上找一部电影看看,或是听一个音乐会,或是随便放一些歌,开始整理一天里比做的事,把衣服洗了,已干的熨好叠放整齐,一个人出去走走,家里电灯到处打开,灯火通明的样子,回到楼下便有点高兴的样子:挺明亮的。
我并不怕寂寞,亦不觉得孤独。生活没有改变我什么,从小到大,完全可以习惯且适应一个人找好些事情来做。
中学时候下午多半是自习,操场后面是山,时常偷偷溜出去到山上去玩,远远的听到放学打铃的最后响亮的钟声才赶紧往山下跑……过去的每一个时刻,好似都为了如今的每一个平常日子里要经历的种种,为了培养那一种心境到此刻。为了让我不管面对何种生活不会把头埋下太久。
最近在读王家新老师的诗论,“文人多龌龊”。这话是叶兆言老师说的,我看王家新老师和北岛老师的一来二往愣是笑了很久。这样的“龌龊”在我看来倒是小孩子般的认真和较劲,颇像课堂上俩小孩为了一个字的笔画数多少而争执不休。北岛老师的译诗在我读来是讲究韵律和秩序感,他大概“有整洁癖”,对仗字义排列要收拾清楚因此偶尔忽略原句的韵味。王家新老师的译诗在我看来要字斟句酌尊重原文的内心和他自己的内心。排列上看初有突兀之感,但他翻译的简朴真带的真挚却是值得玩味颇深。我的八卦精神还没有八卦到北岛老师的个人细碎生活经历包括每个时期的精神状态。准确地说,北岛老师的散文杂文诗歌和小说的个人倾诉意味并不强烈,他讲究的那种秩序感和整理癖不太可能会像王家新老师那样直捣内心,直抒胸膛。然王家新老师仿佛更加真实一些,他的痛苦困惑和本人的真实内心直接放在一起,思考诗歌的去向的同时他也在挣扎着内心的安置。对待诗歌,他有使命感,他喜欢的诗人例如杜甫、策兰,里尔克莫不是这种类型。挣扎着内心,一种悲悯的情怀贯彻始终,非常沉痛的情绪的背后倒是对人生乃至对整个世界的大开大合。
情怀究竟是相投和相近的,而这本身没有对错,对两位老师的诗歌,我都喜欢,且敬重。
PS:有一段时间不太喜欢鲁迅的文章。昨晚重读《百草园》(欢欢的课本),一番感慨,确实,他老人家的散文,譬如《伤逝》、《朔方的雪》、《枣树》类似的文章,写得那叫一个行云流水流畅大气!虽然他的杂文里屡屡高喊的“痛打落水狗”使我不太喜欢,虽然他对待朱安的态度让我屡屡生厌(完全是从女性的立场出发),虽然他和周作人的“龌龊”让我反感(这个就不趴开来八卦了)……然,前两日读到叶兆言老师介绍陈西滢的那一段,他说后来鲁陈私下见面,倒是握手言和的。
就此,终想到,阅读无私带着过多个人厌恶喜好情绪选择,好的文字和本人应该搁置两处分别来看。
文人有文的一面,到底也有真实的生活里的一面。也许正因为有这样不同的两面,才会给人一种“妙处横生”之感。他们到底是贴近生活的,他们到底是踏着“泥土”握着锅铲饿了要吃饭生气了也会像我一样直接把书一摔,摔门而去的。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