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世的红楼精神——关于《好了歌注解》的分析
在《红楼梦》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中,跛足道人为超度士隐念了一首《好了歌》,传达出“世上万般,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若不了,便不好;若要好,须是了”的思想,为后世称奇。然而比《好了歌》本身更加优美精致,与作品情节对应性更强的,则是甄士隐顿悟后为《好了歌》所作的注解: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
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说甚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
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今宵红绡帐里卧鸳鸯。
金满箱,银满箱,展眼乞丐人皆谤。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
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择膏梁,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
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
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宁荣府第和大观园的后来面貌,红楼诸儿女的终身结果都藏在这首注解中。脂批也有一些说明,我们姑且将脂批作为参考,用自己的眼光来看看这首念词。
“笏满床”的典故来源于唐朝名将,汾阳王郭子仪。说的是郭子仪六十大寿时,七子八婿皆来祝寿,由于他们都是朝廷里的高官,手中皆有笏板,拜寿时把笏板放满床头。这个主题被画成画,编成戏剧,写入小说,在民间广泛流传。至明清两代,《满床笏》成了从官场到民间的重头戏。这一典故后来被用来借喻家门福禄昌盛、富贵寿考。 这句话改成一般叙述顺序是:当年笏满床的昌盛门庭如今已成为陋室空堂。说的不只是荣宁二府,而是贾史王薛四大家族、江南甄家乃至“坏了事”的义忠亲王老千岁,这些曾经的公侯世家鼎盛之时何尝不都是“笏满床”,可惜一旦作为政治势力败落,无数的亭台楼阁都成为“陋室空堂”。
“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改成一般叙述顺序是:曾为歌舞场的地方如今长满了衰草枯杨。这些大家世族曾经过着多么豪奢的生活,日日歌舞升平,那些戏台、耍百戏打十番儿的舞台,那些觥筹交错曲水流觞,那些粉白黛绿嬉笑怒骂都已物是人非,化作一片寒烟衰草败柳枯杨。
有趣的是,这两句明是将衰写在前,荣写在后,而表达的含义却恰恰相反。这种忽荣忽枯、忽丽忽朽的巨变也正是对全书所有家族、人物兴衰际遇的概括。
“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这两句有点特殊。前句延续上文的今昔对比荣枯巨变,后句则不同,绿纱糊上蓬窗,“蓬窗”事实在前,“绿纱”新糊在后,加一个“又”字,写的是一种由枯复荣的状态。据此可以有推测,一是类似高鹗续书的“赐还抄家”,二是贾兰等人考取功名重振家声。但我们应该相信,无论哪一种,都只是短暂的复兴,因为《红楼梦》写的是一个关于毁灭的故事,一切事物的最终走向必定是一败涂地的悲剧。
脂批说“蛛丝儿结满雕梁为潇湘馆、紫(绛)芸轩等处。”若此批属实, 我们据此可以领略到的是宝黛之情的凋零和宝玉重回故园的伤悼。以潇湘馆、绛云轩(宝玉搬进大观园之前的旧居)两处最能见证二人恋情的场所遍布蛛丝,体现花落人亡阴阳永隔的凄惨遭际。
至于“蓬窗”换作“绿纱”的,脂砚斋批语说是“雨村一干新荣暴发之家” ,窃以为这是错误的,既为“新荣暴发”,何来“又”字一说?
“两鬓成霜”的应该是指府中没有亡故的女子们,在这里我们能够看到的是生活的急转直下、岁月的倏然而逝令那些曾经脂浓粉香的贵族女性们白了头发、枯了脸颊,她们是湘云宝钗、是邢岫烟、是李纹李琦、是尤氏,是红楼中一个个幸存苟活的女子,从中得到红颜如枯骨的启迪。
“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今宵红绡帐里卧鸳鸯”字面上写的是昨天还在为故去的旧人送葬,今天就再次迎娶新人。也许这一段故事当属八十回后未及传世的部分了。但是前八十回中是否有所体现呢?我认为也是有的。贾珍与秦可卿的“扒灰”之实几乎是不容质疑的,他似乎对秦氏也十分有情,秦氏新丧之时,贾珍悲痛欲绝,“恨不能代秦氏之死”,然而伤痛只是一时的,过后贾珍又与尤家二姐三姐不清不楚,二姐三姐死后他也另有新欢,更不用提佩凤文花等妾侍,何尝不是夜夜“芙蓉帐暖度春宵”。可见天下男子之心不过朝三暮四,曾经沧海的痴情始终难得。若要把“红绡帐”据实理解为“喜帐”,便可以推测成黛玉死后宝玉娶宝钗的悲剧,甚至是宝钗去后宝玉娶湘云的结局。这样一种人世变更亲疏轮回的哀痛,实非亲历不可体察。
“金满箱,银满箱,展眼乞丐人皆谤”,前句两句说的岂止是凤姐,后一句,说的岂止是宝玉甄玉。脂批将其分为两截,其实应该连起来看,开头金银满箱富贵荣华,结尾街头沦落受尽冷眼,说的是凤姐,是贾宝玉甄宝玉,也是所有由盛至衰的更迭。
“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丧”字有两种读音,一为平声,一为去声,平声释义为丧事,去声释义为死亡。这里应该读去声,理解为死亡。关于这一句,脂批并无注解。我们依据前八十回探佚到的是,这一句可以是指贾家与甄家。第七十四回,祸奸馋抄检大观园中,探春说了这样一段话:“……你们别忙,自然连你们抄的日子有呢。你们今日早起不曾议论甄家,自己盼着好好的抄家,果然今日真抄了……”可见此时甄家已经遭遇抄家,而贾府抄家的下场虽然不曾由原作者写出,也是板上钉钉的事实。所谓正感叹评说别人抄家罹祸,转眼自己便家破人亡。若将“他人”和“自己”理解成确切的一两个人物,则前八十回中不便明察,亦有失于狭隘。
“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脂批说是指柳湘莲,我认为并无根据。通篇仅在第四十七回,呆霸王调情遭苦打 冷郎君惧祸走他乡中提到柳湘莲的身世,说他“原是世家子弟,读书不成,父母早丧,素性爽侠,不拘细事,酷好耍枪舞剑,赌博吃酒,以至眠花卧柳,吹笛弹筝,无所不为。”此等情形,何谈“训有方”。“做强梁”从此人物性格特征和后文搭救薛蟠的情节来看,似乎并无不可,但缺了“训有方”,仍然不应理解为指柳湘莲。反过来看,全文中最符合“训有方”的不是别人,恰是贾兰,但他的结局是走入仕途,与“做强梁”相去甚远,也不符合。因此这一句的对应人物还有待考察。
“择膏梁,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这一句首先令人联想到的无疑是巧姐。她作为王熙凤的女儿,从小娇生惯养,如果不是家族败落,他日之东床必定需从王公贵胄中择选。而实际遭遇却是被卖到花街柳巷,所幸后被刘姥姥赎回。若参考史湘云于后来也沦落风尘的探佚,则此句也可适用。
“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脂批写指贾雨村、贾赦等人,“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指是贾兰、贾菌等人,应该没有错误。贾雨村之流沉浮宦海苦苦钻营,终因此获罪。贾兰之属昨日还在穷困潦倒,今日便已身穿紫蟒荣登高位,犹自不足。体现了人心永无餍足的贪婪卑琐终将遭致祸患。
命运是如此地生动具体,如此地冷峭无情。富贵的突然贫贱了,贫贱的突然富贵了;青春恍然衰老,鲜活瞬间死去;想教育儿孙光宗耀祖他偏偏做了强盗,想使女儿嫁入豪门她偏偏沦为娼妓;追名逐利妄图高位,却始终难以满足,最终空陷牢笼——命途如此多舛,无人能够挣扎出它的束缚,可是世上诸多痴儿却绝难醒悟,在你争我夺中一个个粉墨登场又迅速跌落,人生像一台乱哄哄的戏,红尘中的你我都无法参透他乡与故乡的分别,再积极再全力以赴都只不过是哄闹一场,为他人作嫁,这便是《好了歌》注解的基本思想。
跛足道人说,好便是了,了便是好,只有斩断同这个世界的一切联系,才能彻底的“了”,从而实现彻底的“好”。但是古今中外能够看破红尘、淡泊人生、断绝功利的又有几人呢?《好了歌》注解以其鲜明形象的对比、忽隐忽晴的变化、骤冷骤热的氛围、时歌时哭的情感表现了浮生若梦,富贵如浮云的真谛。
《满床笏》终究是《南柯记》,《莺莺传》必盖过《牡丹亭》,这对于红尘俗世名利欢场中的人物,无异于一盆透顶的凉水,将欲念邪妄之火瞬息浇灭。
世人所追求的不过是想在有生之年过上一段好光景,然而什么是好光景呢。袁枚说:“胸中没有未了事,便是人间好光景。”想要的都得到了,想办的事情都办好了,人生在世再无放不下的牵绊,这便是“好”,也即是“了”。
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世外法,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佛法中蕴含的超脱的世界观和出世的人生态度正与红楼梦不谋而合,这种家亡人散的沉痛,这种历尽世事的顿悟,都已化作一点一滴的文字融汇进这部惊世巨著的字里行间。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
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说甚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
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今宵红绡帐里卧鸳鸯。
金满箱,银满箱,展眼乞丐人皆谤。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
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择膏梁,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
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
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宁荣府第和大观园的后来面貌,红楼诸儿女的终身结果都藏在这首注解中。脂批也有一些说明,我们姑且将脂批作为参考,用自己的眼光来看看这首念词。
“笏满床”的典故来源于唐朝名将,汾阳王郭子仪。说的是郭子仪六十大寿时,七子八婿皆来祝寿,由于他们都是朝廷里的高官,手中皆有笏板,拜寿时把笏板放满床头。这个主题被画成画,编成戏剧,写入小说,在民间广泛流传。至明清两代,《满床笏》成了从官场到民间的重头戏。这一典故后来被用来借喻家门福禄昌盛、富贵寿考。 这句话改成一般叙述顺序是:当年笏满床的昌盛门庭如今已成为陋室空堂。说的不只是荣宁二府,而是贾史王薛四大家族、江南甄家乃至“坏了事”的义忠亲王老千岁,这些曾经的公侯世家鼎盛之时何尝不都是“笏满床”,可惜一旦作为政治势力败落,无数的亭台楼阁都成为“陋室空堂”。
“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改成一般叙述顺序是:曾为歌舞场的地方如今长满了衰草枯杨。这些大家世族曾经过着多么豪奢的生活,日日歌舞升平,那些戏台、耍百戏打十番儿的舞台,那些觥筹交错曲水流觞,那些粉白黛绿嬉笑怒骂都已物是人非,化作一片寒烟衰草败柳枯杨。
有趣的是,这两句明是将衰写在前,荣写在后,而表达的含义却恰恰相反。这种忽荣忽枯、忽丽忽朽的巨变也正是对全书所有家族、人物兴衰际遇的概括。
“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这两句有点特殊。前句延续上文的今昔对比荣枯巨变,后句则不同,绿纱糊上蓬窗,“蓬窗”事实在前,“绿纱”新糊在后,加一个“又”字,写的是一种由枯复荣的状态。据此可以有推测,一是类似高鹗续书的“赐还抄家”,二是贾兰等人考取功名重振家声。但我们应该相信,无论哪一种,都只是短暂的复兴,因为《红楼梦》写的是一个关于毁灭的故事,一切事物的最终走向必定是一败涂地的悲剧。
脂批说“蛛丝儿结满雕梁为潇湘馆、紫(绛)芸轩等处。”若此批属实, 我们据此可以领略到的是宝黛之情的凋零和宝玉重回故园的伤悼。以潇湘馆、绛云轩(宝玉搬进大观园之前的旧居)两处最能见证二人恋情的场所遍布蛛丝,体现花落人亡阴阳永隔的凄惨遭际。
至于“蓬窗”换作“绿纱”的,脂砚斋批语说是“雨村一干新荣暴发之家” ,窃以为这是错误的,既为“新荣暴发”,何来“又”字一说?
“两鬓成霜”的应该是指府中没有亡故的女子们,在这里我们能够看到的是生活的急转直下、岁月的倏然而逝令那些曾经脂浓粉香的贵族女性们白了头发、枯了脸颊,她们是湘云宝钗、是邢岫烟、是李纹李琦、是尤氏,是红楼中一个个幸存苟活的女子,从中得到红颜如枯骨的启迪。
“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今宵红绡帐里卧鸳鸯”字面上写的是昨天还在为故去的旧人送葬,今天就再次迎娶新人。也许这一段故事当属八十回后未及传世的部分了。但是前八十回中是否有所体现呢?我认为也是有的。贾珍与秦可卿的“扒灰”之实几乎是不容质疑的,他似乎对秦氏也十分有情,秦氏新丧之时,贾珍悲痛欲绝,“恨不能代秦氏之死”,然而伤痛只是一时的,过后贾珍又与尤家二姐三姐不清不楚,二姐三姐死后他也另有新欢,更不用提佩凤文花等妾侍,何尝不是夜夜“芙蓉帐暖度春宵”。可见天下男子之心不过朝三暮四,曾经沧海的痴情始终难得。若要把“红绡帐”据实理解为“喜帐”,便可以推测成黛玉死后宝玉娶宝钗的悲剧,甚至是宝钗去后宝玉娶湘云的结局。这样一种人世变更亲疏轮回的哀痛,实非亲历不可体察。
“金满箱,银满箱,展眼乞丐人皆谤”,前句两句说的岂止是凤姐,后一句,说的岂止是宝玉甄玉。脂批将其分为两截,其实应该连起来看,开头金银满箱富贵荣华,结尾街头沦落受尽冷眼,说的是凤姐,是贾宝玉甄宝玉,也是所有由盛至衰的更迭。
“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丧”字有两种读音,一为平声,一为去声,平声释义为丧事,去声释义为死亡。这里应该读去声,理解为死亡。关于这一句,脂批并无注解。我们依据前八十回探佚到的是,这一句可以是指贾家与甄家。第七十四回,祸奸馋抄检大观园中,探春说了这样一段话:“……你们别忙,自然连你们抄的日子有呢。你们今日早起不曾议论甄家,自己盼着好好的抄家,果然今日真抄了……”可见此时甄家已经遭遇抄家,而贾府抄家的下场虽然不曾由原作者写出,也是板上钉钉的事实。所谓正感叹评说别人抄家罹祸,转眼自己便家破人亡。若将“他人”和“自己”理解成确切的一两个人物,则前八十回中不便明察,亦有失于狭隘。
“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脂批说是指柳湘莲,我认为并无根据。通篇仅在第四十七回,呆霸王调情遭苦打 冷郎君惧祸走他乡中提到柳湘莲的身世,说他“原是世家子弟,读书不成,父母早丧,素性爽侠,不拘细事,酷好耍枪舞剑,赌博吃酒,以至眠花卧柳,吹笛弹筝,无所不为。”此等情形,何谈“训有方”。“做强梁”从此人物性格特征和后文搭救薛蟠的情节来看,似乎并无不可,但缺了“训有方”,仍然不应理解为指柳湘莲。反过来看,全文中最符合“训有方”的不是别人,恰是贾兰,但他的结局是走入仕途,与“做强梁”相去甚远,也不符合。因此这一句的对应人物还有待考察。
“择膏梁,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这一句首先令人联想到的无疑是巧姐。她作为王熙凤的女儿,从小娇生惯养,如果不是家族败落,他日之东床必定需从王公贵胄中择选。而实际遭遇却是被卖到花街柳巷,所幸后被刘姥姥赎回。若参考史湘云于后来也沦落风尘的探佚,则此句也可适用。
“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脂批写指贾雨村、贾赦等人,“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指是贾兰、贾菌等人,应该没有错误。贾雨村之流沉浮宦海苦苦钻营,终因此获罪。贾兰之属昨日还在穷困潦倒,今日便已身穿紫蟒荣登高位,犹自不足。体现了人心永无餍足的贪婪卑琐终将遭致祸患。
命运是如此地生动具体,如此地冷峭无情。富贵的突然贫贱了,贫贱的突然富贵了;青春恍然衰老,鲜活瞬间死去;想教育儿孙光宗耀祖他偏偏做了强盗,想使女儿嫁入豪门她偏偏沦为娼妓;追名逐利妄图高位,却始终难以满足,最终空陷牢笼——命途如此多舛,无人能够挣扎出它的束缚,可是世上诸多痴儿却绝难醒悟,在你争我夺中一个个粉墨登场又迅速跌落,人生像一台乱哄哄的戏,红尘中的你我都无法参透他乡与故乡的分别,再积极再全力以赴都只不过是哄闹一场,为他人作嫁,这便是《好了歌》注解的基本思想。
跛足道人说,好便是了,了便是好,只有斩断同这个世界的一切联系,才能彻底的“了”,从而实现彻底的“好”。但是古今中外能够看破红尘、淡泊人生、断绝功利的又有几人呢?《好了歌》注解以其鲜明形象的对比、忽隐忽晴的变化、骤冷骤热的氛围、时歌时哭的情感表现了浮生若梦,富贵如浮云的真谛。
《满床笏》终究是《南柯记》,《莺莺传》必盖过《牡丹亭》,这对于红尘俗世名利欢场中的人物,无异于一盆透顶的凉水,将欲念邪妄之火瞬息浇灭。
世人所追求的不过是想在有生之年过上一段好光景,然而什么是好光景呢。袁枚说:“胸中没有未了事,便是人间好光景。”想要的都得到了,想办的事情都办好了,人生在世再无放不下的牵绊,这便是“好”,也即是“了”。
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世外法,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佛法中蕴含的超脱的世界观和出世的人生态度正与红楼梦不谋而合,这种家亡人散的沉痛,这种历尽世事的顿悟,都已化作一点一滴的文字融汇进这部惊世巨著的字里行间。
-
子语游游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01-02 15:4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