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腔”
我劝王大爷别再看书改成自己写书,看书始终是别人的,自己输出才是阅读的终极价值。折腾了一两年都不曾见他动笔,我毛了:你不写我就开始写了。说这句话距离现在其实差不多都快两年了,我也成了嘴上使劲没真的动过笔。
直到最近半年,因为自身的诸多问题呈现,又无法凭自己的能力求得解决良方,便带着功利的目的加大了阅读量,望求找到自身问题的解决之道,但所读多是“无用”之书,并恨恨然曰“从无用求有用”,最终,未求到“黄石道”倒是激发了我的写作欲,便决定真的开始动笔写作。
纳塔莉·戈德堡说“用写作来调心”,我没那道行,心太乱,只求写作能将我那些太过烦乱的思想头绪理出一根两根来,理出庸俗的话还能剩下些高雅,理出高雅的话至少也还能让自己的庸俗纯粹一点,无论结果怎样,都会是一件可乐之事。
因为心乱,我也不太适合写小说,驾驭不了,年轻时尝试过写科幻小说,写到三五千字就傻了,一细想发现自己有逻辑上的致命缺陷,再加上喜欢跟字较真,一字不好是绝不往下写的,这对写小说而言无疑是死刑。我也不能写诗,缺少做人的智慧,诗人须深刻得没有退路,倒是强撑着自己的肤浅写过几年歌词,虽然还曾经做过几个音乐论坛的歌词创作版版主,但如今读回去,极其不堪。
说起来,前几年也真的有过广告文案之外的写作经历,替某小杂志写了1年多专栏:实话石说。因为行文下流,总是能让总编拍案叫绝,文化人骨子里都三俗嘛,心里装着下流的玩意儿却要故作清高,憋坏了,一见有人写出来,难免一惊。后来杂志办不下去了,也就搁了笔。
那时候有人评价我写东西,说“语不惊人死不休”,其实我不太同意,杜甫言下之意是指妙句惊为天人的惊,妙就有讲究了,大家习惯了上流,被下流的东西所惊吓所惊诧是谈不上妙的,只能叫大胆,与妙还隔了十万八千里。
说起下流,虽然不入流,但由于世俗需求旺盛,所以在文艺里的地位一直很高,中国就不说了,禁书颇多,不过越禁越精彩,这叫欲抑反扬之。西方人也不甘寂寞,文艺复兴之后很多世俗艺术开始登堂入室,这些艺术形式从世俗中来,回过头又去抵制世俗,庸俗小说就是这样的,同为文学作品,因为描写色情、暴力的世俗成份过重,被边缘化,但毕竟民间有需求,所以就有了《黄杂志》这样的期刊,类似于我们的《知音》和《故事会》,看的人很多。听说王尔德因同性恋被捕时就夹着一本《黄杂志》,那时候同性恋完全是洪水猛兽,人们带着暴力情绪对王尔德看《黄杂志》这个细节,充分动用了自己下流的思考方式,将二者画了个约等号,再后来的事大家就听说过了,下流色情的东西都以“黄”冠之,比如黄色书籍、黄色电影、黄色杂志(同性恋的话题和情欲调动想像力的话题,有空我会单独成篇)。
我的博客叫“黄博”就有点这个意思,而且还刻意作了“黄石的黄色博客”这样的注解,后来发现有很多找一夜情的、下黄色视频的纷至沓来,吓死了,赶紧改成“黄石的不黄色博客”,一改也尴尬,大家就都不来了,受不了这个寂寞又改成“老黄的杂货店”。
王大爷还是很能洞察我下流一面的,我前几天是决定要继续用“实话石说”这个名字的,但大爷二话不说给我甩了一个“黄腔”过来,一看,这就是我的书名啊!激动坏了。
“黄腔”的本意其实不下流,我激动的原因也不仅仅是“黄”字带给我的亢奋感。黄腔是四川话,指不着边际的瞎吹,“张飞打岳飞,打得满天飞”就属于经典的黄腔,还有大家熟知的纪小岚的影视剧,也是典型的黄腔,因为里面的很多段子其实都发生在李调元身上,这事绵阳有一帮文人专门考过,我没有发言权。
我也经常黄腔,比如我上小学居然跟我那教语文的老爸争论过“肯定”一词的不肯定词性,特别有意思,我老家的人常有这种对话,甲说:走,我们去偷李家的西瓜!乙说:算了哦,肯定会被逮到哦?注意乙的语境语感,“肯定”是不重读的,其实他是想说:要不就算了,被逮到的机率很大。“肯定”一词在这句话里有可能、大概、也许之意,这不就成了不肯定?这事被我老爸当成辫子揪了很多年,所以后来我动不动评价中央台里的广告词、动不动挑主持人的语病都会被老人家以“不懂就莫开黄腔”这盆凉水给从头浇到脚。
所以“黄腔”对我再合适不过,我天资愚钝,所学甚少,只能拾拾别人牙慧,有时拾来的牙慧还用不好,就成了黄腔随时开着,懂的人一笑而过,不懂的人真以为我懂,常常因此捡便宜(这话其实有弦外之音,看这篇文章的人可能也真以为我懂,中枪了别生气,笑一个,不跟傻逼较这个真)。
说回写作这事,上面所言皆黄腔,当不得真,我仅仅是写作而已,写作的意图、目的、诉求、利益,全然不在我的考虑范围之内,我所热爱的另一件事——广告,将继续担当我喜欢并借以养活自己的毕生职业,所以我不会成为职业开黄腔的人,有权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选择写还是不写。换句话说,我写给我自己,看官所见无非是黄石的内心世界,有趣就乐一下,无趣就关闭,人人都有不堪之处,如果嘲笑我的不堪能让你不那么不堪,也就够了。
那么,“黄腔”就此开始。
直到最近半年,因为自身的诸多问题呈现,又无法凭自己的能力求得解决良方,便带着功利的目的加大了阅读量,望求找到自身问题的解决之道,但所读多是“无用”之书,并恨恨然曰“从无用求有用”,最终,未求到“黄石道”倒是激发了我的写作欲,便决定真的开始动笔写作。
纳塔莉·戈德堡说“用写作来调心”,我没那道行,心太乱,只求写作能将我那些太过烦乱的思想头绪理出一根两根来,理出庸俗的话还能剩下些高雅,理出高雅的话至少也还能让自己的庸俗纯粹一点,无论结果怎样,都会是一件可乐之事。
因为心乱,我也不太适合写小说,驾驭不了,年轻时尝试过写科幻小说,写到三五千字就傻了,一细想发现自己有逻辑上的致命缺陷,再加上喜欢跟字较真,一字不好是绝不往下写的,这对写小说而言无疑是死刑。我也不能写诗,缺少做人的智慧,诗人须深刻得没有退路,倒是强撑着自己的肤浅写过几年歌词,虽然还曾经做过几个音乐论坛的歌词创作版版主,但如今读回去,极其不堪。
说起来,前几年也真的有过广告文案之外的写作经历,替某小杂志写了1年多专栏:实话石说。因为行文下流,总是能让总编拍案叫绝,文化人骨子里都三俗嘛,心里装着下流的玩意儿却要故作清高,憋坏了,一见有人写出来,难免一惊。后来杂志办不下去了,也就搁了笔。
那时候有人评价我写东西,说“语不惊人死不休”,其实我不太同意,杜甫言下之意是指妙句惊为天人的惊,妙就有讲究了,大家习惯了上流,被下流的东西所惊吓所惊诧是谈不上妙的,只能叫大胆,与妙还隔了十万八千里。
说起下流,虽然不入流,但由于世俗需求旺盛,所以在文艺里的地位一直很高,中国就不说了,禁书颇多,不过越禁越精彩,这叫欲抑反扬之。西方人也不甘寂寞,文艺复兴之后很多世俗艺术开始登堂入室,这些艺术形式从世俗中来,回过头又去抵制世俗,庸俗小说就是这样的,同为文学作品,因为描写色情、暴力的世俗成份过重,被边缘化,但毕竟民间有需求,所以就有了《黄杂志》这样的期刊,类似于我们的《知音》和《故事会》,看的人很多。听说王尔德因同性恋被捕时就夹着一本《黄杂志》,那时候同性恋完全是洪水猛兽,人们带着暴力情绪对王尔德看《黄杂志》这个细节,充分动用了自己下流的思考方式,将二者画了个约等号,再后来的事大家就听说过了,下流色情的东西都以“黄”冠之,比如黄色书籍、黄色电影、黄色杂志(同性恋的话题和情欲调动想像力的话题,有空我会单独成篇)。
我的博客叫“黄博”就有点这个意思,而且还刻意作了“黄石的黄色博客”这样的注解,后来发现有很多找一夜情的、下黄色视频的纷至沓来,吓死了,赶紧改成“黄石的不黄色博客”,一改也尴尬,大家就都不来了,受不了这个寂寞又改成“老黄的杂货店”。
王大爷还是很能洞察我下流一面的,我前几天是决定要继续用“实话石说”这个名字的,但大爷二话不说给我甩了一个“黄腔”过来,一看,这就是我的书名啊!激动坏了。
“黄腔”的本意其实不下流,我激动的原因也不仅仅是“黄”字带给我的亢奋感。黄腔是四川话,指不着边际的瞎吹,“张飞打岳飞,打得满天飞”就属于经典的黄腔,还有大家熟知的纪小岚的影视剧,也是典型的黄腔,因为里面的很多段子其实都发生在李调元身上,这事绵阳有一帮文人专门考过,我没有发言权。
我也经常黄腔,比如我上小学居然跟我那教语文的老爸争论过“肯定”一词的不肯定词性,特别有意思,我老家的人常有这种对话,甲说:走,我们去偷李家的西瓜!乙说:算了哦,肯定会被逮到哦?注意乙的语境语感,“肯定”是不重读的,其实他是想说:要不就算了,被逮到的机率很大。“肯定”一词在这句话里有可能、大概、也许之意,这不就成了不肯定?这事被我老爸当成辫子揪了很多年,所以后来我动不动评价中央台里的广告词、动不动挑主持人的语病都会被老人家以“不懂就莫开黄腔”这盆凉水给从头浇到脚。
所以“黄腔”对我再合适不过,我天资愚钝,所学甚少,只能拾拾别人牙慧,有时拾来的牙慧还用不好,就成了黄腔随时开着,懂的人一笑而过,不懂的人真以为我懂,常常因此捡便宜(这话其实有弦外之音,看这篇文章的人可能也真以为我懂,中枪了别生气,笑一个,不跟傻逼较这个真)。
说回写作这事,上面所言皆黄腔,当不得真,我仅仅是写作而已,写作的意图、目的、诉求、利益,全然不在我的考虑范围之内,我所热爱的另一件事——广告,将继续担当我喜欢并借以养活自己的毕生职业,所以我不会成为职业开黄腔的人,有权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选择写还是不写。换句话说,我写给我自己,看官所见无非是黄石的内心世界,有趣就乐一下,无趣就关闭,人人都有不堪之处,如果嘲笑我的不堪能让你不那么不堪,也就够了。
那么,“黄腔”就此开始。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