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山尘烟 第四札
第四札:东山一起振横流,再起长风泛溟渤
汉主追韩信,苍生起谢安。
——杜甫
众所周知,动物需要通过冬眠来积蓄能量。据记载,英国某只推睡鼠因酣睡时长6个月23天被认定为是冬眠时长最长的动物。但有一个人,他的“冬眠”时间已远超推睡鼠。他就是谢安,他把二十余载年华用狂划草挥毫在东山中。但金子一定要发光,走出去吧!好男儿志在四方。
那一年,谢安已经四十一岁了(360),已经是两个男孩①的父亲了。有一次,谢氏家庭聚会,许多“房下”子弟已经官运亨通,加官晋爵,甚至于“倾动人物”。谢公的夫人刘氏②开玩笑对丈夫抱怨道:“大丈夫不应该就像他们一样吗?”谢公掩住鼻子说:“只怕难免吧!”
魏晋是门阀社会,基本上是世家望族与皇室内共亨特权。一姓高门豪族,常是一荣俱荣,一败则满门皆输。因此,只要谢家兄弟富贵,谢安自然生活无忧,可以满足其隐居生活的素愿。“集翕家门,倾动人物”,写尽富贵之态,言简意赅。刘夫人之“戏”,在调侃夫君时,偶然透露出几分歆羡的意思。谢安“捉鼻”,《晋书》作“掩鼻”,如闻臭气,恶而掩之,正见其鄙夷不屑之意。据传安少有鼻疾,语音重浊,故捏鼻使气息调畅,成为习惯。“但恐不免耳!”正是明白富贵无常的深谋远虑,也可说是一种忧患意识。果然,在兄尚、奕俱死后,弟万败废,打击接踵而来。为了陈郡阳夏谢氏的复兴,谢安不得不违背志愿,东山再起……④
安石不肯出,将如苍生何?
想当年安石在东山“坐价待沽”,“朝命屡降而不动”。但其才名早已远播四海。士林朝野皆振臂高呼:“安石不肯出,将如苍生何?”终于,他被一系列的家族事故推到风口浪尖。从此,高卧东山的日子一去不复返。安石必须将自己置于深沉宦海之中。从此,尘世多了一位好丞相,而东山却少了一位好伙伴。
今亦苍生将如卿何?
那一年,谢安终于选择了出仕。他受到了红极一时的大将军桓温的邀请(关于这位人物后文将有详细描述,此处不作深入研究)。从新亭出发(故址在今南京附近长江边)赴辟。各路名流听说连这位“骨灰级宅男”都出门了,纷纷前往送别。一位名叫高崧的“文艺青年”也前往饯行。在这场“散伙饭”上,觥筹交错中,高崧君满口酒气地对谢安说:“你数次违抗圣旨不出来做官,在东山里逍遥,人家都说‘谢安石不肯出仕,天下苍生要怎么办呢?’现在你出来了,天下苍生又将如何呢?”谢安一时语塞,笑着却不作答。⑤
王世懋评谓其“似醉不醉,语绝妙”。发点酒疯,略带讥讽,言语微妙,极富语言艺术魅力。但魏晋及门阀社会,没有家族门阀的利益,人生就失去了表演的舞台。因此,为家族利益计,谢安不为所动,“笑而不答”,同样不失名士风度。
结:新的开始
四十不惑之年,安石始出仕闯荡。他来到桓温帐中作司马小吏,桓温时任征西将军,荆州刺史。适逢军中运来一批药材,其中便有一种名叫“远志”的药草。桓温说:“此种药草又叫‘小草’,为什么一种药草有两种名称呢?”谢安还未回答,就有一位名叫郝隆⑥的官员在场应声答曰:“这十分简单,隐在山石中叫‘远志’,而长在世外的,自然就叫‘小草’喽!”谢安听后,知道郝君是在指桑骂槐,看着面前状极愉快的两人竟第一次感到尴尬。但这只是个开始……
“远志”与“小草”,虽一物而有根与叶之不同。叶名小草,根不可名小草也。郝隆之答,谓出与处异名,亦是分根与叶言之。根埋土中为处,叶生地上为出。既协物情,又因此讥谢公,语意双关,故为妙对。郝隆以任人采撷的小草,影射谢安,旨在嘲讽他改变了自己高隐山林的“远志”,成为热衷功名的人物。这是潜意识的作用,而非出自理性思索的作秀。
注:①《晋书》“安有二子:瑶、琰。”
②刘氏:谢安唯一的妻子,为名士刘琰的妹妹。
③359年,十月,氐、羌、鲜卑等入侵洛阳,谢万受命率军援助,兵败被贬为平民。
④《世说新语·排调·27》初,谢安在东山居布衣时,兄弟已有富贵者,翕集家门,倾动人物。刘夫人戏谓安曰:" 大丈夫不当如此乎?" 谢乃捉鼻曰:" 但恐不免耳!"
⑤《世说新语·排调·26》谢公在东山,朝命屡降而不动。后出为桓宣武司马,将发新亭,朝士咸出瞻送。高灵时为中丞,亦往相祖。先时多少饮酒,因倚如醉,戏曰:" 卿屡违朝旨,高卧东山,诸人每相与言:' 安石不肯出,将如苍生何!' 今亦苍生将如卿何?" 谢笑而不答。
⑥《世说新语·排调·32》谢公始有东山之志,后严命屡臻,势不获已,始就桓公司马。于时人有饷桓公药草,中有" 远志".公取以问谢:" 此药又名' 小草' ,何一物而有二称?" 谢未即答。时郝隆在坐,应声答曰:" 此甚易解,处则为' 远志' ,出则为' 小草'."谢甚有愧色。桓公目谢而笑曰:" 郝参军此过乃不恶,亦极有会。"
汉主追韩信,苍生起谢安。
——杜甫
众所周知,动物需要通过冬眠来积蓄能量。据记载,英国某只推睡鼠因酣睡时长6个月23天被认定为是冬眠时长最长的动物。但有一个人,他的“冬眠”时间已远超推睡鼠。他就是谢安,他把二十余载年华用狂划草挥毫在东山中。但金子一定要发光,走出去吧!好男儿志在四方。
那一年,谢安已经四十一岁了(360),已经是两个男孩①的父亲了。有一次,谢氏家庭聚会,许多“房下”子弟已经官运亨通,加官晋爵,甚至于“倾动人物”。谢公的夫人刘氏②开玩笑对丈夫抱怨道:“大丈夫不应该就像他们一样吗?”谢公掩住鼻子说:“只怕难免吧!”
魏晋是门阀社会,基本上是世家望族与皇室内共亨特权。一姓高门豪族,常是一荣俱荣,一败则满门皆输。因此,只要谢家兄弟富贵,谢安自然生活无忧,可以满足其隐居生活的素愿。“集翕家门,倾动人物”,写尽富贵之态,言简意赅。刘夫人之“戏”,在调侃夫君时,偶然透露出几分歆羡的意思。谢安“捉鼻”,《晋书》作“掩鼻”,如闻臭气,恶而掩之,正见其鄙夷不屑之意。据传安少有鼻疾,语音重浊,故捏鼻使气息调畅,成为习惯。“但恐不免耳!”正是明白富贵无常的深谋远虑,也可说是一种忧患意识。果然,在兄尚、奕俱死后,弟万败废,打击接踵而来。为了陈郡阳夏谢氏的复兴,谢安不得不违背志愿,东山再起……④
安石不肯出,将如苍生何?
想当年安石在东山“坐价待沽”,“朝命屡降而不动”。但其才名早已远播四海。士林朝野皆振臂高呼:“安石不肯出,将如苍生何?”终于,他被一系列的家族事故推到风口浪尖。从此,高卧东山的日子一去不复返。安石必须将自己置于深沉宦海之中。从此,尘世多了一位好丞相,而东山却少了一位好伙伴。
今亦苍生将如卿何?
那一年,谢安终于选择了出仕。他受到了红极一时的大将军桓温的邀请(关于这位人物后文将有详细描述,此处不作深入研究)。从新亭出发(故址在今南京附近长江边)赴辟。各路名流听说连这位“骨灰级宅男”都出门了,纷纷前往送别。一位名叫高崧的“文艺青年”也前往饯行。在这场“散伙饭”上,觥筹交错中,高崧君满口酒气地对谢安说:“你数次违抗圣旨不出来做官,在东山里逍遥,人家都说‘谢安石不肯出仕,天下苍生要怎么办呢?’现在你出来了,天下苍生又将如何呢?”谢安一时语塞,笑着却不作答。⑤
王世懋评谓其“似醉不醉,语绝妙”。发点酒疯,略带讥讽,言语微妙,极富语言艺术魅力。但魏晋及门阀社会,没有家族门阀的利益,人生就失去了表演的舞台。因此,为家族利益计,谢安不为所动,“笑而不答”,同样不失名士风度。
结:新的开始
四十不惑之年,安石始出仕闯荡。他来到桓温帐中作司马小吏,桓温时任征西将军,荆州刺史。适逢军中运来一批药材,其中便有一种名叫“远志”的药草。桓温说:“此种药草又叫‘小草’,为什么一种药草有两种名称呢?”谢安还未回答,就有一位名叫郝隆⑥的官员在场应声答曰:“这十分简单,隐在山石中叫‘远志’,而长在世外的,自然就叫‘小草’喽!”谢安听后,知道郝君是在指桑骂槐,看着面前状极愉快的两人竟第一次感到尴尬。但这只是个开始……
“远志”与“小草”,虽一物而有根与叶之不同。叶名小草,根不可名小草也。郝隆之答,谓出与处异名,亦是分根与叶言之。根埋土中为处,叶生地上为出。既协物情,又因此讥谢公,语意双关,故为妙对。郝隆以任人采撷的小草,影射谢安,旨在嘲讽他改变了自己高隐山林的“远志”,成为热衷功名的人物。这是潜意识的作用,而非出自理性思索的作秀。
注:①《晋书》“安有二子:瑶、琰。”
②刘氏:谢安唯一的妻子,为名士刘琰的妹妹。
③359年,十月,氐、羌、鲜卑等入侵洛阳,谢万受命率军援助,兵败被贬为平民。
④《世说新语·排调·27》初,谢安在东山居布衣时,兄弟已有富贵者,翕集家门,倾动人物。刘夫人戏谓安曰:" 大丈夫不当如此乎?" 谢乃捉鼻曰:" 但恐不免耳!"
⑤《世说新语·排调·26》谢公在东山,朝命屡降而不动。后出为桓宣武司马,将发新亭,朝士咸出瞻送。高灵时为中丞,亦往相祖。先时多少饮酒,因倚如醉,戏曰:" 卿屡违朝旨,高卧东山,诸人每相与言:' 安石不肯出,将如苍生何!' 今亦苍生将如卿何?" 谢笑而不答。
⑥《世说新语·排调·32》谢公始有东山之志,后严命屡臻,势不获已,始就桓公司马。于时人有饷桓公药草,中有" 远志".公取以问谢:" 此药又名' 小草' ,何一物而有二称?" 谢未即答。时郝隆在坐,应声答曰:" 此甚易解,处则为' 远志' ,出则为' 小草'."谢甚有愧色。桓公目谢而笑曰:" 郝参军此过乃不恶,亦极有会。"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