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的压力 修女
La religieuse/The Nun
修辱
我原来以为这个故事会涉及到很多禁忌的内容,但实际上整个故事的展示过程非常的平淡。除了修道院本身的环境带来的冷漠和隔绝感,女主角在她的两段主要经历中,得到的主要的还是来自于情感方面的一些伤害。比如在第一间修道院里,虽然也有禁闭和体罚这样的手段,但对她伤害最大的其实是一种来自群体的言语的轻蔑与漠视。这些方面看起来的确是很揪心的,不过试想一下,把整个场景更换成现代的美国高中,则内容几乎可以完全重合。所以其实我更希望看到的东西,不仅是“经历”这样第一眼的东西,而是希望影片可以提供一些关于深层原因的分析。
后一半的剧情上更加精彩一些,但主要原因是来自Isabelle Huppert扮演的精彩的角色,主角虽然在这里远离了暴力和冷漠,但却由于“爱”或者“以爱之名”带来了更多的困扰。比起院长这样的身份,这个角色自身有着各种变化的过程,随心所欲又难以预料,其实令主角处在一种更加不安的环境。但同样,宗教元素在这一部分里的作用也很淡,因为院长本人就算是宗教势力的代表,而故事却并不依赖这个身份。
影片最值得称赞也是“宗教”感觉最浓厚的地方,在于画面和布景的设计。有关修道院的种种内外景的表现,都突出了强烈的阴冷和距离感。人物服饰的细节大量而精致,宗教仪式的排场也不小,配上主角瘦弱的身躯和怯懦的眼神,在某些静态画面上的表现甚至有超过整个故事情节的压抑感。但自始至终,环境只在部分内容里得到了强调。
另外是整件事的起因和内部的真相,以及大结局,证明了修道院在当时的环境背景下是个“处理问题”的常用手段。而关于其中的感受,几个有关的人物也用较为收敛的方式向主机提到过一些。至于和她的家庭有关的故事,单独拿出来看其实就非常狗血了。更可怕的是那个看似浪漫的书信实际上是画外音的叙事方式,造成了内容上的跳跃断层的便利,也和真正的大结局完全不搭啊。仿佛是一个气球,终于充得差不多了,然后在那一刻泄掉。
20140123
修辱
我原来以为这个故事会涉及到很多禁忌的内容,但实际上整个故事的展示过程非常的平淡。除了修道院本身的环境带来的冷漠和隔绝感,女主角在她的两段主要经历中,得到的主要的还是来自于情感方面的一些伤害。比如在第一间修道院里,虽然也有禁闭和体罚这样的手段,但对她伤害最大的其实是一种来自群体的言语的轻蔑与漠视。这些方面看起来的确是很揪心的,不过试想一下,把整个场景更换成现代的美国高中,则内容几乎可以完全重合。所以其实我更希望看到的东西,不仅是“经历”这样第一眼的东西,而是希望影片可以提供一些关于深层原因的分析。
后一半的剧情上更加精彩一些,但主要原因是来自Isabelle Huppert扮演的精彩的角色,主角虽然在这里远离了暴力和冷漠,但却由于“爱”或者“以爱之名”带来了更多的困扰。比起院长这样的身份,这个角色自身有着各种变化的过程,随心所欲又难以预料,其实令主角处在一种更加不安的环境。但同样,宗教元素在这一部分里的作用也很淡,因为院长本人就算是宗教势力的代表,而故事却并不依赖这个身份。
影片最值得称赞也是“宗教”感觉最浓厚的地方,在于画面和布景的设计。有关修道院的种种内外景的表现,都突出了强烈的阴冷和距离感。人物服饰的细节大量而精致,宗教仪式的排场也不小,配上主角瘦弱的身躯和怯懦的眼神,在某些静态画面上的表现甚至有超过整个故事情节的压抑感。但自始至终,环境只在部分内容里得到了强调。
另外是整件事的起因和内部的真相,以及大结局,证明了修道院在当时的环境背景下是个“处理问题”的常用手段。而关于其中的感受,几个有关的人物也用较为收敛的方式向主机提到过一些。至于和她的家庭有关的故事,单独拿出来看其实就非常狗血了。更可怕的是那个看似浪漫的书信实际上是画外音的叙事方式,造成了内容上的跳跃断层的便利,也和真正的大结局完全不搭啊。仿佛是一个气球,终于充得差不多了,然后在那一刻泄掉。
2014012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