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生 理科生
关于文科生理科生的话题自从文理分科以后一直是一个长盛不衰的话题,文科生鄙视理科生情商低,理科生唾弃文科生无法创造社会生产力,前几天重读了蒋方舟的《控诉理科男》,对其中诸多观点颇表赞同,回想起昨年在先锋书店采访蒋方舟时她讲的淘宝门事件,至今我仍心有戚戚焉,她是个身材瘦小,长相普通的普通女学生,对,用两个普通来形容她恰是最贴切的描写。
过年坐火车回家,床对面是南京大学一位大四的学弟,同是南充老乡,白塔中学毕业,10年高考南充市嘉陵区、顺庆区、高坪区三区文科第一名,比文科第二名高出二十多分,就读南京大学社会学专业。旅途无聊,当然要吐槽各学校、各专业的奇葩,同为同命相怜的文科生,对理科生的控诉当然必不可少。南京大学天文学、物理学等理工科专业等强势王牌专业当然自不必说,但她的文学、外语窃以为也是相当优秀的,就拿中国现当代文学来说,北方有北大、北师大,南方有南大、南师大,两所学校各据一方,各有所长,北京利在人才集中、名校荟萃,南京好在现当代诸多作家皆是江浙籍人士,就地取材,研究当然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而且北京这城市人口众多、污染严重、生活节奏快、生活压力大,学术研究外受外界干扰相当多,而南京这个拥有2500年历史的十朝古都虽然在经济上不如苏锡常地区,但文化是却自成一派厚重大气,比起北京包容并序的北方爷们儿,苏州小巧玲珑的小家碧玉,上海时尚先锋的摩登女郎,南京更像成熟稳重的中年男子,我目前在南京生活了半年,除了觉得这边人的学历高、素质高外,仅剩的一点印象就是物价高了,当然,这是题外话,吐槽理科生的同时吐槽高物价。(再高也比现在生活在伦敦那一哥们儿好啊……)曾经和一作家聊天,我们谈到方言的问题,南京话偶尔听,我把它形容为“媚”,钩心剜肺,牵肠挂肚,一句话的尾音要高高地扬上去,还要加上“哟”、“啊”等语气词。苏州话我觉得是“柔”,女人们讲话都细声细气的,缠绵悱恻,沁人心脾,怪不得古时的诗人过客要形容为”醉里吴音相媚好“。那次和L讨论方言时谈到吴方言,我是最喜欢上海话的”侬“,说话的女人见缝插针地总像要把一骨子柔情都揉碎在旗袍里。
话题又扯远了,言归正传,先讲个故事。十月的某日,阳光灿烂,微风拂面,南航一学飞机发动机制造的四川老乡到我学校来玩儿,我也不知如何招待他,姑且做导游带领他逛逛校园,走到东区和北区之间的那架天桥上时,时至下午四点多,两人迎面撞上欲落还休的夕阳,霞光万丈,绿树成荫,西方的天空尽被染成黄灿灿、红橙橙的暖色,我诗情大发,来了一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我以为哥们儿要来句”斜阳草树,人道寄奴曾住。”之类的,谁知哥们儿听了后说,”你们文科生看到这些景物果然跟理科生的感觉不一样。“瞬间觉得眼前唯美的夕阳变成了惨淡的黑色……
和南航那次联谊会已经被我吐槽过多次,简直不炒剩饭了,就事论事,高中政治课本上不都说,物质和精神是两条腿,只有两条腿同时走路,那个人才能够跑得更快吗?同样,文科生应该具有基本的生活常识,不能闹了笑话,理科生也应该具备基本的人文素养,不说一定要会吟诗作对,感时伤事是人类最基本最普遍的情感,智商重要,情商同样也很重要。
中国现代文学的许多大家,不仅是留学海外、精通多国语言、心领神会中西文化的精英,有些更是文理皆通的全才,例如鲁迅,他先是学采矿、造船,再学医学,直至最后走上文学之路。我认识的一些同学,先是学计算机或者物理、化学,后来转攻文学,他们同样取得了很突出的成绩,可见文理本是一家亲。
不过我说个私心重的话,有些学生,诸如我,理科是真心的很差,特别是我,一想到数学我就头大,正如理科生不懂为什么作者要表达中心思想和各种复杂混乱的情感一样,我也不懂为什么抛物线和双曲线要混在一道题里不知其所以然。
以上观点纯属个人见解,尽可批评指正。
过年坐火车回家,床对面是南京大学一位大四的学弟,同是南充老乡,白塔中学毕业,10年高考南充市嘉陵区、顺庆区、高坪区三区文科第一名,比文科第二名高出二十多分,就读南京大学社会学专业。旅途无聊,当然要吐槽各学校、各专业的奇葩,同为同命相怜的文科生,对理科生的控诉当然必不可少。南京大学天文学、物理学等理工科专业等强势王牌专业当然自不必说,但她的文学、外语窃以为也是相当优秀的,就拿中国现当代文学来说,北方有北大、北师大,南方有南大、南师大,两所学校各据一方,各有所长,北京利在人才集中、名校荟萃,南京好在现当代诸多作家皆是江浙籍人士,就地取材,研究当然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而且北京这城市人口众多、污染严重、生活节奏快、生活压力大,学术研究外受外界干扰相当多,而南京这个拥有2500年历史的十朝古都虽然在经济上不如苏锡常地区,但文化是却自成一派厚重大气,比起北京包容并序的北方爷们儿,苏州小巧玲珑的小家碧玉,上海时尚先锋的摩登女郎,南京更像成熟稳重的中年男子,我目前在南京生活了半年,除了觉得这边人的学历高、素质高外,仅剩的一点印象就是物价高了,当然,这是题外话,吐槽理科生的同时吐槽高物价。(再高也比现在生活在伦敦那一哥们儿好啊……)曾经和一作家聊天,我们谈到方言的问题,南京话偶尔听,我把它形容为“媚”,钩心剜肺,牵肠挂肚,一句话的尾音要高高地扬上去,还要加上“哟”、“啊”等语气词。苏州话我觉得是“柔”,女人们讲话都细声细气的,缠绵悱恻,沁人心脾,怪不得古时的诗人过客要形容为”醉里吴音相媚好“。那次和L讨论方言时谈到吴方言,我是最喜欢上海话的”侬“,说话的女人见缝插针地总像要把一骨子柔情都揉碎在旗袍里。
话题又扯远了,言归正传,先讲个故事。十月的某日,阳光灿烂,微风拂面,南航一学飞机发动机制造的四川老乡到我学校来玩儿,我也不知如何招待他,姑且做导游带领他逛逛校园,走到东区和北区之间的那架天桥上时,时至下午四点多,两人迎面撞上欲落还休的夕阳,霞光万丈,绿树成荫,西方的天空尽被染成黄灿灿、红橙橙的暖色,我诗情大发,来了一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我以为哥们儿要来句”斜阳草树,人道寄奴曾住。”之类的,谁知哥们儿听了后说,”你们文科生看到这些景物果然跟理科生的感觉不一样。“瞬间觉得眼前唯美的夕阳变成了惨淡的黑色……
和南航那次联谊会已经被我吐槽过多次,简直不炒剩饭了,就事论事,高中政治课本上不都说,物质和精神是两条腿,只有两条腿同时走路,那个人才能够跑得更快吗?同样,文科生应该具有基本的生活常识,不能闹了笑话,理科生也应该具备基本的人文素养,不说一定要会吟诗作对,感时伤事是人类最基本最普遍的情感,智商重要,情商同样也很重要。
中国现代文学的许多大家,不仅是留学海外、精通多国语言、心领神会中西文化的精英,有些更是文理皆通的全才,例如鲁迅,他先是学采矿、造船,再学医学,直至最后走上文学之路。我认识的一些同学,先是学计算机或者物理、化学,后来转攻文学,他们同样取得了很突出的成绩,可见文理本是一家亲。
不过我说个私心重的话,有些学生,诸如我,理科是真心的很差,特别是我,一想到数学我就头大,正如理科生不懂为什么作者要表达中心思想和各种复杂混乱的情感一样,我也不懂为什么抛物线和双曲线要混在一道题里不知其所以然。
以上观点纯属个人见解,尽可批评指正。
-
Iris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4-18 21:2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