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润·茶余——以茶为媒
“以茶为媒”,是中国人特有的通过物质达到精神生活形态——“爱情”,再从精神生活还原到物质生活形态——“婚姻”的典型方式。茶性的“洁”,象征了爱情的“冰清玉洁”;茶不移本,正如爱情的“坚贞不移”;茶树多籽,可期许子孙“绵延繁盛”;茶树又四季常青,寓意爱情的“永世常青”。
以茶定情,以茶定婚
婚姻大事,女子们在选择时就已是慎重再慎重,无论是定情还是定婚,当中可都是少不了茶的参与。
湖南浏阳地区有着“喝茶定终身”的风俗。在由媒人约定的日子,男方会到女方家见面。如果女方全家看那男子都满意,便会让姑娘端茶给男方客人们喝;男子喝了茶,也需要做个决定,如果认可这桩婚事的,就要在杯中放上双数的“亲钱”,多少不限。只要喝过茶,这婚事便有了成功的希望。
在浙西地区,媒人在男女双方之间说合也被俗定为“食茶”。媒人说媒以后,女方如果同意,就会泡茶、煮蛋相待。
云南拉枯族人可都是栽茶好手,也是评茶专家,姑娘们选情人更是要找制茶的高手,所制茶叶质量的好坏便成了青年男女互相爱慕的先决条件。男方要去中意的姑娘家求婚时,必须带上一包茶叶、两只茶罐及两套茶具。女方家长就是要以男方送来的“求婚茶”质量的优劣,作为了解男方劳动本领高低的主要依据。
在旧社会的闽台地区,男方随媒婆或父母到女方家提亲、相亲,姑娘的父母就会叫待字闺中的女儿端茶待客,茶杯斟满后,依辈份次序分送到男方亲客手中,“相亲”的序幕也自此拉开。男方的家人会乘这当儿审查姑娘的相貌、言行和举止,姑娘可以暗暗地将未来夫君打量一番,双方倒也公平。当男方下回到女家“送定”时,待嫁女会再次端出茶来,不过这次是一种在闽台民间叫为“金枣茶”的甜茶,请男方来客品尝。喝完甜茶,男方来客就用红纸包双数钱币回礼,这一礼物叫“压茶瓶”。
从一而终,以茶为礼
茶在我国各地的彩礼中,有着特殊的意义。茶礼,又叫“茶银”,是聘礼的一种。清代孔尚任《桃花扇·媚座》中就有“花花彩轿门前挤,不少欠分毫茶礼。”洪深《香稻米》的第一幕中也有写到:“今年这个冬,要寻一个可以端茶礼,结婚姻的好日子,竟是这样难!”由于婚姻事关男女的一生幸福,所以,以大部分男女的父母来说,彩礼虽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但更重要的还是其特殊的寓意。
明代学者郎瑛有一本笔记体著述《七修类稿》,其中可见这样一段说明:“种茶下子,不可移植,移植则不复生也,故女子受聘,谓之吃茶。又聘以茶为礼者,见其从一之义。”清代人福格在《听雨丛谈》卷八中说:“今婚礼行聘,以茶叶为币,清汉之俗皆然,且非正室不用。”如此世代流传,民间男女订婚便都要以茶为礼,茶礼成为男女之间确立婚姻关系的重要形式。
在旧时,订婚是确定婚姻关系的一个重要仪式。我国各地订婚的仪式相差很大,但有一点却是共同的,既男方都要向女方送一定的礼品,以定亲事。如京津和河北一带农村,订婚被称为“送小礼”。送的小礼中,除首饰、衣料和酒与食品之外,茶是不可少的,所以,旧时问姑娘是否订婚,也称是否“受茶”。送过小礼后,过一段时间还要送大礼。有些地方将送大礼和结婚合并进行,也称为“送彩礼”。大礼送的衣料、首饰、钱财比小礼多。视家境情况,多的可到二十四抬或三十二抬。但大礼中,不管家境如何,茶叶、龙凤饼、枣、花生等一些象征性的礼品,是不可缺少的。女方收到男方的彩礼以后,随即要送嫁妆,也根据各家经济条件而有多寡。但不管怎样,一对茶叶罐和梳妆盒是省不掉的。
在拉祜族婚俗中,男女双方确定成婚日期后,男方要送茶、盐、酒、肉、米、柴等礼物给女方,他们常说:“没有茶就不能算结婚。”
在云南西双版纳的布朗族,举行婚礼的这一天,男方派一对夫妇接亲,女方则派一对夫妇送亲。女方父母给女儿的嫁妆中有茶树、竹篷、铁锅、红布、公鸡、母鸡等。不管穷富人家,在给女儿的嫁妆中,茶树是不可少的。
在辽宁、内蒙古一带的撒拉族,男方请媒人说亲,经女方家长或姑娘同意后,双方便择定吉日由媒人向女方家送“订婚茶”。订婚茶一般能有四斤左右,分成两包。另外,还要加一对耳坠及其他礼品。
婚礼中的重要仪式
民间多有迎亲或结婚仪式中用茶的情况,有作礼物的,但主要用于新郎、新娘的“交杯茶”、“和合茶”,或向父母尊长敬献的“谢恩茶”、“认亲茶”等仪式。所以,有的地方也直接称结婚为“吃茶”。
旧时在江浙及闽台一带,将整个婚姻礼仪总称为“三茶六礼”。其中“三茶”,即为订婚时“下茶”,结婚时“定茶”,同房时“合茶”。
闽台地区到了娶亲这一天,男方的迎娶队伍未到女家,女家就要请吃“鸡蛋茶”,就是甜茶内放入一个脱壳煮糖的鸡蛋。在男方婚宴完毕后,新娘便会在新郎、媒婆或家人的陪伴下,捧上放有蜜饯、甜冬瓜条等“茶配”的茶盘,敬请来客,此礼叫“吃新娘茶”。来客吃完“新娘茶”要包红包置于茶杯为回礼。
结婚成亲的第二天,新婚夫妇合捧“金枣茶”,跪献长辈,这就是闽南、台湾民间著名的“拜茶”。倘若远离故乡的亲属长辈不能前往参加婚礼,新郎家就用红纸包茶叶,连同金枣一并寄上。
许多地方在新人入洞房前,夫妇要共饮“合枕茶”。这时,由新郎捧茶,用双手递一杯清茶,先给新娘喝一口,再自己喝一口,如此便意味着完成了人生大礼。婚礼过后的第二天,新郎新娘都要捧着盛满香茶的茶盘,向长辈们献茶行拜见礼。女子结婚后,娘家人也还不能歇下,需准备好发芽蚕豆、茶点分送双方亲邻,称作“大接家茶”。
我国大多数民族都嗜好饮茶,而各族得婚礼,也是五光十色,在缔婚的每一个过程中,往往都离不开用茶来作礼仪。少数民族结婚时赠茶和献茶,多数只作为生活中的一种礼俗。
在我国云南地区举行婚礼时,有“闹茶”的习俗。“闹茶”要持续于新婚三天内,每天晚上,由新郎新娘在客堂的中间,向亲朋好友们敬茶。茶内必须加放红糖,取其“甜蜜”之意。闹茶时,可由宾客出题,要新郎新娘以绕口令、猜谜语、咏诗歌等形式回答考题。若新郎新娘不从,宾客们则不饮茶,而若文不对题,众皆哄堂大笑。闹茶取“越闹越热”之意,所以怎么胡来都是开心。
广西瑶族自治县聚居在茶山的瑶族兄弟的婚礼是“一杯清茶一堆火”,娶亲的一方家里由最年长的人迎接新人,只备一杯清茶、一个烧得旺旺的火堆,婚礼就是由长者给新人奉茶并致吉祥祝辞,这婚就算是结成了。
不可一日无茶的藏民,在结婚时都会事先熬出大量色泽红浓的酥油茶来招待宾客,不过必须由新娘亲自斟茶,以此象征幸福美满、恩爱情深,这种古朴的风俗一直沿袭至今。
婚姻对于人们来说,是一生中最重要的事。因为有了茶的参与,这婚姻便更有了美好的盼望,每日都如新泡出的茶水一般,有馨香之气相伴。
以茶定情,以茶定婚
婚姻大事,女子们在选择时就已是慎重再慎重,无论是定情还是定婚,当中可都是少不了茶的参与。
湖南浏阳地区有着“喝茶定终身”的风俗。在由媒人约定的日子,男方会到女方家见面。如果女方全家看那男子都满意,便会让姑娘端茶给男方客人们喝;男子喝了茶,也需要做个决定,如果认可这桩婚事的,就要在杯中放上双数的“亲钱”,多少不限。只要喝过茶,这婚事便有了成功的希望。
在浙西地区,媒人在男女双方之间说合也被俗定为“食茶”。媒人说媒以后,女方如果同意,就会泡茶、煮蛋相待。
云南拉枯族人可都是栽茶好手,也是评茶专家,姑娘们选情人更是要找制茶的高手,所制茶叶质量的好坏便成了青年男女互相爱慕的先决条件。男方要去中意的姑娘家求婚时,必须带上一包茶叶、两只茶罐及两套茶具。女方家长就是要以男方送来的“求婚茶”质量的优劣,作为了解男方劳动本领高低的主要依据。
在旧社会的闽台地区,男方随媒婆或父母到女方家提亲、相亲,姑娘的父母就会叫待字闺中的女儿端茶待客,茶杯斟满后,依辈份次序分送到男方亲客手中,“相亲”的序幕也自此拉开。男方的家人会乘这当儿审查姑娘的相貌、言行和举止,姑娘可以暗暗地将未来夫君打量一番,双方倒也公平。当男方下回到女家“送定”时,待嫁女会再次端出茶来,不过这次是一种在闽台民间叫为“金枣茶”的甜茶,请男方来客品尝。喝完甜茶,男方来客就用红纸包双数钱币回礼,这一礼物叫“压茶瓶”。
从一而终,以茶为礼
茶在我国各地的彩礼中,有着特殊的意义。茶礼,又叫“茶银”,是聘礼的一种。清代孔尚任《桃花扇·媚座》中就有“花花彩轿门前挤,不少欠分毫茶礼。”洪深《香稻米》的第一幕中也有写到:“今年这个冬,要寻一个可以端茶礼,结婚姻的好日子,竟是这样难!”由于婚姻事关男女的一生幸福,所以,以大部分男女的父母来说,彩礼虽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但更重要的还是其特殊的寓意。
明代学者郎瑛有一本笔记体著述《七修类稿》,其中可见这样一段说明:“种茶下子,不可移植,移植则不复生也,故女子受聘,谓之吃茶。又聘以茶为礼者,见其从一之义。”清代人福格在《听雨丛谈》卷八中说:“今婚礼行聘,以茶叶为币,清汉之俗皆然,且非正室不用。”如此世代流传,民间男女订婚便都要以茶为礼,茶礼成为男女之间确立婚姻关系的重要形式。
在旧时,订婚是确定婚姻关系的一个重要仪式。我国各地订婚的仪式相差很大,但有一点却是共同的,既男方都要向女方送一定的礼品,以定亲事。如京津和河北一带农村,订婚被称为“送小礼”。送的小礼中,除首饰、衣料和酒与食品之外,茶是不可少的,所以,旧时问姑娘是否订婚,也称是否“受茶”。送过小礼后,过一段时间还要送大礼。有些地方将送大礼和结婚合并进行,也称为“送彩礼”。大礼送的衣料、首饰、钱财比小礼多。视家境情况,多的可到二十四抬或三十二抬。但大礼中,不管家境如何,茶叶、龙凤饼、枣、花生等一些象征性的礼品,是不可缺少的。女方收到男方的彩礼以后,随即要送嫁妆,也根据各家经济条件而有多寡。但不管怎样,一对茶叶罐和梳妆盒是省不掉的。
在拉祜族婚俗中,男女双方确定成婚日期后,男方要送茶、盐、酒、肉、米、柴等礼物给女方,他们常说:“没有茶就不能算结婚。”
在云南西双版纳的布朗族,举行婚礼的这一天,男方派一对夫妇接亲,女方则派一对夫妇送亲。女方父母给女儿的嫁妆中有茶树、竹篷、铁锅、红布、公鸡、母鸡等。不管穷富人家,在给女儿的嫁妆中,茶树是不可少的。
在辽宁、内蒙古一带的撒拉族,男方请媒人说亲,经女方家长或姑娘同意后,双方便择定吉日由媒人向女方家送“订婚茶”。订婚茶一般能有四斤左右,分成两包。另外,还要加一对耳坠及其他礼品。
婚礼中的重要仪式
民间多有迎亲或结婚仪式中用茶的情况,有作礼物的,但主要用于新郎、新娘的“交杯茶”、“和合茶”,或向父母尊长敬献的“谢恩茶”、“认亲茶”等仪式。所以,有的地方也直接称结婚为“吃茶”。
旧时在江浙及闽台一带,将整个婚姻礼仪总称为“三茶六礼”。其中“三茶”,即为订婚时“下茶”,结婚时“定茶”,同房时“合茶”。
闽台地区到了娶亲这一天,男方的迎娶队伍未到女家,女家就要请吃“鸡蛋茶”,就是甜茶内放入一个脱壳煮糖的鸡蛋。在男方婚宴完毕后,新娘便会在新郎、媒婆或家人的陪伴下,捧上放有蜜饯、甜冬瓜条等“茶配”的茶盘,敬请来客,此礼叫“吃新娘茶”。来客吃完“新娘茶”要包红包置于茶杯为回礼。
结婚成亲的第二天,新婚夫妇合捧“金枣茶”,跪献长辈,这就是闽南、台湾民间著名的“拜茶”。倘若远离故乡的亲属长辈不能前往参加婚礼,新郎家就用红纸包茶叶,连同金枣一并寄上。
许多地方在新人入洞房前,夫妇要共饮“合枕茶”。这时,由新郎捧茶,用双手递一杯清茶,先给新娘喝一口,再自己喝一口,如此便意味着完成了人生大礼。婚礼过后的第二天,新郎新娘都要捧着盛满香茶的茶盘,向长辈们献茶行拜见礼。女子结婚后,娘家人也还不能歇下,需准备好发芽蚕豆、茶点分送双方亲邻,称作“大接家茶”。
我国大多数民族都嗜好饮茶,而各族得婚礼,也是五光十色,在缔婚的每一个过程中,往往都离不开用茶来作礼仪。少数民族结婚时赠茶和献茶,多数只作为生活中的一种礼俗。
在我国云南地区举行婚礼时,有“闹茶”的习俗。“闹茶”要持续于新婚三天内,每天晚上,由新郎新娘在客堂的中间,向亲朋好友们敬茶。茶内必须加放红糖,取其“甜蜜”之意。闹茶时,可由宾客出题,要新郎新娘以绕口令、猜谜语、咏诗歌等形式回答考题。若新郎新娘不从,宾客们则不饮茶,而若文不对题,众皆哄堂大笑。闹茶取“越闹越热”之意,所以怎么胡来都是开心。
广西瑶族自治县聚居在茶山的瑶族兄弟的婚礼是“一杯清茶一堆火”,娶亲的一方家里由最年长的人迎接新人,只备一杯清茶、一个烧得旺旺的火堆,婚礼就是由长者给新人奉茶并致吉祥祝辞,这婚就算是结成了。
不可一日无茶的藏民,在结婚时都会事先熬出大量色泽红浓的酥油茶来招待宾客,不过必须由新娘亲自斟茶,以此象征幸福美满、恩爱情深,这种古朴的风俗一直沿袭至今。
婚姻对于人们来说,是一生中最重要的事。因为有了茶的参与,这婚姻便更有了美好的盼望,每日都如新泡出的茶水一般,有馨香之气相伴。
![]() |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