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补两句
关于那个十五万照顾八十个孩子的故事,我真的不是为了写一个好人好事。就是想扔出来个问题,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底层的人该怎么解决生活中一些实际的问题。
说起来总是特别简单,政府应该提供服务,政府应该加强监督。但是资源从哪里来?政府是不是真的有能力执行监督?监管的标准是谁定的?这个标准是不是合理?如果这个标准完全不考虑实际操作中的资源限制,是不是说我定个标准,马上资源限制也会不存在了?大家对这些问题好像就不那么热衷讨论了。
我有时候觉得,很多中国人对于“国家”的想象也还蛮奇怪的。“国家”是一个抽象的存在,它(应该)能够提供无限多的资源,它(应该)能够把所有社会上的事情都管理好。他们不需要考虑他主张的这些资源是不是真的存在,也不需要考虑这些管理的措施是否真正可行。因为他们既没有机会真正参与资源的分配和管理,也不被要求做这样的考虑。而且国家自己也常常乐意塑造这样的形象。与这个奇怪的想象相对应的,是人们对于处理实际政治生活问题的想象力的贫乏。现在好多人都会说,国家说的那些是假的。但是他们一方面不信任国家,不信任政府,指责政府,另一方面他们自己也完全想象不到,在政府之外还有其他什么样的组织社会生活的方式。
幼儿园的事情,交给政府就真的解决了吗?人们是不是真的要相信,政府里的那个王书记、李主任,对于孩子们的责任心要比父母对于孩子的责任心还强?是不是真的要相信,社区邻里之间的相互帮扶,必须交由国家监督,才能不出差错?
昨天simplesimon同学说,可能再非正式化、小规模化一些会比较好。不要八十多个孩子都聚在一起,而是分散成小组,一组最多十几个人,由有空闲的妈妈轮流带。场地也不需要很大。五个妈妈在北师大接受培训的经验是可以保留的,比如因陋就简做玩具,因地制宜玩游戏什么的。这样可能从政府那边过来的阻力也会小一些。
M昨天跟我说,她就是不太会给自己搞宣传,不太会写东西。早年受工伤,现在眼睛也不行了,不太能看电脑。谁有这方面能力的,比如设计早教课程,可以去帮帮他们的吗?有大学生愿意在了解他们的基础之上帮他们写写proposal,跟基金会打打交道的吗?
这是草根组织很需要的东西吧,也是比较有文化的大学生们可以帮到忙的一些事情。
说起来总是特别简单,政府应该提供服务,政府应该加强监督。但是资源从哪里来?政府是不是真的有能力执行监督?监管的标准是谁定的?这个标准是不是合理?如果这个标准完全不考虑实际操作中的资源限制,是不是说我定个标准,马上资源限制也会不存在了?大家对这些问题好像就不那么热衷讨论了。
我有时候觉得,很多中国人对于“国家”的想象也还蛮奇怪的。“国家”是一个抽象的存在,它(应该)能够提供无限多的资源,它(应该)能够把所有社会上的事情都管理好。他们不需要考虑他主张的这些资源是不是真的存在,也不需要考虑这些管理的措施是否真正可行。因为他们既没有机会真正参与资源的分配和管理,也不被要求做这样的考虑。而且国家自己也常常乐意塑造这样的形象。与这个奇怪的想象相对应的,是人们对于处理实际政治生活问题的想象力的贫乏。现在好多人都会说,国家说的那些是假的。但是他们一方面不信任国家,不信任政府,指责政府,另一方面他们自己也完全想象不到,在政府之外还有其他什么样的组织社会生活的方式。
幼儿园的事情,交给政府就真的解决了吗?人们是不是真的要相信,政府里的那个王书记、李主任,对于孩子们的责任心要比父母对于孩子的责任心还强?是不是真的要相信,社区邻里之间的相互帮扶,必须交由国家监督,才能不出差错?
昨天simplesimon同学说,可能再非正式化、小规模化一些会比较好。不要八十多个孩子都聚在一起,而是分散成小组,一组最多十几个人,由有空闲的妈妈轮流带。场地也不需要很大。五个妈妈在北师大接受培训的经验是可以保留的,比如因陋就简做玩具,因地制宜玩游戏什么的。这样可能从政府那边过来的阻力也会小一些。
M昨天跟我说,她就是不太会给自己搞宣传,不太会写东西。早年受工伤,现在眼睛也不行了,不太能看电脑。谁有这方面能力的,比如设计早教课程,可以去帮帮他们的吗?有大学生愿意在了解他们的基础之上帮他们写写proposal,跟基金会打打交道的吗?
这是草根组织很需要的东西吧,也是比较有文化的大学生们可以帮到忙的一些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