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读书录·下
7月 2本
44.程青松主编《青年电影手册(第五辑)》,中信出版,2012年。★★★★
《青年电影手册》第五辑是华语同志电影20年特辑,对华语同志片有十分详尽的介绍,不过很多影片的剧情简介貌似是抄豆瓣的……值得一提的是“手册批评”栏目收录了戴爷的一篇文章《<钢的琴>:阶级,或因父之名》,非常推荐。
45.我孙子武丸《杀戮之病》,新星出版社,2010年。★★★★★
这是一本更新了我最喜欢的推理小说TOP10的杰作。关于我孙子武丸其人和《杀戮之病》其书有两点绕不过去,不能不谈。一是重口味。这本书能在内地无删节出版,奇迹程度堪比杜琪峰《毒战》的上映,书中赤裸裸的描写,关于性、杀戮、病态,就算在一向重口味层出不穷的日本作家中挑来挑去,也只有桐野夏生的一些作品可以和《杀戮之病》分庭抗礼,乙一什么的完全甘拜下风。二是叙述性诡计。我觉得这本书在绫辻行人之后为叙述性诡计的发展树立了一个标杆。通过叙述技巧造成结尾的惊天逆转,把作者与读者之间的游戏精神推到极致,这才是叙述性诡计最正当的发展方向。
八月 8本
46.柳德米拉•拉祖莫夫斯卡姬《青春禁忌游戏》,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年。★★★★★
到现在还想不明白为什么电子工业出版社会出这么一本怎么看都八竿子打不着的书,算了,反正这本书现在很难搞到了,我当时在孔夫子搜来搜去只有一本看起来还靠谱就下单了。《青春禁忌游戏》这戏有多牛就不必多说了,国话查明哲的代表作,剧星盛老师的封帝作,据说杨幂在中戏的毕业大戏也是这一出。昨天读吕效平老师一篇谈《蒋公的面子》的文章《我们究竟做了什么》,他说,“当代中国戏剧界似乎还没明确地意识到:即使是戏剧文学,西方戏剧也似乎找到了一条影视时代的生存之路。这就是把灵活的镜头叙述所擅长的情节信息降低到最低量,而把当场的剧场艺术所擅长的情感煎熬推向极端。这也就是:直接在剧场展示人与人的精神格斗,把人的灵魂放在火上烤。”吕老师把《青春禁忌游戏》视作这一类戏剧的典型代表,我深以为然。“把人的灵魂放在火上烤”,在以后自己的创作中,多想想这句话,多想想《青春禁忌游戏》。
47.白先勇《台北人》,花城出版社,2009年。★★★★★
读完《孽子》再读《台北人》,从来没有任何一个作家像白先勇一样让我感觉距离他如此之近,我可以体验到他苍凉的感怀,甚至可以清晰地看到他灵魂的模样——无论是作为台北人的白先勇还是作为个人的白先勇。
48.泡坂妻夫《失控的玩具》,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3年。★★★★
泡坂妻夫从不会让本格迷失望,一切缺点在狂轰乱炸的诡计面前都显得微不足道,在幻影城时期能有这样一位魔术师作家扛起本格推理的大旗,实属推理小说之幸。我猜岛田庄司一定喜欢这本《失控的玩具》——奇怪的房子之于《斜屋犯罪》,诡异的人偶之于《螺丝人》,神秘的地道之于《黑暗坡食人树》——强烈要求重新评价《失控的玩具》的历史地位!
49.老舍《茶馆》,南海出版公司,2010年。★★★★★
老舍的作品集,小说散文戏剧都有。《茶馆》太经典了,不说了,等着明年抢人艺的票吧。挨篇看下来,最让我大吃一惊的是那部未完成的老舍自传体小说《正红旗下》,以现有的部分来说堪称完美,如若完成当不逊《骆驼祥子》。话说回来,也有可能恰恰因为《正红旗下》只是未完成的作品,开头铺开的这么大的局还没有完全展开,所以才显得无懈可击吧。无论如何,读到最后一页的“未完”二字时心痛不已。
50.加西亚•马尔克斯《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南海出版公司,2013年。★★★★★
看的第一本马尔克斯的书(居然不是《百年孤独》),同时也看了李少红改编的电影《血色清晨》,书好,电影也好。应该是第一次读拉美文学,感觉很独特,虽然写的是冷酷的谋杀,却能感受到一种阳光海风沙滩的南美风情,大概是因为这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本身就是一场闹剧吧。而能够在闹剧中抽丝剥茧直指人心,那就是马尔克斯过人的叙述手段了,加之故事本身的戏剧性和宿命感,经典就这样诞生了。
51.泡坂妻夫《湖底的祭典》,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3年。★★★
泡饭老师又来了。今年已经读了《第十一张牌》和《失控的玩具》,加上之前读过的神作《幸福之书》,《湖底的祭典》已经是读过的第四本泡坂妻夫小说了,却是最不喜欢的一本。这部作品的套路和之前的作品完全不同,泡坂妻夫放弃了最熟悉也最擅长的魔术师手段,转而开始细腻地描摹人物的心理,虽然故事性是最强的,但是诡计……客气一点,就用“略扯”来形容吧。
52.曹禺《原野•北京人》,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
上学期末买了天津人艺十月份来北大演出曹禺戏的戏票,于是暑假得闲重读了曹禺的四大名剧。这四出戏,最爱《北京人》,其次是《雷雨》和《日出》,《原野》就稍差一些,可能是因为自己对封建大家族的衰亡题材尤其感兴趣吧。其实这种写封建家庭子一辈和父一辈矛盾的作品在现代文学史上比比皆是,我以为《北京人》写的最好,不单单是“北京人”的意象,还在于出色的人物性格刻画,这是曹禺颇为擅长的。读曹禺的剧本总有一种感觉,演员很容易知道怎么演,导演打死不知道怎么导,这种感觉在读《原野》时最强烈。
53.曹禺《雷雨•日出》,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
之所以更喜欢《北京人》,可能是因为《雷雨》和《日出》学西方戏剧的味道太浓,中国味略淡。但还是要给这两出戏极高的评价,曹禺写人的挣扎,写人的被捉弄的困境,显然令后辈难以企及了。看过天津人艺演出的《雷雨》之后和朋友交流时,我们不约而同地提及一个问题,对于《雷雨》这一批时代感强烈,而又早已为观众所熟知的经典作品,反复排演的意义何在呢?我相信,在北大百讲看《雷雨》的观众中并不会有多少人真正能够入戏去感受繁漪、周萍、周冲这些人的苦痛,甚至有很多人对陌生的旧时代语言忍不住一阵阵发笑。观众是不会错的,《雷雨》毫无疑问也没错,那么究竟错在哪了呢?或者说,对于那些离我们至少有六十年距离的现代文学经典,我们如何对其进行当代语境下的排演呢?这个问题困扰我至今,没想明白,一直想下去吧。
九月 4本
54.西泽保彦《人格转移杀人事件》,新星出版社,2012年。★★★★
我向曾老师推荐西泽保彦,我想让他看看《死了七次的男人》,结果曾老师去书店转了一圈没发现《死了七次的男人》却看到了这本《人格转移杀人事件》。阴差阳错,机缘巧合,于是有了后来的《五人间》。第一次听曾老师跟我说要写人格转移的戏时,心情很复杂,既觉得演这种戏爽爆了,又担心复杂的表演要求超出了曾老师的驾驭能力。事实证明……我管好我自己的事就行了……西泽保彦小说里有一场一边转换人格一边打架的五人混战场景,这要演起来简直好玩爆了。跟曾老师提过这事,我接受曾老师害怕人格转移太快观众可能辨认困难的理由,但是,我还是好想看人格转移的大混战!
55.老舍《骆驼祥子》,南海出版公司,2010年。★★★★★
跟前边的《茶馆》是一套书,收了两部小说《骆驼祥子》和《离婚》。主要说离婚吧,2013年,把离婚的小说、电影(王好为导演)、话剧(明戏坊方旭主演)全刷了一遍,最喜欢的是电影,可能是李丁老师演的张大哥给我留下的印象太深刻。《离婚》真的是越看越有味道,老舍自己说:“自这部小说起,我建立了自己的文字风格。在写《离婚》时。我决定抛弃陈腐的文言文,而尽量用接近生活的语言来表达。我希望用一般平民百姓的语言去创造一种新的美感。我在《离婚》中所用的语言是第一个,也可能是最好的,文字简洁清新的典范。”
56.迈克•弗雷恩《迈克•弗雷恩戏剧集》,新星出版社,2007年。★★★★
收录迈克•弗雷恩的两个剧本《哥本哈根》和《民主》。实话实说,迈克•弗雷恩确实不是我的菜,《哥本哈根》在国话先锋剧场看了也没啥感觉。但是这本书除了剧本之外还收录了很多其他材料,包括《哥本哈根》的剧中人物传记、量子力学与哥本哈根阐释、弗雷恩自己对剧作的解读、弗雷恩访谈录等等。我以为这是我国的戏剧文学出版应该学习之处,别净顾着出剧本,这些边边角角的文字记录同样重要。当然,在当下的环境中,这种要求已然过分了,等到戏剧市场更成熟的时候这些自然会水到渠成的吧。
57.泡坂妻夫《荫桔梗》,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3年。★★★★
2013年读的第四本泡坂妻夫了,最喜欢的一本。泡坂妻夫直木奖获奖之作,实至名归。根本没有预料到泡坂妻夫也能如此多愁善感,充满了淡淡的怀旧和暖暖的温情。
十月 7本
58.杭程《看戏节目单》,新星出版社,2010年。★★★★★
《看戏节目单》可能是2013年对我影响最大的一本书,因为读完这本书之后,我开始走上收集戏单和戏票的幸福不归路(刚整理了一下目前收集的戏票,面额总计2240元)。戏剧的历史不在剧本中,而是在舞台上,在剧场里。
59.埃勒里•奎因《美国枪之谜》,新星出版社,2010年。★★★★
看惯了日本各种畅销推理、轻推理以及不知所云的八嘎推理,重复黄金时代,读一读奎因,感觉好极了。奎因1933年的作品,国名系列之一,已经可见后期好莱坞化的一丝端倪。如果把推理小说作家比作希腊诸神,奎因就是我心中永远独一无二的宙斯。
60.戴锦华《电影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戴爷的书,可能是2013年读过的最重要的一本书,毕竟就是靠着这本书水完了期末最后一份作业。《电影批评》算是我的电影理论入门书吧,后来又翻过几本各种理论的专业书,预计14年的书单上会出现不少。戴爷这本小书里最推荐电影作者论与基斯洛夫斯基《蓝色》的文本细读以及《阿甘正传》的意识形态批评。
61.伍迪•艾伦《中央公园西路》,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年。★★★★
前一天听说小伙伴们要排伍迪•艾伦的《老塞布鲁克镇》,第二天去百老汇的时候在库布里克书店最显眼的地方就看到了这本伍迪•艾伦的剧本集,不收一本简直天理难容。伍迪•艾伦粉一定不能错过,老爷子的所有玩意儿都在这本小册子里了。一边读着剧本,一边想象着伍迪•艾伦演个角色该是什么样,真想亲眼看看啊。
62.麻耶雄嵩《鸦》,新星出版社,2011年。★★★★
我的第一本麻耶雄嵩,来的这么晚。因为这本《鸦》早被人泄底了,对这种诡计又完全提不起兴趣,但是对那个独领风骚的麻耶老师,你又不能完全置之不理,于是抽空把这本买了两年的书刷掉了。其实整个故事的完成度还是比较高的,我就是想问一句,这么玩你觉得有意思吗?得,甭问了,我估计麻耶老师还真觉得有意思。
63.老舍《牛天赐传》,译林出版社,2012年。★★★★★
拿手机看的电子书。年底的时候买了本实体书,又从头读了一遍。老舍的大杂烩之作,好看。牛天赐小时候写家庭亲属关系让人想到《正红旗下》,写他学校的生活有点像毛姆的《人生的枷锁》,写一把大火烧了半个云城《我这一辈子》写过,写虎爷带着天赐到外边租房子,这事虎妞和祥子也干过。于是,读着读着找到了当年读凤歌《昆仑》的感觉,最大的乐趣就是找那似曾相识的劲儿。这跟余华的自我重复不一样,老舍下笔写的是一样的事,但总能给你点新东西,同样写大火烧城,《牛天赐传》和《我这一辈子》就不一样,因为明着写火,实着写人,人不一样,人看到的火就不一样,乐子就在这儿了。
64.田沁鑫《田沁鑫的排练场之四世同堂》,北京大学出版社,★★★★
收了剧本、导演阐释、导演学者的对谈、导演舞美的对谈,导演编剧的对谈,这种东西应该多出,有用,看看能明白不少事。
十一月 6本
65.岛田庄司《展望塔上的杀人》,新星出版社,2009年。★★★
岛田老师的短篇集以坑爹货居多,这本《展望塔上的杀人》还不算太坑。别的不说,有两篇还是比较惊艳的,《常务理事疯了》和《收死率》,不落俗套,前一篇有点爱德华•霍克《漫长的坠落》的感觉,后一篇让人想到管虎的电影《杀生》。
66.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三联书店,2003年。★★★★
福柯是一个很让人无奈的学者。对于某些学者,你可以毫无顾忌地大骂其精神病,比如韦伯;对于另一些学者,你可以肆无忌惮地指控其装逼,比如德里达;当你这么做的时候,所有人都会激动地留下同情和同意的泪水。但这些在福柯面前都行不通——他没有发疯,他说人话——你只能牵强地撇一撇嘴角,挤出一句“那个死gay”以示自己的高贵冷艳。读福柯总有这种感觉,你觉得知道他说的是什么,但你根本不知道他想说的是什么。所以,最终的结果只能是,福柯虐我千百遍,我待福柯如初恋。
67.苏童《武则天》,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年。★★★
写历史真事本就不容易,单拎出一个人来写更是难上加难。更何况是武则天,这个女人身上太多矛盾和不可理解的东西,所以到最后苏童也没辙了,只能以“正如没有人可以猜破女皇的一生”作结。因而写太子弘、太子贤和睿宗的部分更能引起共鸣,以自白的方式也更容易切入。不过苏童还算节制,按这个路子再往下多走一点,保不齐就郭敬明了。
68.北京大学推理协会《北京大学推理协会会刊(第一期)》,2013年。★★★★★
年度最高敬意,致耕耘前行的北京大学推理协会。希望第二期会刊自己无论如何抽时间写点东西。
69.村上春树《且听风吟》,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年。★★★★
参加活动去广州,基本是在飞机上和酒店里看完的。村上也不是我的菜,这本书啥情节已经忘得差不多了,但村上杰出的比喻能力我算是忘不了了,几个比喻现在还印象深刻,“沙漠一般干涸的沉默”“鸡尾酒杯一般的冰凉凉的小手”“这一切宛如挪动过的复写纸,无不同原有位置有着少许然而却是无可挽回的差异”。还有那就惊为天人的“白昼之光,岂知夜色之深”,从未想过“白天不懂夜的黑”可以如此带感。
70.埃勒里•奎因《犯罪日历》,新星出版社,2001年。★★★
话说我读的第一篇奎因的小说就出自这本短篇集,高中时候《推理世界》上刊登的,《总统的半角银币》。整本书感觉一般,有亮点,不突出。黄金时代三大家要比短篇,还是克里斯蒂略胜一筹。
十二月 7本
71.吴祖光《风雪夜归人•闯江湖》,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
现代文学懂戏曲曲艺的多了去了,最有名的应该是老舍、赵树理、吴祖光这三位。吴祖光我就看过这两个剧本,印象不深,讲的都是民间作艺的在旧社会如何受迫害,如何自我觉醒反抗。人物脸谱化严重,自身的个性不鲜明,这是吴祖光和老舍的最主要差距。
72.施拉姆《传播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传播学开山作,英文影印版。收拾东西看到这本了就标注了下,汉译本看过,原本肯定看不懂。
73.横沟正史《本阵杀人事件》,南海出版公司,2012年。★★★★
横沟正史又一杰作。珠海出版社的《本阵杀人事件》早就看过,推协搞横沟正史讨论会想重读一遍,而且南海的新版还收了《古井怪谈》和《黑猫酒馆事件》两个没读过的短篇,于是收了一本。我在读书会上提出《本阵杀人事件》是否能作为日本长篇推理小说成熟的标志,得到了一致的肯定答案。
74.柴静《看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
读这本书之前我不喜欢柴静,读这本书之后我依然不喜欢柴静,但是更理解了她的理念,更增添了一份敬意。柴静说面对卢安克,任何人都会感到不安,会忍不住去追问自己,审视自己。我在柴静面前也有这种感觉,《看见》让我勇于掀开一切掩饰和遮盖,去直面自己肮脏的想法。
75.东野圭吾《麒麟之翼》,南海出版公司,2013年。★★★★
《麒麟之翼》算是畅销君的新作了。不知不觉间加贺好像已经成了我第二喜欢的侦探(第一自然是福尔摩斯)。侦探往大了说分两类,一是像福尔摩斯那样特立独行桀骜不损甚至能凌驾于法律之上的,其实我更偏爱这一种侦探;另一种是像加贺恭一郎,思维同样敏锐而更平易近人,给牵扯到案件中的所有人带来一丝慰藉。当然,我之所以喜欢上加贺不能忽略了阿部宽……
76.刘德寰《年龄论》,中华联合工商出版社,2007年。★★★★★
读《年龄论》时虽然不断感觉到刘老师为了让很多事情跟年龄变量和社会时间扯上关系使劲找补,但毫不影响这是一本牛逼闪闪的书,毕竟是讲方法论的,不少很明白的事用数据的话语来说就绕得多了。引用一位师兄的话吧:“本书具有以下匠心独具、出类拔萃之处:巧妙之处之一在于运用横截面数据分析了数据的纵贯变化;妙处之二在于纷繁复杂的交互项;妙处之三在于数据的可视化处理,当用图形展现出年龄的平方、立方、相乘项的时候我们才真正第一次弄清楚原来这些变量之间是这个样子的;妙处之四是对残差分析的巧妙运用。”
77.乙一《寂寞的频率》,译林出版社,2012年。★★★★
乙一是天才小说家,鉴定完毕。
44.程青松主编《青年电影手册(第五辑)》,中信出版,2012年。★★★★
《青年电影手册》第五辑是华语同志电影20年特辑,对华语同志片有十分详尽的介绍,不过很多影片的剧情简介貌似是抄豆瓣的……值得一提的是“手册批评”栏目收录了戴爷的一篇文章《<钢的琴>:阶级,或因父之名》,非常推荐。
45.我孙子武丸《杀戮之病》,新星出版社,2010年。★★★★★
这是一本更新了我最喜欢的推理小说TOP10的杰作。关于我孙子武丸其人和《杀戮之病》其书有两点绕不过去,不能不谈。一是重口味。这本书能在内地无删节出版,奇迹程度堪比杜琪峰《毒战》的上映,书中赤裸裸的描写,关于性、杀戮、病态,就算在一向重口味层出不穷的日本作家中挑来挑去,也只有桐野夏生的一些作品可以和《杀戮之病》分庭抗礼,乙一什么的完全甘拜下风。二是叙述性诡计。我觉得这本书在绫辻行人之后为叙述性诡计的发展树立了一个标杆。通过叙述技巧造成结尾的惊天逆转,把作者与读者之间的游戏精神推到极致,这才是叙述性诡计最正当的发展方向。
八月 8本
46.柳德米拉•拉祖莫夫斯卡姬《青春禁忌游戏》,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年。★★★★★
到现在还想不明白为什么电子工业出版社会出这么一本怎么看都八竿子打不着的书,算了,反正这本书现在很难搞到了,我当时在孔夫子搜来搜去只有一本看起来还靠谱就下单了。《青春禁忌游戏》这戏有多牛就不必多说了,国话查明哲的代表作,剧星盛老师的封帝作,据说杨幂在中戏的毕业大戏也是这一出。昨天读吕效平老师一篇谈《蒋公的面子》的文章《我们究竟做了什么》,他说,“当代中国戏剧界似乎还没明确地意识到:即使是戏剧文学,西方戏剧也似乎找到了一条影视时代的生存之路。这就是把灵活的镜头叙述所擅长的情节信息降低到最低量,而把当场的剧场艺术所擅长的情感煎熬推向极端。这也就是:直接在剧场展示人与人的精神格斗,把人的灵魂放在火上烤。”吕老师把《青春禁忌游戏》视作这一类戏剧的典型代表,我深以为然。“把人的灵魂放在火上烤”,在以后自己的创作中,多想想这句话,多想想《青春禁忌游戏》。
47.白先勇《台北人》,花城出版社,2009年。★★★★★
读完《孽子》再读《台北人》,从来没有任何一个作家像白先勇一样让我感觉距离他如此之近,我可以体验到他苍凉的感怀,甚至可以清晰地看到他灵魂的模样——无论是作为台北人的白先勇还是作为个人的白先勇。
48.泡坂妻夫《失控的玩具》,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3年。★★★★
泡坂妻夫从不会让本格迷失望,一切缺点在狂轰乱炸的诡计面前都显得微不足道,在幻影城时期能有这样一位魔术师作家扛起本格推理的大旗,实属推理小说之幸。我猜岛田庄司一定喜欢这本《失控的玩具》——奇怪的房子之于《斜屋犯罪》,诡异的人偶之于《螺丝人》,神秘的地道之于《黑暗坡食人树》——强烈要求重新评价《失控的玩具》的历史地位!
49.老舍《茶馆》,南海出版公司,2010年。★★★★★
老舍的作品集,小说散文戏剧都有。《茶馆》太经典了,不说了,等着明年抢人艺的票吧。挨篇看下来,最让我大吃一惊的是那部未完成的老舍自传体小说《正红旗下》,以现有的部分来说堪称完美,如若完成当不逊《骆驼祥子》。话说回来,也有可能恰恰因为《正红旗下》只是未完成的作品,开头铺开的这么大的局还没有完全展开,所以才显得无懈可击吧。无论如何,读到最后一页的“未完”二字时心痛不已。
50.加西亚•马尔克斯《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南海出版公司,2013年。★★★★★
看的第一本马尔克斯的书(居然不是《百年孤独》),同时也看了李少红改编的电影《血色清晨》,书好,电影也好。应该是第一次读拉美文学,感觉很独特,虽然写的是冷酷的谋杀,却能感受到一种阳光海风沙滩的南美风情,大概是因为这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本身就是一场闹剧吧。而能够在闹剧中抽丝剥茧直指人心,那就是马尔克斯过人的叙述手段了,加之故事本身的戏剧性和宿命感,经典就这样诞生了。
51.泡坂妻夫《湖底的祭典》,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3年。★★★
泡饭老师又来了。今年已经读了《第十一张牌》和《失控的玩具》,加上之前读过的神作《幸福之书》,《湖底的祭典》已经是读过的第四本泡坂妻夫小说了,却是最不喜欢的一本。这部作品的套路和之前的作品完全不同,泡坂妻夫放弃了最熟悉也最擅长的魔术师手段,转而开始细腻地描摹人物的心理,虽然故事性是最强的,但是诡计……客气一点,就用“略扯”来形容吧。
52.曹禺《原野•北京人》,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
上学期末买了天津人艺十月份来北大演出曹禺戏的戏票,于是暑假得闲重读了曹禺的四大名剧。这四出戏,最爱《北京人》,其次是《雷雨》和《日出》,《原野》就稍差一些,可能是因为自己对封建大家族的衰亡题材尤其感兴趣吧。其实这种写封建家庭子一辈和父一辈矛盾的作品在现代文学史上比比皆是,我以为《北京人》写的最好,不单单是“北京人”的意象,还在于出色的人物性格刻画,这是曹禺颇为擅长的。读曹禺的剧本总有一种感觉,演员很容易知道怎么演,导演打死不知道怎么导,这种感觉在读《原野》时最强烈。
53.曹禺《雷雨•日出》,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
之所以更喜欢《北京人》,可能是因为《雷雨》和《日出》学西方戏剧的味道太浓,中国味略淡。但还是要给这两出戏极高的评价,曹禺写人的挣扎,写人的被捉弄的困境,显然令后辈难以企及了。看过天津人艺演出的《雷雨》之后和朋友交流时,我们不约而同地提及一个问题,对于《雷雨》这一批时代感强烈,而又早已为观众所熟知的经典作品,反复排演的意义何在呢?我相信,在北大百讲看《雷雨》的观众中并不会有多少人真正能够入戏去感受繁漪、周萍、周冲这些人的苦痛,甚至有很多人对陌生的旧时代语言忍不住一阵阵发笑。观众是不会错的,《雷雨》毫无疑问也没错,那么究竟错在哪了呢?或者说,对于那些离我们至少有六十年距离的现代文学经典,我们如何对其进行当代语境下的排演呢?这个问题困扰我至今,没想明白,一直想下去吧。
九月 4本
54.西泽保彦《人格转移杀人事件》,新星出版社,2012年。★★★★
我向曾老师推荐西泽保彦,我想让他看看《死了七次的男人》,结果曾老师去书店转了一圈没发现《死了七次的男人》却看到了这本《人格转移杀人事件》。阴差阳错,机缘巧合,于是有了后来的《五人间》。第一次听曾老师跟我说要写人格转移的戏时,心情很复杂,既觉得演这种戏爽爆了,又担心复杂的表演要求超出了曾老师的驾驭能力。事实证明……我管好我自己的事就行了……西泽保彦小说里有一场一边转换人格一边打架的五人混战场景,这要演起来简直好玩爆了。跟曾老师提过这事,我接受曾老师害怕人格转移太快观众可能辨认困难的理由,但是,我还是好想看人格转移的大混战!
55.老舍《骆驼祥子》,南海出版公司,2010年。★★★★★
跟前边的《茶馆》是一套书,收了两部小说《骆驼祥子》和《离婚》。主要说离婚吧,2013年,把离婚的小说、电影(王好为导演)、话剧(明戏坊方旭主演)全刷了一遍,最喜欢的是电影,可能是李丁老师演的张大哥给我留下的印象太深刻。《离婚》真的是越看越有味道,老舍自己说:“自这部小说起,我建立了自己的文字风格。在写《离婚》时。我决定抛弃陈腐的文言文,而尽量用接近生活的语言来表达。我希望用一般平民百姓的语言去创造一种新的美感。我在《离婚》中所用的语言是第一个,也可能是最好的,文字简洁清新的典范。”
56.迈克•弗雷恩《迈克•弗雷恩戏剧集》,新星出版社,2007年。★★★★
收录迈克•弗雷恩的两个剧本《哥本哈根》和《民主》。实话实说,迈克•弗雷恩确实不是我的菜,《哥本哈根》在国话先锋剧场看了也没啥感觉。但是这本书除了剧本之外还收录了很多其他材料,包括《哥本哈根》的剧中人物传记、量子力学与哥本哈根阐释、弗雷恩自己对剧作的解读、弗雷恩访谈录等等。我以为这是我国的戏剧文学出版应该学习之处,别净顾着出剧本,这些边边角角的文字记录同样重要。当然,在当下的环境中,这种要求已然过分了,等到戏剧市场更成熟的时候这些自然会水到渠成的吧。
57.泡坂妻夫《荫桔梗》,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3年。★★★★
2013年读的第四本泡坂妻夫了,最喜欢的一本。泡坂妻夫直木奖获奖之作,实至名归。根本没有预料到泡坂妻夫也能如此多愁善感,充满了淡淡的怀旧和暖暖的温情。
十月 7本
58.杭程《看戏节目单》,新星出版社,2010年。★★★★★
《看戏节目单》可能是2013年对我影响最大的一本书,因为读完这本书之后,我开始走上收集戏单和戏票的幸福不归路(刚整理了一下目前收集的戏票,面额总计2240元)。戏剧的历史不在剧本中,而是在舞台上,在剧场里。
59.埃勒里•奎因《美国枪之谜》,新星出版社,2010年。★★★★
看惯了日本各种畅销推理、轻推理以及不知所云的八嘎推理,重复黄金时代,读一读奎因,感觉好极了。奎因1933年的作品,国名系列之一,已经可见后期好莱坞化的一丝端倪。如果把推理小说作家比作希腊诸神,奎因就是我心中永远独一无二的宙斯。
60.戴锦华《电影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戴爷的书,可能是2013年读过的最重要的一本书,毕竟就是靠着这本书水完了期末最后一份作业。《电影批评》算是我的电影理论入门书吧,后来又翻过几本各种理论的专业书,预计14年的书单上会出现不少。戴爷这本小书里最推荐电影作者论与基斯洛夫斯基《蓝色》的文本细读以及《阿甘正传》的意识形态批评。
61.伍迪•艾伦《中央公园西路》,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年。★★★★
前一天听说小伙伴们要排伍迪•艾伦的《老塞布鲁克镇》,第二天去百老汇的时候在库布里克书店最显眼的地方就看到了这本伍迪•艾伦的剧本集,不收一本简直天理难容。伍迪•艾伦粉一定不能错过,老爷子的所有玩意儿都在这本小册子里了。一边读着剧本,一边想象着伍迪•艾伦演个角色该是什么样,真想亲眼看看啊。
62.麻耶雄嵩《鸦》,新星出版社,2011年。★★★★
我的第一本麻耶雄嵩,来的这么晚。因为这本《鸦》早被人泄底了,对这种诡计又完全提不起兴趣,但是对那个独领风骚的麻耶老师,你又不能完全置之不理,于是抽空把这本买了两年的书刷掉了。其实整个故事的完成度还是比较高的,我就是想问一句,这么玩你觉得有意思吗?得,甭问了,我估计麻耶老师还真觉得有意思。
63.老舍《牛天赐传》,译林出版社,2012年。★★★★★
拿手机看的电子书。年底的时候买了本实体书,又从头读了一遍。老舍的大杂烩之作,好看。牛天赐小时候写家庭亲属关系让人想到《正红旗下》,写他学校的生活有点像毛姆的《人生的枷锁》,写一把大火烧了半个云城《我这一辈子》写过,写虎爷带着天赐到外边租房子,这事虎妞和祥子也干过。于是,读着读着找到了当年读凤歌《昆仑》的感觉,最大的乐趣就是找那似曾相识的劲儿。这跟余华的自我重复不一样,老舍下笔写的是一样的事,但总能给你点新东西,同样写大火烧城,《牛天赐传》和《我这一辈子》就不一样,因为明着写火,实着写人,人不一样,人看到的火就不一样,乐子就在这儿了。
64.田沁鑫《田沁鑫的排练场之四世同堂》,北京大学出版社,★★★★
收了剧本、导演阐释、导演学者的对谈、导演舞美的对谈,导演编剧的对谈,这种东西应该多出,有用,看看能明白不少事。
十一月 6本
65.岛田庄司《展望塔上的杀人》,新星出版社,2009年。★★★
岛田老师的短篇集以坑爹货居多,这本《展望塔上的杀人》还不算太坑。别的不说,有两篇还是比较惊艳的,《常务理事疯了》和《收死率》,不落俗套,前一篇有点爱德华•霍克《漫长的坠落》的感觉,后一篇让人想到管虎的电影《杀生》。
66.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三联书店,2003年。★★★★
福柯是一个很让人无奈的学者。对于某些学者,你可以毫无顾忌地大骂其精神病,比如韦伯;对于另一些学者,你可以肆无忌惮地指控其装逼,比如德里达;当你这么做的时候,所有人都会激动地留下同情和同意的泪水。但这些在福柯面前都行不通——他没有发疯,他说人话——你只能牵强地撇一撇嘴角,挤出一句“那个死gay”以示自己的高贵冷艳。读福柯总有这种感觉,你觉得知道他说的是什么,但你根本不知道他想说的是什么。所以,最终的结果只能是,福柯虐我千百遍,我待福柯如初恋。
67.苏童《武则天》,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年。★★★
写历史真事本就不容易,单拎出一个人来写更是难上加难。更何况是武则天,这个女人身上太多矛盾和不可理解的东西,所以到最后苏童也没辙了,只能以“正如没有人可以猜破女皇的一生”作结。因而写太子弘、太子贤和睿宗的部分更能引起共鸣,以自白的方式也更容易切入。不过苏童还算节制,按这个路子再往下多走一点,保不齐就郭敬明了。
68.北京大学推理协会《北京大学推理协会会刊(第一期)》,2013年。★★★★★
年度最高敬意,致耕耘前行的北京大学推理协会。希望第二期会刊自己无论如何抽时间写点东西。
69.村上春树《且听风吟》,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年。★★★★
参加活动去广州,基本是在飞机上和酒店里看完的。村上也不是我的菜,这本书啥情节已经忘得差不多了,但村上杰出的比喻能力我算是忘不了了,几个比喻现在还印象深刻,“沙漠一般干涸的沉默”“鸡尾酒杯一般的冰凉凉的小手”“这一切宛如挪动过的复写纸,无不同原有位置有着少许然而却是无可挽回的差异”。还有那就惊为天人的“白昼之光,岂知夜色之深”,从未想过“白天不懂夜的黑”可以如此带感。
70.埃勒里•奎因《犯罪日历》,新星出版社,2001年。★★★
话说我读的第一篇奎因的小说就出自这本短篇集,高中时候《推理世界》上刊登的,《总统的半角银币》。整本书感觉一般,有亮点,不突出。黄金时代三大家要比短篇,还是克里斯蒂略胜一筹。
十二月 7本
71.吴祖光《风雪夜归人•闯江湖》,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
现代文学懂戏曲曲艺的多了去了,最有名的应该是老舍、赵树理、吴祖光这三位。吴祖光我就看过这两个剧本,印象不深,讲的都是民间作艺的在旧社会如何受迫害,如何自我觉醒反抗。人物脸谱化严重,自身的个性不鲜明,这是吴祖光和老舍的最主要差距。
72.施拉姆《传播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传播学开山作,英文影印版。收拾东西看到这本了就标注了下,汉译本看过,原本肯定看不懂。
73.横沟正史《本阵杀人事件》,南海出版公司,2012年。★★★★
横沟正史又一杰作。珠海出版社的《本阵杀人事件》早就看过,推协搞横沟正史讨论会想重读一遍,而且南海的新版还收了《古井怪谈》和《黑猫酒馆事件》两个没读过的短篇,于是收了一本。我在读书会上提出《本阵杀人事件》是否能作为日本长篇推理小说成熟的标志,得到了一致的肯定答案。
74.柴静《看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
读这本书之前我不喜欢柴静,读这本书之后我依然不喜欢柴静,但是更理解了她的理念,更增添了一份敬意。柴静说面对卢安克,任何人都会感到不安,会忍不住去追问自己,审视自己。我在柴静面前也有这种感觉,《看见》让我勇于掀开一切掩饰和遮盖,去直面自己肮脏的想法。
75.东野圭吾《麒麟之翼》,南海出版公司,2013年。★★★★
《麒麟之翼》算是畅销君的新作了。不知不觉间加贺好像已经成了我第二喜欢的侦探(第一自然是福尔摩斯)。侦探往大了说分两类,一是像福尔摩斯那样特立独行桀骜不损甚至能凌驾于法律之上的,其实我更偏爱这一种侦探;另一种是像加贺恭一郎,思维同样敏锐而更平易近人,给牵扯到案件中的所有人带来一丝慰藉。当然,我之所以喜欢上加贺不能忽略了阿部宽……
76.刘德寰《年龄论》,中华联合工商出版社,2007年。★★★★★
读《年龄论》时虽然不断感觉到刘老师为了让很多事情跟年龄变量和社会时间扯上关系使劲找补,但毫不影响这是一本牛逼闪闪的书,毕竟是讲方法论的,不少很明白的事用数据的话语来说就绕得多了。引用一位师兄的话吧:“本书具有以下匠心独具、出类拔萃之处:巧妙之处之一在于运用横截面数据分析了数据的纵贯变化;妙处之二在于纷繁复杂的交互项;妙处之三在于数据的可视化处理,当用图形展现出年龄的平方、立方、相乘项的时候我们才真正第一次弄清楚原来这些变量之间是这个样子的;妙处之四是对残差分析的巧妙运用。”
77.乙一《寂寞的频率》,译林出版社,2012年。★★★★
乙一是天才小说家,鉴定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