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产品的思考
昨天去中关村的金逸看了《安德的游戏》,还是挺喜欢这种科幻外表下的人性探讨的风格,类似的还有大刘的《乡村教师》。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在等待进场的时候,突然发现支付宝钱包已经偷摸都开始和金逸合作了,扫了二维码之后,发现支付宝钱包的app里面也有了类似微信的公众服务号。不过因为其天然的支付属性,所以前期都是些餐饮、娱乐、银行的服务,简单试用了下金逸的服务,基本上就是网票网(目前看电影主打)的5折+网上选座的功能,优势就是支付方便,劣势则是目前品类还比较单一,电影这块就金逸和万达。
最近阿里的动作挺多的:前一阵强堆来往,剑指微信,最近又公开了向游戏进军的消息,要抢夺腾讯游戏的市场,这几天还传出了入股360的消息,真假未知,但从入股新浪微博开始,感觉阿里就已经在针对腾讯布局了。不过我觉得来往也好,游戏也罢,这些都是烟雾弹,或者说是这整个战线的侧翼,当然也是为传说中的上市准备故事。真正的主战场,决定胜负的还是微信和支付宝钱包,虽然二者在这上面的动作都不张扬,但是确实在一步步的推进,无论是地铁到处可见的微信支付,还是出租车上得支付宝付账,无论是微信里面的银行卡功能,还是支付宝钱包的生活服务号,双方的每一个动作,都是刀刀见血,拳拳到肉。我也相信这两个公司内部,都有一群最牛逼的操盘手在紧张的盯着对方,各种部署,因为双方都知道这注定是2014年中国互联网界最激动人心的一场战役,谁赢,谁就是未来移动生活领域的No.1,这个盘子,太大,也太有诱惑,双方都会拼尽全力。
对于结果,我不愿意去预测,也没这个能力,因为我相信历史的每一个结果是由很多偶然组成的。目前来看,我是更倾向支付宝的,这句话的意思是,在相同的线下合作营销推广能力和双方都不犯大的错误的情况下,我认为支付宝得胜率更高,因为本质上,支付宝生而为支付,而微信,无论如何,还是更社交一些,基因决定了使用方式,不是不可以改变,是很难,支付宝买东西是下意识的,而微信支付这种习惯还需要学习。而且,对支付宝来说,这是场防守战,更输不起。当然,一切皆有可能,我们一起拭目以待。
写到这,突然觉得少了点啥。哦对,BAT里面的俩家都提到了,也来看看百度,百度一直号称百度地图就是百度的移动互联网的门票,也确实围绕着百度地图做了很多生活方面的东西。但是在我看来,百度地图本身有天然的缺陷,那就是app的目的性太强,用户打开百度地图就是为了查路线,查到了就关了,为什么要看周边的商家?也不会有人,天天开着百度地图,看里面有啥活动,除非是又砸钱搞营销,弹窗提示,但是这些都不是产品良好发展的本质,产品需要的是逻辑自发性。
说到这个,又不得不提到百度翻译最近那个识物翻译功能,因为之前在百度nlp实习的原因,微博上一堆百度nlp的朋友在疯狂转发百度翻译识物翻译的图片,几次想吐槽,碍于感情,下不了嘴。老实说,我觉得百度最近一段时间,在做产品上,似乎走了邪路,从之前那个百度魔拍的为你写诗开始,到后来得PK大咖秀,再到今天的识物翻译。这几个产品功能的共同点是:对产品本身的主功能没有任何帮助,但能帮助营销,在短时间内获得眼球,营造一种虚假的繁荣,而长期看来,等到猎奇的热度一过,一切又回到原点。我能理解在一种情况下,这种东西确实可能会有用,那就是一边提升主功能,一边搞一些营销导向的功能,这样先提高装机量,再通过主功能提高留存率和活跃度。但是我还是不赞成这种行为,因为我觉得人性是短视的,这些东西做多了就会产生依赖,一下的几十倍几百倍的增长会让人失去理智,无论是一线的产品经理,还是上层的领导,都会爱上这种东西,并让这成为每个人升级加薪的一剂春药,而狂欢过后的落寞,没有人去在乎了,大家又去找下一个新的爆发点了,我担心百度内部,因为之前尝过甜头,现在已经有这种倾向了,希望我多虑了。
因为我知道识物翻译是nlp做的,多说两句,有些东西,除非你真的就是要的眼球,否则不建议在不太成熟的情况下就推出来,否则只会透支用户对这个东西的信心,这个道理在历史上也曾发生在专家系统这个玩意儿上。技术如果总是用来吸引眼球,制造噱头,那对改变世界的帮助有多少就值得怀疑了。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在等待进场的时候,突然发现支付宝钱包已经偷摸都开始和金逸合作了,扫了二维码之后,发现支付宝钱包的app里面也有了类似微信的公众服务号。不过因为其天然的支付属性,所以前期都是些餐饮、娱乐、银行的服务,简单试用了下金逸的服务,基本上就是网票网(目前看电影主打)的5折+网上选座的功能,优势就是支付方便,劣势则是目前品类还比较单一,电影这块就金逸和万达。
最近阿里的动作挺多的:前一阵强堆来往,剑指微信,最近又公开了向游戏进军的消息,要抢夺腾讯游戏的市场,这几天还传出了入股360的消息,真假未知,但从入股新浪微博开始,感觉阿里就已经在针对腾讯布局了。不过我觉得来往也好,游戏也罢,这些都是烟雾弹,或者说是这整个战线的侧翼,当然也是为传说中的上市准备故事。真正的主战场,决定胜负的还是微信和支付宝钱包,虽然二者在这上面的动作都不张扬,但是确实在一步步的推进,无论是地铁到处可见的微信支付,还是出租车上得支付宝付账,无论是微信里面的银行卡功能,还是支付宝钱包的生活服务号,双方的每一个动作,都是刀刀见血,拳拳到肉。我也相信这两个公司内部,都有一群最牛逼的操盘手在紧张的盯着对方,各种部署,因为双方都知道这注定是2014年中国互联网界最激动人心的一场战役,谁赢,谁就是未来移动生活领域的No.1,这个盘子,太大,也太有诱惑,双方都会拼尽全力。
对于结果,我不愿意去预测,也没这个能力,因为我相信历史的每一个结果是由很多偶然组成的。目前来看,我是更倾向支付宝的,这句话的意思是,在相同的线下合作营销推广能力和双方都不犯大的错误的情况下,我认为支付宝得胜率更高,因为本质上,支付宝生而为支付,而微信,无论如何,还是更社交一些,基因决定了使用方式,不是不可以改变,是很难,支付宝买东西是下意识的,而微信支付这种习惯还需要学习。而且,对支付宝来说,这是场防守战,更输不起。当然,一切皆有可能,我们一起拭目以待。
写到这,突然觉得少了点啥。哦对,BAT里面的俩家都提到了,也来看看百度,百度一直号称百度地图就是百度的移动互联网的门票,也确实围绕着百度地图做了很多生活方面的东西。但是在我看来,百度地图本身有天然的缺陷,那就是app的目的性太强,用户打开百度地图就是为了查路线,查到了就关了,为什么要看周边的商家?也不会有人,天天开着百度地图,看里面有啥活动,除非是又砸钱搞营销,弹窗提示,但是这些都不是产品良好发展的本质,产品需要的是逻辑自发性。
说到这个,又不得不提到百度翻译最近那个识物翻译功能,因为之前在百度nlp实习的原因,微博上一堆百度nlp的朋友在疯狂转发百度翻译识物翻译的图片,几次想吐槽,碍于感情,下不了嘴。老实说,我觉得百度最近一段时间,在做产品上,似乎走了邪路,从之前那个百度魔拍的为你写诗开始,到后来得PK大咖秀,再到今天的识物翻译。这几个产品功能的共同点是:对产品本身的主功能没有任何帮助,但能帮助营销,在短时间内获得眼球,营造一种虚假的繁荣,而长期看来,等到猎奇的热度一过,一切又回到原点。我能理解在一种情况下,这种东西确实可能会有用,那就是一边提升主功能,一边搞一些营销导向的功能,这样先提高装机量,再通过主功能提高留存率和活跃度。但是我还是不赞成这种行为,因为我觉得人性是短视的,这些东西做多了就会产生依赖,一下的几十倍几百倍的增长会让人失去理智,无论是一线的产品经理,还是上层的领导,都会爱上这种东西,并让这成为每个人升级加薪的一剂春药,而狂欢过后的落寞,没有人去在乎了,大家又去找下一个新的爆发点了,我担心百度内部,因为之前尝过甜头,现在已经有这种倾向了,希望我多虑了。
因为我知道识物翻译是nlp做的,多说两句,有些东西,除非你真的就是要的眼球,否则不建议在不太成熟的情况下就推出来,否则只会透支用户对这个东西的信心,这个道理在历史上也曾发生在专家系统这个玩意儿上。技术如果总是用来吸引眼球,制造噱头,那对改变世界的帮助有多少就值得怀疑了。